4.53章 圣胎、婴儿和金丹

婴儿:
《解红•呜鹤余音卷一》元朝无名氏:“地雷震动山头雨。渐浇灌黄芽,乍离土。婴儿采得携篮去。
《扫邪归正歌》:“我得口诀原无多,只要金来归性初,坎离颠倒凭吾手,龙虎交媾托黄婆,姹女乘龙求赤凤,金公跨虎配青娥,婴儿送归土釜内,玄关窍里迸金波,阳神一出超三界,行满功完上大罗,只因尘世光阴短,留劝人间傻汉歌。”
《谷神歌》(吕洞宾):“火中姹女正含娇,回观水底婴儿俏。婴儿姹女见黄婆,儿女相逢两意合。”
《玉抱肚•若论玄妙》:“若论玄妙,听周风一诀。把婴儿姹女,木金间隔。
《象言破疑》之《破疑诗》婴姹:“姹女藏离本不真,婴儿在坎亦难遵,而今说破阴阳窍,能实能虚产法身。”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解读:
这里的婴儿就是还没有与真汞合一时的真铅,即还没有与姹女合一时的婴儿。

《悟真篇》中说:“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归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五言律诗》吕洞宾:“悟了长生理,秋莲处处开。金童登锦帐,玉女下香阶。虎啸天魂往,龙吟地魄来。有人明此道,立便返婴孩。”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
解读:
这里的婴儿是指已经与姹女合一时的婴儿,也称圣胎,其本质为先天一炁,是无形像可见的。养胎十月,圣胎就会变成如同人形的婴儿。

《西游记》第一回: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解读:
孙猴子的本源是金公,即先天一炁,所以其姓为孙,即其本质为婴儿,但是从石头里面出来后就变成了魂,魂悟真空后就又能变回为古月中的婴儿,所以菩提祖师为之取名孙悟空。

《西游记》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诗曰: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解读:
这里的婴儿即性,即真铅,即魄。修心养性即能魂魄合一结成圣胎。

圣胎:
《金丹四百字序》:“魂藏魄灭,精结神凝,一意冲和,肌肤爽透,随日随时,渐凝渐聚,无质生质,结成圣胎。”
《悟真篇》法语:“坎离相交圣胎圆,金液玉露育灵芽 ,珠落黄庭三华悬,日月合璧气朝元 ,七返九还丹光灿,神证六通神通现 ,上迁天谷至内院,阳神出壳是天仙 ”
解读:
圣胎即黄芽和白雪合一之物,如同刚刚精子和卵子刚刚结合时的胚胎,也称金丹。

金丹:
《金丹四百字》序:“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以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元,谓之金丹。”
解读:
七为离火,九为兑金,七返九还后得金丹。

《悟真篇》紫阳真人:“七返朱砂返本,九还金液还真”
《云笈七签》卷六九:“更服至七返九还,自然魄炼尸灭,神怡体清,阴气都消,则合而轻举,永为上真之飞仙也。”
《五言律诗》吕洞宾:“姹女住离宫,身边产雌雄。炉中七返毕,鼎内九还终。悟了鱼投水,迷因鸟在笼。耄年服一粒,立地变冲童。”
《七言》吕岩:“七返返成生碧雾,九还还就吐红霞。有人夺得玄珠饵,三岛途中路不赊。”
《黄鹤赋》吕祖:“忽闻虎啸出窟,可倒转而逆施。所谓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号曰九还。”
《金丹歌》张三丰:“铅来投汞猫捕鼠,汞去投铅兔见鹰。九转神丹入金鼎,十月胎成造化完。”
解读:
七返即离火返源,即朱砂返源,即白雪出现时,即生碧雾时,此时黄芽也出现了,故说“火逼金行出坤炉”。黄芽和白雪及离火合一成圣胎,即为九转还丹,圣胎即九转神丹。

《九转大还》张三丰:“九转还丹下手功,要知山下出泉蒙。安炉妙用凭坤土,运火功大藉巽风。兑虎震龙才混合,坎男离女更和同。自从四象归中后,造化机缄在我躬。”
解读:
出现泉蒙(泉即白雪,蒙即山水卦)以后,才能开始九转还丹。兑虎和震龙合一之时,坎水也和离火合一,也即黄芽和白雪合一。此时水、木、金、火四象在土中合一,即五炁合一。

《天乐集》:“丹道最要,乃得真空一着。果到大定真空境界,戊己二土,自然和合,不烦安排。若分别言之,则证内空时得己土,中央虚静,一念不起,一意不动,五行四象自合,是谓内药,为七返。证外空时得戊土,先天一炁自来,是谓外药,为九还。先天一炁,号称真种。种子必得真土,方能发育,丹道亦然。必到真空现前时,我有此真土,方能纳受外来真种,而得重返胞胎,再造乾坤之妙。此戊己二土,即内外玄关,内外炉鼎,内外黄婆,而成七返九还之功也。《悟真篇》云:‘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须知一到真空,则内外二药俱通,内外二土自合。表里混融,形神冥合,一切丹法,自然成就。故称至简至易之妙道也。”
解读:
真空即空空,即无相之空。己土有丙火,丙火为七,己土一意不动,此时意识返本,即意识不生,到色之空空境界,即生出黄芽和白雪,此时即七返回己土中,火不动则念不动。黄芽和白雪合一为圣胎,即戊己土合一,以此圣胎作为丹头,不断吸收外面的先天一炁,十月怀胎成长为金丹,直到化为婴儿出顶前,此称九还,即外面的金气来还。

玉液还丹和金液还丹:
《钟吕传道集》卷中《玉液还丹》:“心液入下田而曰玉液还丹。玉液乃肾液。肾液随元气以上升而朝于心,积之而为金水,举之而满玉池,散而为琼花,炼而为白雪。若以纳之,自中田而入下田,有药则沐浴胎仙,若以升之,自中田而入四肢,炼形则更迁尘骨,不升不纳,周而复还,故曰玉液还丹。”
《金液还丹第七》:“所谓玉液者,本自肾气上升而到于心,以合心气,二气相交而过重楼,闭口不出而津满玉池咽之,而曰玉液还丹,升之而曰玉液炼形。”
《金丹節要》謂:勇猛易就,怠惰難成。玉液煉己之樞,金水鑄劍之要,乃天地之靈根,陰陽之骨骸,得其淬利光茫,始可飛靈走聖。時當三五,神峰利爽,剛柔應節。
解读:
炼己得玉液,离火中的心液化为白雪入下丹田就称为玉液还丹。

《金液大还丹》:“乌兔乾坤鼎,龟蛇复姤坛。世间无事客,心内大还丹。白虎水中吼,青龙火里蟠。汞铅泥蕊艳,金木雪花寒。离坎非心肾,东西不肺肝。三旬穷七返,九转出泥丸。”
解读:
金液还丹是指黄芽白雪结成圣胎后,直到婴儿出顶前,为九转。

4.50章 炼己、明月和雷声

炼己修心:
《悟真篇》:“白虎首经至宝,华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依时采取定浮沉,进火须防危甚。”
《后天炼己》张三丰:“炼己功夫谁得知;精灵常与我相随。一尘不染心俱静,万虑皆忘性若痴。邪贼无由侵内境,学人终日侍严师。饥来解饮长生酒,每日醺醺醉似泥。”
《玄要篇》张三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象言破疑》之《破疑诗 》刘一明:“修行炼己最为先,绝欲忘情却万缘。六贼三彭皆剪灭,干干净净一丹田。”
解读:
白虎首经为上弦月真一之水,即白虎真铅所生之子水。华池在昆仑山顶,华池金莲即代表戊土里面的水中真铅,即黄芽。神水即火中子水,真金即真铅,即黄芽。神水入华池即黄芽和白雪合一。故古人云: “炼丹无别法,但引神水入华池,万事皆矣。”
炼己就是修心,己土为思维,炼己就是不思维,即不起念头,即奢摩他,即止。在白雪黄芽出现前的修心为后天炼己,在白雪黄芽出现必结成胎后的修心为先天炼己。
长生酒就是黄芽和白雪,在心静时,在六贼(六尘,邪贼)被灭时,即在一尘不染时,即在万虑皆空时,出现黄芽白雪。

《七言》吕岩:举世尽皆寻此道,谁人空里得玄关。明明道在堪消息,日月滩头去又还。日影元中合自然,奔雷走电入中原。长驱赤马居东殿,大启朱门泛碧泉。怒拔昆吾歌圣化,喜陪孤月贺新年。方知此是生生物,得在仁人始受传。
《性命圭旨》:“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
《太古集》郝大通:“无相门中堆白雪,虚空藏里产黄芽”
解读:
无相者首先要证色之空性,然后再空空,即要证色无相。只有空空出现玄关窍,只有空空才能见白雪和黄芽。玄关开启时有雷鸣之声,雷为震卦。
中原即戊己土,赤马即红木龙,朱门即离宫,即日,碧泉即子水。昆吾即昆仑山,即灵山,即戊土。孤月即黄芽之真铅。

《金丹四百字》(张紫阳著):“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
解读:
虚无和寂静也指六尘不入和无相的境界。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他与八戒沙僧近前观看,上有六个大字,乃陷空山无底洞。行者道:“兄弟呀,这妖精把个架子支在这里,这不知门向那里开哩。”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一个是天生猴属心猿体,一个是地产精灵姹女骸。他两个,恨冲怀,喜处生仇大会垓。那个要取元阳成配偶,这个要战纯阴结圣胎……他的本身出处,唤做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香花宝烛,改名唤做半截观音;如今饶他下界,又改了,唤做地涌夫人是也。”
解读;
老鼠为子,白毛即白水,即泉水,即真水,即姹女,即观音净瓶里涌出来的水,净瓶为鼻,即戊土,即昆仑山,金即天魂,故称金鼻白毛老鼠精,此老鼠精住在陷空山无底洞,说明真水原来是从戊土中流出来的,修道者要证到空空的境界才能见到真水。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解读:
孙悟空代表悟无相之真空则丹结成,孙悟空即大道。

中秋明月、雷震、一阳来复玄关窍开和日出:
《扫境修心》张三丰:“纷纷内外景如麻,有地驰驱事可夸。撒手不迷真捷径,回头返照即吾家。六根清净无些障,五蕴虚空绝点暇。了了忘忘方寸寂,一轮明月照南华。”
《炼己得药》张三丰:“炼己功夫继筑基,心头万虑已忘之。一轮月色相为伴,午夜雷声独自知。雪向静中飞白点,芽从虚里长黄枝。夺队阳气归来孕,产个千年跨鹤儿。”
《悟真篇》:“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堪进火莫延迟。一阳才动作丹时,铅鼎温温照幌帷。受气之初容易识,抽添运火却防危。”
《吕祖指玄篇》:“花发拈花须仔细,月圆赏月莫延迟。得来合口勤烹炼,既济休工默守持,从不须心懊恼,管教平步宴瑶池。”
解读:
当炼己修心到一念不生后,再见到色之空性时,就会有一轮如同中秋的明月升在空中。明月里面就是真铅,真铅在月窟中,即月洞中,即菩提祖师住在灵山之洞中。再到空空境界时,就会有子时之一阳来复,即地雷复卦,即静极一震,即玄关窍开,即听到有炸雷之声。此时黄芽和白雪出现,两者合一为孕,即孕圣胎,即结丹。圣胎变成婴儿出生,婴儿长大为阳神,即法身,称跨鹤儿,鹤即黄婆。所拈之花即金莲,即黄芽,金公在莲花中,故称金莲。三更即子时,即震卦,道真即黄芽,即菩提祖师。
一阳来复要进火,进火就是真汞离火去与坎水合,即日与月合,也是真铅和真汞合,所以在《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真铅黄芽之孙悟空和离火三太子哪吒一起入陷空山无底洞抓住了藏在东南面的白鼠精,即是金、水、火在艮山里面合一,即在玄关里合一。

《金丹歌》张三丰:扫尽灵台无一念,身闲清静运玄功。呼吸虚无神守舍,百脉归源如水清。身中自有真铅现,一颗红光似月明。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年中取月月取日,中秋现出月光轮。三旬只在家里坐,时刻不离紫微星。南面对观北斗柄,正是日午打三更。西北安炉炼灵药,东南立鼎法神功。鼎炉相对真做手,慧剑挂在水晶宫。黄婆勾引为媒娉,灵龟入炉深更深。醍醐灌顶真橐龠,采取先天一气真。一息一纽天谷穴,河车搬运上昆仑。过了鹊桥入华池,降下重楼十二层。尾闾夹脊三关过,金工归舍入黄庭。铅来投汞猫捕鼠,汞去投铅兔见鹰。九转神丹入金鼎,十月胎成造化完。寒暑不知真造化,体变纯阳是真金。尘中积行三千满,白日飞升朝玉京。
《玉液还丹天机口诀》张三丰:“自此以后,渐渐,又入于大定。有时,日月停轮,璇玑不行。每到杳冥混沌之极,天机自动。坤宫,忽然,如雷震之声。腹中,如裂帛之状。真气上冲,周流六虚,飞上泥丸。月窟生风,眉涌圆光,化为玉液,降在口中,如冰片之香,似薄荷之凉,随觉随咽,沥沥降下重楼。当用真意,送入中宫。如此七日,咽纳不尽,即运卯酉周天,以收之。待玉液降完,守中抱一。金液、玉液,还丹之景,皆从静极无心之中而动。千万不可当面错过!此是大坎离交媾之妙也。”
《认药采取》张三丰:“日红海底山头月,灵山会上寻茄色。花开鸟唱一天春,颠倒龙涎(心液真水)配虎血(真一之水)。神光射入玉壶田,密数坤申子午诀。刀主百日大丹成,丹成本做蓬莱客。”
《玉炉三涧雪•继重阳韵》元•马钰:“得遇明明有幸。通玄暗暗勤行。便教日午打三更。玉里掏开金矿”
解读:
先有中秋明月出现,然后打三更,即子时一阳来复而打雷,然后就见中午的太阳出现,此时黄芽和白雪就会在黄婆里面合一,即真铅和真汞(即真水,即灵龟)在土灵里面合一。此时作为道教的丹道修持,就要赶紧采先天一炁,作河车搬运,行卯酉周天了,然后是紫河车,以此保证能限期取证,十月胎完即阳神婴儿出体,法身初成,再九年面壁,婴儿长大法身成熟,阳神成就。

《金丹四百字》(张紫阳著)原文:“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顶上飞紫霞。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静。”
《金丹四百字》(张紫阳著)原文:“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朱砂炼阳气,水银烹金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日魂玉兔脂,月魄金乌髓。掇来归鼎内,化作一泓水。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龙虎交会罢,金鼎产玄珠。”
解读:
这两段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但描述的是同一修炼次第,故要分开来理解。铅汞归真土的时候就是黄芽和白雪合一的时候,即“金鼎产玄珠”的时候,即日魂(金乌髓)和月魄(玉兔脂)合一的时候。华池即坎水(肾水),莲花即水土中出来的黄芽,神水即离火中的子水,金魂在子水上面妄动,故称魂为金波。魂不随意(念头)动时称金波静。我所创办的蓝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姓名为龚金波,龚即汞,即龙,共即共工,即水神。

《卜算子》马钰:“我为中秋说。休赏中秋节。外景中秋不益人,内景中秋别。心到中秋歇。尘自中秋绝。金遇中秋结大丹,性似中秋月。”
《悟真篇注释卷上》(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夫炼金丹,每以中秋初刻,一阳动时,坐镇魁罡,坛升三级,左擒龙而审定鼎弦,右擒虎而精调气侯。一文一武,争交战於玄门。一去一来,互斗危於牝户。”
解读:
内境见中秋月时即已经六尘不入,即六尘皆空,在此时若子时一阳动,即玄牝之门开启,即可龙虎相斗而结丹。玄为真水,牝为雌牛真火,玄牝之门即能出真水和真火的灵山之门。

