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章 金丹道之代表上虞魏伯阳

在东汉除了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外,还有炼内丹和外丹的金丹道,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魏伯阳,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经之祖”,也被尊为“火龙真人”
魏伯阳(151年-221年),东汉著名炼丹家,名翱,号云牙子,浙江绍兴上虞丰惠人,尚书魏朗之子,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魏伯阳撰写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之王”,为道教的丹鼎派创立了理论基础。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理论著作的最早炼丹家。据说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从一真人处获《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和《黄帝九鼎神丹经》等。张道陵和魏伯阳都因为得了《黄帝九鼎神丹经》而证道,可见代表土的黄帝就是中华道教之祖宗,因为金丹在土中炼成。

《神仙传》记载:“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仍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道枢.参同契》注:“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
《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
《神仙传》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解读:
魏伯阳名翱,翱者金翅大鹏雕也,即艮灵,即雷祖。火龙就是雷火丰卦,故魏伯阳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丰惠镇。火龙即有丙火的天蓬元帅,即红龙,即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号云牙子,云和牙都是兑灵先天一炁,即太上老君。牙子就是子牙,魏伯阳就是姜子牙再来。老子李耳字伯阳,魏伯阳也是老子李耳再来,伯阳即第一阳,即九阳之炁。火神为舜,魏伯阳也是上虞丰惠镇的舜帝再来。

《神仙传》记载:“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怀未尽,乃试之曰:“丹虽成,然先宜与犬试之。若犬飞,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谓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身之死,恐是未合神明最对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顾视相谓曰:“作丹以求长生,服之即死,当奈此何?”独一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谓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得数十岁在世间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弟子乃始懊恨。伯阳作《参同契》,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解读:
魏伯阳到上虞丰惠镇凤鸣山炼丹,丹成后给犬吃,犬吃后死了,魏伯阳还是坚持服食,只有一个弟子跟着他服食,另外两个弟子不敢吃,结果等那两个不敢吃的人走后,魏伯阳和跟着他服食金丹的弟子复活成仙了。
《周与参同契》用比喻的方法解说内丹修炼之道,把铅比作魄,即祖炁,即阴兑灵。把汞比作魂,即阳兑灵,铅汞相合即成丹,即魂魄合一成金丹。带着犬的魏伯阳就是带着犬的地藏菩萨,即带着哮天犬的二郎神,即伏羲再来。
吃金丹者都死后复活,象征炼丹道就是要人死神活,把六识打死,于五阴无所得,才能成就金丹和法身。

凤鸣山座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如今的上虞市区(百官)17公里,据说魏伯阳晚年在绍兴上虞丰惠镇凤鸣山上的伯阳洞中居住。此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的。洞顶开天,上有“千年古藤”掩盖,藤枝漫山。从洞顶藤枝间有一股流水从上而下飞入洞底,形成“悬石飞瀑”之景观,水流出洞外成为溪流。这与先天一炁法身佛住在能流出水的净瓶中相应,又与摩西击打磐石出水相应,与孙悟空住在水帘洞相应。洞上方的“千年古藤”就象征阴木之素女,即西王母女娲,即凤凰。在古藤下的巨石就是艮山之灵。
离伯阳洞十余米开外一个凤鸣洞,又称仙姑洞,相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于魏伯阳在凤鸣山炼丹的时期。传说当时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后母虐待,只身离家跨鸾凤进山,以野果充饥,一心修炼而成仙。后人立祠祀之,叫仙姑洞。该洞年久而塌损,又经后人多次修复,但原形不变,内有通道呈弯曲的S形。洞壁上还有八组壁画,都是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凤鸣洞即凤凰所居,凤凰即白水素女,即女娲,即魏伯阳天上的妻子。凤鸣洞里面的S即乙,代表土灵,凤凰就是后土娘娘。

在凤鸣洞上面的山顶上还有一个凤鸣真人祠,也称“灵惠庙”,始建于二千年前。传说东汉曹盱曾到凤鸣祠求子,得了一女,就是孝女曹娥。此凤鸣真人祠即是凤凰之祠,凤鸣真人即凤凰。
宋高宗曾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所谓灵惠就是圣灵保惠师之意,即灵宝天尊,即太上老君。妈祖就是圣灵保惠师之夫人,妈祖就是素女,故此灵惠祠里的“凤鸣真人”就是素女。魏伯阳就是圣灵摩西再来。

凤鸣山也称南山,为道教第九洞天四明山之余脉,凤鸣山上的红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则谓为经书中的“丹山赤水”。丹山就象征太上老君用来装金丹的紫金红葫芦,赤水则象征出自有丁火的羊脂净瓶之水。南山为火凤凰的带离火的艮山之灵或阴艮山之灵,故海南岛三亚市的南海观音坐落在在南山文化旅游区。

2.31章 正一道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东汉时期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阿房村人。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光武帝十年正月十五日晚上出生。初名张陵,后改为张道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正一道。以《道德经》和《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

传说,一日张道陵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

此后张天师开始在北邙山(河南洛阳)修行,后来到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

张道陵整合当时的黄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团体,创立道教,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教,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终极教主。著作《老子想尔注》奠基天师道。

张道陵之母梦见魁星而生张道陵,魁者第一之义也,魁星就是万星之主紫微星和天皇勾陈星。在《水浒传》里的紫微星宋江就称为天魁星,张道陵就是紫微星下凡,即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大禹为“正一法王”,故此创立“正一道”的张道陵就是大禹再来,终极教主就是“无为教主”之大禹。

张道陵在光武帝十年正月十五日出生,正好是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日。“十五”就是白鹤,就是艮山之灵,武就是武曲星,光就是摇光星。张道陵降服六天鬼神,可见他就是紫微大帝,管理酆都的北阴大帝,亦是紫微大帝之分身。

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五为土,米为先天一炁之金丹和离火之灵,得土中金丹即得道,故称之为“五斗米道”。米出艮土之灵就是魂,就是好动的妄想心,即颠倒的凡心,米入五斗中即象征得道成仙。“正一”者,正法之金丹大道也。

《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是为正一道第一代张天师,为天师道正一教祖。

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从张盛以后道陵祖师历代子孙皆住在龙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张恩溥随蒋介石退往台湾。张恩溥之长子先于他去世,他第二子坚持在大陆做科学,故无人接班。而且历代天师的传承信物,也就是传说中太上老君留下的圣物剑和玺在张恩溥仓皇去往台湾的路上被遗失了,只剩下传说中张道陵留下的“阳平治都功印”还在身边。张恩溥去世后由他的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第六十四代天师,不久张恩溥在台湾所娶妻子的前任儿子张美良(据说原名胡美良)拿出“阳平治都功印”号称第六十四代天师。不久张家旁支也推出一位叫张道祯的人继任第六十四代天师。

《启示录》 21:6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易经八卦共六十四卦,而正统的天师只传到了六十三代,这就是天意。失去了太上老君留下的圣物剑和玺就表明张家的天师传承到此结束了。因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就是弥勒菩萨,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再来,即太上老君下凡,即紫微大帝出世,即燃灯古佛再来,故程一丰在燃灯古佛的诞辰日出生。

