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章 汉代记载的主宰神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也称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上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之天地主宰,被称为“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公”、“玉帝”、“老天爷”。 在中国神话历史中,玉皇大帝的名号出现得比较晚,到宋朝时,由宋真宗为高上玉帝加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按照道教说法,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他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玉帝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
玉为美石,即内有金灵的石头,所以玉既能代表土,也能代表金灵,即能代表真心,因为真心必在土石中,玉帝即玉之最上等者。帝从辛,辛为金,金帝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汉•张良)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搜神记》(东晋初史学家干宝着)载:“按玉皇大帝圣纪所载云:往昔去世有国名号光严妙药,其国王者名曰净德。时王有后,名宝月光。王乃无嗣,常因每日作思惟;我今将老而无太子,身若崩灭,社稷九庙委付何人?作是念已,即便敕下诏诸道众,于诸宫殿依诸科教悬诸盖,清净严洁广陈,供养六时行道,偏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一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与诸至真金姿玉质清净之,驾五色龙舆,拥大景旌施荫,明彩霞盖。太上道君安坐龙舆,抱一婴儿,遍身毛孔放百亿光照 ,诸宫殿作百宝色,幢节前道,浮空而来。是时,皇后心生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曰:君言今王无嗣,愿乞此子为社稷主伏,愿慈悲哀愍听许。尔时道君答皇后曰:愿特赐汝。皇后礼谢。道君后而乃收之。皇后收已,便从梦中归觉而怀孕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生之时,身宝光穆,充满王国,色相妙好,观者无不赞赏。
《历代神仙通鉴》(一名《三教同原录》明末清初徐道编撰)卷一中记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解读:
从以上可知,玉皇大帝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正月即一月,代表先天一炁,初九日代表九炁,即木炁,午时代表火,此“婴儿”即有先天一炁的火龙。清虚至真之气即地官清虚大帝,即有龙身的南方炎帝,为元始天尊之子,即三清之子。
玉皇大帝为天、地、人三才圣人,即天皇、地皇和人皇合一之圣人。玉帝是通过在人间修道而成就的佛,故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所谓在人间成就的佛,其实就是三清之低级分身化为人,然后通过无量世在人间的修行,不断积累功德和福德,最后证到自己原来就是三清,即变成了三清,即在人间成佛,就是道成肉身之三位一体的基督。佛其实就是玉帝,但因为三清以佛的名义在人间出现的次数多,而玉帝则出现极少,故说成佛后还要经历十万劫才能成玉帝。玉帝出现在人间,则不仅仅要以佛的名义出现,且要统一人间和号令三界。

《玉帝圣号同异考》(《道藏》皇经注解卷一):“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解读:
玉皇大帝就是昊天上帝,所以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居住在最高天之大罗天的上帝,故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帝是元始天尊的分身,是道的化身,代表道,即代表永生不灭的无极神,故说“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玉帝下凡证道后还是玉帝,一切佛其实都是同一佛,一切佛都是地官清虚大帝在人间证道所成。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曰:“斗姆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炁,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职重大医。生诸无众月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曰:“在昔龙汉,有一国王,其名周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王有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於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花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包,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是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星”
《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之《斗父宝诰》:“尊居万乘,道贯三才。龙御北宸,位正玄都之上;凤台西域,运合紫微之中。天人孕秀玉华池,感金莲之九苞;圣母结胎生竺国,现玉相于中天。纪纲造化而统制乾坤,掌握阴阳而运行日月。圣父乃九皇之父,国皇乃万象之皇。率土苍生,咸蒙化育。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
《先天神后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经》之《斗姆宝诰》:“志心皈命礼,西天竺国,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姆主。金光烁处,日月潜辉。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元君。志心归命礼:太初神后,天竺圣人。主宰魁罡,往来印度。躬居高上之境,极建大中之天。统摄万灵,游行三界。丹成九鼎,道济群生。”
解读:
斗父和斗姆就是生北极星紫微大帝、勾陈星天皇大帝和北斗七星的父母。斗父为龙汉祖劫时期的国王周御,为一切圣人之父,即众圣之父,简称圣父。万象之皇就是先天一炁之皇,就是圣父,即玉皇大帝,为天国的皇帝,故“统制乾坤”
斗姆就是国王之妻紫光夫人。紫炁为木炁,光为离灵,玄都的金莲就是水中有先天一炁的莲花。紫光夫人在玄都之上的紫微宫生下北斗九皇君。斗为其魄,魄为金,水为其精,金藏水中,故在《封神演义》中称斗姆元君为金灵圣母。
“圣德巨光天后”:为天帝之后妃,即玉皇上帝之后妃。
“太初神后”:太初代表先天一炁之元始天尊,故斗姆元君为先天一炁之后妃,即元始天尊之后妃,为水木之神太元玉女,可见斗父就是元始天尊,就是玉皇上帝,而斗姆就是太元玉女。

《绝句六十四首》(张伯端)云:“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立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云:“太上元始天尊日以先天阳炁化玉皇大帝,夜以先天阴炁化斗姆元君,为天下阴阳之宗。”
《创世记》 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约翰福音》 17:11 从今以后,我不在世上,他们却在世上;我往你那里去。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
解读:
无名之道(无极神)生出先天一炁来,化为太极,即有名之三清。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是太极,也是无极,为道之化身。太极至尊元始天尊分化出有木炁的先天阴炁(真阴)太元玉女后,自己就称为先天阳炁(真阳先天一炁),此先天阳炁之元始天尊就是圣父玉皇大帝,即圣父耶和华上帝。太元玉女就是斗姆元君,即周御国王的皇后。太极含阴阳,此阴阳合在太极里面,并没有分开,即天地未分,故称先天阳炁和先天阴炁,阴阳没有分开的太极就是先天一炁或称混元炁,如同一个硬币有两个不可分的面。太极里面的先天阳炁玉皇大帝能完全代表太极和无极,就是元始天尊。
“我们的形像”就是圣父玉皇大帝的形象和斗姆元君的形象,即圣父元始天尊和太元圣母的形象,有圣父则必有圣母。

《玉皇弥罗宝诰》一:“志心归命礼,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无无复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穹苍真老,妙圆清静。智慧辩才,至道至尊。三界师,混元祖。无能圣主,四生慈父。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十号圆满,万德周身。无量度人,拔生死苦。众圣之王。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大通明殿、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解读:
“弥罗无上天”:即天中天,即大罗天。
“渺渺紫金阙”:就是元始天尊所住的“渺渺金阙”
“太微玉清宫”:《皇經集注》卷一:“太微玉清宮”注:“太微,非日月天太微垣。乃太上玄微玉清宮,玉帝所居之宮”,其实就是太上道尊元始天尊的玉清宫。
“无极无上圣”:代表无极神,即代表道,所以住在大罗天。
“三界师”:即三界一切众生之师,即道祖太上老君。
“混元祖”:即混元上帝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一炁就是太极,也称太乙,就是先天一炁。
“四生慈父”:即众生之父。四生分别为: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神仙菩萨也可化生。
“万德周身”:即有一切德,即万德庄严的如来佛。
“无能圣主”:即无为之主,即无能胜之弥勒佛,无能即无为。
“众圣之王”:即万王之王耶和华上帝,即神仙之王。
“玄穹高上帝”:即天上的最高阶上帝,即玄炁之太上老君。
“太上开天执符”:即开天辟地的太上老君,即盘古神。
“云宫九穹”:第九天的云宫,即最高的云宫,云喻为先天一炁。
“昊天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就是昊天上帝,上帝住在玉京山,故名玉帝。