《打坐歌》(张三丰):“水火旣济眞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尾阙,夹脊,玉枕)。天地交泰万物生,自饮甘露似蜜甜。心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
解读:
神光照即指出现中秋之月,金鸡叫、半夜三更和冬至都是子时,都代表一阳来复,都代表打雷。红莲即黄芽,也称红月。此时戊己合一,龙虎相交结成丹,赶紧行河车搬运以采取先天一炁。

《解红•呜鹤余音卷一》元朝无名氏:“洞天深处。道非远,咫尺人难悟。浮沉内景。须凭匠手工夫。专候晓来,一点阳生通玄路。尽藏在碧波深深处,恁时主。地雷震动山头雨。渐浇灌黄芽,乍离土。婴儿采得携篮去。向真霞六阳,鼎内烹煮。搬运转,东西与南北,铺八卦九宫,要知宗祖。十干数内分左右,要显龙虎。玄武后随,朱雀当先,祥云布。曲江上,万神都来聚,夫与妇。癸母跨赤龙,归洞府。要寻觅金翁,问凭据。阴阳会合三千数。指天地海山,同寿坚固”
解读:
一点阳生即静极生动,即震卦,即地雷复卦,碧波即子水,即肾水。雷为震,故有炸雷。山头雨即离火中的子水,即心液真水。真霞即真火。癸母(亥水)入洞变成子水,就白雪,金翁即黄芽,两者合一为丹。

《明道篇》王惟一:“玄关一窍最难明,不得心传莫妄行,若识念从何处起,方知道在个中生,阴阳未判原无象,日月相交岂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
解读:
三更闻雷见正午的太阳,就是玄关一窍开启时,道在玄关一窍中。念出土中出,菩提祖师藏土中。

《偈》宋•慧日庵主:“丘师伯莫晓,寂寂明皎皎。日午打三更,谁人打得了。”
《五言禅诗》唐•寒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白雪),瞠开红眼睛(红月)。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离火中出来的真水)琴棋润,熏飚枕簟凉。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临江仙•诫释道相辩》:“但把万缘放下,切须戒断无明,给孤园内任纵横,泥牛哮吼日午打三更。”
《偈颂十七首》释智愚 :“群阴剥尽一阳生,又见东山水上行。冷笑云门多口老,却来日午打三更。”
《偈颂一百六十首》宋诗人释宗杲:“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解读:
青山烂即见色空,水面上秤锤浮即月出,黄河彻底枯即中秋明月出。泥牛哮吼即丑土打雷,雷由戊土中出。
佛教参禅者也有同样打雷出太阳的境界,即色阴尽的境界。但是佛教此时不采先天一炁,日月合一后又会分开,只留下成明月,后继续修心悟空。佛教在这里虽然结成了丹,但是因为没有采先天一炁以养丹,此丹就会分解成魂魄,所以又见凉爽的秋月。

《百字铭》(吕岩):“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步蟾宫》吕岩:“坎离乾兑分子午。但认取自家宗祖。炼甲庚、更降龙虎。地雷震动山头雨。要浇灌、黄芽出土。有人若问是谁传,但说道先生姓吕。”
《玄要篇》(张三丰):“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
《离尘旧隐》张三丰:“一片闲心绝世尘,震中寂静养精神。素琴弹落天边月,玄酒倾残瓮底春。正气朝元随日长,三花聚顶逐时新。炼成大药超凡去,仔细题诗警后人。”
《性命圭旨》:“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十方洞开证色阴尽),若识无中含有象(空空无相之时黄芽生),许君亲见伏羲(菩提祖师)来。”
《挂金索•破昏衢》宋朝无名氏:“破昏衢。地雷震动山头雨。黄芽长、白雪飞舞。露洒琼浆,瑞草满园圃。玉蕊纷纷,金花绽吐。”
《留题丹经卷后》宋朝史尧弼:“先天一气谁真知,来如阳德升九渊。疾雷破山坤轴裂,政要主者定力坚。前弦之后后弦前,药物不可锱铢偏。黑白相寻秘融结,髣髴有象形质圆。周天运火循屯蒙,非同坡老烧凡铅。无中生子夺造化,脱骨洗髓乘云軿。鞭笞鸾凤隘八极,铜驼一笑三千年。”
解读:
阴极而阳就是地地坤变成地雷复,即虚无中有雷声震动,即有震卦,即西游记中,见明月后,黄风怪的老虎先锋出来了,虎为震木。阳极而阴即天天乾变成天风垢,风信即巽(风)阴木出来了,即西游记中的黄风怪出来了。后来有定风丹的灵吉菩萨出来降服黄风怪,即变成结丹则风神归服,即得真水。真种即真铅,即黄芽。本宗即真阴和真阳。

《周易参同契》晦朔合符章第十八:“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
《周参契》俞琰注:“夫修丹火候与月之消长无异。月三日哉生明,盖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至晚呕轮吐萌于西南昴毕之上,其象如震,以乾卦言,则应乾之初九,比喻吾身阳火起绪之初也;月初八上弦,其光半明,其象如兑,以乾卦言,则应乾之九二,比喻吾身阳火用功之半也。”
解读:
别卦(六十四卦)中乾卦之初爻为阳爻,故称为初九,其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乾卦之初爻也就是经卦(八卦)之震卦之初爻,震为三,三为奇数,为阳,震为长男,故说初三日震动,,即为别卦之地雷复卦,即一阳来复。在这里的“震”不代表木龙,不代表魂,只是代表即为震卦火候,即静极而动的打雷的状态。此时也是太阳初入月亮的状态,即魂魄刚接触的状态。
八为偶数,代表阴爻,经卦之乾卦上爻化为阴爻,就变成了兑卦,为少女。故初八日为经卦之兑卦火候,对应与乾卦之九二爻,即二阳来,九二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时为上弦月。

《黄鹤赋》吕祖:“要知药物之老嫩,在辨水源之清浊。炼己待时者,务待阳生于赤县;遇急临炉者,必须癸动于神州。若观见龙在田,须猛烹而极煅;忽闻虎啸出窟,可倒转而逆施。所谓火逼金行出坤炉,故名七返;金因火炼归乾鼎,号曰九还。”
《采金歌》吕岩:“药苗新,用心看,铅光发现三日前。癸水将至须急采,差之毫发不成丹。 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龠。用橐龠,近我身,不看天体枉为作。知癸生,晓癸现,三十时辰两日半。采取只在一时辰,六候只於二候见。外四候,别有干,得药之时勿贪乱。如痴如醉更省言,牢关牢锁牢上圈。 ”
《参同契》曰:“潜潭见象,发现精光,此时癸水将到,当急用采工,勿致差殊。毫发一谬,丹即难成。”
《悟真》:“鉛遇癸生須急采”
《解红•呜鹤余音卷一》元朝无名氏:“癸母跨赤龙,归洞府。要寻觅金翁,问凭据。阴阳会合三千数。指天地海山,同寿坚固”
《三天易髓》李道纯:“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
解读:
“铅光发现三日前”“阳生于赤县”:即一阳初动,月亮发红光,真铅发出真火之时。
“见龙在田”:即乾卦九二之时,即上弦月之时。
“潜潭见象,发现精光”即一阳初动,见龙在渊,然后等癸水出来。
“癸水将至须急采”“必须癸动于神州”:即心神太阳出来时,即赤龙出来时。

《周易参同契》龙虎两弦章第九:“火计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象言破疑》刘一明:“所谓二八气足者,如月上弦下弦,两弦合一,光浑圆满之象;喻其先天阳极,如太极也”
《破疑诗•两弦》(刘一明):“下弦是水上弦金,止是调停阳与阴。果若刚柔和合了,当中露出涅盘心。”
《周易参同契阐幽•两弦合体章第九》朱云阳:“此节言两弦之炁合而成丹也。自震庚一点偃月进至二阳,便属上弦之兑,其卦气纳丁,此时水中胎金魄中魂半,所谓上弦金半斤也。如颠倒取之亦可云水半斤,故曰:“上弦兑数八”。自巽辛一点流珠退到二阴,便属下弦之艮,其卦气纳丙,此时金中胎水魂中魄半,所谓下弦水半斤也。如颠倒取之亦可云金半斤,故曰:“下弦艮亦八”。前取两物相制,故云金木。此又取一体相生,故云金水。其用一也。兑体本属纯乾,因上爻易坤一阴,遂成少女。艮体本属纯坤,因上爻易干一阳,遂成少男。今者两畔同升合而为一,纯金还乾性,处内而立鄞鄂,纯水还坤命,处外而作胞胎,一粒金丹产在中黄土釜。岂非“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乎?须知两弦之时,即具全体。到得全体之时,却不见有两弦。全体之合得诸自然,两弦之分别有妙用。所谓月之圆存乎口诀也。夫两弦既合,铅止半斤,汞惟八两,正应金丹一斤之数。乾坤之全体从艮兑之分体而成也,艮兑之分体又从坎离之中体而出也。坎离之体不过一日一月,前所云日月为易者,到此适得其平而无倾昃(zè太阳偏西之意)之患矣。故曰:“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即后天两弦之用以还先天干金之体,方是金丹作用。正所云演易以明之者,此伏食之第一义也。”
解读:
上弦月下弦合一,即二八合一斤(十六两),形成圆月,成为乾坤体。

《大丹诗八首书》张三丰:“采聚他家一味铅,捉精炼气补先天。前弦八两后弦八,内药还时外药还。紫府玄宫垂宝露,黄芽白雪化金蟾。神仙妙用常如此,火里能栽九节莲。”
《七言四韵十六首》张伯端:“不识玄中颠倒颠,争知火里好栽莲。牵将白虎归家养,产个明珠似月圆。谩守药炉看火候,但看神息任天然。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凡笼寿万年。”
解读:
“火里能栽九节莲”即黄芽、白雪和离火合一,九节莲即金莲,即金丹。黄芽和白雪合一后,最后又变成明月,即上弦月和下弦月合一为圆月。

《三天易髓》李道纯:“潜龙勿用: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咦,龙得潜藏,勿宜轻进。”
《三天易髓》李道纯:“见龙在田(二阳生):鼓巽风,进火功,刹那间,满炉红。是么,见龙在田,光遍虚空。”
《金丹大成集》:“初九潜龙回一阳,分明变化在中央;巽风呼吸吹乾火,炼得炉中胜似霜。”
《悟真篇》曰:“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堪进火莫延迟。”
《南乡子》:“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可攻。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从此炉中次第红。泰卦却相逢。猛火烧乾藉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
解读:
这里看起来互相有矛盾。其实一阳生(打雷)时用文火温养(静养),二阳生时,见太阳时,即见癸水时就用武火炼。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二回:“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
《西游记》第二回:“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
解读:
在明月夜,在三更时,即子时,即一阳来复闻雷声之时,即孙悟空震破五行山之时。此时菩提祖师见灵山洞门半开半掩,即玄关窍开,即玄牝之门开,即见日出之时。故此孙悟空看见太阳之金光,然后说“天光了”。本来只见中秋圆月而不见日,雷震之后即见到太阳了,即见空空了,即见菩提祖师了,菩提祖师即空空道人,即道。三更见菩提祖师之前,孙悟空是从灵山出去的魂。“火里种金莲”即水土中出来的黄芽真铅入离火中。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正是: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 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证色空睹明月)……诗云:‘皓魄当空宝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中秋明月)。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乍临汉苑惊秋鬓,才到秦楼促晚奁。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宏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处处寒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 行者闻言,近前答曰:“师父啊,你只知月色光华,心怀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尽,陰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此时与日相交,在晦朔两日之间,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现(即三更子时震卦,即一候),初八日二陽生(二候兑卦),魄中魂半,其平如绳,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备足,是以团圆(魂魄团圆),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巽),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时魂中魄半,其平如绳,故曰下弦(艮)。至三十日三陰备足,亦当晦。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上弦月和下弦月),九九成功,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是弦前属陽,弦后属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真铅);更不道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三家(水火土)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真水)月在天(真铅)。’那长老闻得,亦开茅塞。正是理明一窍通千窍,说破无生即是仙。八戒上前扯住长老道:‘师父,莫听乱讲,误了睡觉。这月啊: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我说你取经还满三途业,摆尾摇头直上天!’”
解读:
皓魄即月亮,一年中最明鲜的月亮即中秋之月。白雪为真水,即下弦月时所生,院宇里的冰弦即上弦月。

《西游记》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解读:
见大道(菩提祖师)时就会有太阳金光出来,此时黄芽婴儿和真水姹女就会合一。木母和金公也合一。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三藏吩咐悟空:“辛苦了,早睡早起!”遂一处都睡了,不敢离侧,护着师父。渐入夜深,正是那: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长老声吟道:“我怎么这般头悬眼胀,浑身皮骨皆疼?”八戒听说,伸手去摸摸,身上有些发热。呆子笑道:“我晓得了,这是昨晚见没钱的饭,多吃了几碗,倒沁着头睡,伤食了。”行者喝道:“胡说!等我问师父,端的何如。”三藏道:“我半夜之间,起来解手,不曾戴得帽子,想是风吹了。”
解读:
这是中秋明月后,风信出来了,即风神来了,即白雪来了。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手敲着木鱼,口里念经。等到一更时分,不见动静。二更时分,残月才升,只听见呼呼的一阵风响。好风:黑雾遮天暗,愁云照地昏……呀!却是一个美貌佳人,径上佛殿。行者口里呜哩呜喇,只情念经。那女子走近前,一把搂住道:“小长老,念的甚么经?”行者道:“许下的。”女子道:“别人都自在睡觉,你还念经怎么?”行者道: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一个是天生猴属心猿体,一个是地产精灵姹女骸。他两个,恨冲怀,喜处生仇大会垓。那个要取元陽成配偶,这个要战纯陰结圣胎。棒举一天寒雾漫,剑迎满地黑尘筛。因长老,拜如来,恨苦相争显大才,水火不投母道损,陰陽难合各分开。两家斗罢多时节,地动山摇树木摧。
那晓得在那东南黑角落上,望下去,另有个小洞。洞里一重小小门,一间矮矮屋,盆栽了几种花,檐傍着数竿竹,黑气氲氲,暗香馥馥,老怪摄了三藏,搬在这里逼住成亲,只说行者再也找不着。
“天兵,取下缚妖索,把那些妖精都捆了!”……这正是:割断丝萝干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
解读:
东南为巽灵,残月也是巽灵,都代表风神。风神即花神,风神与子水一体,烛为丁火,故为偷了香花宝烛的白毛老鼠精。
邱祖云:“从正修持须谨慎,扫除色欲自归真。”又云:“割断丝萝干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
要证色阴尽,对色不起欲望,才能结丹,才能跳出生死轮回。割断丝萝即断情,女色为最有诱惑的色。

4.50章 白雪和黄芽

《云笈七签》卷六六:“黄牙是长生之至药,牙是万物之初也,故号牙,缘因白被火变色黄,故名黄牙。”
《翠虚篇•金丹诗诀》云:“丹头只是先天炁,炼作黄芽发玉英。”
解读:
黄芽也称黄牙,藏在土里面的牙即称黄牙老象,牙就是先天一炁,故为万物之初,牙能放出丁火。先天一炁的太上老君下凡就称为姜子牙或云牙子魏伯阳。

《七言》吕岩:“黄芽白雪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
《采金歌》吕岩:“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
《金液还丹百问诀》云:“先生曰:铅出铅中,方为至宝。汞传金汞,铅汞造气,乃号黄芽子。”

解读:
黄芽为金灵,即兑阴灵之先天一炁,白雪里面也有金灵,但为兑阳灵之魂,故说“两飞金”。“行即高歌醉即吟”即白虎高歌,龙魂吟。
真铅出自黑铅,真铅为至宝。汞中有金汞,金汞即金魂。真铅和金汞合一后,金汞也化为先天一炁,故也变成了黄芽。金汞的本源就是先天一炁。“两剑”即兑阳灵和兑阴灵,即魂魄。