张道陵暗示“长弓之道在陵中”,长弓即法身佛,即道,陵即艮土之灵,即灵山,即玉京山。张道陵谐音即张道临,即代表道的太上老君亲自降临,张道陵就是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张道陵化作两仪之天蓬元帅时,就是火龙,即雷火丰卦,故张道陵出生在丰县。火龙入艮土之灵即为有先天一炁法身之雷祖,雷祖之艮灵为音乐之神,艮即唱歌的房间,故张道陵出生在阿房村,房和陵都象征艮土之灵。

张道陵暗示“长弓之道在陵中”,长弓即法身佛,即道,陵即艮土之灵,即灵山,即玉京山。张道陵谐音即张道临,即代表道的太上老君亲自降临,张道陵就是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张道陵化作两仪之天蓬元帅时,就是火龙,即雷火丰卦,故张道陵出生在丰县。火龙入艮土之灵即为有先天一炁法身之雷祖,雷祖之艮灵为音乐之神,艮即唱歌的房间,故张道陵出生在阿房村,房和陵都象征艮土之灵。

《老祖天师宝诰》(1):“志心皈命礼。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决。三洞法箓,诸品灵文。一千二百之官军,匡扶正教。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都功玉印,官服群履。居都省而常侍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雌雄二剑,诛斩妖精。致雨作晴,轰雷掣电。如是立坛而布化,助国兴邦以安民。功成行满,白日飞升。祖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大法天师。祖一洞玄,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上帝,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祖天师宝诰》(2):“至心皈命礼。本来南土,上溯蜀都。先获黄帝九鼎之丹书,后侍老君两度于玉局。千轴得修真之要,一时成吐纳之功。法箓全成,受盟威品而结璘诀。正邪两辨,夺福庭治而化咸泉。德就大丹,道齐七政。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大法天师,雷霆都省。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
解读:
“泰玄”即泰元,即泰山的玄元之气,即泰灵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鹤即艮山之灵,鹤得丙丁火即为雷祖,故张道陵在鹤鸣山传道,他就是乘鹤的南极仙翁。“掌三界”的张道陵就“主管三界十方九地”的地官,即“分掌天下三界”的东王公,即“总统三界”和“三界独尊”的东岳大帝。
“雌雄二剑”就是阴阳两炁,故张道陵就是有阴阳两炁的雷祖天皇大帝,即有阴阳二炁瓶的金翅大鹏,所以能“致雨作晴,轰雷掣电”。
“大法天师”就是天人师,即法身佛,即“万灵师”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德就大丹,道齐七政”的张道陵就是“齐七政”的先天一炁之紫微大帝,“常侍上帝”者即指天国副国君紫微大帝。
“高明上帝”即“苍天上帝”天蓬元帅,即东王公。

2.30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阳历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传说公元前551年,孔子之母颜征在怀了身孕以后,在去尼丘山祈祷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麒麟,之后颜征的肚子突然就开始发痛,孔子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出生的。刚出生的孔子,头顶长得很像尼丘山,所以孔子的名字就成了孔丘,字仲尼。
儒由“人需”组合而成,儒家思想即做人所必需的思想,如果儒家思想都不遵守,那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下辈子就会掉进恶道中而难以投胎为人了。

《拾遗记》卷三《周灵王》(王嘉)记载:“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徵在(注:孔子母为颜氏第三女,名徵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钧天之乐,列于颜氏之房。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大钟)之音,异于俗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则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春秋孔演图》:“孔子母征在游大泽之陂,梦黑帝使,请己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
解读:
“五星之精”:即先天五行之五灵,即五岳大帝。
“二苍龙”:即震木阳龙和巽木阴龙。
“天帝”:即昊天上帝。
“水精之子”:即坎水之灵。
“仲尼”:即中泥,即土灵。
“孔丘”:即有洞的山丘,即有洞的灵山,故能流出水。
“麟”:指麒麟,即天皇大帝,中国有“麒麟送子”之说。
可见,孔子就是有坎水之灵和艮土之灵的真武大帝,即南方增长天王,即黑帝颛顼再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周易帛书》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解读:
孔子晚年看《周易》而作十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孔子把《易经》)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将其作为儒家教材,从此《易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干,影响中国几千年。
伏羲传先天八卦,然后化作周文王来到人间后再传后天八卦,并作《周易》。孔子继续周文王的工作而作《十翼》,可见,八卦和周易皆非凡人所能作。

《左传•卷十二》(左丘明)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获麟歌》(孔子)载:“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从那以后,孔子就不再写书作文,史称其获麟绝笔。不久后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了。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载:“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春秋经传集解》载:“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故所以为终也。”
解读:
麒麟即象征有阴阳两炁的艮土之灵,阴阳两炁合一为仁,故麒麟为仁兽。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兽麒麟死了就象征他所提倡的“仁”之道也要亡了,因为没有贤明的大王用他所宣讲的仁道,所以他说“吾道穷矣”。有明王在世,则麒麟不伤、不死、不被捕获。

2.29章 老子李耳和文殊菩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庚寅虎年)春秋晚期(周灵王元年)陈国(后入楚)苦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26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公元前491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老子听其言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道德经》,然后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不知所终。
公元666年,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认为李耳为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玄元即玄炁和元炁,太上老君为玄炁,元始天尊为元炁和始炁,可见老子李耳就是元始天尊,故称“玄元皇帝”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列仙传》(西汉刘向)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姓李氏,名耳,字聃。”
《说卦传》云:“坎为耳”
解读:
苦由“艹古”组合而成,“艹”即草,即阴木,即太元玉女,“古”即十字架里面的“口”,即土中之兑灵,即盘古,可见老子即盘古神下凡。曲即伏羲所持的曲尺,仁者爱也,含阴阳两炁也,老子即是持曲尺的爱圣伏羲再来。熟透的苦瓜其心极甜,代表金丹,众生就是未熟的苦瓜,故其味极苦。
老子姓李,名耳,字有三个,即聃、伯阳和摐。李从木从子,木就是龙,子为阳水,为雨,老子就是震龙太乙天尊,即东王公,故姓李。耳为坎水,坎水为海,龙王在海中,故名耳。太乙天尊即太阳神,为太阳九炁,即至阳之炁,故字为伯阳,即第一阳之意。东王公可以化身为有先天一炁的雷祖,雷祖敲鼓而打雷,故字摐,摐即敲打之意。
李耳为周朝图书馆的管理员,即象征经宝之灵宝天尊,也是手拿经书的禄星,即文曲星,即手拿经书的文殊菩萨。
陳由“阝木日”组成,阝为山,木为龙,日为太阳神,可见陳就象征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即东王公,故李耳为陳人。

《易•说卦》云:“兑为口舌”
《太平广记》引葛洪《神仙传》云:“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
《云笈七签》卷102《混元皇帝圣记》云:“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盖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绪。 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解读:
舌即代表兑灵,即象征先天一炁法身佛,故吐舌的老聃为先天一炁法身佛,即太上老君,即道之化身,为天地之真精,为元始之炁,即混元炁,故称“混元皇帝”。

聃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聃由“耳冉”组合而成,耳为水,聃谐音为“丹”,可见老聃就是最古老的水中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从金文大篆看,冉由“冖土”组合而成,“冖”为土,两“土”堆积即艮山之灵,即雷祖,故被封为“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而从说文中可见,聃由“耳甘”组成,“甘”由“廿一”组合而成,“廿”为土,土中含“一”,可见老聃就是“水”中之“一”,即元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解读:
老子李耳有龙身,就是有龙身的天皇大帝或紫微大帝或南极长生大帝,老子在三者之间可以任意转换。