《玉皇弥罗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发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大罗天帝。太极圣皇。化育群生。统御万物。渺渺黄金阙。巍巍白玉京。若实若虚。不言而默宣大化。是空是色。无为而役使群灵。时乘六龙。游行不息。气分四象。斡旋无边。乾健高明。万类善恶悉见。玄范广大。一算祸福立分。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先天後天。并育大慈父。古仰今仰。普济总法宗。乃日月星辰之君。为圣神仙之主。湛寂真道。恢漠尊严。变化无穷。屡传宝经以觉世。灵威莫测。常施神教以利生。洪威洪慈。无极无上。大圣大愿。大慈大悲。黄金金阙。白玉玉京。玄穹高上帝。玉皇赐福赦罪大天尊。
《清静经注》曰:“玉皇,非一天之尊,乃万天之主,三教之宗,最上无极大天尊,玄虚苍天高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说文》:“辰,房星,天时也。”
解读:
“大罗天帝”:即大罗天的上帝,即元始天尊。
“最上无极大天尊”“无极无上圣,太极圣皇”:既是无极,也是太极,太极和无极是完全一体的,太极以无极为体,无极以太极为用。
“化育群生”:即化生和养育众生。《圣经》称“化生”为“造”,如造人和动物等。
“大慈父”:即众生之父, 也是圣父。
“统御万物”:万物之主。
“时乘六龙”:时也称天时,为东方青龙七宿之第四宿。黄道从房宿中间穿过,是日月五星的道路,“大明”之太阳从房宿始终。古人以地支划定黄道上十二个方位,靠的就是青龙房宿上的黄道,又将十二个方位按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分成六对,称为“六位时成”。太阳在黄道上经行六对位时,每个方位上的青龙房宿与乾卦六爻一一对应,如乾之初九爻为“潜龙勿用”,与季冬之月的丑月之东方青龙状态相对应。乾为天为父,圣父玉皇大帝(天帝,先天之天)主宰诸天,天行健如同“时乘六龙,游行不息”
“乃日月星辰之君”:即造日月星之主宰神,为日月星辰之君父。
“为圣神仙之主”:为一切神仙之主,即主宰神,即万神之神。
“玉皇赐福赦罪大天尊”:天官赐福,地宫赦罪,两者皆其分身,故称天官和地官为其独子。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我当年在东洋海内,曾闻得老龙王说他的名誉,乃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如今归依佛教,保唐僧往西天取经,改名唤做孙悟空行者。
解读:
孙悟空上灵山成佛就是有新名字的玉皇大帝。严格地说,混元一炁为有先天五行之灵混一的太极,太乙金仙即太一金仙,即太初时所生的先天一炁。

《西游记》第一回:“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解读:
《西游记》中的上帝就是玉皇上帝。

2.07章 周朝时记载的主宰神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的尊称最早在周朝时期正式出现,早于道教三清之名的出现。昊天是儒教至高神位之天,即后来道教所称的天中之天,佛教的大日如来住在天中天,故称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华夏部分朝代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也被称为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爷,是世界的最高主宰神。

《隋书·礼仪》(唐魏徵等撰):“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礼记•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祷告)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
《吕氏春秋·季夏》:“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小雅•正月》(西周初年至末年)注曰:“上帝,天之神也。程子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西汉董君舒)云:“天者,百神之君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云:“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西汉董君舒)云:“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解读:
儒家把所有的天统称为天,同时把天和主宰统一起来,天就是主宰神,即上帝,也称皇天上帝,上帝就是所有天的统治者,所有神的主宰者。天为一,即先天一炁,三生万物,三为一的独子,故天为万物之祖,上帝生众生之父太乙天尊(伏羲,亚当),太乙天尊生龙三太子(即九灵元圣,即该隐),龙三太子化生人类,故上帝为人的曾祖父。

《周礼》(西周开国元勋周公旦撰):“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通典•礼典》(唐代杜佑撰)云:“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 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解读:
昊天上帝的名称起源于周朝,周朝的皇帝都要祭祀昊天上帝。禋祀就是燔祭,为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燔柴升烟,再加牲体或玉帛于柴上焚烧,跟犹太人的燔祭耶和华上帝是完全一样的。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子氏。”
《尚书•康诰》:“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
解读:
玄鸟就是水神九天玄女。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次妃简狄洗澡时,天帝命令玄鸟下了个蛋(即金丹,即先天一炁)给她吃而生下契,契为殷商的始祖。因为商纣王道德败坏,而周文王很有功德,故上帝命令周文王灭殷商纣王。周文王接受上帝的大命为王,统治殷国殷民。可见周朝所祭祀的昊天上帝在帝喾时期(大约4500年前)就被人民所熟知了。显然这个昊天上帝(天帝)就是唐虞时期《山海经》里记载的帝俊了。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西汉董君舒):“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
《尚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
《礼记•盛德》:“夫民思其德,心称其人,朝夕祝(祷告)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释: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解读:
人间的帝王称为天子,即天帝之子,人间天子都是由上帝的旨意所决定,即君权神授,这是儒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上帝将人间的帝位赐予有道德之人,而剥夺无德之人的帝位。

《箴言》 8:15 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平。
《箴言》 8:16 王子和首领,世上一切的审判官,都是藉我掌权。
解读:
儒教君权神授思想与犹太人的《圣经》上帝赐君权的记载是完全一样。

《春秋繁露•郊祭》云:“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
《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
《礼记•郊特牲》:“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五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释:国家有凶灾,就旅祭上帝和望祀四方名山大川。王大封诸侯,就先告祭后土。然后向各诸侯国、各采邑、各乡遂和公邑颁布[所当遵循的]祀典。)
《诗经》:“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佑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释: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祭祀上帝)
《水经注•渭水下》:“ (汉)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
解读:
周朝的大宗伯就是大祭司,燔祭上帝是《周礼》中最重要的部分,舜帝时期就有祭祀上帝的传说了。舜帝曾在湖南蓝山县百叠岭上筑坛祭祀天帝,在解放时还有祭坛存在,但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所毁坏,如今只在山顶上留下一堆大石头。天为主宰神,如果不祭祀天帝,即使祭祀百神也没有益处。

《尚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释: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的命令,不敢不去征伐他)
《尚书•益稷》:“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释:行为目标应与上帝的旨意一致,才不至于受到老天惩罚。)
《尚书•太甲》:“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释:先王勉励戒慎修德,与道相合,顺从上帝。)
《尚书•盘庚下》:“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释:祭祀上帝就将恢复我高祖成汤的大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
《诗经•大雅•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释:这位文王小心翼翼,恭敬而努力地侍奉上帝,怀有很多上帝赐予的福。其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王位管理国家。)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
《吕氏春秋•季夏》:“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靈,爲民祈福。”
解读:
人间帝王都必须顺从上帝的旨意,要尽心侍奉上帝才能得福,帝位才能长久。国之兴亡皆由神观国君之道德而定。有道德者,则兴之,无道德者则亡之。帝王祭祀皇天上帝为民祈福。

《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释:上帝降福于人民。)
《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尚书•泰誓下》:“上帝弗顺,祝降时丧。”(释:不顺从上帝,就降下丧亡的惩罚。)
《尚书》记:“帝尧命令义和,敬顺上天。”(释:尧帝命令义和要恭敬孝顺天帝)
《诗经•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释:依靠上帝就没有灾害)
解读:
上帝降福给恭敬孝顺他的善人,而降灾难给不顺从他和不善之人。

《诗经》云:“上帝临汝,无贰尔心。”(释:上帝降临,你们不要有二心,所以事奉上帝不要有二心,只要事奉一个神即上帝就可以了。)
《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
《马太福音》6: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玛门
解读:
这与《圣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儒教都尊孔子为祖,孔子为儒教创始人,如今很多人都以为孔子不信神,不信上帝,他们的依据如下几段经文: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释: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致力于人事,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解读:
“怪力乱神”是指鬼神,即鬼道里面有大神通的鬼,而不是指天上的主宰神上帝。

《孔子家语•郊问》: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孔子家语•问礼》: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为尊敬,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不废其会节。’”
解读:
可见,孔子宣传要以礼侍奉天地之神,侍奉天地神之礼就是祭祀皇天后土,皇天就是天神,即是上帝。郊祀即祭祀上帝,就是由天子亲自举行的燔祭。

《论语•述而第七》:“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读:
可见孔子有病的时候曾向神祷告,所以孔子信神拜神。

《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家神),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中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解读:
孔子信奉天帝,认为如果人得罪了天帝,那么再怎么祷告也是没有用的。

孔子编辑的《诗经》中44次提到上帝。
孔子注解的《周易》也提到“上帝”,内容如下:
《象》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如下:
《封神演义》第一回:“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帝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以补青天. ’”
《封神演义》第十五回:“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
《封神演义》第五十五回:道姑道:“吾非别人,乃昊天上帝亲女,瑶池金母所生,只因那年蟠桃会,该我奉酒,有失规矩,误犯清戒,将我谪贬凤凰山青鸾斗阙。吾乃龙吉公主是也。”
《西游记》第五回:“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
《水浒传》第一回:“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 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天子准奏。”
解读:
这四本名著中皆有上帝之名,可见从商周到唐宋,再到作者所在的明清时代,中国人都信仰上帝。仙首十二为元始天尊的弟子,可见昊天上帝就是元始天尊,而上帝亲女龙吉公主就是嫦娥,即女娲,即娥皇,而瑶池金母就是元始天尊之妻太元圣母。母与独女实为同一个神仙。