《敲爻歌》吕岩:“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参同契阐幽》朱云阳:“当其阳极阴生,是月窟,其卦属姤,其月在午。及其阴极阳生,是为天根,其卦属复,其月在子”
《观物吟》邵雍:“聪目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贫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解读:
天根为地雷复卦(即地逢雷处),表示阴极而阳,雷为震木带天魂,故称天根。地髓即月窟,为天风姤卦(即乾遇巽时),表示阳极而阴,巽为月,月为地魄,故称月窟或地髓。天根出现后就会黄芽,月窟出现后就会出白雪。天根在子水月亮中出现,地髓在午火太阳中出现。
地魄本为不动的阴神,由静而动则发出雷声,即天根出现,然后出现黄芽。天魂本为好动的阳神,由动而静则有风,然后出现白雪。黄芽和白雪都是看不见的且摸不着的。

《金丹四百字》(张紫阳真人著)彭注、闵释:“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金鼎飞紫霞。”
[ 注 〕:虚无寂静,下手采药之功夫。白雪黄芽,吾身药生之景象,然以白雪归虚无,以黄芽归寂静,亦自有辩:白雪自虚空而生;黄芽须火养而生——以火能生土也。时当姤卦,天交于地——虚无则白雪自生;时当复卦,地交于天——寂静则黄芽自发。正如天地之间,阳极而阴,则白雪自天而飞;阴极而阳,则黄芽自地而长。
解读:
天风姤卦时,天交于地。即乾的初爻由阳爻变成阴爻,乾卦变成巽卦,巽为风,天空中起风,故为天风姤卦,白雪即姤卦中的真阴子水。风神即西游记中的黄风怪,本为灵山脚下得道的黄毛貂鼠,即广目天王的紫金花狐貂,即带子水、土及金的风神和花神,风雪一体。天为虚空之象,故说“虚无,故生白雪”
地雷复卦时,地交于天,即乾卦中的一阳入坤之初爻而得震卦,震从地中出,故为地雷复卦,复卦中的一阳即真阳黄芽。震为雷,有雷电之象,巽卦为风,有风吹雪飘之象。
阴极而阳,即魄受魂,而为下弦月,为真铅黄芽。阳极而阴即魂受魄,而为上弦月,为白雪为甘露,为真水。

《楚辞•远游》:“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正阳,南方日中气也。”
《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气升液降,本不能相交,奈何气中真一之水见液相合,液中正阳之气见气自聚。若也传行之时以法制之,使肾气不走失,气中收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阳之气。子母相逢,互相顾恋,日得黍米之大。”
《金丹歌》高象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解读:
正阳之气(炁)即太阳之气,即太阳九炁,即太阳和太阳里面的魂,即兑阳金灵和太阳丙火。真铅黄芽带着正一之水上升,正一之水为子水,即真水。白雪为离火中的心液真水,也是子水。真汞带着天魂和丙火下降,真铅地魄带着真一之水和丁火上升。两股真水合一,故魂魄也合一为黍米玄珠,即结圣胎,两火也合一,即日月合一。 子母相恋即魂魄相恋。真铅本来从戊土之真水中出来,故说“真水便是黄芽根。”

《吕祖指玄篇》:“前弦之后后弦前,圆缺中间气象全。急捉虎龙场上战,忙将水火鼎中煎。依时便见黄金佛。过后难逢碧玉仙。悟得圣师真口诀,解教屋下有青天。”
解读:
前弦是指农历初八,即上弦,为兑卦状态,指月中日半,即魄中魂半,月亮处于半黑半白的状态,但此时月之黑水处于逐渐退却的态势中,而反射的日光在逐渐增强的态势中。后弦是指农历二十三,即下弦月,为艮卦,指日中月半,即魂中魄半,也是月亮半黑半白的状态,月之黑水处于逐渐增强的态势中。
上弦月和下弦月是同时出现的,出现后,龙虎自然就会相战,水火自然就是相交,魂魄自然就会合一,即金魂自然就会入月窟(灵山三星斜月洞)见黄芽(即菩提祖师,即黄金佛),即魂与黄芽合一而得黄芽。此时甘露自然就会下降,黄芽自然就会与甘露合一。“屋下有青天”即天地合一为泰卦。

《辨道歌》宋苏轼:“离南为室坎为家,先凝白雪生黄芽。”
《七言》吕岩: “水中白雪微微结,火里金莲渐渐生。圣汞论时非有体,真铅穷看亦无名……谁能无里见无形。真铅圣汞徒虚费,玉室金关不解扃。本色丹瓢推倒后,却吞丸药待延龄。”
解读:
离火中的真水(即圣汞,即真汞)凝结,称为白雪,坎水中的黄芽(真铅)释放出真火(丁火)称为火里金莲。真铅无名,无形,即道。玉室即戊土,金关即玄关,丹瓢即己土,即意,即念头所出之处。

《参同契》卷下:“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解读:
姹女即流动的河水,为阳水,即子水,即真水,即西游记中的金鼻白毛老鼠精,也是猪八戒变成的女童一秤金。此真水要黄芽(真铅)来摄持。

《金丹四百字》:“真铅生于坎,其用在离宫。以黑而变红,一鼎云气浓。真汞出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执玉橄榄。”
《西游记》 第十九回:“勅封元帅号天蓬,钦赐钉钯为御节。举起烈焰并毫光,落下猛风飘瑞雪。”
解读:
真铅出自坎水中,真铅释放出丁火,故黑铅由黑变红。丁火即真火,故说“其用在离宫”,。真铅即云气,即先天一炁或兑阴灵。真汞为离火中的子水,即姹女,故说“其用在坎”, 离宫即南园,姹女出自离宫。
阳木的亥水也可变成子水,亥水为六,为海,所以《西游记》中金鼻白毛老鼠精先在井边吃了六个和尚,而观音也曾用净瓶装一海之水去收红孩儿。
木龙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出猛风飘白雪,可见真水(雪)从九齿钉耙中出,九齿钉耙即《西游记》中的黄风怪和偷了香花宝烛的金鼻白毛老鼠精。香花即风,为巽,即魂中魄半的下弦月,宝烛即丁火,即“烈焰并毫光”。黄芽为震(峨眉月)后出现之上弦月,即兑卦金。

《南乡子•白雪与黄芽》:“白雪与黄芽。两味精华共一家。采择辨时衰与旺,堪夸。火候毫厘不可差。顶上结三花。驾动羊车与鹿车。鸟兔往来南北面,交加。从此天河稳泛槎。”
解读:
将白雪和黄芽合一即采药,羊车为己土,鹿车即戊土。白雪出自戊土,黄芽出于己土。两土合一即白雪和黄芽合一。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何以龙虎交而变黄芽,黄芽就而分铅汞?”
《金液还丹百问诀 》云:“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
解读:
龙虎交或称坎离交或称魂魄交时,黄芽白雪就产生了,即真铅和真汞(甘露真水)产生了,甘露下降即天地合一了。

《悟真篇》:“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内水银平。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
解读:
偃月炉中就是上弦月,玉蕊就是玉心,即真心,即黄芽。

《五言律诗》吕洞宾:“顿悟黄芽理,阴阳禀自然。乾坤炉里炼,日月鼎中烹。木产长生汞,金烹续命铅。世人明此道,立便返童颜。”
《五言律诗》吕洞宾:“宇宙产黄芽,经炉煅作砂。阴阳烹五彩,水火炼三花。鼎内龙降虎,壶中龟遣蛇。功成归物外,自在乐烟霞。”
解读:
黄芽经炉煅作砂即表示黄芽能发光了,红砂代表光,五彩即五行之灵,即五炁,三花即精气神。龟为水,蛇为先天一炁,即黄芽。“木产长生汞”指木中产真水,“金烹续命铅”指金炁即真铅。

《炼己下手》张三丰:“体隔神交理甚详。分明下手两相当。安炉立鼎寻真种,对境忘情认本乡。拿住龙头收紫雾,凿开虎尾露金光。真铅一点吞归腹,万物生辉寿命长。”
解读:
龙即代表木,龙头代表魂,也代表上弦之月魄。紫雾代表子水,即真水,虎尾金光即真铅之光,即上弦月之光。

4.49章 丹道中的魂和魄

《周易参同契•日月含吐章》:“坎男为月,离女为日,
《云笈七籤》卷五五:“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魄。”
解读:
魂在日中,魄在月中。即魂在离火中,魄在坎水中。太阳天魂,月亮为地魄。

《文始真经》:“关尹子曰:精者水,魄者金,神者火,魂者木。精主水,魄主金,金生水,故精者魄藏之。神主火,魂主木,木生火,故神者魂藏之。”
《授炙毂子歌二首》唐代希道:“木津天魂,金液地魄。”
《黄帝内经》记载:“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解读:
在丹道中常以木为魂,以金为魄。但是在木中有阳金,木和阳金完全一体而不分,所以阳金(申金猴子)也可以代表魂。如果魂魄皆为金,那容易产生混淆,所以取木为魂。木又藏太阳之火,故也称丙火之日为天魂。可见丹道中的魂包含木、阳金和丙火三灵。

《金丹四百字》:“地魄水金,皆是真铅之名;天魂朱汞,皆是真汞之名。”
《大丹铅汞论》(唐•金竹坡撰著):“复以真铅制汞魂,而为真汞,然贻外丹,得造化之大全。”
解读:
魄即水中金,即真铅。天魂也称汞魂,也称朱汞(赤龙),即真汞。

《悟真篇》:“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
《敲爻歌》唐-吕岩:“木母金公性本温。十二宫中蟾魄现,时时地魄降天魂。”
解读:
月中蟾蜍即魄,即金精,即真铅,即《射雕英雄传》中的西毒欧阳锋。

《水调歌头》宋代.葛长庚:“捉住天魂地魄,不与龙腾虎跃,满鼎汞花乾。”
《五言律诗》吕洞宾:“虎啸天魂往,龙吟地魄来。有人明此道,立便返婴孩。”
《金丹四百字序》:“殊不知龙争魂,虎争魄;乌战精,兔战神。恍惚之中见真铅,杳冥之内有真汞,以黄婆媒合,守在中宫……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以法度炼之,则聚而不散;以斤两炼之,则结而愈坚。魂藏魄灭,精结神凝,一意冲和,肌肤爽透,随日随时,渐凝渐聚,无质生质,结成圣胎。”
《至游子•阴符》:“阳者汞也,其性飞者也;阴者铅也,其性伏者也。圣人伏阳汞以鍊其魄,飞阴铅以拘其魂。”
解读:
震木阳龙为天之魂,白虎为地之魄。金乌为离火太阳,为心,为神,玉兔为月亮,代表水。龙虎相斗,水火相战,魂魄合一(魂藏魄灭)即结成金丹圣胎,也称婴儿。魂也为真水,魄为金,金从水中出,故说子母相恋。

《渔家傲》元代.侯善渊:“地魄天魂勤烹炼。日精月髓情相恋。两曜交光如激电。分明见。玉炉万朵金花现。款款捞来捶作片。团团结就玲珑面。晃耀太虚烹玉霰。神光眩。飞丹透入通明殿。”
解读:
地魄天魂合一,日精为火,月精为水,火入水中就会有闪电发出。然后在玉炉戊己土中出现金花(先天一炁),采集金花结就玲珑面(先天一炁之金丹)

《周易参同契》龙虎两弦章第九:“火计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
《七言》:“好把真铅著意寻,莫教容易度光阴。 但将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 可谓道高龙虎伏,堪言德重鬼神钦”
解读:
汞为青龙,汞日就是青龙所藏的太阳离火,也称流珠,即光子。“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就是魂魄合一,即金木合一。

《修真辩难》(刘一明):“阴之灵为魄,阳之灵为魂,魂魄在身,如室之有人。玄关者即魂魄出入之门户。”
《悟真篇》:“雄里内含雌质,真阴却抱阳精。两般和合药方成,点化魂灵魄圣。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变龙形。鸡餐乃亦化鸾鹏,飞入真阳圣境。”
解读:
魂魄皆从戊己中出,魄为真心,故称魄圣。

《象言破疑》之《破疑诗》识神:“思虑精灵号识神,轮回种子带根尘。愚迷俱把游魂弄,到底谁能见主人。”
解读:
识神即游魂,即有种子的阿赖耶识,即有意根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种子即意根,也称根尘。思虑为意根的功能,为识神的功能。可见魂藏意根,就是石猴申金带尾巴,也是木龙带尾巴。

《悟真篇》:“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
《七言》吕岩:“杖头春色一壶酒,顶上云攒五岳冠,饮酒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
解读:
延命酒即水中兑金,返魂浆即入土中的阳龙和真水。饮酒龟儿就是藏铅之水,烧山符子即有火的山。

《悟真篇》:“火生于木本藏锋,不会钻研莫强攻。祸发必因斯害己,要须制伏觅金公。
《采金歌》吕纯阳:“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
解读:
木生火,火里面又藏金锋,金锋即兑阳灵,即魂,魂即屠龙刀,也称雄剑,而魄就是雌剑。可见魂也代表阳金,魄代表阴金。

《云笈七籤》卷六六:“夫论还丹皆至药而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灵异,有仙自然还丹,生太阳背阴向阳之山。”
《金液还丹百问诀》云:“铅出铅中,方为至宝。汞传金汞,铅汞造气,乃号黄芽子。”
解读:
汞为阳龙,为木,但是也称金汞,可见魂本为阳金,但与木一体。

4.48章 玄关、玄牝之门和黄婆

《大道歌》张三丰:“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不识玄关端的处,真铅采来何处安?君不见,悟真诗,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
《琼山紫清真人答隐芝书》说:“玄关即土也,黄房也,呼之根,吸之蒂,即命蒂也,正玄牝也。”
《扫邪正歌》:“婴儿送归土釜内,玄关窍里迸金波”
《劝世歌》吕洞宾:“黄中通理载大易,正位居体是玄关”
解读:
玄关也称黄庭,也称黄房和黄中,也称土釜,也称土,也称玄牝。

《张三丰全集•道言浅近说》则谓:“大道从中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即似守非守),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空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个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雷霆玄论》张善渊:“在吾身中之中,为神气之根,虚无之谷,是曰玄牝,实天地交界之间,阴阳混合之蒂。诗诀云:此窍非凡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人能通此一窍,则万窍皆通;
《金丹四百字》序:“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
解读:
精神魂魄意合一变成先天一炁之金丹,即真心,因为先天一炁无相,故也称虚无。而包裹先天一炁的山土之灵就称为虚无之谷,即谷神。
不在身中之中,即玄关,即中,即须菩提祖师所住之灵山中门,中即中央土,即虚无之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得中即得玄关,此时为无情之时,即见真心之时,。
土中生阴阳,阴阳即玄牝,玄为水,牝为火,用水火象征阴阳,阴阳合一之时即见玄关之时。土为神气之根,神气皆藏于玄关中。一切神仙皆因入玄关而成就。

《说卦》:“艮为门”
《黄庭经》:“ 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牡籥(牡钥,门闩)阖两扉。”
解读:
门就是艮土,就是黄庭。火为朱衣,黄庭中人就是须菩提祖师,即金丹,即圣灵,即开玄关之门的钥匙,即开关玄关之门者。

《洗心退藏图》:“一条直路少人寻,寻到山根始入门。坐定更知行炁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象言破疑》之《破疑诗》:“缘督子曰:一点阳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
《道藏续编初集》载石庵子语:“山根一地亦名玄牝,于此存观,学到一念不生,自能豁然内辟,神由黄道直达中黄,自觉宽广高深无际,乃为内玄牝”。
解读:
丹道的山根是指灵山,即形山,即玄牝,即玄关。在周易中鼻子为艮,故鼻子的根部也称山根,这里被有些修道者称外玄关,为意守取静之处,真正的玄关被称为内玄关。