《列仙传》(汉•刘向)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解读:
青者黑也,青牛即水牛,老子骑青牛象征李耳的法身摄持离火之灵藏于水中,为北极紫微大帝,故有“紫气浮关”。老子李耳为尹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故李耳为道德天尊。

《佛说文殊师利般湼槃经》云:“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加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身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五百仙人,各皆见火从身毛孔出。是时文殊师利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于圆光内有五百化佛。”
《后汉书•襄楷传》记:“延熹九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解读:
根据《周书异记》和《虚云和尚年谱》,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四月初八,也就是公元前1027年。
释迦牟尼佛35岁证道,传法49年,84岁涅槃,1027-84=943,即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943年涅槃。释迦牟尼佛预言文殊菩萨在西藏雪山教化仙人时间在943-45等于公元前493年左右。文殊菩萨在西藏用佛法度化了五百神仙弟子,然后全部变成和尚飞回到印度,在印度文殊菩萨变成紫金色的佛形像。这跟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间记载是基本一致的,可见“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的文殊菩萨就是老子李耳。“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就是指老子到印度变成了佛,浮屠即佛。

《文殊根本续》:“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相,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
解读:
“异生相”就是凡夫相,老子在中国时显示为凡人,没有显示神通功能,尹喜是通过他自己的观气功能见有紫气东来而知道老子不是凡人,故拜他为师而为中国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行诸佛所行”说明文殊菩萨即是佛,所以太上老君就是佛,但是太上老君没有以如来佛的名义传法,故一般不称为佛,而称法王子文殊菩萨或紫微大帝。

《佛说灌顶经》:“葬不如法,佛语阿难葬法无数,吾今当为略说少事,示现未来诸众生也(即告诉未来众生)。我此国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有三。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震旦国中人民葬法庄严之具,金银珍宝刻镂车乘,飞天仙人以为庄严。众伎鼓乐铃钟之音,歌咏赞叹用为哀乐,终亡者身衣服具足,棺椁微妙香烟芬芬,百千万众送于山野,庄严山林树木郁郁,行行相值无亏盈者,坟柏茂盛碑阙俨然,人民见者莫不欢欣。”
《摩诃止观》卷第六下:“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震旦)。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故前用世法而授与之云云。又授出世药者。十种因缘所成众生根性不同则是病异。随其病故授药亦异。谓下中上上上。”
《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论语》“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解读:
震旦国也称真丹国,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释迦牟尼佛预言他将来会派三圣来中国教化中国百姓。其中两圣即老子和孔子,孔子问礼于老子,故老子和孔子皆传礼义于中国百姓,必为三圣之二。
《清净法行经》并非释迦牟尼佛所说,而是孔子之后的后人所作,故并不可信。本人认为李耳就是文殊菩萨,孔子就是弥勒天王殿的南方增长天王,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就是善财童子。

从以上可见,太上老君就是佛教的法身佛文殊菩萨,根据道教经典,太上老君早就存在了,只不过这一次下凡到人间叫李耳,所以道教所说的太上老君并非仅仅指李耳,李耳只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而已。
道教《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又称《老子八十一化》,描绘了老子起乎无始直至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元)之间的显化事迹,太上老君共有八十一化身,在第四十二化就是老子化胡,即老子化为释迦牟尼佛。老子八十一化与北极天蓬八十一军大元帅和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炎帝天君先呼应。老子李耳和神农炎帝都是天蓬元帅下凡,也是紫微大帝下凡。

2.28章 水官大帝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和神禹,为颛顼孙子(也有说是颛顼的六世孙),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大禹之父鲧因为治水不利,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面),后来大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水患治理好。因为治水有功,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禹在位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享年一百岁左右, 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

《帝王纪》云:“禹母修己夜见流星入二十八宿之昴,吞神珠薏苡,胸腹裂而生禹。”
解读:
流星象征流水,昴星为西方之白虎,在《西游记》中称昴日星为大公鸡,昴从日从卯,日即太阳离火之灵,卯为兔,代表月神,太阳神与月神合一即先天一炁之太上老君,即兑灵文曲星,故大禹名为“文命”。流星入昴日星合一就象征法身佛化身为水官。
薏苡为草本植物,为阴木,薏苡结的果子即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为直径约10毫米之圆球形。道即菩提,阴木生出来的神珠薏苡即象征黍米之珠,等同于地藏菩萨如意珠,象征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可见大禹就是持扇子的太上老君,扇子即阴木。

《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华阳国志•巴志》云:“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孟子•膝文公上》云:“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解读:
三皇五帝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而且还消极怠工,被舜流放到羽山,并被杀死在那里。后舜任命其子禹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大禹治水有功,故为水官。

禹的金文和篆文如下:

虫的甲骨文如下:

从禹的甲骨文可见,“禹”是两个“虫”合一的字,“虫”就是龙或蛇,大禹包含阳龙震木天蓬元帅和阴龙巽木素女,即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即两木合一之紫微大帝或青帝东岳大帝,可见水官大禹为伏羲管理水的分身。

《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山海经》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史记索隐》引《世本》说:“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解读:
蚩尤死于青丘,其“八肱八趾”即是后来住在青丘的九尾白狐,这个九尾白狐就是蚩尤之妻,即女娲,后来成为大禹的妻子。可见天、地、人三皇皆是伏羲之分身,故三皇之妻皆是女娲,大禹自然也是伏羲下凡。
“涂山氏”谐音即“兔山氏”,女娲即有艮山之灵的玉兔,即月神。青为东方木,青丘即青帝所居之山,其象征意义等同于东岳泰山。东为木,木主青色,木运载艮山猴子灵,故以青丘或东岳象征。

《山海经•海内经》云:“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山海经•海内经》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淮南子》说:“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禹)谓涂山氏曰:‘欲饷(送饭),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解读:
轩辕黄帝为有熊氏,熊为土,大禹在轩辕山化为熊,可见,大禹为人皇黄帝化为水官再来人间。“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就是大禹以土治水,所以大禹化为熊开山治水。前面也说了大禹得到黄帝的金简才获得治水之法。
大禹有鼓,象征他是击鼓打雷的雷祖。九尾白狐女娲化为石头,代表他是后土娘娘,从石头里面生出大禹的儿子夏启。说明人类皆从女娲的石灵中出,即从女娲的羊脂玉净瓶中出生,这就是女娲用黄土造人的奥秘。中岳嵩山为黄帝所居,九尾白狐在嵩山化为石,说明女娲也是黄帝之妻后土嫘祖。
夏为火,启谐音为七,七为太阳丙火,女娲化石生夏启象征火从土中出。夏启就是东岳大帝的三太子炳灵公下凡。

《山海经•南山经》:“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召诸神,会稽南山,执玉万国,天下安宁”“启使岁时春秋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
《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
《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解读:
大禹能召诸神,可见大禹就是诸神之首领,即紫微大帝或东岳大帝。因为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山”,也称“会计山”和南山,会稽山为中华九山和四镇之首。南山就是阴艮山之灵,其阴兑灵为计算之灵。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吴越地置会稽郡,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钱塘、余杭等县。民国24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