2.06 章 唐虞时记载的主宰神帝俊和舜帝

《黄帝内经》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解读:
最早的“上帝”称呼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收录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医经”中。可见在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就有关于“上帝”称呼的文字记载了。《黄帝内经》中的原始文字内容实际上是黄帝所作,后来由黄帝的大臣容成公收集整理而成《黄帝内经》,远早于摩西于约3500年前所作的《摩西五经》和《约伯记》

《山海经》是中国四千多年前的重要古籍,是中国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山海经》的书名在西汉的《史记》中便有提及,在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即有书名记载。《山海经》中有中国最早关于上帝的文字记载。

《列子》(战国):“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至”
《论衡》(东汉王充): “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见闻著《山海经》”。
《山海经表》(西汉刘歆):“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离九州,任上作贡,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越王无余外传》(东汉赵晔):“(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解读:
在大约4100年前的唐虞舜帝时期,舜帝委派大禹治水,由随行的伯益记录大禹的所见、所闻而汇集成书,名为《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解读:
“合虚山”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元始天尊所居住的玉京山,道如同虚空,道住在山灵里面与山灵完全合一,故称合虚山,即灵山。可见住在合虚山的帝俊就是先天一炁之元始天尊,即盘古神。艮山之灵里面的先天一炁生日月,故合虚山为“日月所出”。
“帝俊生中容”,中即中央戊己土,即山,容者洞也。帝俊为无极神,为道,道生艮山之灵,即生合虚山,山中有洞,故帝俊生中容,中容即合虚山。中容之国即第九层神霄天,即菩提祖师的灵山三星斜月洞。艮山之灵即吃肉的金翅大鹏雕,即熊罴,故说“中容人食兽”,熊罴即狗熊,故与狗一样为艮土之灵,西游记中称熊罴精为山君,即山神。豹虎为木灵。
“帝俊生晏龙”, 晏龙谐音即炎龙,即火龙炎帝,神农炎帝为地皇,即地官。晏由“日安”组合而成,晏龙即安放太阳的龙,即有离火之灵的龙,即有丙火的阳龙。“晏龙生司幽”,即管理幽冥地狱之门的阎王,即龙三太子。龙为木,木为青,青为幽暗的黑色,故为“司幽”
“帝俊生黑齿”,黑齿即指黑水,齿属于水,水主黑色,故黑齿代表坎水之灵。帝俊生黑齿,即道生坎水之灵。“姜姓”谐音为江姓,代表水。
“五采之鸟”即五彩之鸟,就是朱雀,为火鸟,代表离火之灵,也用黄飞虎所骑的五彩神牛代表,不发光时就是太上老君所骑的青牛。道生离火之灵,帝俊是道,也是兑灵之先天一炁,先天一炁摄持离火之灵,所以帝俊称五采之鸟为的下友,即下属朋友,即坐骑。帝俊就是太上老君。 先天五行之灵金、木、水、火、土为道所生,但道为金灵,故与其他四灵亦为兄弟,但金灵先天一炁,为主宰之灵。
“相乡弃沙”应该是“相向弃沙”,即五彩之鸟分阴阳,即离火分阴阳为丙火和丁火,就是日光和月光,两火从艮土中出来后飞离艮土,故说“弃沙”,离弃沙土之意,故火为离灵。沙就是土,即艮土之灵。 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都同一方向围绕地球转,故称“相向”。雌雄两个五彩鸟分别管理两坛,即管理日光和月光。
“帝俊生帝鸿”,帝鸿氏就是轩辕黄帝,就是艮土之灵,道生黄帝,即无极神生黄帝。黄帝就是帝俊下凡。“帝鸿生白民”,即土生金。白民即指白色,兑金为白色,白民即兑金之灵,即先天一炁,即白帝,即少昊金天氏,也作少皞,为轩辕黄帝的长子。销姓谐音即小姓,小者幺也,一也,即先天一炁。兑灵为道之五灵之一,轩辕黄帝能生金灵,可见他就是道,就是俊帝下凡,即盘古神下凡,即元始天尊下凡。

从以上可知,俊帝就是道(虚空神、主宰神),生艮土(黄),木灵(青),金灵(白)、坎水灵(黑色)和离火灵(五彩或红色)。此五灵都是道之灵身,都是道的化身。但是由智慧的金灵代表道,道通过金灵控制其他的灵。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应该是侄子)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
解读: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羿就是射太阳的后羿,是尧舜时期的人物,后羿的彤弓(能发出红光的弓)来自帝俊,能射太阳的弓即土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素矰即拴着丝绳的白色短箭,象征嫦娥,即持绳索造人的女娲,即风神,风能灭太阳之火。后羿就是帝俊在人间的化身。
“晏龙是为琴瑟”:晏龙就是最早造琴瑟的神农炎帝。

《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山海经•大荒南经》则云:“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自商以来祀之。”
解读:
舜帝和后稷及后稷侄子叔均皆是历史人物。从肉身而言,后稷是帝喾的元妃姜原践巨人迹所生,是尧帝的兄弟,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从灵的角度而言,后稷即道所生之木灵。稷本身为木,后稷为男人,故后稷在这里代表阴阳木合一之神,同于枫树,代表上帝。后稷之弟为台玺,玺为帝王之印,为玉所制,故代表内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土灵,即玉如意。后稷也是帝俊在人间的化身,而百谷即代表阴木之神。
稷之弟台玺生叔均,叔均谐音就是树君,即阳木之君,即龙三太子,即土上生树。丙火为铁牛,故叔均为耕祖。叔均为木,故“代其父及稷播百谷”

《淮南子》曰:“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为鱼。”
解读:
可见后稷就是龙。

《史记•三代世表》:“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诗经•大雅•生民》
原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注释: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解读:
因为后稷为周朝人的始祖,故称其为“先民”。从以上可见,“大人”就是帝俊,帝俊就是“上帝”。尧舜时期,后稷为司农之神,也被称为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后稷实为神农炎帝再来。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帝王世纪》说舜“有三妃,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
解读:
舜帝姓姚,而“三身之国”为姚姓,可见“三身之国”就是指舜帝所建立的有虞国。“三身”即是舜帝,“三身”即指圣父、圣灵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基督。舜帝的妻子为娥皇,而帝俊之妻也叫娥皇,可见帝俊下凡到人间就是三位一体的舜帝。“舜帝所浴”就是帝俊所浴,娥皇就是太元玉女之龙身木灵,也称天鹅仙子,故名娥皇,娥皇即嫦娥,嫦娥也称姮娥仙子。女英就是太元玉女艮石之灵。北为水,次妃登北氏就是太元玉女坎水之灵,舜帝的三个妃子就是太元玉女的三个灵。
舜帝的次妃子女英生商均,商均谐音即山君,即山神,象征女英即女艮山之灵,即阳山,即阳岩石。女英谐音即女鹰,即与阴龙一起山鹰,即化作女性的山鹰。女英本写作女䓨,䓨字本义为长颈瓶,即观世音菩萨的陶瓷净瓶,为阳土石之灵。
次妃登北氏生二女霄明、烛光。《国语•齐语》。注:“冰雪杂下者谓之霄”,这象征登北氏为冰雪之神,即水神。烛光即丁火,有丁火的水为白水。白水就是从净瓶里流出来的水,也称之为子水,子水为阳水,阴为黑色,而阳为白色,故娥皇也称白水素女,娥皇与次妃登北氏是可以合一的,因为木中含水中之阳水。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路史•后纪十一》云:“女䓨(英)生义均, ……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帝王世纪》:“女英生商均。”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於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解读:
商均即义均,为舜帝和女英之子。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可见三身就是舜帝,所以舜帝在九嶷山死后化为三分石(舜公石)。“帝俊生三身”即帝俊下凡为三位一体的舜帝,三位一体的舜帝就是上帝帝俊,当然舜帝也可称为帝俊的独子,即上帝独子,上帝独子其实就是上帝帝俊。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解读:
帝俊能生日月,可见帝俊就是盘古神上帝,就是元始天尊上帝,就是造日月的耶和华上帝。羲和谐音即溪河,即水神,在人间即舜帝之次妃登北氏。溪与河为阳水,即子水,所有溪水与河水聚集即海水。水中有先天一炁法身佛,此先天一炁也常用甘甜的蜜糖象征,甜者甘也,故羲和住在甘水之间。先天一炁之元始天尊出艮石和出水后即化为太阳神。太阳出于东海,故由水神和帝俊上帝生太阳。十日与十天干相应,因为太阳神为天魂,七为太阳丙火,七的甲骨文为“十”,故生十日。
常羲谐音为嫦兮,常者即永恒的法身,即先天一炁。女常即阴先天一炁,即兑阴灵,即嫦娥,即娥皇,即月神,故能生十二个月亮,与十二地支相对应。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上古之时,洪水滔天,有神名鲧,窃天帝之息壤填埋肆虐的大水,先斩后奏。天帝命令祝融斩杀鲧于羽山之郊。鲧复生禹,帝命大禹继续布土治水以定九州的大任。”
《国语•周语下》:“舜之刑也亟鲧。”
《史记》记载:“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解读:
可见杀水神鲧的天帝就是杀鲧的舜帝,舜帝就是天帝,即玉皇上帝。祝融就是舜帝的离火之灵。