《钟吕传道集》论四时第五:“黄帝生子而曰戊己,戊己中央土。”
《悟真篇》中说:“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归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
《悟真篇》云:“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
《金丹歌》高象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解读:
戊己为中央土,为五数,内装真水、真火和真铅。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心传录》云:“一窍虚无天地根,绵绵密密不通风,恍惚杳冥包万象,真人出现宝珠中。”
《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悟真直指》:“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这个门在人身为四大不着之处,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
《仙药集》刘长生:“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先天鼎器》张三丰:“一从识破鸿蒙窍,认得乾坤造化炉。”
《玄牝歌》(纯阳吕真人著):“玄牝之门号金母,先天先地藏真土。含元抱一赖生成,一气绵绵亘今古。”
解读:
谷神即法身,即金丹。谷神不死,即玄牝合一,即阴阳合一。玄关也称玄牝之门或众妙之门或玄关一窍或天地根或鸿蒙窍,即真土,土为金之母。乾坤造化炉就是阴阳炉。

《金丹四百字解》刘一明:“真意主宰万事,统摄精神,护持性命,镇守中宫,与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内藏生机,又名中黄;因其无物不包,又名黄庭;因其动静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调阴阳,又名黄婆;因其总持理道,又名十字路;因其和合四象,又名四会。异名多端,总以形容此真意之一物耳。”
《修真辩难》刘一明:“在玄关一窍。夫所谓玄关者,乃四大不着之处,非有非无,非色非空,非内非外。又曰玄牝门,曰生杀舍,曰阴阳窍,曰生死关,曰混沌穴,曰龙虎坛,曰龟蛇窍,曰恍惚乡,曰杳冥地,曰出纳户,曰戊己门,等等异名,总谓玄关窍……玄关者即魂魄出入之门户,但此门户,无形无象,在虚空中开阖,而魂魄亦在虚空中出入”
《天乐集》:“此戊己二土,即内外玄关,内外炉鼎,内外黄婆,而成七返九还之功也。”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解读:
土分阴阳,就是戊己二土,也称戊己门,即玄关,为天地之根,生天生地,人之魂魄也从此门中出入。己土为阳土,为真意,戊己合一的土也是真意,真意又名黄婆,就是《西游记》中的沙僧。戊土为妄意,为意根。

《参同契》曰:“离己日光,坎戊月精”
《天乐集》:“或问曰:丹家有戊土己土之说,炼戊土者得坎月之铅;炼己土者得离日之汞;戊己合而成刀圭,则坎离龙虎四象交加而结丹矣。”
《悟真篇》之《绝句六十四首》:“黄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赤龙黑虎各西东,四象交加戊己中。复姤自此能运用,金丹谁道不成功。”
《打坐歌》(张三丰):“水火旣济眞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水调歌头 赠和庵王察判》元李道纯:“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
解读:
流戊就是流动的土,即流沙河里的沙僧,为阳土,即观世音菩萨装坎水的净瓶,也是水中流动的土。戊坎为月,真铅藏在戊土中。己土为不动的阴土,阴土生木(汞),木藏太阳之火,故说“炼己土者得离日之汞”。戊去与己相合即可成丹,此时坎离龙虎在戊己土中结成金丹,即水火木金(也称赤龙黑虎)四象在戊己土中合一为金丹。

《直指真铅》张三丰:“真铅本是月中华,西北相生共一家。雌里怀雄威至宝,黑中取白见灵芽。金多水少方为贵,阴盛阳衰末足夸。更识其间包戊土,时时炉火起丹砂。”
解读:
“月中华”即月中金花,即月中金莲,即真铅,真铅藏在戊土中。在后天八卦中西北方位为乾卦,乾为金,真铅也是金,故说“西北相生共一家”。
“雌里怀雄威至宝”即水中藏真铅,黑中取白即水中取真铅,真铅即灵芽(灵牙),即白虎。金多水少为真铅,水多金少就是黑铅。

《张三丰无根树》云:“无根树,花正黄,产在中央戊已乡。东家女,西家郎,配合夫妻入洞房。黄婆劝饮醍醐酒,每日熏蒸醉一场。这仙方,返魂浆,起死回生是药王。”
解读:
无根树为阳龙汞,花即金花,即金莲,即黄芽,在得戊己玄关时出现。东家女即阳龙的离火真水,西家郎即西方真铅。两者入黄婆戊己土中,水火相交得金丹,也称返魂浆和醍醐酒。

《金丹四百字》:“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非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丹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炁之根,虚无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它也。
《一求玄关》张三丰:“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原来只是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
解读:
虚无窟就是虚无之谷,即绝念之时,即想阴尽,即断六识,即玄关开,即戊己门开。

《明道篇》王惟一:“玄关一窍最难明,不得心传莫妄行,若识念从何处起,方知道在个中生,阴阳未判原无象,日月相交岂有情,君要更知端的意,中天日午正三更”
解读:
绝念方知念起处,绝念方得玄关一窍,才得一孔上灵山。

4.47章 元阳、元精和元气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真阳随水下行,如乾索于坤;上曰震,中曰坎,下曰艮。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上而下,震为肝,坎为肾,艮为膀胱。真阴随气上行,如坤索于乾;下曰巽,中曰离,上曰兑。以人比之,以中为度,自下而上,巽为胆,离为心,兑为肺。形象既备,数足离母。既生之后,元阳在肾,因元阳而生真气。真气朝心,因真气而生真液.真液还元。上下往复,若无亏损,自可延年。如知时候无差,抽添有度,自可长生。若以造作无倦,修持不已,阴尽阳纯,自可超凡入圣。此乃天机深造之理,古今不传之事。”
《钟吕传道集》论五行第六:“五行归原,一气接引。元阳升举而升真水,真水造化而生真气,真气造化而生阳神。
解读:
元阳在肾,元阳生真气,真气即真阳,真水为真阴。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本自父母交通之际,精血相合,包藏真气,寄质于母之纯阴之宫,藏神在阴阳未判之内。三百日胎完,五千日气足。以五行言之,人身本是精与血,先有水也。以五脏言之,精血为形象,先生肾也。肾水之中,伏藏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铅者,此也。”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铅本父母之真气合而为一,纯粹而不离。既成形之后而藏在肾中。二肾相对,同升于气,乃曰元阳之气。气中有水,乃曰真一之水。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铅在肾中而生元阳之气,气中有真一之水,视之不可见也。”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肾水之中,伏藏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铅者,此也。”
《钟吕传道集》论五行第六:“肝本心之母、肾之子,传导其肾气以至于心矣。肺本心之妻,肾之母,传导其心液以至于肾矣,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五行名之数也。论其交合生成,乃元阳一气为本。”
解读:
水中真铅即肾中真铅,即元阳。元阳之气即元阳一气,简称元气,即先天一炁,即真气,即出水之真铅。元阳生元气,即元阳生先天一炁。元阳为来自于父母的真气,此真气藏于父精母血中,胎儿出生时藏之于肾,称之为元阳,所以元阳的本质就是来自于父母藏于自己肾水中的真气。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性命圭旨全书》:“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
《钟吕传道集》论四时第五:“炼精生真气,炼气合阳神,炼神合大道”
《古文参同契》:“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
解读:
元阳就是元精,即坎水中的真精,即精中之真精,就是从精之魄。元精能生元气(真气),元阳和元气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真气,即先天一炁。真气聚集为阳神。

《玄机直讲》张三丰:“七返九还之法,下手兴功,先将上窍阳里真阴,入内金鼎炁海之中,与下窍阴里真阳配合。夫上窍阳里真阴,即是自己元神,属三魂;下窍阴里真阳,即是身中元炁,属七魄。其先后二炁一会,则坎离自交,魂魄混合,神炁凝结,胎息自定,每日如外夫妇交情,美快无比,切不可着他。水火既济,发运四肢,如外火之生焰焰相似,只要水火均平,此是小周天火候。”
解读:
元神属于三魂中的天魂,即真龙,元精为藏在肾水中而不发光时的魄,而元炁为发光时的魄,故用有晦朔(明暗变化)的月亮代表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魂神命精,自然入趣,受形寄胎,当独值向,相从共生,转相报偿,当相还复,殃恶讁罚,众事未尽,终不得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
《佛说阿弥陀经》:“寿命短长魂神命精,自然入趣受形寄胎。”
解读:;
魂为神,故称魂神,就是识神。命精就是元精,就是魂魄。

《玄机直讲》张三丰:“又至三十时辰两日半,炁炁相通,炁满至极,忽然活泼泼地。迸出太阳流珠,脱壳入口,百万龙神,尽皆失惊。此是元阳真丹药,入口始知我命不由天也。”
解读:
元阳真丹药就是真气凝聚而成的金丹。

《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凡身中以火言者,君火、臣火、民火而已。三火以元阳为本,而生真气,真气聚而得安,真气弱而成病。若以耗散真气而走失元阳,元阳尽,纯阴成,元神离体,乃曰死矣。”
《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 “人身之中,以一点元阳而兴举三火。三火起于群水众阴之中,易为耗散而难炎炽。若此阳弱阴盛,火少水多,令人速于衰败而不得长生,为之奈何也?”
《指玄篇》:“心者君火,亦称神火也,其名曰上昧 ,肾者臣火 亦称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脐下气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
解读:
以三火烧水中元阳而得真气,凡人真气耗散完,就失元阳,变成纯阴,元神就离体。

4.46章 真铅和真汞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
“指肝为龙,而肺为虎,如何得交合?认坎为铅,而离为汞,如何得抽添?四时浇灌,望长黄芽。一意不散,欲求大药。差年错月,废日乱时。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解读:
人体的肝脏是物质性的东西,并非有灵知的龙,而是取肝之木性以象征,震木为龙。肺也不是白虎,而是取肺之金性以象征。坎水不是真铅,离火也不是真汞,四时浇灌长不出黄芽,专一的意识也求不来大药。五行之根蒂就是阴阳,即两仪,二生三即两仪生三才。
(在《钟吕传道集》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被后人更改过,本人采用取自认为正确的部分来解读。)

《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
吕日:“龙本肝之象,虎乃肺之形。是此心火之中而生液,液为真水。水之中杳杳冥冥而隐真龙。龙不在肝,而出自离宫者,何也?是此肾水之中而生气,气出真火(原文:“气为真火”)。火之中恍恍惚惚而藏真虎。虎不在肺而出自坎位者,何也?”
钟曰:“龙,阳物也。升飞在天,吟而云起,得泽而济万物。在象为青龙,在方为甲乙,在物为木,在时为春,在道为仁,在卦为震,在人身五脏之内为肝。虎,阴物也。奔走于地,啸而风生,得山而威制百兽。在象为白虎,在方为庚辛,在物为金,在时为秋,在道为义,在卦为兑,在人身五脏之内为肺。
解读:
龙为木,木为青色,肝为青色,肝五行属木,故说“龙本肝之象”,并非龙就是肝。龙为震卦,震为阳木,为阳龙,龙升飞于天,故为阳物。阳木大树上开阴木之花,阴阳相爱,故在道为仁。
心火之中生出液,此心液为真水,真水即离中阴,真水即阴水,即亥水,即癸水,也用雨水或井水比喻。心液中藏有真龙,真龙即阳龙,即含雨的震龙,即阳木。龙不在肝而在离宫,即龙在心火中。
肾水中生气,此气释放火,此水中出来的火名为真火,火中藏金,此金为真虎,即白虎。虎为金却不在肺,而在坎宫。
虎为白虎,为兑卦,兑为金,金为白色,与人体之肺金相对应。虎藏于山,故为阴物,即阴藏之物,即土中金。因为此金不变不坏,故在道为义。

《灵宝毕法》曰:
“天一生水,坎中藏铅。地二生火,离中产砂。抱天一之精,而为五精之首者,黑铅也。铅以生银,铅乃银之母,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者,朱砂也。”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
“钟曰:‘抱天一之质而为五精之首者,黑铅也。铅以生银,铅乃银之母。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者,朱砂也。砂以生汞,汞乃砂之子。难取者铅中之银、砂中之汞。银汞若相合,锻炼自成至宝。’”
《钟吕传道集》论丹药第九:
“八石之中惟用朱砂,砂中取汞。五精之中惟用黑铅,铅中取银。汞比阳龙,银比阴虎。以心火如砂之红,肾水如铅之黑。”
《钟吕传道集》论铅汞第十:
“肾气传肝气,肝气传心气,心气太极而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汞者,心液中正阳之气。积气液为胎胞,传送在黄庭之内”
《钟吕传道集》论龙虎第八:
“心火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名曰阳龙,龙见气相合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理当然也。
《七言》吕岩:
“阳龙言向离宫出, 阴虎还于坎位生。二物会时为道本,五方行尽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龙归玉清。 ”
解读:
天一生子水,天一之精者即子水,水主黑色,内有真铅,故坎水名为黑铅。黑铅以生银,即坎水黑铅生出真铅来,真铅即真气,即阴虎,即真虎,即白虎,即土中金灵。
地二生火,离(太阳)火即朱砂,为太阳之气。火为心,心火生液,液为水,主黑,如同太阳中有黑子。火中水为心液,心液为真水,即离中阴。真水中藏阳龙,阳龙也称真龙,也称心液中的正阳之炁,即汞,即真汞,即水中木。
真汞就是发出红光的木龙猪八戒,猪为亥水(癸水),天蓬元帅为木龙,也是太阳神,阳龙藏于亥水中,亥为猪,故外在形像为猪。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
“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
解读:
真气为阳,藏于肾水中,即肾水中藏真气。气中藏有真水,即阳龙中藏有真水。阳龙也称正阳之气,即太阳中的气,为木气,同时也是阳金。

《大道歌》张三丰:“后天渣质为无用,先天一点号真铅。昧真铅,迷本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参禅歌》张三丰:“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玄肤论•铅汞论》:“先天之炁为真铅。”
《云笈七籤》卷六三:“时人不知金公之理,金者太白之名,公者物中之尊,呼之曰铅。”
《象言破疑》之炼己筑基:“三丰云:筑基时须用槖钥,炼己时还要真铅。祖宗真种、槖钥真铅,皆天良真心之别名。”
解读:
真铅就是先天一炁或土中兑金灵,即本性,即天良真心(良心),即金公,即太白,即良心,即真种。

《周易参同契•日月含吐章》:“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
解读:
坎中间为一阳爻,故称为坎男,坎为水,坎中阳即水中真铅,坎为月,为水,为肾所主。离中间有一阴爻,故称为离女,离中阴即真水,即心液。离为日,为火,为心所主。

《悟真篇》:“震龙汞出自离乡,兑虎金生在坎方。二物总因儿产母,五行全要入中央。”
解读:
汞指震木龙,木龙从离宫(心火)中出来,本来应该震木生离火,如今却是离火产震龙,故为“儿产母”。同理,兑金即真铅,即白虎,兑金藏在坎宫,本为金生水,如今却是坎水生兑金,故也是“儿产母”。兑虎为金,水中阴金就是倚天剑。

《直指真汞》张三丰:“真汞原来日里精,东三南二白相生。木中藏火非闲说,雄里怀雌是宝珍。莫使一毫阴浊染,须教全体太阳明。其间己土培元气,炼得灵芽渐长成。”
解读:
真汞就是日中阳龙,阳龙为东,为三,为木。日为南,为二,白为阳金。木能生火,故木中藏火,即阳龙藏离火之灵,所以阳龙能释放出太阳之火,即白龙马拉着太阳(日辇)走,太阳即唐僧。离火为雄,雄中藏雌即离火中藏心液真水。

《五篇灵文》(王重阳著):“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水,发现一轮红日之象。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
解读:
真铅释放出真火,就是色阴尽时所见之明月。真汞所藏之水,发出一轮红日之中光。此日中有阳金,此月中有阴金,阴阳两金就是两朵金花。