2.27章 地官舜帝

舜为中国上古时代部落的总首领,为古代“五帝”之一。舜帝为轩辕黄帝八世孙,颛顼帝的六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都于蒲阪,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在位三十三年后禅位于大禹,十七年后在南巡时卒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
《读书杂志馀编•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案极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言北极,或言极星,或言纽星,或言枢星,皆异名而同实。”
解读:
枢星就是北极星,即代表北极紫微大帝,也可以是勾陈星,即雷祖天皇大帝。勾陈星是北极星之枢,北极星和勾陈星是互相转化的,如今的北极星就是勾陈一。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舜帝就是北极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下凡。

《史记》载: “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启示录》 4:3 看那坐着的,好像碧玉和红宝石,又有虹围着宝座,好像绿宝石。
《神异经》(东方朔撰)云:“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太阳神)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回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解读:
乘虹者就是持扇子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就是被虹围绕的耶和华上帝。舜帝就是耶和华上帝下凡,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下凡。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也是见虹而生伏羲,可见舜帝就是伏羲再来,为两木合成一木的紫微大帝下凡。木龙东岳大帝也称金虹氏,可见舜帝也是东岳大帝下凡,而东岳大帝就是伏羲。

《史记》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书•尧典》:“无目曰瞽。”引申为瞎子。
《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不见星”
《以赛亚书》 42:19 谁比我的仆人眼瞎呢?谁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聋呢?谁瞎眼像那与我和好的,谁瞎眼像耶和华的仆人呢?
解读:
瞽由“鼓目”组合而成,目为火,鼓为先天一炁法身佛。法身佛没有分别心,心中无相,万法不生,故名瞎子。这象征舜帝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儿子,即上帝独子,其实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化身。

《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清厉鹗)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
解读:
舜帝出生时眼睛里有两个瞳子,说明舜帝跟蚩尤一样有“四目”,表示舜帝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结合之神,即伏羲和女娲结合之神。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
《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也,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地。”
《太平御览》皇王部六“舜帝有虞氏”条云:“风土记曰:舜,东夷之人,生于姚丘,妫水之汭,损石之东。旧说言舜上虞人也。虞即会稽县距余姚七十里始宁,上虞南乡也,后为县。”
《会稽志》云:“姚丘,在上虞县西四十里,一名桃丘,俗传舜所生处,旁有虞滨妫石。”
《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丰惠镇以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
解读:
解放前以浙江绍兴市上虞的丰惠镇为上虞县城,而把如今的上虞区政府所在地称为百官。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后居住在上虞百官,故当地因之得百官之名。舜帝是古代上虞人,故称虞舜,而其国称有虞国,又因为舜帝在姚丘出生,故姓姚。
姚墟即姚丘,即在如今的余姚市,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之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而秦时方分别置上虞县和余姚县,两县交界,在此之前,姚丘属于上虞。舜帝为今上虞人,但他出生在如今的余姚。

 

《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风土记》:“(舜)耕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榨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太平御览》:“舜耕与历山,而始宁、剡县界上,山多柞树,吴越间名柞树为枥,故曰历山。”
解读:
舜帝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什器。始宁范围在今之嵊州北、上虞南,古治在今三界镇;剡包括今之嵊州市、新昌县,位于嵊北仙岩镇的舜皇山古属始宁县,村后有舜井、舜庙。嵊北又有谷来镇,古称“榖来”,传说是舜耕之地,即历山所在之地。谷来即代表五谷神农炎帝来,舜帝为神农炎帝再来。舜帝即财神菩萨,故谷来镇出了个中国首富马云。

曹娥江为流入东海之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曹娥江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柯桥区,于绍兴三江口以下,在新三江闸下游经曹娥江大闸注入杭州湾。曹娥江在嵊州附近又称剡溪,上虞境又称上虞江,百官附近古称舜江,下游段古称东小江。
小舜江的发源地有南北两溪,南溪自绍兴嵊州竹溪赤藤冈,流经谷来、马溪,入柯桥区王坛向东北流去;北溪自绍兴柯桥区稽东,经王坛至两溪与南溪会合,流入上虞。再经上虞胜利乡、汤浦镇,在上浦小江口汇入曹娥江。
姚江,古名舜江,又称余姚江,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流经上虞、余姚、海曙和江北汇入甬江,其干流全长104.5公里。
解读:
曹娥江谐音草娥江,象征花草仙子娥皇,即小说《红楼梦》中绛珠草下凡的林黛玉。而其发源地磐安县之“磐”象征土石之灵,即女英。尚湖谐音尚父,即天蓬元帅,舜江和曹娥江实为同一条江,象征娥皇和舜帝是一体的。而曹娥江的支流小舜江就象征舜帝和娥皇的儿子龙三太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在上虞市区的曹娥江边的百岭路旁还有代表象征意义的舜帝陵,这与舜帝在蓝山县百叠岭祭天相呼应,据说百叠岭是因为有一百座岭而的名。

《帝王世纪》记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
《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
《方言十三》:“姚,好也”。
《说苑•指武》(刘向):“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尚书》云:“德自舜明。”
解读:
舜帝为有虞氏,谐音即“有鱼”,鱼即法身佛,舜帝有法身佛,法身佛即西方白虎,即太白金星,即穿着虎皮裙的孙悟空。虞字“虍”内藏“天口”,藏起来的“天口”即是兑灵之先天一炁法身佛,即梁山军师文曲星(天机星)吴用。 “姚”者德也,舜帝就是太清道德天尊下凡。
舜帝名重华,华者光也,重华即重光,即丙火和丁火,即炎字,即炎帝再来。字都君,象征舜帝是玄都和酆都之君,即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即酆都北阴大帝,即从天官分身出来的地官。

舜字的金文和小篆如下:

金文的舜字由“乙火乙刀匕”组成,而小篆的舜字由“匚炎丨丨刀匕”组合而成。在金文中的大“乙”(土)中有一个“火”,在小篆的“匚”(土)里,变成了两个 “火”合一成的“炎”字,说明舜帝为火神,就是神农炎帝再来,就是地皇,即地官,就是烈火地狱之主宰。“匚丨丨乙”四个部分都代表土灵,舜的小篆表示“刀”与“匕”在土里面合一为先天一炁法身佛。

《尚书•舜典》:“舜即帝位后,“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酆都宝诰》:“志心皈命礼。位居北府,职隶幽都。掌判生死,赏善罚恶而不漏;权司功过,惩奸褒良以无偏。”
解读:
舜帝首先在中国订立法律,舜帝再来人间作犹太人就是上帝的立约使者摩西。地官舜帝负责传上帝律法和审判一切罪人。

《唐虞之道》(楚简):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之舜的故事如下: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解读:
《唐虞之道》存简29枚,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根据其内容可知,唐虞之德表现为爱、孝、忠、义。仁爱之极就是孝,最大的孝就是尽心爱众生之父母,即尽心爱上帝,故舜帝在蓝山县百叠岭祭祀上帝,其次就是爱天下百姓,释迦牟尼佛说以众生为父母。

《申命记》 5:16 当照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马太福音》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马太福音》 19:19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可福音》 10:19 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
解读:
佛教、道教、儒教和基督教,无不提倡孝,孝为百善之首,对父母行孝最能积福。如今很多中国人都失去了孝心,变成了啃老族,很多人打骂父母,怀恨父母,甚至饿死父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非道德文化教育造成的。
中国的法律把父母和子女完全平等起来,父母因为教育等问题责打子女,子女告父母,父母都会被判刑。儿媳妇也完全跟婆婆平等,根据中国法律,男人死后儿媳妇也没有孝养男方父母的义务,这些都是败坏道德的法律制度。中国的儿媳妇常教唆丈夫远离和抛弃丈夫的父母,妻子极度不愿意照顾丈夫的父母,看见丈夫的父母犹如看见可恨的敌人,甚至心里希望他们早日死掉,以一劳永逸地免除麻烦。