《阿修罗经》云:“琉璃光佛于大通智胜如来所初种善根,逢电光如来发十二誓。此佛先生受猕猴身,献蜜大通佛,故于第二生化生胜佛所,为第一王子,母名分宿夫人。出家修行名蜜罗比丘。”
解读:
猕猴就是申,为阳金之灵,就是石头变成的美猴王。蜜就象征先天一炁之法身,得蜜即阳金灵进入灵山变成法身,故名蜜罗比丘。佛的第一王子就是法身佛文殊菩萨或其化身。分宿夫人即象征生星宿的夫人,就是月神。

2.05章 道教主宰神三清上帝

三清也称太上三道,指的是道教的三位天神,他们分别是:太上道尊(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上清灵宝道君)、太上道祖(太清太上老君)
上清派认为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皆是元始天尊所度,这是道教上清派的观点。而其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皆是盘古神的不同名字而已,都是先天一炁法身佛。
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当时为上清派一家之言。元始天尊是东晋末年《灵宝经》所记载的最高神,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是东晋中期《上清经》所记载的尊神,而太上老君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所创天师道所记载的最高神。故太上老君之名最早出现,其次灵宝天尊,元始天尊之名最后出现。
《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序位,将神仙们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
唐代末期,道士闾丘方远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把元始天尊编排在神谱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渐推崇玉皇大帝,而三清尊神成为一种象征,元始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后来三清尊神改名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

《真诰•稽神枢》(南北朝陶弘景):“此洞既无所通达,正是地仙栖处,必非三十六天之限也”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唐朝)记载,潘师正答唐高宗称:“道有三清、三界。其三清境者,则玉清、上清、太清;三界者,则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下,欲界,有六天。其中,色界,有十八天。其上,无色界,有四天。三界之上,复有四种人天,合有三十二天。从四人天已下,三界之中,犹未免于三灾劫坏。从无色界以上,则三灾所不及,劫会所不干。其三清境中,各有一天,则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此三清三界各有诸天帝皇、真仙品格、僚属极多,非可具述。又有大罗天弥复三清之上。合三清、大罗、三界等为三十六天。”
解读:
三十六天是中国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根据《灵宝经》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最早在南北朝的《真诰》中才有了“三十六天”的说法,但并无三十六天之名或三界之称。在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中有三十六天之详细名称。
道教三界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共二十八天,这与佛教完全一样,只是其中对各天所取的名称不一样而已。
超越三界之上有四种人天,即四梵天,也称种民天或种人天,为解脱生死轮回的神仙真人所居之处,即相当于佛教罗汉和七地到十地菩萨们的居所,皆有先天一炁之法身。在四梵天之上还有四天,就是三清天和大罗天。前面三十二天是螺旋形状上去的,分为东、南、西、北各八天,三十二天之上为第九层神霄天,即第九天。神霄天可再分为四天(即三清天和大罗天),也可以不分。
三清天和大罗天即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居所。四梵天之神仙虽然有所见道,但只是见到道的影子,还没有完全见到大道,即不能完全见到三清之虚空真身并得其所有智慧,即不能完全见佛性。唯有三清能完全见道,因为三清本身就是道。三清虽然各自居于其三清天,但皆可上大罗天。
道教的三十六天并非指物理空间位置上的天,即非指地球上空的那个天,而是心里面的天,即心的境界所缘之地,即如同在不同维度的世界。

《玉京山经》云:“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列世比地之枢上中央矣。山有七宝城,城有七宝宫,宫有七宝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大罗天矣。即太上无极虚皇大道君之所治也。”杜光庭注称:“皆真气所化,上有宫阙,大圣所游之处。”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称:“玄都玉京山,在三清之上,无色无尘,上有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薇上宫,中有三宝神经,山之八方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方各生一注,弥漫八方,覆盖诸天,包罗三界,为无上大罗天。”
《皇经集注》云:“天中最上之极,天中之天,神光芳郁,萧然真清,故言郁罗萧台。”
解读:
玉京山亦称玄都山、玉山、萧台、玉山上京、郁罗萧台等。玉京山在大罗天,也代表大罗天。大罗天也称为天中天,大罗天上有七宝宫之金阙七宝玄台和紫微上宫(紫微大帝所居)。 罗就是网,就是艮山之灵,无上大罗即艮山之灵的顶部,即内含先天一炁法身佛的无上艮灵,即磐石之灵,即玉京山,即无上七宝塔,即多宝塔,元始天尊就是《妙法莲华经》中住在多宝塔里面的多宝如来。道上帝居于无上艮灵的最顶部,即美国光明会之三角形顶部的眼睛。故大罗也代表道,即代表无极神。

天字由“一大”组合而成,“一”即先天一炁,“大”即大罗天,即道,即玉京山,一切天都是大罗天所生的先天一炁幻化出来的。

《集说诠真》(清朝)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
《道法会元》(明清)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宝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
《道教义枢》(初唐)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
《道门十规》(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中说:“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则一。”
解读:
大罗就是无极,即道,也是山之灵,即玉京山,因为道藏山中,且道在山里面生先天一炁。大罗天就是无极天。玄、元、始三个字都是代表先天一炁,也用太极代表。三气(炁)实为一炁,三清其实没有区别,只是因为道教派别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字而已,其实三清都是盘古神,盘古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大罗天下面的三清天皆是先天一炁法身佛所居。

《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总诰》:
志心皈命礼。道宝经宝师宝,玉清上清太清。一炁流行,三尊应化。涵光默默,不言而运行四时。正色空空,无极而化生三界。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
解读:
无极就是道,道生三界,道生一炁,一炁化为三尊,即化为三清。先天一炁为艮土中的兑金之灵,或坤土中乾金之灵,也代表道,故住在大罗天金阙宫。

《三清三宝天尊总号》
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治玉清境,清微天宫,其气始青,号元始天尊,演洞真一十二部尊经。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尊,治上清境,禹余天宫,其气元黄,号灵宝天尊,演洞玄一十二部尊经。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治太清境,大赤天宫,其气玄白,号道德天尊,演洞神一十二部尊经,是谓三元三清,三宝三境,三十六部尊经,真文宝符。历劫开化,无量度人。
解读:
太无元化天宝、灵宝、神宝,就是无极太极之元气化三清。始为水中先天一炁,水主黑色,也可以说是青色,故说“其气始青”,代表水中先天一炁法身佛。灵宝天尊持玉如意,玉为土石,土主黄,故说“其气元黄”,代表土中先天一炁法身佛。太上老君摇扇子,其妻为风神,上帝先天一炁法身佛乘风而行,先天一炁为兑金,为白色,故说“其气玄白”,玄为先天一炁。

《三清天尊赞》:
元始天王号盘古,无极慈光遍虚空。开天辟地生万物。留衍大道度众生。无极太极大道成,龙章凤篆传妙经。普度众生恒沙数,十方三界指路灯。青牛西去紫气东,至圣孔子叹犹龙。函谷道德化尹喜,西度流沙释迦僧。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解读:
元始天尊就是盘古神,就是无极和太极,就是道德。

《三宝词》:
皈命礼道宝,郁罗萧台上。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志一心诵持,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皈命礼经宝,紫微琼台上。凤篆龙章,诸天法轮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皈命礼师宝,白玉龟台上。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
解读:
三清皆是太极神的不同名字,也代表无极神,即代表道。道教三宝,道宝为元始,经宝为灵宝,师宝为老君。