《采金歌》吕纯阳:“明雌雄,两剑全,筑基炼己采后天。虽后天,名滓质,先服后天后先天……铅光发现三日前。癸水将至须急采,差之毫发不成丹。”
解读:
两剑就是雌雄剑,就是阴金和阳金。癸水即太阳中的真水,即心液,铅光即电光,即真铅发出闪电。

《炼己下手》张三丰:“体隔神交理甚详。分明下手两相当。安炉立鼎寻真种,对境忘情认本乡。拿住龙头收紫雾,凿开虎尾露金光。真铅一点吞归腹,万物生辉寿命长。”
解读:
龙即代表汞,龙头的紫雾代表火中亥水,即真水。虎尾即阴虎,即真铅,金光真铅所发出的月光。

《悟真篇》:“调和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
《金丹歌》(张三丰):“身中自有真铅现,一颗红光似月明。玄关往来无定位,阴阳升降有时辰。”
解读:
蟾光即月光,真铅为月中的蟾蜍,即水中金,即月中吴刚。真铅发光如明月。

《葛仙翁述神室吟》:“淺深神室鑄新成,內外安排別有名。白虎但將龍共配,青龍還與虎同行。二儀本是金和合,萬象皆由土發生。玄了又玄真了了,九重城裹有誰爭。”
解读:
土中藏真心,故万象皆由土发生。白虎真铅与青龙真汞合一,即金木合一,其实伴随着阴金和阳金合一,真水与真火合一。

《玄机直讲》张三丰:“临炉下手之初 ,地将产其金莲,天亦垂乎宝露 。忽然一点真汞下降,透心如冰凉 ,即运一点神火随之 ,攒簇于交感官内 ,浑然湛然 ,如千千战鼓之 呜 ,万万雷声之吼 。又即是自己一身百脉气血变化,休要惊怕 ”
解读:
地中金莲即艮土中的真铅,天垂宝露即真水。真汞阳龙带着真水下降,真铅也放出真火,真水与真火相交,此时就有雷震之声,故金木交而产雷声。

《悟真篇》:“长男乍饮西方酒,少女初开北地花。若使青娥相见后,一时关锁在黄家”
解读:
长男就是震木龙,即汞,藏有真水,西方酒即水中兑金。少女为兑金,北地为水,水中金花出来了。青娥即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在这里代表真水。

《西游记》第十九回:“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解读:
婴儿即真铅,即真阳,姹女即离宫真水,即真阴。真阳藏于月,真阴藏于日中。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形象既备,数足离母。既生之后,元阳在肾,因元阳而生真气。真气朝心,因真气而生真液.真液还元。上下往复,若无亏损,自可延年。”
《钟吕传道集》论四时第五:“炼精生真气,炼气合阳神,炼神合大道”
解读:
元阳即水中真精,真气即水中出来的真铅。真气经肝上传到心,在心火中生水,此水称为真液,即心液,留在心火中。炼气为阳神。

《钟吕传道集》论水火第七:
“气升液降,本不能相交,奈何气中真一之水见液相合,液中正阳之气见气自聚。若也传行之时以法制之,使肾气不走失,气中收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阳之气。子母相逢,互相顾恋,日得黍米之大。”
解读:
真气上升,心液下降,真气中有真一之水,即真气所生之子水,此水与心液之亥水相合。心液里的正阳之气(阳龙)与真气相聚,即金木交并。子母相逢即心液(母)与真气(子)相逢。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诗曰: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婴儿枉结成胎象,土母施功不费难。推倒旁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解读:
如意真仙所守护的解阳山落胎泉之泉水即真水,真汞即阳龙,即如意真仙。如意真仙被孙悟空赶走了,故说“真汞干”

4.45章 佛教小乘四果

佛法中小乘修行者能够获得四种果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欲、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欲本,熄灭诸念,断尽一切结使,具四谛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巧便品第六十八之三: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曾说一切智智略有三种,谓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别?”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谓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以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差别法门,声闻、独觉亦能了知法门差别,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种相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故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来道相。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来道相。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应当修学令速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而不令其证住实际故,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
解读:
一切智智分为一切智、道相智和一切相智。一切智是乃声闻、缘觉之智。道相智又叫做道种智,乃菩萨之智。一切相智 又叫做一切种智,即佛的智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八:“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修学此法,速入声闻正性离生,得预流果、得一来果、得不还果、得阿罗汉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四:“善现,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行无戏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达一切法无自性故皆无戏论,便入菩萨正性离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四:“用道相智而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位已,复用一切相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入如来地,尔乃成就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一:“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先已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初发心已便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证得不退转地。”
解读:
要得小乘果位必须先进入声闻之正性离生境界,小乘证到想阴尽即入正性离生,就是小乘圣道之预流果,即须陀洹果。而要成为不退转八地菩萨以至于成佛,就要入菩萨之正性离生,成为初地菩萨,然后再修到八地菩萨以至于成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入离生品第七:
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入正性离生?”
善现对曰:“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不依内空而观外空;不见外空,不依外空而观内空,不依外空而观内外空;不见内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空空;不见空空,不依空空而观内外空,不依空空而观大空;不见大空,不依大空而观空空,不依大空而观胜义空;不见胜义空,不依胜义空而观大空,不依胜义空而观有为空;不见有为空,不依有为空而观胜义空,不依有为空而观无为空;不见无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有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毕竟空;不见毕竟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为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际空;不见无际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毕竟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散无散空;不见散无散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无际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本性空;不见本性空,不依本性空而观散无散空,不依本性空而观自共相空;不见自共相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本性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一切法空;不见一切法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自共相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不可得空;不见不可得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一切法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无性空;不见无性空,不依无性空而观不可得空,不依无性空而观自性空;不见自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自性空;不见无性自性空,不依无性自性空而观自性空。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
解读:
正性离生,又作圣性离生,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正性离生为见道之异名,即想阴尽的境界,即结金丹的境界,即见真心的境界,即不生六识的境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一记载:“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成唯识论》记载:“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解读:
正性离生即证会真如,即见真心,即见菩提祖师,即见道,即结金丹。这里用“证会真如”,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见佛性,只是证到了佛性的空空境界而已。
舍异生性即舍凡夫性,即得圣性而成为圣人。修道者必须要达到第四静虑的境界,即第四禅的境界,才能证道正性离生,即才能证到想阴尽,成为初地菩萨或得须陀洹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故断三结——有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杂阿含经》卷第三:“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一之信行品第二:“阿难言。云何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须陀洹?佛言:须陀洹者,所为得入圣道流。”
《第一分游行经》第二之一:“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
解读:
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三界之“见惑”。开始见到佛道,即初步见道,初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最多经历人天七次往返后得阿罗汉果。
超生离生即入正性离生,即入圣道离烦恼,即见道,即见菩提祖师。凡夫地即须陀洹以下的凡夫境界,即没有入正性离生的境界。
须陀洹果必须要破三见结缚,即破见惑,也就是破疑见、戒禁取见和我见(身见)。即断疑、戒禁取、身见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以保证不堕入邪信中。
断戒禁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那些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当然有益处的宗教仪式和戒条则会自动遵守,如守五戒,此为受阴尽后确立戒行的境界,从此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不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断我见不是断我执,只是在见解上明白了五阴无我,对于五阴之身不作我想,此为想阴尽。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十之获益嘱累品第八:“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得预流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之静虑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二:“尔时慈氏白佛言。世尊如是,修习静虑为因。悉能具足神通智慧。云何名为神通智慧。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言。善男子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着是名智慧。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
《华严经》卷第二十七之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开广智藏。愿一切众生得净肉眼,光明鉴彻,无能蔽者。愿一切众生得净天眼,悉见众生生死业果。愿一切众生得净法眼,能随顺入如来境界。愿一切众生得智慧眼,舍离一切分别取著。愿一切众生具足佛眼,悉能觉悟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成就普眼,尽诸境界无所障碍。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离痴翳眼,了众生界空无所有。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无障碍眼,皆得究竟如来十力。”
《华严经》:“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若彼我怨憎,闻此正法者,得清净法眼,于我修行忍,不复兴斗讼,蒙佛恩力故。”
解读:
远离尘垢者见诸法皆空,故六尘不入,六识不生,所以清净法眼即想阴尽的境界。生净法眼者即得预流果,即入如来境界,即生如来家,即见道。从此不再与人兴斗讼,少有怨憎之心了。预流果之清净法眼并不圆满,要证到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其清净法眼才能圆满,才能见万法不生不灭。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之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楞严经》卷第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解读:
得初果须陀洹,六根对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即六根不对六尘之相起分别心,即不生六识,这就是想阴尽的境界,即离垢境界,即脱离凡尘的境界。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没有达到识阴尽的毕竟解脱境界,故六贼还可能复活而劫夺其善法,使其犯戒。如阿难尊者虽然出家后得了初果,但被摩登伽女用魔咒所摄,差点就犯淫戒了,幸释迦牟尼佛遣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才得以保全戒体。
一根返源为佛性真心时,其它五根都同时获得解脱,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了,即无识心了,六根都清净了,这就是想阴尽。见闻是眼根和耳根有产生幻相之翳病,耳根返源为闻性时,闻之翳病被根除,此时六尘皆销除,即有“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的境界,所以觉得世间的事情都如梦,自己也不做梦了。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
《佛说中心经》:“得须陀洹,虽不能大精进,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饮酒。”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
《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卷第三之证相品第五:“若当见时,即应思惟决定圣戒,以是因缘,能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乃至不饮酒等,入涅槃城。”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
解读:
得初果须陀洹者,必然坚定信佛、法、僧三宝且戒不坏,得此四不坏净者方为须陀洹果,得果即得金丹。成就圣戒即其本性从心中自然遵守圣戒。即使投生到恶国去,也不会破戒体。圣戒有五戒说和七戒说。即使偶尔有所犯戒,也能通过悔改而得以消罪保全戒体。

从以上可见,初果须陀洹者,必须断三结,获得于佛、法、僧生起坚固不坏的信心、并于圣戒成就,即获得四不坏净信。在禅定境界上必须要达到六尘不入六根,即六识不生的想阴尽境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唯一生天上。一还人间。乃得阿罗汉果。”
《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
解读:
斯陀含为梵语,对应的巴利语是Sakadagami,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如欲界兜率天)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即可证得四果阿罗汉,获得完全解脱,故称“一来果”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淫、怒、痴薄”( 欲贪、嗔、痴)的特点。
贪嗔痴为思惑,思惑共有五种,分别为贪、嗔、痴、慢、疑。在欲界共有九品思惑,斯陀含者断欲界前六品思惑,欲界三品思惑尚在,所以寿终须上欲界天。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解读:
阿那含为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之名。
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有五种:一、欲贪,二、瞋恚,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称之为五下分结,即五种烦恼,断此五种烦恼即得阿那含果。

《大般涅槃经》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是阿那含凡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罗汉果;二者、贪著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瞋恚是。诸比丘,当灭瞋恚,我证汝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愚痴。是故,诸比丘,当灭愚痴,我与卿等证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楞严经》:“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
《佛说四十二章经》:“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九之日密分中分别品第四:“是阿那含悉断一切贪欲之心,唯有五事(五上分结)未能除断: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掉,四、慢,五者、无明。”
解读:
在斯陀含的基础上,断贪欲(即欲界之贪,如淫欲和对吃喝玩乐的贪欲),断瞋恚和断愚痴就能得阿那含果。断贪欲和断瞋恚就是要断七情,七情断者自然断愚痴,就是行阴尽。
得阿那含果者死后灵魂往生第十九天,即色界五净居天中的无烦天,在那里魂魄再合一后证得阿罗汉果。得阿那含者已经得水火既济之金丹(摩尼珠),但是法身还不圆满,所以死时金丹还会分离为魂和魄,然后魂和魄一起上无烦天,在那里魂魄再合一为金丹,并最终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这里的爱河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是意根,就是行阴,即是爱识。爱河干枯即行阴尽。

五上分结,具体如下:
一、色爱结(色界贪),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二、无色爱结(无色界贪),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三、掉结(掉举),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四、慢结,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五、无明结,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阿那含因为掉举,还会发生失去色界和无色界禅定境界的情况,会贪爱无色界和色界之禅定境界。阿那含还有骄慢之烦恼,还不能真正见真性(真如佛性),所以对真性无所明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之宝塔大明品第三十二:“憍尸迦,亦少所人断三结得须陀洹、断三结薄淫瞋痴得斯陀含、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
解读:
阿那含再断尽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即可成就阿罗汉果。即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即得一切智,而成为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或者说断五上分结而证阿罗汉。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阿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

《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六卷之等见品第三十四:
“闻如是,一时,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众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报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尔时,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阴,便成须陀洹道。’比丘白舍利弗言:‘须陀洹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报言:‘须陀洹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诸贤当知:若须陀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斯陀含果。’
诸比丘问曰:‘斯陀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斯陀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尔时,斯陀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那含果。’
诸比丘问曰:“阿那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阿那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此五盛阴苦、空、无我。尔时,阿那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罗汉。’
解读:
可见,要得小乘四果,要在成就戒的基础上,观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观诸法无常、观苦、观空、观无我,就是修毗婆舍那。

4.43章 临终免坠地狱并升天之简易法

人死后是都会到地狱去接受神的审判,神根据人的所作的业来报应人,决定人的投胎去向,这就是神执行六道轮回之审判,体现为六道轮回之因果报应。

《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解读: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人死后49天之内,或无知无识,即没有意识,或者在地狱接受四司判官的审判,过了这49天后即接受因果报应投胎去了。

《太平经》中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记载有:“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解读:
道教认为东岳大帝决定人的生死,人死后由东岳大帝审判。

《撒母耳记上》 2:10 与耶和华争竞的,必被打碎;耶和华必从天上以雷攻击他,必审判地极的人;将力量赐与所立的王,高举受膏者的角。”
《诗篇》 109:31 因为他必站在穷乏人的右边,要救他脱离审判他灵魂的人。
《希伯来书》 9: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彼得前书》 4:5 他们必在那将要审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账。
《启示录》 20: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解读: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死后也是要去阴间接受审判的。活人的主耶稣就是死人的主,所以耶稣为阴间之主。

从以上三教的经典可见,人死后都要去阴间接受神的审判,那么有罪之人如何在临终时灭罪呢?