《永州府志》:“舜封弟象于有鼻,即今道州地,道州北五十里地方有庳亭,今其地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祷。”
《道州毁鼻亭神记》“鼻亭神,象祠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
解读:
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叫象,象就是艮,就是山,艮在八卦是鼻子,大象以鼻子为特色,故封于九嶷山之有鼻,属于如今的湖南永州市道县。因为道即先天一炁,在艮灵里面,故由象管理道州。如同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闍世用醉象加害佛陀,舜帝的弟弟象也多次设计要害死舜帝,均未成功。但是舜帝却并没有任何憎恨之心,反而给了他弟弟封地。

《尚书﹒舜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解读:
舜帝三十岁时被尧帝发现并征用,考察、试用和摄政时间为三十年,即位五十年时禅让给大禹,南巡到九嶷山时去世,寿命110岁。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运用:
《三国演义》三十四回:“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约翰福音》 1:32 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彷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解读;
玉雀即玉之鸟,即玉如意之鸟,代表灵宝天尊,即如同鸽子的圣灵上帝。

小说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十六回:“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抱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间,我们是阴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都判道:“放屁!俗语说得好,‘天下官管天下事’,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敬着没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
解读:
“天下官”就是地官,“天下事”就是地官所管理的事物。贾宝玉就是地官舜帝,故此地狱的鬼判怕贾宝玉。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解读:
万寿山就是艮山之灵,五庄观代表有五炁,地仙就是地官,与世同君就是化为万物者,镇元子表示内含元炁。地官为三清的化身,就是四帝中紫微大帝在阴间的分身,故说三清是他的朋友,四帝是他的故人。九曜即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七政配以四余之罗候星和计都星,都是从地官分身出去的,故为晚辈。

 

2.26章 天官尧帝

尧帝为中华人间五帝之一,是黄帝的曾孙,蟜极之孙子,帝喾之次子。黄帝之妻嫘祖生长子玄嚣,次子昌意,三子蟜极。玄嚣和昌意因黄帝长寿而不能接位,三子蟜极自知德薄,不肯接位,故黄帝禅位给昌意之子颛顼。颛顼晚年又禅位给蟜极之子高辛,史称帝喾,帝喾次子即尧帝。
尧是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尧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祁(今山西祁县),故姓伊祁,号放勋。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通鉴辑览》载:“尧即位百载,崩于成阳,葬谷林”

《竹书纪年》记载:“(尧)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观于三河,一旦,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及长,有圣德,封于唐,天下归之。”
《竹书纪年》卷二“帝尧陶唐氏”:“帝尧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
《宋书·符瑞志上》:“帝尧之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彩,鬓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
《史记·索隐》(战国)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儒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宋史·礼言》载,北宋熙宁元年(1068)濮州知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谷林山。”
解读:
“斗维”:在天上指北斗斗杓四星,也称魁或天魁星,能代表紫微星,所在《水浒传》中称紫微大帝宋江为天魁星。尧帝生于地上的“斗维之野”以象征他就是紫微大帝下凡,
“赤龙”:即火龙,即玉清王南极长生大帝,即炎帝,说明尧帝也是南极长生大帝下凡。
“黄云覆护”和“龙随之”:尧帝之母庆都就象征后土娘娘太元玉女。
“丹陵”:象征土中金丹,即金阙帝君紫微大帝。
“孕十四月”: 十四月代表德,即太极。

《帝尧碑》记载:“帝尧之先是炎帝魁隗。太祖至其父亲,名字无考:其母亲是有虞氏之女陈丰氏庆都。”
解读:
传说尧帝是帝喾的养子,实为第一任炎帝魁隗的后代,所以说其母感赤龙而生,而非帝喾所生,如同耶稣不是木匠约瑟所生一样。尧帝的母亲为有虞氏,与舜帝同姓。

《史记·五帝本纪》:“(尧帝)其仁如天,其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解读:
日即太阳离火之灵,云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彤车就是红车,代表有红光的艮灵,白马即白龙马,白马配金灵,故尧帝为曜灵元阳大帝金阙帝君紫微大帝。尧帝尊天而行,人们把尧帝看作天官大帝。“黄收”即黄帽,象征尧帝是土灵里面的金灵,就是紫微大帝。

《路史·后纪·陶唐氏》:“帝尧,陶唐氏,姬姓,高辛氏之第二子也。”
解读:
姬谐音鸡,代表太白金星,即法身佛。

尧帝又称唐尧,唐的小篆如下:

舌的篆文如下:

《白虎通·号》:“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
解读:
唐是由“舌”和 “又又”组成,“又”即神的双手,即艮山之灵,“舌”为兑灵,象征先天一炁法身佛,象征圣灵,代表金阙帝君紫微大帝。尧唐又称陶唐氏,陶的谐音为道,故也象征道,道在土中。陶为火烧制的土器,象征藏有火和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土灵。

尧字的小篆如下:

解读:
尧字由“土土土兀”组合而成,三土堆积为山,就是“黄收”。山为艮,艮下面为“兀”,兀为光秃秃的山,可见尧有艮山之灵和土灵,为阳山和阴山合一之灵,为天皇大帝或雷祖玉清王。

《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
解读:
雷首也称尧山,雷首象征雷神之首,即万雷之祖勾陈天皇大帝或雷祖玉清王,尧帝之山灵即天皇大帝。天皇大帝为紫微大帝之枢纽,所以紫微大帝与天皇大帝是完全一体的。天官就是紫微大帝和雷祖天皇大帝合一之神。

《帝王世纪》原文曰:“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不知何处),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年十五而佐帝挚(姬挚)。授封于唐为诸侯。身长十尺,常梦撃天而上之故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置敢谏之鼓,天下大和。命羲和四子:义仲、义叔、和仲、和叔,分掌四岳。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寿、许由为师。命伯夔访山川溪谷之音,作乐六章,天下大和,百姓无事。”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索隐:尧,諡也。放勳,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
《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伊祁氏,尧之姓,亦作伊祁。”
《尚书》:“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解读:
伊祁谐音即一炁,尧帝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下凡。尧帝能封四岳帝君,说明尧帝就是“总领五岳”的酆都北阴大帝或“中制五岳”的天皇大帝。 “常梦撃天而上”,故为天官。

尧帝姓伊祁,伊的甲骨文和小篆如下:

父的甲骨文如下:

可见伊由“人父”组成,“人父”即众生之父,可见尧帝就是“群生父”雷祖,即天皇大帝。祁由“礻阝”组合而成,“礻”即“示”,代表先天一炁之神, “阝”为艮山之灵,可见伊祁就是玉京山里面的盘古神,即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

尧帝名为放勛,勛字的小篆如下:

力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又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勛字的小篆由“又目炎力”组合而成,“力”其实就是倒放的“又”,即“山”,可见“勛”就是阴阳两山合一之“山”,此“山”的“目”放出炎火来。放勛就是放山火,即山灵吐火,即发出光明,也是雷祖发出闪电。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解读:
勋有超日月之光。星辉辅弼就是指北斗九星中的左辅右弼两星,即代表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