1、太上道尊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名为“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 全称为“一炁化三清玉清居清微天圣登玉清境始气所成日天宝君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玉清元始天尊”道场位于昆仑玉清境。《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神诞日为冬至日,也有人以正月初一为其神诞日,这就跟弥勒菩萨的诞辰日在同一天了,弥勒佛其实就是元始天尊。
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先天一炁状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炁也。”
《太玄真一本际经》云:“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
《元始上真众仙记》(东晋葛洪)云:“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
解读:
元始天王即元始天尊,即盘古真人,即一,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始为玉清,元为上清,所以元始天尊“常处二清”,说明玉清和上清本质上其实都是元始天尊。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云:“大罗天者,虚皇(元始天尊年号,此引指元始天尊)居之,包含天地,不可究极。”
《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云:“尔时,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玉京山中,为诸天仙众,说此生天得道真经。告诸仙曰:吾今为汝,略启身心,明宣道要。能屏众缘,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内相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
《皇经集注》云:“天中最上之极,天中之天,神光芳郁,萧然真清,故言郁罗萧台。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称释迦牟尼佛为:“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品第一:
佛告舍利弗:“……其幻师者宁为服习于五欲乎?”舍利弗曰:“不也,天中天.”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光赞品第一:“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东方江河沙等诸佛世界,佛天中天、声闻、辟支佛,皆欲一时同时合集以供养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解读:
早期翻译的佛教经典里,佛陀曾有一个尊号,称为“天中天”。直到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的《化城喻品》里,仍有“圣主天中天”的称呼,后来有人将之改为“天中王”。
道教之大罗天即天中天,可见天中天的大圣主元始天尊就是佛。虚皇就是如同虚空的主宰神,即法身佛。天中天也是昊天,昊天上帝即天中天之大日如来。不可究极就是无极,元始天尊为无极神,即道,也是太极神,即一炁。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载元始天尊说法:
“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一国男女,倾心皈仰,来者有如细雨密雾,无鞅之众,迮国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
解读:
“十方无极天真大神” 皆为元始天尊之分身。黍米宝珠即无上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即佛教的摩尼宝王,其大小可以任意变化。一切神仙皆是法身佛的低级分身,都是先天一炁之法身,故所有神仙皆入同一宝珠中。

《太乙救苦救难天尊超度经》:
“於是元始天尊微起法身。告老君曰。善哉。汝离玉座。惊怖万天。救苦救生。不须汝言。可还座中。吾为宣说。天尊曰。万物吾生。万灵吾化。遭苦遭厄。当须救之。不须汝威力化身救度。”
解读:
元始天尊生万物,化生万灵。

《元始天尊宝诰》:
“志心皈命礼,三界之上,梵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京山上。渺渺金阙,森罗净泓。 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 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圣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 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解读:
三界之上:即不在三界中。
上极无上:即无极神。
渺渺金阙:住在大罗天金阙宫,即七宝宫的金阙七宝玄台。
玄元一炁:可见玄和元都是先天一炁,即元始天尊。
混沌之先:即生先天一炁之前,即道,即无极。
开明三景:造日、月、星三景,可见与造日月的盘古是同一个神。
化生诸天,亿万天真:诸天和一切神仙都由元始天尊之先天一炁所化生。
万道之宗:即道祖,即至真妙道,即大道。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众真侍座,元始天尊,悬座空浮于五色狮子之上。 说经一遍,诸天大圣同时称善,是时一国男女聋病,耳皆开聪。 ”
解读:
可见元始天尊就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没有分离出阴阳两炁),即坐狮子座说法的释迦牟尼佛。五色狮子代表有离火之灵的狮子。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
解读:
“顶负圆光”就是佛教的“顶现圆光”,这“七十二色”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就是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小说《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和白猿袁洪的八九玄功。
太阳光分离出七色可见光和不可见的紫外线及红外线两种光,共九种光。八层天各自有此九种光,故有八九七十二种光。在三清天和大罗天就是纯先天一炁,不需要更上一层的光了,因为如果还有更高频率的光的话,除了自己没有人能看见此光了,所以没有必要。不同天之同样颜色的光,其光子频率是不一样的,八层天中每一层天的光之频率都要上一个量级,下层天的众生不能看见上层天所发出的光。不同量级的九种光形成不同的境界,成为不同的天。

在末世预言小说《封神演义》中,对元始天尊的赞诗如下:
“混沌从来道德奇,全凭玄理立玄机。太极两仪并四象,天开于子任为之。地丑人寅吾掌教,黄庭两卷度群迷。玉京金阙传徒众,火种金莲是我为。六根清静除烦恼,玄中妙法少人知。二指降龙能伏虎,目运祥光天地移。顶上庆云三万丈,遍身霞绕 彩云飞。闲骑逍遥四不相,默坐觉檀九龙车。飞来异兽为扶手,喜托三宝玉如意。白鹤青鸾前引道,后随丹凤舞仙衣。羽扇分开云雾隐,左右仙童玉笛吹。黄巾力士听敕命,香烟滚滚众仙随。阐道法扬真教主,元始天尊离玉池。”
“混元初判道为尊,炼就乾坤清浊分。 太极两仪生四象,如今还在掌中存”
“紫微无计一心策,春秋何劳岁月歌。高卧九霄无忧事,牧天驭地驾山河”
解读:
混沌里面就是道德,就是先天一炁。太极两仪和四象皆是元始天尊之道身所生之灵,开天辟地也是元始天尊所为,可见元始天尊为盘古神。这里的金莲就是先天一炁,即道教所说的金丹。元始天尊也乘四不相(像),所以乘坐四不像的姜子牙实际就是元始天尊下凡。元始天尊有羽扇,可见元始天尊即是有羽扇的太上老君,羽扇代表风神,风神即太元玉女。元始天尊也托灵宝天尊的玉如意,可见元始天尊也是灵宝天尊。元始天尊化身为紫微大帝,故在大罗天有紫微上宫。

《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元始天尊递一幡与文殊,名曰盘古幡,“可破此太极阵。”文殊广法天尊接幡作偈而出,偈曰:“混元一气此为先,万劫修持合太玄。莫道此中多变化,汞铅消尽福无边。”
解读:
元始天尊拿着盘古幡,可见元始天尊就是盘古神。一切混元一炁(即先天一炁)都在盘古幡里面,故盘古幡可以破代表先天一炁的太极阵。

2、太上道君上清灵宝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即灵宝大法师,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上清高圣太上玉宸元皇大道君,在《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云笈七签》卷三之《灵宝略记》云:“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解读:
“西方绿那玉国”即绿色玉里面的西方金,即在玉如意里面。“洪氏之胞”代表玉里面有水,先天一炁在水中。琼胎为美玉,美玉即最高等级的艮石之灵,可见灵宝天尊就是美玉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即玉如意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即玉京山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就是元始天尊之分身。

《大洞真经》:“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宸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云笈七签》卷三有:“玉宸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
解读:
玉宸即玉王殿,即玉京山,京即山里面的“口”,即兑金灵,即先天一炁。玉宸之精气即藏在玉京山里的先天一炁。道化为一炁后,一炁就是道。灵宝天尊代表道,故为大道化身,为道之君,为道之本,也为道之炁,即无极和太极。灵宝就是圣灵,就是天上的财宝,即兑金灵,即财神。

《上清宝诰》(一):
“志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解读:
可见灵宝天尊就是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为艮土之灵,土主黄色,故灵宝天尊为元黄之炁。

《上清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上清真境,禹余天宫.紫微琼台之中,玄都玉京之上,接元始虚皇之统系,超西那玉国之根苗,入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在香林苑,屡谈秘要之筌谛,妙德难思,神通莫议,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量度人,灵宝天尊。”
解读:
“入黍米珠,尽挹真玄之精粹”,可见灵宝天尊就是元始天尊的黍米珠,即如意珠王,即先天一炁,藏于玉如意中。

《三極至命筌蹄》:“一點成丹黍米珠。(註)一點者赤水玄珠也,大如黍米,故曰一點;成丹者,從微而著也”。
解读:
圣经里的“伊甸园”其实就是“一點园”,即黍米珠所住之园,即先天一炁所住之地,象征西方极乐世界,在人间对应为玉京山的昆仑山下,即西藏,象征西方金所藏之地。