A.佛教简易方法如下:
《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
“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
《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解读:
可见临命终时自己念佛能灭一切罪,即使是自己的眷属或者他人为自己念佛也能灭一切罪,如果还信仰地藏菩萨的话,还能投生到欲界天。当然前提是要信神佛,不信者一切解救法都没有用处。

B.道教简易方法如下: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
天尊言:吾今所说,即是玉枢宝经。若未来世,有诸众生,得闻吾名,但冥心默想作是念,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一声,或五七声,或千百声,吾即化形十方,运心叁界,使称名者,咸得如意。十方叁界,诸天诸地,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飞走蠢动,若有知若无知,天龙鬼神,闻诸众生一称吾名,如有不顺者,馘首刳心,化为微尘。
解读:
诵念“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这十个字的方法称为《神霄十字天经》,诵念此十字即可超亡度魂,使七祖九先,脱离阴间,得以生天。诵念圣号可摆脱饥寒、疾疫、刀兵、九幽、刑杀、克害、贪夭、伤残、孤寡、祸害、劫煞、灾煞、岁煞、破败、冤枉、官灾、牢狱、天厄、地厄、水厄、五方厄、四时厄、本命厄、天瘟、地瘟、天蛊、地蛊、天瘵、地瘵、复连、伏尸、故气、鬼注、天灾、火灾、水灾等等灾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

C.圣经中的简易方法如下:
《路加福音》 5:32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约翰一书》 1: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马可福音》 2:10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约翰一书》 2:12 小子们哪,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的罪藉着主名得了赦免。
解读:
耶稣就是大愿王地藏菩萨,所以对于无罪之人而言,凡有所愿皆能成就,对于有罪之人,那就很难说了,要看罪恶大小和愿望大小。对于罪人而言,如果临死前认罪悔改并认主信耶稣,在死的时候就能被主赦免罪恶。

如果人已经死了,但是还在49天之内怎么办呢?
《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解读:
眷属骨肉为亡者造福可以使之从地狱解脱。如斋僧供养、造塔庙寺院等。

4.44章 四无色定和五阴尽略说

一、色界四无色定:
《楞严经》卷九:“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解读:
为了避免修道者入魔,世尊将修奢摩他和毗婆舍出现的五阴境界及魔事、魔境界等都一一解说,在五阴的每一区宇都讲了十种魔境,以免修道者走入歧途。
通过修奢摩他进入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那也还是凡人,还没有出离凡地,还没有获得小乘初果,如果说自己到了圣地,那就是妄语。

《楞严经》:“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解读:
在四禅之色究竟天,往后修有两条分路。如果有舍心,又有智慧,此智慧之心就能发出慧光,有此智慧之光才能成为阿罗汉。如果发菩提心,即可入菩萨乘,成为回心大阿罗汉,这是第一条正确的道路。回心即回小向大的心,即从小乘转为大乘,目标是成佛和普度众生。
如果没有智慧,即有无明,那么就不会成为了脱生死的阿罗汉,就只能进入无色界四定,即空无边出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止于此,寿命尽后又落轮回中,这就是第二条错误得道路。

《佛说大集法门经》:“谓若苾刍。离一切色。无对无碍。而无作意。观无边空。此观行相。名空无边处定。”
《楞严经》:“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解读:
修禅定者认为有色身就是苦,觉得色身是障碍,于是厌色修空,即观一切色无对无碍,为无边虚空,证到色身就是虚空,这就是空无边处定。虽然他证到色身之空性,但是不明白诸法本空,皆是妄想心所生。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空处。而非所观。但观无边识。此观行相。名识无边处定。”
《楞严经》:“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解读:
修禅定者认为空也是一种苦,于是厌空修识,即忘掉空,而把心定于寂静的识心上,一心不动。于是把色、受、想、行、识诸碍都空掉了,无可空者了,只剩下阿赖耶识和半分末那识,这就是识无边处定。这半分末那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而生的我执。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识处。而非所观。但观一切。皆无所有此观行相。名无所有处定。”
《楞严经》: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解读:
修禅定者厌识修无所有,一心观无所有,没有色和空,没有六识,心无所有,这就是无所有处定。这里的灭识心只是暂时的,并非永灭。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离无所有处行相。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楞严经》:“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解读:
禅修者舍去识处之有想,也舍去无所有处之无想,此即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者没有六识和第七识之想,第八识又无法知见,所以说识性不动,因为不动,就没有可灭的了,就误以后到尽头了。似存非存,似尽未尽,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
以上四无色定都是一味地求空,而不明白真正的空理,没有明白诸法本空,没有明白空并不是无,没有明白见空并不是见道,而要见空不着空,要见空空。因为没有智慧,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故不能获得解脱。虽然能空五蕴,但是没有尽五蕴,不能成为真正的阿罗汉,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楞严经》:“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解读:
因为有识蕴,才有生死轮回,但要除灭五阴,则必须先从灭除色阴开始。

二、五阴尽
1、色阴尽
《楞严经》:“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读:
见色和见空都是眼识的作用,无论见空和见色都是有所见,所以说空是色边际。色的本质就是空,空又因为眼识的作用而化为色。修道者证到色就是空,就是证色空,然后心既不住色,也不住于空,把空的境界也空掉,即见空空,这就是色阴尽。证色阴空性者可以开始入无相解脱门,在证色之空性以前,要明白诸法皆空,谓入空解脱门。

《楞严经》: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楞严经》:“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楞严经》:“当在此中(色阴尽后的受阴区宇)得大光耀,其心发明”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解读:
色阴就是由于人之坚固妄想而幻化出来的,当修奢摩他者入定达到四禅之无念(无心)、动静不移(动和静都一样),忆忘如一的境界时,眼前还是一片黑暗,真心还未发光,这是色阴区宇。如果看十方世界都无色之障碍,眼前完全洞开,如同虚空,这就是色阴尽了,此时然后有大光耀(明月)出现。此时见诸佛之心在明镜显现出像来,诸佛之心即真心,明月即明镜,但明月不等于真心,因为真心是无相的,真心发出圆光就是明月,所以见到明月了就代表真心起功用了,即六识功能暂停了。此后可以随心所欲地透视和遥视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在奢摩他的定境中,能见色之空性,此为静能生慧。证色之空性后,心不住于空,谓之空空或真空,即可证色阴尽。所见之明月即自己发光的魄,魄即自己的真心,此时并没有魂魄合一结成金丹,所以还不是见道,即不是见真心,只是真心发圆光了,真心起功用了。月为真心,明月为发圆光时的真心。魂要走进月亮里面与魄合一去才是见真心。

《楞严经》:“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又以此心澄露皎彻,精光不乱,忽于半夜,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
解读:
对上面这些境界,如果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如果作圣解就会入魔。在色阴区宇也会偶尔有光明出现,也能偶尔有透视和遥视功能,但有各种色相,这些都还是在色阴区宇,着这些色相就会著魔。
“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还没有证色空性,所以“暗室物,亦不除灭”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这就如同在阳光下,其实就是魂意之日光,也称神光。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即见色空性了,所以能隔见,即透视和遥视,但只是偶尔出现。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一夜,师经行,忽然顶门响一声,轰如炸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境非寻常目前空可喻。如是空定,有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踏实,开眼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受用亦无可喻。举足如风轻,归岩中,隐者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师具告所得境相。隐者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我住此岩三十余载,除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着,则不被他昧却本有。”
解读:
憨山闻炸雷而证色阴尽,此雷声为证色阴尽时所伴随的现象。如果此时不继续定于真空,等待明月出现,或者不明正法,就会失去此境界,又回到色阴区宇,所以隐者会反复出现炸雷。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予因溪上一独木桥,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为扰矣。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念,当下顿消。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花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解读:
“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即证到声音之空性,等同于证色阴空性。
“不见身心”:识心(六识)在定中没有了,色身也没有了,非色非空。
“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证色阴尽了。
“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证一切色相皆是真心幻化。
“触破太虚空”和“金刚眼突空花落”表示破色阴之空性,即证色之空空境界,从此色、声、香、味、触五尘色法都不再成为障碍,即不再被任何色相所迷惑,一切色都化为寂灭,非色非空非不空,也是即色即空,即空即色。
憨山大师又依观音圆顿法门证到了色阴尽,不见身心(色身和六识在定中暂时没有了),了无一物,出现了大光明藏,其实就是自己的魄发光变成了明月在虚空中出现。

《虚云年谱》:“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什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
解读:
虚云和尚也看到了真心发光时所显现出来的明月,一切色阴之障碍皆不存在了。

破色邪见明月故事一: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原文:“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里边: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解读:
这表明孙悟空在修观音圆通法门,已经修到音空的境界,所以“雷声永不闻”

《西游记》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解读:
孙悟空所证到的音空境界属于顽空,要打破此顽空必须悟真空之理,真空就是空空,即把空的境界也空掉,即不著音和色,也不著空。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原文: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原文: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解读:
须菩提祖师也称菩提祖师,历史上有个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徒弟之一,故这里孙悟空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就象征石猴去悟真空。灵台方寸山即灵山,斜月三星洞即心字,灵山在心中,须菩提祖师就是真心,就是如来藏。
菩提祖师用戒尺打孙悟空三下,三为震,代表头顶有炸雷之响声,然后孙悟空就见到了真心之明月,即证到了色阴尽,消灭了使人生贪欲的色邪,此时的孙悟空通过悟真空而达到色阴尽。这就是“屏除邪欲得清凉”和“好向丹台赏明月”。

破色邪见明月故事二: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
“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 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这叫必定是他。”
原文:
“那猴道:‘这山顶上有我佛如来的金字压帖。你只上出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伯钦只得呼唤家僮,牵了马匹。他却扶着三藏,复上高山,攀藤附葛,只行到那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唵、嘛、尼、叭、弥、吽’六个金字。三藏近前跪下,朝石头,看着金字,拜了几拜,望西祷祝道:‘弟子陈玄奘,特奉旨意求经,果有徒弟之分,揭得金字,救出神猴,同证灵山;若无徒弟之分,此辈是个凶顽怪物,哄赚弟子,不成吉庆,便揭不得起。’祝罢,又拜。拜毕,上前将六个金字轻轻揭下。只闻得一阵香风,劈手把压帖儿刮在空中,叫道:‘吾乃监押大圣者。今日他的难满,吾等回见如来,缴此封皮去也。’吓得个三藏与伯钦一行人,望空礼拜。径下高山,又至石匣边,对那猴道:‘揭了压帖矣,你出来么。’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伯钦听说,领着三藏,一行人回东即走。走了五七里远近,又听得那猴高叫道:‘再走!再走!’三藏又行了许远,下了山,只闻得一声响亮,真个是地裂山崩。众人尽皆悚惧,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对三藏拜了四拜。
解读:
六个金字即六字大明咒,为观音心咒,代表观音的真心,观音的真心在阳山之灵(净瓶)里面。压住孙悟空的五行山为如来的右手所化,就是代表阴山之灵的山神刘伯钦。刘伯钦之妻即观音的阳山之灵,所以五行山上有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金帖,有了金帖的五行山即变成了阴山和阳山相连之山。
五行山又称两界山,代表色界和空界,色和空都是真心幻化出来的,《楞严经》说:“唯色与空,是色边际”,故《心经》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唐僧揭掉金帖,然后远离两界山,象征唐僧不住色,也不住空,故破了色和空两界,即证到了空空,此时五行山爆炸,炸雷之后代表真心的孙悟空就从色空两界中出来了,真心非色非空。

2、受阴尽
《楞严经》:“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解读:
有六触就有六受发生,当证到触就是离时,就是证到受空了,再将受空也空掉,这就是受阴尽。

《楞严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解读:
在受阴区宇,心虽然明白,但如同梦魇,手足不能动。如果过了这一关,即受阴尽,心就能离开身体,出体后回头看自己的肉体和面貌清清楚楚,此时心能来去自由,能穿透色阴而没有任何障碍,此心也称为意生身,实际上就是意识心。

《楞严经》:“内抑过分,忽然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过……若作圣解……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前无新证,后无故居……迥无所见,心中忽生大枯渴……忆魔入其心腑……慧力过定……自心疑是卢舍那(报身佛),得少为足……见人自言我得第一无上义谛……忽生无尽忧……则有一份常忧愁魔入其心腑……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则有一份好喜乐魔入其心腑……忽有无端大我慢魔起,不礼塔庙,摧毁佛像……其心忽生无量清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自谓满足,更不求进取……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拔无因果,一向入空……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更为贪欲……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王子,神鬼力故”
解读:
因为受阴为苦乐之情,故在受阴区宇,有悲、喜、忧、爱等情志之魔出现。另外还有忆魔、空魔、我慢魔、大我慢魔出现。大我慢就是自以为成圣或成佛了。

破受阴得意生身故事: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原文: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
原文:“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乒乓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
原文: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孙悟空)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杂阿含经》:“六内贼者,譬六爱喜。空村者,譬六内入(六根)。”
解读:
六个贼就是受阴缘六触所生六受,作为真如法身佛的孙悟空为六受之主人。六贼攻击孙悟空,孙悟空不知不觉,就是受空,孙悟空把六个贼打死就是受阴尽。孙悟空离开唐僧即象征“其心离身”,即成就意生身。

3、想阴尽
《楞严经》:“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解读:
记(忆)属于想阴,忘也是想阴,证到想空,而又不住于空,即把想空也空掉,即把忘也空掉,即证想阴尽。此后不被任何念想所障碍,进入无相境界,此时可以进入无愿解脱门了。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解读:
进入想阴区宇的人,还有很微细而逻辑清晰的想,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想,但是已经证想阴尽的人都知道他在想什么。

《楞严经》:“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解读:
如果念头再也不生了,达到绝念,即消除浮想了,如同消除了觉明心上的尘垢,一切十二类生的生灭之相,从头到尾都圆满照见。即知众生生从何来,死至何去。这是因为想阴已尽,行阴显现出来了,故得明见。行阴为生、住、异、灭,迁流变动之相,能见到行阴之相,自然知道众生的来去生灭相。
心中回忆、对现前境界的分别和对未来想象,都是因为六识缘六根对六尘的分别而生成的,如果没有六尘,那么六识就不会产生相,即心中无相。同样离开了六识,那么六尘也就没有分别性。六识和六尘交织成妄,这样子才能构成第三重的污浊之相,名为烦恼浊。
想阴尽时,时时在定中,心中无六尘了,也就没有六识,所以能超越烦恼浊,即由凡地入圣地,即得小乘须陀洹果,即得六尘不入六根成六识的入流果。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解读:
梦为想所生,想阴尽者平时无梦无想,睡觉时不再做梦,睡和醒是一样的,可以常年不睡觉,也可以常年一直睡觉。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没有前尘往事来往心中(无想),任何时候看世间的大地山河流,犹如明镜印物成像,来了于镜无所黏,去了也不在镜中留下任何踪迹,这就是无想的境界。过去的习气也都没有了,只剩下一颗金丹真心。
无想者即六尘无相,故超越烦恼浊。六尘无相者六识不生,即无分别心,即识心被打死了,此时任何时候都不生分别心了。在死后变成中阴身,此时金丹分裂为魂魄,就又会生起分别心,所以还会去投胎。想阴尽时魂魄能稳定地合一为丹,一生中魂魄不再分开,但是如果贪噌痴太重或入魔就又会升起六识,那么金丹就会分裂成魂魄。
在电视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一瓣霜花所化生之锦觅仙子吃了其母亲所给的陨丹后,对一切男人都不生情,当陨丹有点裂开时她就生情爱上旭凤了,就会坠入情网,就会时常想念旭凤。而当龙太子将其裂开的陨丹修复后,她又不对旭凤生情了,也就不会想念旭凤了。

《楞严经》:“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贪求经历……贪求契合……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火人间好恶诸事……贪求辩析……贪求冥感……贪求宿命……贪求静谧……贪求神力……贪求深空……贪求永岁……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成佛)。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进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解读:
在想阴区宇,因贪而入魔,会以为自己成佛了,入魔后破佛戒律,死后入地狱。入魔者在此阶段有很多神通变化,以迷惑修道者,如宿命通和他心通。又喜欢讲经说法。在想阴区宇要入无愿无作解脱门和严格遵守戒律,以避免入魔。

《南华经》曰:“其寝无梦,其觉不忧,此所以凝神不分,聚炁不散而然也。”
解读:
到无梦的境界,即色阴尽,魄魂才能合一成丹而不散开,才能真正结成丹。

《太乙金华宗旨》第十三章 劝世歌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解读:
灭意识(妄意识)后见真心(本真),即结金丹圣胎(摩尼珠),就是想阴尽。

想阴尽灭六识结金丹故事一: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
“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原文:
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
原文:
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原文:
“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解读:
菩提祖师用戒尺打孙悟空三下,三为震,代表在头顶出现炸雷之响声,然后孙悟空就见到了真心发光如明月,即证到了色阴尽,消灭了使人生贪欲的色邪,这就是“屏除邪欲得清凉”和“好向丹台赏明月”。须菩提祖师住在中门,中为土,即在山土之灵里面。
孙悟空出门即象征心能出体,这是受阴尽成就意生身的境界。意生身就是意根所成就之身,真心在意根里面,凡心魂在意根外面。
孙悟空本来就是从此门出来化为石猴的,即真心从灵山中门出来化为魂,所以当孙悟空从中门入时就称之为“从旧路径至后门外”,须菩提祖师为阴兑灵,为阴金,故孙悟空看见菩提祖师的后背。
子时就是三更,即一阳来复之时,即地雷复卦之象,即在受阴尽时,在明月境界下再起炸雷之响声,此时称为玄关窍开,为采药之时,即孙悟空(此时为魂)入中门(黄婆)与真心之真铅合一之时,即成金丹之时。从后门入就是偷偷入,快要成丹时不可让任何人知道。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原文:“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依旧路转到前门,轻轻的推开进去,坐在原寝之处,故将床铺摇响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 ’那大众还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
解读:
“西路金光大显明”和“天光了,天光了!”:象征孙悟空结成金丹圣胎了,此时的金丹圣胎因为得离火之灵,故如同太阳一般发金光,而不是清凉的白色月光了,故在白天。