《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世本》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解读:
尧帝为能发出无量光明的金丹法身佛,故其长子称为丹朱,代表金丹发出的红色离火之灵。尧帝为太极神,太极含两仪,两仪即阴阳两炁,两炁出于土,故尧帝发明黑白围棋,以象征“一阴一阳之谓道”。光含智慧,故后来丹朱成为没有敌手的棋圣。

《史记·五帝本纪》云:“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解读:
尧帝真正开启了禅让制度,禅让于舜帝。

《大清一统志》:“唐尧陵在菏泽县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州接界。”
《诗经》:“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
《水经注》:“成阳在雷泽东南十余里。”
《曹州府志》:“雷泽城本汉成阳故城。”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
《淮南子地形训》:“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解读:
尧让位二十八年后病逝于雷泽,并且葬于雷泽。这与伏羲生于雷泽相呼应,尧帝就是三皇中的天皇伏羲再来,天皇即天官。雷为震木,泽即水中兑金,故雷泽代表水中木金,代表九炁金阙帝君紫微大帝,雷泽神就是雷祖,也是掌五雷的紫微大帝。

从以上可见,尧帝是赤龙南极长生大帝下凡,也是紫微大帝下凡,也是雷祖天皇大帝或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下凡,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25章 道教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官大帝,又称“三元”,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

《仪礼•觐礼》(春秋战国)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yì)”。
解读;
用柴火燔祭来祭祀天神,即祭祀上帝天神或者天官。祭祀山和丘陵之神,即祭祀地官。祭祀川即祭祀水官。《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里面记载了周朝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可见,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不同的方法祭祀天神、山神、水神了。

《三国志·张鲁传》引《典略》(西晋•陈寿)称:“(东汉灵帝时) 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解读:
根据记载,在东汉时才正式称三官。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蠡海集》曰:“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
解读:
乾天为金,天官主金。坤地为土,地官主土。水官主水。

《道德天尊说下元五炁三品水官解厄宝忏》经言:“天皇氏兴,玉清分化,太初纪岁,年月日时,甲子会逢,是为上元而九炁以胎;地皇氏兴,上清分化,太和纪岁,年月日时,甲子会逢,是号中元而七炁以寓;人皇氏兴,太清分化,太光纪岁,年月日时,甲子会逢,是名下元而五炁以涵;三元之所得名,亦三圣之所托始;
《河图括地象图》:“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身佩九翼,以水德王,无所施为,自然而化。”
解读:
这里的天皇、地皇和人皇其实是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三皇中的天皇其实就是九炁天官,其九翼指有九炁(木灵)和土灵。天官主要代表木炁、水炁、金炁,三者又以木炁为主,但称北帝时则以水炁为主。天官之水为天上的水,即玄都之水。地官之水为地上之水,即江河湖海之水。三皇中的地皇其实就是地官,但是三皇中的人皇并非三官中的水官。
天官为玉清元始天尊的分化身,地官为上清灵宝天尊的分化身,而水官为太清太上老君的分化身。

《历代神仙通鉴》(明末清初)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炁,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炁,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炁,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雷,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
解读:
元始天尊吐气化成“三官大帝”,可见三官大帝皆是先天一炁(元炁),三官大帝都是元始天尊的分化身,因为三清其实都是元始天尊,即盘古神。元始天尊一身分化三身成三官,故称三官大帝为元始天尊之“子”,其实三官大帝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太虚极处即紫微大帝和勾陈大帝所居住的太虚宫,始阳九炁就是一阳,指震木之炁。居洞阳者为太阳神,九土洞阳就是土中火,清虚七炁就是火炁。洞阳风泽就是火木和水中金灵,晨浩五炁就是水炁。可见,天官代表木德,地官代表火德,水官代表水德。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因缘经》(南北朝):“正月十五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
《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并称“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持三官宝号,能除厄难”
《三元品戒经》:“上元天官隶玉清境,结青黄白三气置上元三宫,……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
《三元品戒经》:“中元二品地官者,隶上清境,结元洞混灵之气,凝极黄之精而成,……总主五帝五岳诸真人,及诸地神仙已得道者”
《三元品戒经》:“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
解读: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三官皆为元气之祖。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其中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鬼节,也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十月十五日就是下元节。
天官大帝就是天上的紫微大帝。九炁就是木炁,木星为福星,故称天官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为赐福之神。天官隶属玉清境,即玉清的分化身,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上元三宫在玄都,即在水中,其中青为木炁,黄为土炁,白为金炁。十一月冬至,到正月三阳生,三阳为乾,乾即天,故正月十五为天官的诞辰日。在《梁元帝旨要》记载: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 总主玉虚皇皇上帝(紫微大帝)、诸天帝王和上圣大神所居之地。
地官大帝也称清虚大帝,为赦罪之火帝(南帝),七炁为火,故称地官为七炁赦罪地官。夏至一阴生,五月夏至,到七月三阴生,三阴为坤,即地,故地官以七月十五为诞辰日。地官隶属上清境,为上清灵宝天尊之分化身。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主管九方十地及九幽三府。元洞混灵之气为金炁,极黄之精为土炁。
水官大帝也称扶桑大帝,也称洞阴大帝,也称水帝汤谷神王,即海中大龙王。水有洗罪之功能,故称水官为解厄水官。立冬为十月节,冬属水,故水官以十月十五为诞辰日。五炁为水,故称五炁解厄水官。水官隶属太清境,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 扶桑大帝就是东王公,也是东华帝君,水帝就是北帝。可见水官也是九炁天官紫微的分身。

《三官忏》云:“天官之尊,出自无极,生于太极,穹窿高明,名曰上元。覆帱万物,主宰群生。声臭无闻,朕兆罔测。日月星辰悬其象,春夏秋冬宣其气。一元潜孚,五行默运。风霆鼓荡,雨露滋润。惟其泰而大状,所以生于正月,荐具于乾。是故,以司号曰天官。”
解读:
天官是无极所生,为太极之化身,潜藏先天一炁,能分化出五行之灵。天官主风雷雨露。

《三官忏》云:“地官之尊,生于天官。同出一元,重厚内凝,名曰中元。持载万类,生育万物。远不可以道理,厚不可以丈尺。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育焉,珍呈百谷。上承天施,下含蕴蓄。惟其否而将观,所以生于七月,荐具于坤。是故,以司号曰地官。”
解读:
地官为天官之分身,也是先天一炁,地官主生育万物,主百谷,为谷神和药神。

《三官忏》云:“水官之尊,生于天地之一炁,循行地中,名曰下元。周流雨间,滋溉品物。泛滥洪波,沉潜渊然。曰川曰河,曰江曰汉,沼沚波涛,潭涧湖海。群支一本,万派朝宗。血脉化工,昭明体道。惟其坤而将复,所以生于十月。是天一生水而司冬会,镇位北方。是故,以司号曰水官。”
解读:
水官为先天一炁之化身,主雨和水。

《枕中书》:“真书曰: 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真记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周回九万里,在大罗之上,城上七宝宫,宫内七宝台,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尊、太元圣母所治。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称:“玄都玉京山,在三清之上,无色无尘,上有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中有三宝神经……包罗三界,为无上大罗天。”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东晋)云:“上元一品天官,元气始凝,三光开明,结青黄白之气,置上元三宫。第一宫名太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紫微宫又置左右中三府,左府主生,太阳火官考之;右府主死,太阴水官考之;中府主生死罪录风刀之考。”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云:“上元三宫者,上帝之所居。一品天官治其中,有九府三十六曹,上主诸天上圣,下主化生品物,结玄元始青黄白三色之气而成宫也。即元黄太极左宫、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洞白太极右宫。”
解读:
在玄都玉京山上有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玉京金阙即玄都金阙宫,在金阙宫里有上中下三宫,其中的中宫就是太玄都元阳七宝紫微宫,太上老君化身为金阙帝君紫微大帝居其中,元阳就是水中金炁。紫微宫又分上左右三宫,故紫微中宫又称紫微上宫。