《上清宝诰》(三):
志心皈命礼。强名曰道,尊以为君。居上清七宝之玄台,为三洞九真之圣主。演说三乘教,鸿开众妙门。度圣成真,为上—下之梯级;安民保国,超劫运之始终。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解读:
强名曰道,尊以为君:灵宝天尊就是道,就是圣灵,故称灵宝君和太上道君。
安民保国:即地官,即雷祖,为除魔之武神。
三洞九真之圣主:为主,即主宰神。
《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真者见真心之人,玄者一炁,神者神仙。
《本际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法”。
《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
《云笈七签》中的《道教三洞宗元》条目中将神仙分为九品,称之“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这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往生相对应。

3、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因为其玄炁为白色,代表金灵,故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被称为“后圣九玄金阙帝君” 、“太极金阙帝君”、“皇天上清金阙帝君”及“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 全称“一气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也称“万变混沌道德天尊至真上帝”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与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日相同。

《犹龙传》云:“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之根原,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诸圣赞十号者是也。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推此言之,由法身以归真身,由真身以合妙本,皆出处通感之迹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唐末杜光庭撰)卷之二:“第四,应法号者。老君挺生空洞,变化自然,智慧无穷,圣德周备。形既莫测,号亦无边。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或垂千二百号,或显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输化,为天地而立根。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约而言之,凡有十号,即降生之后,空中十方圣人赞十号是也。”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又引《金玄羽章经》说:“后圣九玄金阙帝君下为周师,改号为老子。”
《太平广记》 引 《神仙传》:“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大法师, 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解读:
太上老君为万天之主、万圣之主和万仙之主,即是万主之主的耶和华上帝。九天、九仙、九真、九圣之主皆为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就是道,故为天地万物之父母。
太上老君有十号,其中太上老君,天皇大帝和金阙帝君比较为人所熟知。《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简称《灵书紫文上经》一卷。传说为后圣君命五老上真仙都授青童君,青童君授王远游,使下教世上有仙籍者。上清其实就是太清,皇天上帝化作金阙帝君,也化为天皇大帝。

太上老君有十号,其中太上老君,天皇大帝和金阙帝君比较为人所熟知。《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简称《灵书紫文上经》一卷。传说为后圣君命五老上真仙都授青童君,青童君授王远游,使下教世上有仙籍者。上清其实就是太清,皇天上帝化作金阙帝君,也化为天皇大帝。

《道德真经广圣义》(唐末杜光庭撰)卷之二:
“第一,起无始者,所言老君也。老君生於无始,起於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
“第七,造天地者。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故立乎不疾之途,游於无待之场,御空洞以升降,乘阴阳以陶涎。分布清浊,开辟乾坤,悬三光育群品,天地得之以分判,日月因之以运行,四时得之以代谢,五行得之以相生。故於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亿万气之初,运玄元始三气而为天,上为三清三境。即始气为玉清境,元气为上清境,玄气为太清境是也。又以三清之气,各生三气三境,合生九气,为九天……此之九天各生三气,气为一天,合二十七天。通此九天为三十六天。则四民三界,上极三清是其数也。”
解读:
太上老君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就是大道(无极),也是一(太极),就是造万物的盘古神,就是众生之父母。
三十六天皆是太上老君所造,三炁皆是太上老君所造,可见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大道本身。

《老子道德经序诀》(三国葛玄)云:“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
《神仙传》记载: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玉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为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太上老君开天经》所称,“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燧人时,老君下为师……黄帝时,老君下为师……”。
解读:
太上老君经常以各种不同名字分身在神州下凡,然后自己又当自己的师父,指引自己的凡身在人间悟道和证道,证道后完成自己的事业即回归九天。

《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解读:
周朝的李耳为太上老君的真身下凡。神龟就是水神,先天一炁在水中,故李耳以神龟为床,李耳为住在玉石里面兑金灵,即原本住在玉京山,所以住在金楼玉堂里。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
解读:
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道,也是一,既是道,也是德,故名道德天尊。

《太清宝诰 》: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解读:
道德天尊用雷霆,故为雷祖。“主握阴阳”者即是先天一炁。

道家三清像如下: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解读:
黄帝就是有元黄之炁的灵宝天尊下凡,灵宝天尊手捧玉如意,故由黄帝制作玉如意。玉如意其形状如同“乙”代表土,头部如“心”字的甲骨,代表“心”或“口”,或头部上面画上云,代表先天一炁。持玉如意的灵宝天尊就是玉帝,即玉京山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即一,也是玉石之灵。

综合以上可见,三清为盘古神上帝的三个分身,故都称上帝,盘古神上帝就是儒教所崇拜的主宰神昊天上帝,即基督教所崇拜的唯一神耶和华上帝。

2.04章 开天辟地之盘古神和太元圣母

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东晋葛洪)和《路史•前纪•一》(南宋罗泌)中均有关于盘古神的相同记载如下:
“昔二气未分,螟涬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复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依,天地之外,辽瞩无端,玄玄太空,无响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维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当游厚地之问,仰吸天气,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当此之时,二气絪缊,覆载气息,阴阳调和,无热无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并不复呼吸,宣气合会相成自然饱满。大道之兴,莫过于此,结积坚固,是以不朽。”
解读:
盘古真人即盘古神,盘古神就是元始天王,元始天王即元始天尊。盘古神为天地之精,即泰灵,也是先天一炁,即混沌之炁,即元气(炁)。盘古神生两仪,即生阴阳两炁。阳炁即乾天金灵和火灵,阴炁即坤地土石之灵和血水之灵。阴阳调和时即无热无寒。金为先天一炁,玉为磐石,先天一炁在玉里面,故用金玉饰其宫殿。
水中生元虫,元虫就是蛇,蛇经过几个变化,最后化为龙,此龙化为太元玉女,主宰阴炁。太元玉女即太元圣母,含有艮石之灵、水灵和龙灵(木灵)

《歌罗西书》 1:18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启示录》 21:6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解读:
初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终就是十,就是磐石。天父之耶稣就是元始天尊下凡。

《三五历记》(三国徐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黎民百姓)。”
解读:
天地一体,没有分开,即天地混沌状态。鸡为酉,酉为阴金,鸡子代表金灵先天一炁,即盘古。盘古开天辟地,然后化生天、地、人三皇。盘古造日、月、星辰、山河、田土、风云、雷雨电、草木、虫和百姓。

《述异记》(南朝梁任昉)云:“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解读:
天地万物之祖即先天一炁,即盘古。先天一炁分阴阳两炁,即盘古夫妻。阴阳两炁生万物,盘古化为万物即言盘古死了,其实盘古并没有死,只是隐藏于万物之中。五岳以及五岳大帝都是盘古的化身,风雷电水皆是盘古所生。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解读:
从塑像看,盘古神右手执斧,左手执金钢琢(金镯)。斧从父从金,斤者斧头也,父金即阳金,即阳金灵,主宰阳炁。中空的金钢琢就是阴金灵,主宰阴炁,也用凿子代表阴金灵。

凿的甲骨文如下:

辛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凿的本义是用手持竹柄榔头击打一个头部尖尖的辛金。凿子为辛金,辛为阴金灵,藏于土灵中,土为阴炁。盘古神分阴阳两炁后才把天地分开。天地本身也是阴阳,天为阳,地为阴。

盘的繁体字为盤,盤字的金文、金文大篆和两种小篆如下:

解读:
盤由“舟乙又皿”组成,“乙”和“又”代表两个土石之灵,即戊己土。其中一个化为“舟”,舟就是唐僧过流沙河的法船,就是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为阴土。“皿”就是阳土,是生水和木的土,即太上老君的羊脂玉净瓶,即观世音菩萨的插有柳枝的陶瓷净瓶。
在小篆一中下面变成了“竹●”,即“竹一”,即“竹水”,竹字上的两个“入”为土。在小篆二中“竹”化为“木”,竹为木,木即龙,木下面为“又”,“又”为土。盘古神持竹划船而行。

末世预言小说中内容如下: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
解读:
观世音菩萨的红葫芦就是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因为金蝉子唐僧即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下凡后就把自己的红葫芦交给观世音菩萨控制了,所以红葫芦在观世音手上,而且紫金葫芦代表阴土,本来就是观音菩萨的土灵。土分阴阳后,阴土之灵就归大势至菩萨用来装火光之灵了。
惠岸即木叉,即木吒,即龙三太子白龙马,由木叉带紫金红葫芦来,说明紫金红葫芦由阳龙携带。唐僧在沙僧那里的骷髅头就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宝幢光就是发光的瓶,就是紫金红葫芦和净瓶(沙僧)合一后的艮土之灵,即无底法船,因为能接引无量众生入极乐世界,故曰“无底法船”, 仙藤就是阴木之龙,即太元玉女,即观音。