想阴尽灭六识结金丹故事二:
《西游记》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原文:
“行者道:‘我记得此处叫做蛇盘山鹰愁涧,想必是涧里水响’”
原文:“菩萨道:‘那条龙,是我亲奏玉帝,讨他在此,专为求经人做个脚力。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须是得这个龙马,方才去得。’行者道:‘像他这般惧怕老孙,潜躲不出,如之奈何?’菩萨叫揭谛道:‘你去涧边叫一声‘敖闰龙王玉龙三太子,你出来,有南海菩萨在此。’他就出来了’”
原文:
“行者欢喜领教。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他原来的马匹毛。又将言语吩咐道:‘你须用心了还业障;功成后,超越凡龙,还你个金身正果。’那小龙口衔着横骨,心心领诺。”
原文:
“渔翁闻言,即忙撑拢。行者请师父下了马,扶持左右。三藏上了筏子,揪上马匹,安了行李。那老渔撑开筏子,如风似箭,不觉的过了鹰愁陡涧,上了西岸。……这正是:广大真如登彼岸,诚心了性上灵山。”
解读:
前面孙悟空打死六贼,受阴尽,化作意生身离开唐僧,后来又回到唐僧身边,收服白龙马。白龙马带着阴山之灵,就是移山大圣狮驼王之子。阴山为意根,故称为意马,也称鹰。马为木龙,为行德,涧水即子水。蛇盘山即阴木之阳山,而鹰为阴山,愁为阳山所生之情,阳山出子水,情随子水出,故称鹰愁陡涧。有生命的树木中之水皆流动,故为子水。
意马龙三太子就是猪八戒的儿子,不过为了体现其意根之用,故称之为意马,也称玉龙,此玉就是阴山之灵,即流动的阿赖耶识种子,即行阴。
玉龙三太子的“项下明珠”就代表六识分别心,而“横骨”就是先天一炁之金丹圣胎,即一心,即广大真如,一横就是一。玉龙三太子的明珠换成了横骨,这就是灭六识心得金丹心,即想阴尽。此时以真心(横骨)摄持意马,而不是以六识分别心摄持意马了。

4、行阴尽
《楞严经》:“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楞严经》:“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佛说长阿含经》:“复有三法,谓三火:欲火、恚火、愚痴火。”
解读:
因为想阴没有了,此时行阴就显露出来了,所以能看见行阴中如同瀑布流动的种子了。对于没有修到想阴尽的人而言,行阴包括阿赖耶识的种子和意根之六思。
生灭根元就是行阴,就是同生基,即意根,就是阿赖耶识中如瀑流的种子。此时对于十方世界,从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到非非想生等十二类众生的生灭,虽然还不能明白其生命的根源,但是能看见其行阴如同闪亮发光而又仿佛受到清扰的阳焰。这个行阴(同生基)是六根和六尘的究竟枢穴,即六根和六尘皆由行阴转出。
如果清扰熠熠的行阴归于澄静,那么流动的习气种子就如同波澜灭去化为澄静的止水,这就是行阴尽。
行阴之火光,其中有欲火、恚火、愚痴火,称为三毒火。起贪噌痴之三行,意根就有三毒火发出。火从土中出,即火从意根出,即从阿赖耶识的种子中发出,灭贪嗔痴之心,才能得真水而永灭三毒之火而证行阴尽。在证想阴尽时,三毒火化为三昧燥火,得风神之真水才能灭燥火而证行阴尽。

《楞严经》:“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原,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住七地菩萨,彼则无生相。转于因缘法, 是故遮因义,唯说依于心, 故我说无生。”
《大乘入楞伽经》:“七地菩萨念念恒入,离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诸二乘。”
解读:
在行阴尽后,三行已不生,七识都还原为真性如来藏了,如果不著魔,就不再入生死轮回了,但是还没有到圆满的涅槃境界,行阴尽者能令自己的六根合而为一,或分而为六根。
已灭生灭就是无生相,即无生,为初步的下品无生法忍的境界,对于大乘而言为七地菩萨。此时一切烦恼不现行,但还没有永断烦恼,要成佛才能永断烦恼。
七地菩萨虽然已经证道无生法忍,已经证到不生不灭,但是还会退转,掉入六地及以下的果位,就会失去无生法忍的境界,从而又入轮回。

《楞严经》:“是人见本无因……是人见末无因……是人坠入四遍常论……坠入四颠倒见……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行阴常流,计为常性……是人坠入四有边论……是人坠入四种颠倒……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是人坠入五涅槃论。阿难,如是十中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解读:
这十大魔境界,都是以为自己有所证悟而入魔,以为自己登圣位而入魔,所以要无所愿求,又心无所得,才能避免入魔而证行阴尽。

行阴尽解脱轮回(五炁朝元)故事一:
《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原文:“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
原文:“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原文: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老僧道:“我儿,你有何法?”广谋道:“……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
原文:“看那些人放起火来,他转捻诀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孙行者护住了后边方丈,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禅堂,其余前后火光大发,真个是照天红焰辉煌,透壁金光照耀! ”
原文:“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有诗为证。”
解读:
前面行者孙悟空收服了白龙马,证想阴尽而结丹。意根为观音之阴土之灵,结丹后阴阳两土合一(但还没有完全合一),故用观音禅院代表土灵或山灵,但因为还有贪嗔痴三毒,故金丹还不能摄持阴木风灵,就还不能摄持装水的阳土灵,也就不能灭燥火而得水火既济。
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即观音菩萨,即西王母,其心即唐僧之魄,东海龙君即大势至菩萨,即东王公,其心为唐僧之魂,所以观音禅院里长得既像骊山老母又像东海龙君的金池长老就是唐僧魂魄合一之金丹。此金丹心通过土灵生出贪噌痴,其中阴土妄意即意根,就是金池长老的朋友熊罴精,意根生贪爱,所以熊罴精偷了袈裟。有贪嗔痴必释放出三毒之火,故金池长因为贪图唐僧之袈裟而想用火烧死唐僧等。行者以口吹风助火烧观音禅院,这在道家指以风相助起火炼丹,在佛教指火观。唐僧藏在辟火罩里面,即魂在土灵里面,被行者加持后的火就变成了三昧真火,即真心所释放的火。
火烧尽寺庙后,袈裟被熊罴精偷走了,金池长老撞墙而死,即代表三昧真火灭除了贪噌痴三毒,此为行阴空。在非真空大定的情况下,土灵释放出三毒之火,为有毒燥火,为有情欲之妄想心用事。而在无意识的真空大定情况下,真心用事,此时意土释放出三昧真火,有三昧真火时就没有三毒之火,但还是燥火。长期处在无意识的真空大定状态就能完全消除贪噌痴三毒,这就是道教起火炼丹的作用。

《西游记》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原文:
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袈裟,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原文:
“轮起棒,照头一下,慌得那黑汉化风而逃,道人驾云而走;只把个白衣秀士,一棒打死。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行者到于门首,又见那两扇石门,关得甚紧。门上有一横石板,明书六个大字,乃‘黑风山黑风洞’……那猴王胆大充和尚,这黑汉心灵隐佛衣……你看那帖儿上写着‘侍生熊罴’,此物必定是个黑熊成精……行者才去把那道人提起来看,却是一只苍狼。旁边那个盘儿底下却有字,刻道:‘凌虚子制’”
原文:
“行者暗笑道:‘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想必是在此处刷炭为生,怎么这等一身乌黑?’那怪厉声高叫道:‘你是个什么和尚,敢在我这里大胆?’”
解读:
住在黑风山黑风洞里全身乌黑的熊罴精就是阴土之灵,即风神的土灵分离出来的阴山之灵,即意根,以黑色代表阴。黑风代表没有智慧光明,即代表无明之愚痴,为妄意。白花蛇怪代表真意阳土所生之嗔恨,苍狼精代表意根之贪欲,贪嗔痴皆出阴阳土灵,但这里再用三个妖精来分别代表贪嗔痴三毒。打死白花蛇怪和苍狼精即象征去掉了贪噌。白花蛇也是风神阴木,即作恶的黑风,而苍狼精也是前面唐僧在色阴区宇时遇到的寅将军。
熊罴两个字带两个火,为炎字,故熊罴代表藏有炎热太阳离火的阴山之灵,也称火焰山。佛衣就是艮山之灵,即灵山,为佛所藏身之处,熊罴精去掉贪噌痴后就是佛衣,所以说“黑汉心灵隐佛衣”
这个熊罴精就是唐僧在前面色阴区宇遇到的熊罴精,黑风山在观音禅院的南面,故称为南山。南为火,阴山装火,故称南山。分离出阴山的艮山之灵就变成了阳山,就是观音禅院。

《西游记》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原文:
“菩萨说:‘你这计较怎说?’行者道:‘这盘上刻那凌虚子制,想这道人就叫做凌虚子。菩萨,你要依我时,可就变做这个道人,我把这丹吃了一粒,变上一粒,略大些儿。菩萨你就捧了这个盘儿两颗仙丹,去与那妖上寿,把这丸大些的让与那妖。待那妖一口吞之,老孙便于中取事,他若不肯献出佛衣,老孙将他肚肠,就也织将一件出来。’”
原文:
“菩萨不答,连忙拿丹盘道:‘大王,且见小道鄙意。’觑定一粒大的,推与那妖道:‘愿大王千寿!’那妖亦推一粒,递与菩萨道:“愿与凌虚子同之。”让毕,那妖才待要咽,那药顺口儿一直滚下。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菩萨现相,问妖取了佛衣……菩萨道:‘我那落伽山后,无人看管,我要带他去做个守山大神。’行者笑道:‘诚然是个救苦慈尊,一灵不损。若是老孙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千遍!这回儿就有许多黑熊,都教他了帐!’”
原文:
“却说那怪苏醒多时,公道难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道:‘但饶性命,愿皈正果!’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执了长枪,跟随左右。那黑熊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
解读:
行者与观音菩萨一起来降熊罴精,观音就是风神和水神。孙悟空打死白蛇怪和苍狼精后,贪嗔之毒已经没有了,行者变成风神和水神观世音菩萨的盘中金丹,观音将金丹送给熊罴精吃,象征此时的行者为带有风和水的金丹。孙悟空入熊罴精肚中降服熊罴精,即金丹真心摄持了风和水,灭了熊罴精之燥火,即完全控制了意根熊罴精,痴毒也灭了。
金丹水火既济后意根不再是意根,不再生起贪噌痴,即无贪噌痴三行,这就是行阴尽。熊罴精跟随观世音菩萨回南海落伽山成为守山大神,即意根入大海了,即阴阳两山完全合一了,行阴就再也不会有《楞严经》所说“熠熠清扰”的燥火之光了,此为行阴尽。意根转化为真意,无意根即无贪爱之心了,故再无意乱情迷之顽性,故说“无穷顽性此时收”。如果没有大海水的话,就还会生起贪噌痴三行,行阴就还会起来。

5、识阴尽
《楞严经》:“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解读:
识阴以入湛为浅界,即六尘入六根生六识为浅界。以入无所入,即合湛为深界,即六识空,此时六根与六尘皆空。空合湛,即识阴尽。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第七识),绦然隳裂(毁裂),沉细纲纽(生机枢纽)。补特伽罗(众生),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解读:
行阴尽后,种子不流动了,即七识毁裂了,即不再有第七识了,即没有意根了,即没有业种子了,没有我执了,所以就没有生死轮回和众生之因果报应了,即初证不生不灭,此时如同早晨第三次鸡鸣时看东方的天空,已经有精色,此时六根虚静,没有动静之相,内外清澈透明,六根和六尘合一,没有六入产生,也没有六入所入的对象。此时深切明了十方十二众生的生命根源(无漏阿赖耶识,如来藏),观察到这个根源,执而守之。于是在十方世界,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这个智慧不沉没而能发现生命幽秘之处(无漏阿赖耶识,如来藏),这就是识阴区宇。

《楞严经》:“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解读:
如果在所有十二类众生中找到了生命的共同点即无漏阿赖耶识这个根源,然后把六根门户之隔消磨掉,六根能任意开合,任意互相通用,十方世界和自己的身心都如同琉璃(水晶)一样内外透明(身心和世界皆在有光的水中),见琉璃世界有一宝月,这就是识阴尽。此时就能超越命浊,即不受寿命的限制了,即八地菩萨(不退转)之法身成就境界了,即佛教的中品无生法忍的境界,即基督教所说的永生。
在六根互用中,不再退转,继续修行,从八地菩萨能够逐步修到十地菩萨以至于等觉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直到成佛。在识阴区宇的修行之法就是“无所得”,即按般若波罗蜜多修持,一切都无所得。
在想阴尽时即可以六识不生了,但是识阴并没有尽,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会出现六识,如人死后变中阴身或投胎后就会又生六识,或者被魔侵入时,会生六识而不觉。而识阴尽后,就再也不生识阴了,故不会退转了。

《楞严经》: “若于所归,立真常解,生胜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葉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
《楞严经》:“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解读:
因为行阴尽时,其所证之不生不灭还不圆满,因为识阴未尽,故还有一点无明,无明使修道者自己生出很多错误的认知,从而使修道者入魔,入魔就会倒退。只有不立知见,心无所得,才能达到识阴尽而成为无学位之阿罗汉或大乘之八地菩萨。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
解读;
前世有六欲六情,今生即生六识,有六识即生六欲六情,下世又生六识,故此在六道中轮回不断。要想不生不灭不退转,就要永断六欲六情,所以就必须断六识,即证识阴尽。