《元始天尊說上元一品九炁天官賜福寶懺》首讚:“瞻仰雲臺無上天,巍巍色相自莊,三清化炁成三聖,三皇初歷定三元,分司天地及水府,總攝幽明並制仙,得道群真需保舉,通靈鬼籍賴昇遷,神功妙德難思議,九炁清風不紀年,於今皈命大天尊, 獻花酌水啟法筵,惟願恩膏沛大千,群生福壽永綿綿。”
解读:
三皇之后才定三元,所以三皇早于三元,即早于三官。三官皆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三官灯仪》云:“信礼无上大罗天长生保命护身天尊,臣众等志心归命,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一切神仙诸灵官。伏闻自然大圣,降九天太极之权;总主上真,御七宝紫微之阙。降凤辇於举迁之会,回云軿於上中下元之辰。校录天人,标提功过,届三阳而赐福,合九炁以流辉。今辰某注想高明,倾心酌献,仰玄都而设像,建净宇之陈仪。志心归命,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帝君。伏愿冲鉴融明,纯禧锡善。北都幽籍,永诠不朽之名;南昌上宫,克注长生之字。生生道备,世世心清。稽首皈依,虔诚赞咏。信礼高上紫微宫九炁赐福天官,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鸣钟击鼓,乘车驾云。队仗千万,统摄天兵。涤除凶秽,去浊流清。上帝有勑,普济含灵。祛邪辅正,保天长存。”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吾此九霄玉清之天,内摄朱陵火府,南昌上宫受炼司,南昌下宫受度司,上清黄箓之院,太清黄箓普光之绾。”
《道法会元》:“元始符命金箓白简长生灵符,告下南方丹天世界朱陵火府,南昌上宫,长生大君韩君,司马司命司录延寿益算度厄尊神,回骸起死监生大神,超度下光罪魂,上登朱宫流火之庭。”
解读:
“降九天太极之权”的天官紫微大帝就是太极,为掌管天界和主管天上真仙(上真)的天官,也是在北都(北阴酆都)“永诠不朽之名”的北阴大帝,故役使鬼神。还是主管南昌上宫(朱陵火府)的玉清真王。可见北阴酆都大帝和南极长生大帝都是天官紫微大帝。自然大圣即代表道,即紫微大帝。

《三官灯仪》云:“臣众等志心归命,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一切神仙诸灵官。伏闻太阳殿上,仰大道之清虚;洞阴阙中,瞻元君而洞耀。五岳八纮(天下)之类,会校录於庆生;九幽三府之流,愿关宣而赦罪。矧兹下土,实仰元恩。今辰某澡涤尘襟,虔遵圣范,仰洞灵而设像,建净宇以陈仪,志心归命,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伏愿启耀流光,歆诚瞩恳。削愆尤於动植,得遂生成;施善利於飞潜,咸臻宁晏。至仁广度,品物蒙庥。稽首皈依,虔诚赞咏。信礼高上洞空宫七炁赦罪地官,中兄赦罪,主帝元君。灵真大圣,社稷之神。滋生万物,长养下民。祛除妖怪,扫荡邪氛。乘云跨虎,游行乾坤。保安家国,内外咸宁。蠲消九横,馘灭五瘟。流祥赐福,与道合真。”
解读:
“伏闻太阳殿上”说明地官是太阳神,也就是炎帝,即南极长生大帝。地官管理五岳、大地和社稷,并护持国家,主宰九幽地府,生万物,养育百姓,除五瘟。地官化为东岳大帝时为太阳神,故有“太阳殿”。地官能赦罪削愆,除妖灭瘟。七炁即丙火之炁,故地官为南方火神,为南方雷祖。灵真大圣即总领(统御)万灵。
“洞阴阙中,瞻元君而洞耀”说明南极长生大帝也是洞阴大帝,即水官。

《三官灯仪》云:“”臣众等志心归命,五炁解厄水官旸谷神王,一切神仙诸灵官。
伏闻金灵炳景,水官理旸谷之宫;宝历分权,大帝主洞阴之道。定川源之品汇,考江海之威灵。会五炁於建生,无幽不烛;遵群伦之解厄,有愿皆从。今辰某夙幸崇真,无生奉教,仰扶桑之设像,建净宇以陈仪。志心归命,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旸谷神王。伏愿飙驭俯回,精崇仰达。长生大圣,愿延海宇之生;度厄尊神,以解存亡之厄。福祥至止,祸患潜消。稽首皈依,虔诚赞咏。信礼高上洞源宫五炁解厄水官。下元解厄,金阙洞阴。大帝水君,清泠之神。乘云御炁,搜捉邪精。驱雷逐电,海晏河清。平波伏浪,役使风云。敢有小鬼,辄恼生灵。寸尸万断,永不留形。凶秽消荡,道炁长存。
解读:
“伏闻金灵炳景”说明水官有金灵和太阳丙火。
“水官理旸谷之宫” 即管理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从东海升起,故水官管理东海,可以变身为东王公。
“长生大圣”说明水官就是南极长生大帝。
“金阙洞阴,大帝水君,清泠之神”这里的金阙洞阴就是上面的洞阴阙。

《三官总诰》:“志心皈命礼。唯三圣人,乃壹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溥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人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
解读:
可见天、地、水三官都是同一太极神,即都是无极神元始天尊之化身,太极就是无极之独子,即上帝独子。独子在天称天官,在地称地官,在水中称水官。

《启示录》 1:16 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启示录》 19:6 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启示录》 11:4 他们就是那两棵橄榄树,两个灯台,立在世界之主面前的。
《以西结书》 8:2 我观看,见有形像彷佛火的形状,从他腰以下的形状有火,从他腰以上有光辉的形状,彷佛光耀的精金。
解读:
上帝独子有烈日之光,有众水的声音,有精金和利剑,有橄榄树(木炁),还有雷音(土炁),可见就是太极,也是三官大帝。

《上元天官宝诰》:“志心皈命礼,玄都元阳紫微宫中,部三十六曹,偕九千万众,考较大千世界之内,录籍十方国土之中,福被万灵,主众生善恶之籍,恩覃三界,致诸仙升降之私,除无妄之灾,解释宿殃,脱生死之趣,救拔幽苦,羣生是赖,蠢动咸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上元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
《楚辞·天问》:“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王逸 注:“曜灵,日也。”
解读:
玄都为水,曜灵就是光之灵,即天上离火日光之灵,元阳就是水中先天一炁法身佛,即元始之炁,即玄天剑,这就是玄武大帝,再加上九炁就是北帝,即北极紫微大帝,有紫龙身。