古的文字演化如下:

从甲骨文一和篆文看,十就是丨,丨就是中,土居中央,中央为土。在土下之“口”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盘古神,就是燃灯古佛。丨就是撑天柱,就是艮山,即灵山,灵山就是盘古所居玉京山,在人间就用昆仑山象征。

《高皇歌》(畲族):盘古开天到如今,世上人何几样心;何人心好照直讲,何人心歹侩骗人……盘古置立三皇帝,造天造地造世界;造出黄河九曲水,造出日月转东西。造出田地分人耕,造出大路分人行;造出皇帝管天下,造出人名几样姓。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天皇过了地皇来,分出日月又分岁;一年又分十二月,闰年闰月算出来。地皇过了是人皇,男女成双结妻房;定出君臣百姓位,大细辈份排成行。
《盘王歌》(苗族):“盘古开天又立地,置有山河与田园,混沌初开乾坤定,阴阳交错暗分天,天王置有十三子,世上有官有圣贤。”
《太上洞神三皇仪》:“天皇主炁, 地皇主神,人皇主生”
《太上洞神三皇仪》:“天皇上帝主生命,地皇上帝拔死籍,人皇上帝除罪厄”
解读:
畲族为瑶族的分支,他们认盘古为开天辟地者,认盘古为自己的祖宗。天、地、人三皇皆是盘古的化身,都是盘古神道成肉身。天皇伏羲造天干和地支,地皇神农炎帝用光造日月,人皇黄帝为人间的第一个皇帝,从此人间分出君臣百姓之等级。

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如下: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封神演义》第一四回:“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
《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解读:
盘古既是无极也是太极,无极即道,即无极虚皇大道君。太极即没有分阴阳时的先天一炁状态,鸿钧道人就是没有分阴阳时的盘古神。混沌未分即太极状态,即还没有天地分开的状态,即没有分开两仪时的状态,发明万物就是造万物。

2.03章 德字和十字架的奥秘

十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可见“丨”就是“十”,就是土灵。

土字的三种甲骨文如下:

山字的楚国简帛文如下:

解读:
从以上可见, “山” 就是“土”,土聚为山。

德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如下:

道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道字里面的“人”就是德字甲骨文里面的“丨目”, 在德字的金文和篆文中,“丨”化为“十”,在德字的隶书中,“十”化为“⊥”,而“⊥”就是土字的甲骨文,可见“丨”和“十”都是道上帝的土灵,即磐石。而“十”下面的“目”就是十字架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上帝和离火之灵,即磐石里面的骑青牛的太上老君。可见“道”上帝乘风而行且发出光时就是“德”,后人将“德”引申为性质、特征及功用,如水德和木德。
在德字的篆文和楷书中,在“目”下面增加了一个“一”和“心”字,“一心”即无上真心,即先天一炁法身佛。“二心”即真心和凡心,即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心也能代表离火之灵。

《华严经》云:“三界所有,故是一心。”
《入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为如来藏。”
《大般涅槃经》中,佛言:“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大方等如来藏经》云:“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解读:
“一心” ,即德,即如来藏,亦名佛性,亦名真我,即真心,亦是先天一炁之法身。三界皆是先天一炁所造。

《修行本起经》:“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情。守戒无为。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
解读:
“一心”即阿罗汉,阿罗汉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

《马太福音》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以弗所书》 2:16 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 神和好了。
《以弗所书》 2:17 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以弗所书》 2:18 因为我们两下藉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
《以弗所书》 2:19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 神家里的人了。
《加拉太书》 2: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 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解读:
钉十字架和背十字架象征魂进入十字架,即吃了太上老君紫金红葫芦里面的金丹,进入天国,即进入极乐世界,即入灵山见如来,即与神在一起。魂(妄想心)进入十字架即化为圣灵(真心),即化为先天一炁,变成法身。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十字架,即都有一座灵山。

《以西结书》 10:12 他们全身,连背带手和翅膀并轮周围,都满了眼睛。这四个基路伯的轮子都是如此。
《撒迦利亚》 3:9 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
《但以理书》 2:35 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但以理书》 2:34 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
《撒迦利亚》 4:10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启示录》 5: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 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解读:
石头化为大山,石头和大山皆是艮山之灵,石头里面的眼睛就是耶和华的心,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和光。神有七灵,每一个灵配一个心,故有七眼。在十二地支中,羊为未,未属于土,上帝藏在土土里面,羔羊耶稣其实就是藏在土里面的上帝,也是雷祖。

(光明会上帝之眼)                                                 (二郎神)

( 雷祖九天应元普化天尊)

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
在《水浒传》中,武松在十字坡下证道后化为有火眼金睛的行者武松。
在《红楼梦》中,在贾母过生日后,贾宝玉将煮熟的佛豆拿到十字街去施舍。代表佛在“十”字里面。在十字街施舍佛豆的贾宝玉就是撒圣灵金丹的弥勒佛。

2.02章 道字的奥秘

道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道的其他甲骨文和人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从道的甲骨文中可见,“道”由“行人”组合而成,“行人”即行者,道为行者之意。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出来被如来佛当作“天”(乾)压在五行山里面,乾入艮山之灵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在佛教称行者为头陀,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实为法身佛,就是艮山灵里面的太上老君。
在《西游记》出五行山后被唐僧取名为行者,此时的孙悟空就是道,就是“一”,而在《水浒传》中武松也被称为行者,从十字坡出来后变成有火眼金睛和能使人复活的武松就代表“一”,即代表道。

《撒母耳记下》 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创世记》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马太福音》 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解读:
基路伯就是风神,坐着基路伯飞行的上帝就是“行者”,就是道。上帝用“生气(有生命之炁)”和“尘土”造人,故“人”为土灵和先天一炁合一之“生物”。至真之无上真人即住在昆仑山里的太上老君,即上帝,故道化肉身之上帝独子耶稣自称为“人子”,即行者之子。

道的前面两个金文如下:

解读:
从第一个金文看,中间下面为 “止”,在第二个金文中,中间上面为“山”,中间下面的“又”甲骨文是从第一金文中“止”转化而来的。可见“又”就是“止”,就是艮石之灵。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第九章:“艮为手”
《易传》曰:艮,止也。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
《撒母耳记下》 23:3 以色列的 神,以色列的磐石晓谕我说:那以公义治理人民的,敬畏 神执掌权柄。
在八卦中艮为山,“又 、止 ”皆是艮山之灵,即道上帝之手,也称磐石,上帝藏在艮石里面,故称上帝为磐石。

道的第二个篆文左边为“辵”字,其甲骨文如下:

止的甲骨文如下:

《説文解字》:“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解读:
“止”是个脚趾头的象形字,我们走路时不用脚趾头,而要停住不动时就要用脚趾头抓地,故脚趾头的功用是停止的意思。在“行”字里面加个“止”表示能行能止。艮灵既是上帝的手,也是道上帝的脚趾头。用手紧握和用脚趾头抓地都是起“止”的功用。行为风为巽木,止为艮为土为石为山。

道的第三个金文如下:

曰和口的甲骨文如下: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旁;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说卦传》第九章:“兑为口”
解读:
“曰”由“口一”组合而成,可见“口”就是“一”,从上面“道”的第三个金文可见,“山”倾倒,“自”变成了“曰”,“曰”就是“说”,就是兑金灵,即自性,即道上帝之口。“山”下面的兑灵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即圣灵,代表生命,代表道。在《圣经》中用“Word(话)”代表“道”,道就是神,即耶和华上帝,即盘古神,也称盘古真人,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约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约翰福音》 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It is the spirit that quickeneth; the flesh profiteth nothing: the words that I speak unto you, they are spirit, and they are life. )
《若望福音》(即思高版之《约翰福音》):1:1-3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圣言在起初就与天主同在。万有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由他而造成的。
《道德经》:“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解读:
“圣言”就是“道”,就是“Word”,就是“话”,就是“说” ,就是“兑”和“舌”,就是圣灵,就是天主。所谓“常言道”即常言说,“说”即“道”也。

道的第二个篆文如下:

解读:
在道的第二个篆文中,右边为“川”和“自”,川为流动的水,可见道又生出水灵来了,即“自性”生“水”,“自”藏于水中,即“曰”藏于水中,即兑金灵藏于水中,即圣灵藏于水中,即道藏于水中。

自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自”的甲骨文可见,“自”由“入乙乙口”组合而成,“入乙”皆为土灵,可见“自”就是被土包围的“口”,即土中兑灵,即自性或佛性,“道”里面的“自”即灵山里面的自性佛。
在金文大篆中两个“乙”合一成“廿”或倒置的“冖”,“廿”即二十,十为土,“冖”亦是土。金文大篆中的“自”由“入廿一”或“入廿口”组合而成。

《约翰福音》 3:5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 神的国。
《约翰福音》 6: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以西结书》 43:2 以色列 神的荣光从东而来。他的声音如同多水的声音,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
解读:
耶稣的肉就是圣灵,耶稣的血就是真水。

道字的第一个篆文如下:

解读:
在这里“行” 或 “彳”被省略了,但有“川、自、一、又”。“自”就是自性佛,即法身佛,就是“一”,故“一”藏在艮土之灵里面的水灵“川”里面,即法身佛藏在“山”里“水”中。

《出埃及记》 17:6 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里站在你面前,你要击打磐石,从磐石里必有水流出来,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长老眼前这样行了。
解读:
“川”从“又”里面流出来,即水从艮石之灵中流出来,所以摩西敲打磐石就有水流出。这是上帝借摩西的行为来宣说“道”的秘密,即宣说上帝的秘密。

可见,道上帝有兑之金灵,艮之土灵,坎之水灵,巽之木灵,但是没有离火之灵,故不可见也。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从这里可以明白道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生先天一炁,先天一炁生阴阳两炁,阴阳两炁再生三才,即生天、地、人,天地人生万物。或者说阴阳两炁生造化,造化即三阴三阳之炁,即六气,六气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
从上可知,玄德生万物,所以道是变成玄德后生万物的。“道生一”就是道生玄德。玄就是一,玄德即是一德,就是德字里面的“一”。 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刘玄德就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在金庸《侠客行》,石破天悟李太白的《太玄经》而获得绝世武功。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解读:
孔德即“口”之德,即玄德,即德字里面的“一”。容即容貌特性,即特性。玄德完全就是道的特性,完全遵从道,所以玄德就代表道。

《老子祠庭碑》(后汉边韶制)云:“老子乐无名,守不德,危高官,安下位。其赞曰:惟于玄德,抱虚守清”
《神仙传》:“老子,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抱朴子》第一篇《畅玄》云:“玄者,自然之祖,而万殊(万法)之大宗也”
《医学正传》(明•虞搏)云:“鼻通天气曰玄门”
解读:
“自然之祖”和“万法之祖”即玄,即住在金阙的金灵,即“一”,即太上老君。玄门即天气(乾灵,兑阳灵)出入之门,即先天一炁之门,即佛门。

《云笈七签》:“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炁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道,“道生一”,为元炁之祖宗。“生于无生,先于无先”即无极神,在万法不生之中,在无相之中。“挺于空洞”即其性本空,“陶育乾坤”即生乾坤两炁,造天地。
太上老君就是道,故说“起乎太初之前”,但化为太初(一炁)藏于水中,故说“长乎太始之端”,又坐在莲花上,或者说乘风而行,故说“行乎太素之元”。太上老君就是大道和元炁,故说“乃元炁道真”,万物皆是太上老君所造,故说“造化自然者”

《老子想尔注》(张道陵著)上记载:“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炁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道,也是“一”,“一”完全代表道。道之太上老君以“一”的形式遍布整个宇宙,称“一散形为炁”。万物、众生和神仙、菩萨、天使皆是先天一炁变化而来的,神仙天使菩萨为低频率的先天一炁(金灵量子),而住在昆仑山的太上老君是最高频率的先天一炁,当“一”聚集起来时,即达到最高频率时,就是太上老君,神仙、菩萨、天使实为太上老君的一小部分。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先天一炁度人妙经》:“天得此炁而常清,地得此炁而常寧,五嶽得此炁而常存,四海得此炁而常振,綿綿千古,渺渺萬年,皆此元炁之周流而無間。”
《类经•脏象类》:“神炁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
解读:
可见“一”就是炁,也称一炁,也称元炁,也称神炁,属于德,为智慧之灵,即智德。因为先天而生,故称先天一炁。一炁生天地万物,一炁生神仙,没有先天一炁则天地、万物、众生和神仙皆不存在。

《老子道德经序诀》葛玄:“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
解读:
太上老君即道和德,故称为道德天尊,为三清中的太清。东周著《道德经》的李耳只是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之一。老者即年纪最长,君即主,即宗。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内容: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鸿钧出场时的描述如下:“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炁化鸿钧。”
解读:
盘古神就是无极神,就是道。道德就是鸿钧道人,就是一炁。玄为青天,黄为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和鸿钧老祖都是天地玄黄之外的一炁,即先天一炁,都能代表道德。鸿为大雁,为太素,即所持竹杖,钧为转轮,代表法轮之泰灵,为匀布宇宙的金灵,即“一”,鸿钧即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三清只是一炁不同名字的化身而已,故假称三清(三友)皆是鸿钧的徒弟。玄门即玄德之门,即一炁之门。

第二部 道德和神的奥秘(目录)

第一部 道德和神的奥秘
2.01章 道德造天地和生万物
2.02章 道上帝的七灵和八卦的关系
2.03章 德、目、一、心和十字架
2.04章 开天辟地之主宰神盘古和太元圣母
2.05章 道教主宰神三清上帝
2.06章 唐虞时记载的主宰神帝俊和舜帝
2.07章 周朝记载的主宰神昊天上帝
2.08章 汉代记载的主宰神玉皇大帝
2.09章 两仪神之东王公和西王母等
2.10章 素女、九天玄女和孟婆
2.11章 东岳大帝、炳灵公、碧霞元君和妈祖
2.12章 中华道教四帝
2.13章 紫微北极四圣
2.14章 北阴酆都大帝和黑白无常
2.15章 阎王和四大判官
2.16章 蓬莱仙岛福、禄、寿三星
2.17章 神的七灵、北斗七星、药师七佛和轮王七宝
2.18章 太白金星、晨星和圣灵
2.19章 耶和华上帝用圣灵造万物及众生
2.20章 天皇伏羲、女娲和亚当、夏娃
2.21章 少典的三个儿子和赛特的三个儿子
2.22章 地皇神农炎帝
2.23章 人皇轩辕黄帝
2.24章 苗族人的祖先蚩尤
2.25 章 道教三官大帝
2.26章 天官尧帝
2.27章 地官舜帝
2.28章 水官大禹
2.29章 老子李耳和文殊菩萨
2.30章 孔子
2.31章 正一派天师张道陵
2.32章 金丹道之代表魏伯阳
2.33章 左慈和灵宝派创始人葛玄
2.34章 上清派始祖魏华存
2.35章 全真南派始祖张伯端
2.36章 全真北派王重阳和北七真子
2.37章 道教八仙
2.38章 道教财神
2.39章 天主教四大天使长
2.40章 天父太阳神之雅各
2.41章 圣灵上帝摩西
2.42章 上帝独子大卫
2.43章 天父所罗门和圣母南方女王
2.44章 三位一体的耶稣
2.45章 印度教梵天、毗湿婆和湿婆
2.46章 佛是神、龙王和狮王
2.47章 佛为上帝、众生父、三界主和天人师
2.48章 如来佛和弓、十、乙
2.49章 帝释天
2.50章 西方三圣
2.51章 华严三圣
2.52章 诸佛之母摩耶夫人
2.53章 佛母妙音菩萨和辩才天女
2.54章 嫦娥、太阴星君、月光菩萨
2.55章 药王和药上菩萨
2.56章 密迹金刚力士、金刚手菩萨和面然鬼王
2.57章 地藏王菩萨
2.58章 燃灯古佛和弥勒菩萨
2.59章 佛教四大天王
2.60章 大威德金刚
2.61章 摩醯首罗天和大黑天
2.62章 阿修罗王
2.63章 欲界魔王波旬和大红龙撒旦
2.64章 阿底峡尊者和金洲大师
2.65章 释全真、永明延寿和长耳和尚
2.66章 奉化雪窦山布袋和尚
2.67章 夔、龙、迦叶、阿难、彼得和安德烈
2.68章 三教中的十二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