得女宝识阴尽的故事: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原文:
“我这金光寺,自来宝塔上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万里有人曾见……只是三年之前,孟秋朔日,夜半子时,下了一场血雨……谁晓得我这寺里黄金宝塔污了,这两年外国不来朝贡。我王欲要征伐,众臣谏道:我寺里僧人偷了塔上宝贝,所以无祥云瑞霭,外国不朝。”
原文:
“只因暗失中间宝,苦杀僧人命落空。三藏发心将塔扫,管教重见旧时容。唐僧用帚子扫了一层,又上一层……只见第十三层塔心里坐着两个妖精……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因我万圣老龙生了一个女儿,就唤做万圣公主。那公主花容月貌,有二十分人才。招得一个驸马,唤做九头驸马,神通广大。前年与龙王来此,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
解读:
行阴尽后进入识阴区宇,此金丹在头顶发光,如果认为自己有证悟,以为自己获得了智慧,以为自己成圣了,以为自己是万圣龙王,那就入魔了,金丹就会裂开为阴阳两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就代表阴阳两炁。本相为红光的猪八戒曾变成鲇鱼戏蜘蛛精,故鲇鱼代表阳炁,而黑鱼精代表阴炁。九头驸马代表化为魔的阳炁主宰和意马,万圣公主就是作为魔时的铁扇公主,而九叶灵芝草即芭蕉扇,即作为圣贤时的铁扇公主。只要金丹与九叶灵芝草一起藏于水中,金丹就会不断圆满,即法身不断圆满。此九叶灵芝草就是七地菩萨的莲花仙子,由王母配给金丹后,金丹和九叶灵芝草都变成了不生不灭之八地菩萨,即有莲花身的八地菩萨,为不退转的永生地。从此再也不会入六道轮回了。
宝塔就是山灵,因为宝塔失去了金丹,即金丹变成了分别心,故此塔中有六尘。唐僧和孙悟空不断清扫塔中尘象征扫除六尘,以此圆满不生不灭之金丹法身,以达识阴尽。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原文:
“贫僧昨晚到于天府,一进城门,就见十数个枷纽之僧。问及何罪,他道是金光寺负冤屈者。因到寺细审,更不干本寺僧人之事。贫僧入夜扫塔,已获那偷宝之妖贼矣。国王大喜道:‘妖贼安在?’三藏道:‘现被小徒锁在金光寺里’”
原文:
“国王闻言,回惊作喜道:‘圣僧说的是,朕这里不选人材,只要获贼得宝归塔为上。’再着当驾官看车盖,教锦衣卫好生伏侍圣僧去取妖贼来。那当驾官即备大轿一乘,黄伞一柄,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大四声喝路,径至金光寺。自此惊动满城百姓,无处无一人不来看圣僧及那妖贼。八戒、沙僧听得喝道,只说是国王差官,急出迎接,原来是行者坐在轿上。呆子当面笑道:‘哥哥,你得了本身也!’行者下了轿,搀着八戒道:‘我怎么得了本身?’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
解读:
唐僧和孙悟空扫除了塔内之尘,又抓住了代表阴阳两炁的贼,所以国王给孙悟空配上黄伞和八人轿,黄伞就是艮土之灵,八人轿就是莲花仙子,即象征如来佛将七地菩萨的莲花仙子许配给行阴尽后的七地菩萨为妻,即行者得了莲花身,即金丹得九叶灵芝草,此时的孙悟空相当于能当转轮圣王的八地菩萨了,所以有打黄伞的轿子坐。猴王本源是不生不灭坐莲台的法身,故此猪八戒说孙悟空得了“本身”和“猴王之职分”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
解读:
二郎神带着六兄弟来帮助行者,此七圣兄代表转轮圣王的七宝,这象征到了八地菩萨的孙悟空就可以做有七宝相随的转轮圣王了。八地菩萨的法身可以分身出八卦中的七灵来。七宝中的女宝就是九叶灵芝草,得女宝才能有七宝。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那宫主急忙难识真假,即于后殿里取出一个浑金匣子来,递与行者道:“这是佛宝。”又取出一个白玉匣子,也递与行者道:‘这是九叶灵芝。你拿这宝贝藏去,等我与猪八戒斗上两三合,挡住他,你将宝贝收好了,再出来与他合战。’”
原文:
“才然大战一场,是我把老龙打死,那厮们收尸挂孝去了……宫主慌了,便要抢夺匣子,被八戒跑上去,着背一钯,筑倒在地。还有一个老龙婆撤身就走,被八戒扯住,举钯才筑,行者道:‘且住!莫打死他,留个活的,好去国内见功。’遂将龙婆提出水面。行者随后捧着两个匣子上岸,对二郎道:‘感兄长威力,得了宝贝,扫净妖贼也。’二郎道:‘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
解读:
佛宝为摩尼珠,即金丹,即行者,装在代表阴土的金塔里,故用浑金匣子装。九叶灵芝即莲花仙子,即玉净瓶上的柳枝,故装在代表阳土的白玉匣子里。金丹和莲花仙子合一,故行者拿着两个匣子。
行者与二郎神等一同合作除掉了万圣龙王、老龙婆、九头驸马和万圣公主,象征不再称圣,而以无所得之心修行,所以就找回了佛宝金丹,即找回了摩尼珠。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原文:
“行者却将芝草把十三层塔层层扫过,安在瓶内,温养舍利子。这才是整旧如新,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依然八方共睹,四国同瞻。下了塔门,国王就谢道:‘不是老佛与三位菩萨到此,怎生得明此事也!’行者道:‘陛下,金光二字不好,不是久住之物:金乃流动之物,光乃熌灼之气。贫僧为你劳碌这场,将此寺改作伏龙寺,教你永远常存’”
原文:
“国王摆銮驾,送唐僧师徒,赐金玉酬答,师徒们坚辞,一毫不受。这真个是:邪怪剪除万境静,宝塔回光大地明。”
解读:
九叶芝草就是有真心的扫把星,即白水素女,以真心扫尽六尘永无六识,就是识阴尽,即成为八地菩萨。
金光寺的塔有宝珠放光象征在识阴区域时头顶的金丹发出金光,但是取名叫金光寺就是有所得的表现,把金光寺改名为伏龙寺,就是用金丹伏龙,以此无所得之真心摄持自己的木灵,谓之伏龙,也就再无意马生出来,无九头驸马生出来。

三、《红楼梦》中的五阴尽故事:
1.闻焦雷色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原文: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宝钗看其词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回头试想真无趣!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原文: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原文: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解读:
贾宝玉因为看戏而悟,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和“无可云证”就是说诸法皆空之理,。林黛玉的“无立足境”即无色也无空,即空空,这才是色阴尽。四为阴金,即真心,有灯谜的“四角平头白纱灯”就象征被顽空迷住的真心明月,所以此时贾宝玉还没有证到色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惟宝玉听了这谕,喜的无可不可。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弄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解读:
大观园就代表见性,即真心之月,即大圆镜。贾宝玉听到头顶有焦雷响起,然后就进大观园了,象征他终于证色阴尽了,从此在明月下。色阴尽时六尘不入,色邪已灭,故说“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来的正好,你把这些花瓣儿都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罢。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了。”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儿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宝玉说道:“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解读:
中浣即中旬,象征有明月,明月就是林黛玉的真心,所以贾宝玉说“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而贾宝玉即假宝玉,即六识分别心。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吃住在一起,他们实际在同一个肉体内,贾宝玉为魂,林黛玉的真心为魄,所以贾宝玉说林黛玉的心迟早要放到他肚子里来,表示将来魂魄合一。
贾宝玉读《会真记》即象征他要见真心明月,桃花代表色阴(迷惑人的色邪),花瓣流出沁芳闸或埋在土里即象征色阴尽,贾宝玉见林黛玉就是象征见明月。

2.去除五鬼魔魇受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原文: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
原文:此时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了,挣着要走。宝玉忽然“嗳哟”了一声,说:“好头疼!”林黛玉道:“该,阿弥陀佛!”只见宝玉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此时王子腾的夫人也在这里,都一齐来时,宝玉益发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王夫人见了,唬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周瑞家的一干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原文:他叔嫂二人愈发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浑身火炭一般,口内无般不说……看看三日光阴,那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亦发连气都将没了。合家人口无不惊慌,都说没了指望,忙着将他二人的后世的衣履都治备下了……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
原文: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说腹中饥饿。”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复,仍回大
观园去。
解读:
人之色身由五行组成,五行也称五鬼。马道婆即马克思主义道路,即唯物主义,象征色身,所以由马道婆派来五鬼捣乱。因为贾宝玉心不能出色身,故为五鬼所害。贾宝玉身体不能动了就是中了五鬼之魔魇,此为受阴区宇的境界。
受阴也称痛阴,贾宝玉被困在受阴区宇,故头痛。拿刀弄枪砍人即是着了受阴区宇的勇敢魔。贾宝玉说“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即代表心快要出体了。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的魄,即明月,即真心。贾宝玉被“被声色货利所迷”,即以前被色阴所迷,所以其通灵宝玉不能发光,被癞头和尚持颂过后通灵宝玉就灵验而发光了,此时还在受阴区宇,“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即三十三天后证受阴尽。
“粉渍脂痕污宝光”就是色阴遮盖了通灵宝玉之真心月光。癞头和尚拿通灵宝玉去持颂即象征贾宝玉证色阴尽,所以通灵宝玉就发光了。
“绮栊昼夜困鸳鸯”即色身困住了魂魄。
色阴尽后进入受阴区宇时,真心才化为发光的明月。这一段是为了说明受阴区宇出现的明月就是众生自身与生俱来之佛性,真心佛性就是通灵宝玉。灵就是心灵,即真心,玉就是有真心的阳土之灵。

3.不识黛玉想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正说着,只见袭人走来说道:“快回去穿衣服,老爷叫你呢。”宝玉听了,不觉打了个雷的一般,也顾不得别的,疾忙回来穿衣服。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原文: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解读:
这里贾宝玉又听见打雷声,这就是想阴尽时的境界。神武将军象征武曲星,即艮土之灵。冯唐谐音为封糖,糖为真心,把真心封在里面的就是艮土之灵。冯紫英谐音即封至阴,为上面有烈火的阴山,故脾气暴躁。青伤谐音即青山,为好动之意根,故去铁网山打猎。薛蟠谐音即雪蟠,即雪中蟠桃,即水中真心,即水中魄,即水中金,酒也象征水中真心,而贾宝玉为神农炎帝,为火,活龙谐音即火龙。三人一起喝酒象征水火相交结金丹,水要与阴山上的火相交,故冯紫英一气喝两大海碗。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只见宝玉醉醺醺的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他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的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正说,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
解读:
想阴尽后无意识,故说“混忘了”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原文: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解读:
此时六尘不入,六识不生,所以不放任何人进门,也不认识林黛玉。想阴尽时不作梦了,即梦醒来了,故用“鸟梦痴痴何处惊”来代表,此后进入行阴区宇,要去贪噌痴,不能生情,故说“花魂默默无情绪”。贾宝玉和薛宝钗在里面,象征火与水及魂魄合一结丹,薛宝钗和薛蟠都代表水中魄。

4.芒种节行阴尽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解读:
芒种即亡种,即亡阿赖耶识的种子,芒种节即代表行阴区宇,过完芒种节这个节气,就象征证到行阴尽。花神退位即铁扇公主要交出铁扇给贾宝玉,夏日代表燥火,芒种节这天为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火神神农炎帝的诞辰日,《红楼梦》称之为遮天大王,这象征要起三昧火炼贪嗔痴之心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原文: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
解读:
宝钗就是贾宝玉的水中金丹,扇子就是风神,有风有水就能灭了行阴燥火。一双玉色蝴蝶代表阴阳两土灵,过河就是解脱生死轮回到彼岸。但此时还没有过河,代表还在行阴区宇。宝钗“无心”,代表此时无六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原文: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那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的不成?”抬头一看,见是宝玉,黛玉便啐道:“呸!我打量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
解读:
这里显示出林黛玉的贪爱、嗔恨和愚痴,故代表进入行阴区宇后,还会有贪噌痴之心。

《西山群仙会真记》中阴真君曰:
“北方正气号河车,车谓运载物于陆地,往来无穷,而曰河车者,取意于人身之内,万阴之中,有一点元阳上升,熏蒸其胞络,上生元气。自肾气传肝气,肝气传心气;心气传肺气,肺气传肾气。而曰小河车也;肘后飞金晶,自尾闾穴起,从下关过中关,中关过上关,自上丹田至中丹田,中丹田至下丹田,而曰大河车也;纯阴下降,真水自来,纯阳上升,真火自起,一升一沉,相见于十二楼前,颗颗还丹而出金光万道,则曰紫河车也。故车行于河如气在血络之中,气中暗藏真水,如车载物,所谓河车者详矣。”
《钟吕传道集》:“河车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肾真气,真气之所生之正气乃曰河车。”又说:“五行巡还,周而复始,默契颠倒之术,以龙虎相交而变黄芽者,小河车也,肘后飞金精,还精入泥丸,抽铅添汞而大药者,大河车也。”至于“以金玉之液炼形,炼形而后炼气通,炼气而后炼神,炼神合道、乃臻于成者”,为紫河车。
解读:
行大河车搬运之法,水火既济,金丹就会放出万道金光,称为紫河车,这就是行阴尽的境界。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
解读:
头胎紫河车代表成结金丹后行紫河车,龟大何首乌代表水,千年松根茯苓胆代表土灵,人形带叶参为持有芭蕉扇(风神)的金丹圣胎化作人形婴儿了。“三百六十两不足”代表已经温养十月的圣胎金丹化作婴儿了,“上千的银子”代表修持三年,金丹化作婴儿出体,就是初步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原文:一径到了冯紫英家门口,有人报与了冯紫英,出来迎接进去。只见薛蟠早已在那里久候,还有许多唱曲儿的小厮并唱小旦的蒋玉菡,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大家都见过了,然后吃茶……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
(蒋玉菡)笑道:“这诗词上我倒有限。幸而昨日见了一副对子,可巧只记得这句,幸而席上还有这件东西。”说毕,便干了酒,拿起一朵木樨(桂花,代表月神)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
薛蟠又跳了起来,喧嚷道:“了不得,了不得!该罚,该罚!这席上又没有宝贝,你怎么念起宝贝来?”蒋玉菡怔了,说道:“何曾有宝贝?”薛蟠道:“你还赖呢!你再念来。”蒋玉菡只得又念了一遍。薛蟠道:“袭人可不是宝贝是什么!你们不信,只问他。”说毕,指着宝玉。宝玉没好意思起来,说:“薛大哥,你该罚多少?”薛蟠道:“该罚,该罚!”说着拿起酒来,一饮而尽。
少刻,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菡便随了出来。二人站在廊檐下,蒋玉菡又陪不是。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
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也罢,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
袭人低头一看,只见昨日宝玉系的那条汗巾子系在自己腰里呢,便知是宝玉夜间换了,忙一顿把解下来,说道:“我不希罕这行子,趁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解读:
蒋玉菡谐音即将玉含,像女人一样的蒋玉菡代表水中阳山,即真意,而冯紫英为意根之阴山,两者在一起即合一了。薛蟠和酒代表水中金丹,木樨为桂花,为阴木,贾宝玉为阳木和火。这些都在一起表示贾宝玉水火既济,五行合一,五炁朝元,就是行阴已尽了。花袭人就是贾宝玉的宝贝,即他的女宝,可见此时贾宝玉已经证到行阴尽了且得了八地菩萨的法身。
蒋玉菡也称琪官,谐音为炁官,即管理先天一炁之金丹的官,即管理琉璃盏的沙僧。贾宝玉将玉玦扇坠交给蒋玉菡,就是将金丹放在玉中。贾宝玉和蒋玉菡是一体的,所以两人互换汉巾,两块汗巾都代表花袭人。“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这说明得女宝能永灭燥火,入不退转地。
林黛玉代表释放情的花神,情从土中出,林黛玉释放情以迷惑人,所以在行阴尽时,即当贾宝玉与吃了冷香丸的薛宝钗结婚时,林黛玉就死了,象征贾宝玉得风神和水神时,就灭了情。林黛玉死时空中还有琴声,琴者情也,贪爱和噌皆为情。此琴声曾让从小带发修行的妙玉走火入魔。
根据第一百二十记载,其实林黛玉并没有死,而是转化为清净的莲花仙子与贾宝玉一起升天了。花袭人和林黛玉是同一个花神(警幻仙子)的正邪分身,林黛玉就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冷香丸能克制薛宝钗的热毒,就是风神能灭火的道理。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原文: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像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
原文:虽是泥塑的,却真有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荷出渌波,日映朝霞”的姿态。宝玉不觉滴下泪来。老姑子献了茶,宝玉因和他借香炉烧香。那姑子去了半日,连香供纸马都预备了来。宝玉说道:“一概不用。”命焙茗捧着炉出至后园中,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焙茗道:“那井台上如何?”宝玉点头。
原文: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解读:
像荷花和龙一样的洛神就是与林黛玉合一的薛宝钗,凤凰就是花神林黛玉,贾宝玉变成凤凰就是贾宝玉得莲花身,即与林黛玉和薛宝钗完全合一,即贾宝玉得莲花女宝,就是八地菩萨。

5.得绣球琉璃灯识阴尽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道:“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
解读:
识阴尽时,见世界如水晶琉璃,琉璃内有宝月。贾宝玉从林黛玉那里得到在雨里点的绣球琉璃灯,象征贾宝玉证识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