《中元地官宝诰》:“志心皈命礼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吐纳阴阳。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众生录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群生父母。存没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三零六:“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青帝,其精岁星.下应泰山神仙”
解读:
“青灵洞阳”“青灵帝君”“中元七炁”:即火中青帝,即有龙身,为红龙或赤龙。
“北都宫中”:即主管北阴酆都的炎帝。
“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即为“五岳纲维”和“五岳祖”的东岳大帝,也是“中制五岳”的“炎火之祖”天皇大帝,也是“总领五岳”的消魔大王酆都北阴大帝的转化身。
“群生父母”:地官是太极,即“万化之父母”太上老君之分化身。地官能分阴阳化为众生父东岳大帝和众生母碧霞元君。
“慈育天地”:地官是生育之灵。

《下元水官宝诰》:“志心皈命礼:旸谷洞元。青灵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掌管江河水帝万灵之事。水灾大会。劫数之期。正壹法王。掌长夜死魂鬼神之籍。无为教主。录众生功过罪福之由。上解天灾。度业满之灵。下济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俱泰。力济无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
《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
《夷夏论》(南朝•顾欢) :“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
解读:
“旸谷洞元”:藏有太阳离火之灵。
“旸谷帝君”:旸谷也称汤谷,旸谷帝君就是藏在水中的太阳神,没有把光发出来。
“青灵宫中”:有龙身,为水中龙王。可以分化为雄龙和雌龙。
“正壹法王”:先天一炁(金炁)之王,即太上老君之分化身,故为“无为教主”。正一法王下凡到人间就是创立正一盟道教的张道陵。
“下元五炁”“金灵洞阴大帝”:为水中金炁之主,为天官之分化身。
“掌长夜死魂鬼神之籍”:为地官之分化身。

从以上可见,九炁之紫微大帝发出烈日之光分身为七炁的地官大帝,地官大帝即是东岳大帝,也是北阴大帝。七炁之地官大帝再分身到大海中就是五炁之水官大帝,三官之本质都是紫微大帝,即都是有龙身的太上老君或有龙身的元始天尊。设立三官只是代表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分管不同事物的三个分化之身而已,此三个化身皆有神的七灵相随,皆有五帝相随,五帝都是太极以五行之灵而显功用的化身。

民间分别以尧帝为天官,以舜帝为地官,以大禹为水官。尧帝、舜帝和大禹为三官大帝分别在人间的化身之一,所以三官大帝的诞辰日并非指尧帝、舜帝和大禹三人的诞辰日,尧帝、舜帝和大禹除了以三官大帝之诞辰日为诞辰日外,他们各自还有自己的诞辰日。尧帝的诞辰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四为金,八为木),舜帝的诞辰日普遍而言有三种说法,一者为农历四月十五日,二者为农历八月十二日,三者为农历五月初五(五谐音为午,代表火),大禹的诞辰日为农历六月初六(六为水)。
尧帝的诞辰日与药王菩萨是同一天,赦罪就是根治疾病,紫微星尧帝就是药王菩萨。舜帝的诞辰日五月初五与邓元帅(神农炎帝)是同一天,舜帝就是神农炎帝再来。大禹的诞辰日与泰山诞是同一天,大禹即入水中的东岳大帝。

小说中的运用:
《倚天屠龙记》描写青翼蝠王韦一笑:
那人仍是呼呼打鼾,不理不睬。一名男弟子伸出长剑,挑起毯子,只见毯子底下赫然是个身披青条子白色长袍的男子,伏在沙里,睡得正酣。
解读:
“身披青条子白色长袍”:青为木炁,为九炁,白色为金炁。
“伏在沙里”:沙为土,为黄色。
可见韦一笑代表有青、黄、白三炁的天官赐福紫微大帝,韦一笑因为全身燥热,故好喝人血,血象征水,燥热代表有太阳之离火,好喝人血代表有坎水之灵,故韦一笑就是北帝。

2.24章 苗族人的祖先战神蚩尤

蚩尤是神农炎帝的亲弟弟,为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有结拜兄弟或堂兄弟八十一人。蚩尤为夺取炎帝之位,与神农炎帝大战,把炎帝击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抗蚩尤。最后黄帝派应龙将蚩尤斩杀,黄帝统一天下,全球各民族融合共存,从此开启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文明历史。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路史•蚩尤传》云:“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述异记》云: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述异记•卷上》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解读:
蚩尤与神农炎帝皆姓姜,故羊水实为姜水,后人故意将姜水改作羊水,以免人们知道蚩尤是炎帝的亲弟弟。蚩尤的“牛蹄”和神农炎帝的“牛首”都代表同一个意思,象征有离火之灵,为火神,蚩尤“头有角”即有牛角,蚩尤就是蚩牛。
蚩尤“八肱八趾”,“八”为阴木素女。蚩尤还有“四目”,可见蚩尤与风神素女合一了,风神素女藏在蚩尤的肉体内。蚩尤的“四目”与舜帝的“重瞳”是同一个道理,表示天蓬元帅和素女相合一而证道了,所以蚩尤有呼风唤雨等能力。蚩尤就是拿着九齿钉耙的天蓬元帅之魔王分身。蚩尤的妻子就是帮助他的风伯和雨师,即素女和九天玄女的魔王分身。

《太平御览》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
《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之兵杖刀戟大驽,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
《天蓬宝诰》云:“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保宁身命,北极天蓬八十一军大元帅、护国消魔真君,证果法云普覆天尊。”
《史记•高祖本纪》云:“司兵之星名蚩尤。”
《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
解读:
可见蚩尤为天蓬元帅(东王公)下凡,为天蓬元帅之魔王化身,即欲界魔王波旬,即《圣经》中的红龙撒旦。蚩尤的八十一兄弟就是天蓬元帅的八十一军,食沙石子即以沙石炼金之意。天蓬元帅为北极驱邪院之首,为兵府之主,即司兵之星,能转化为主兵革之勾陈星。

《读史方舆记要》卷十八记:“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
《广舆记》载:“赤城城堡,即蚩尤所居。考赤城,古在北山,后移平地”
《皇览•墓冢记》载:“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解读:
赤城代表离宫,蚩尤就是赤龙,即红龙,即火龙,就是南极长生大帝,蚩尤为南极长生大帝的魔王分身,而神农炎帝为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王)的圣人分身。蚩尤和神农炎帝都是北阴大帝出世。神农炎帝为消魔大王之北阴大帝,蚩尤为大魔王之北阴大帝。

《五帝本纪》云:“苗民,即九黎之后”
《尚书•孔氏传》言蚩尤为:“九黎之君”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云:“九黎君号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逸周书•史记》曰:“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
《帝王世纪》说:“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谷。
解读:
蚩尤为苗族人的祖先,为九黎部落之首领,九黎谐音即九离,即太阳九炁。榆罔(谐音鱼王)为第八世炎帝,就是神农炎帝。蚩尤把神农炎帝赶走后自立为炎帝,所以这是叛乱的行为。黄帝为少典之长子,故为所有部落的首领,轩辕黄帝联手神农炎帝讨伐蚩尤,蚩尤被后土娘娘白水素女杀于山谷之中。风和水都能灭火,故能杀邪火之神蚩尤。

我们再来看看文字上隐藏的秘密,蚩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止的甲骨文如下:

蚩由

和一条 “虫”组成,“止”即是艮山灵,故在篆文中变成了“山”。在第一和第二个甲骨文中,在“止”下面有一条“虫”,代表蛇或龙;在第三个甲骨文中,在“止”下面为 “彳” 和“虫”,多了一个代表“行”字的“ 彳”,可见此“虫”为行德之虫,即風虫,即太素之木灵。
在金文中,“止”下面有两条“龙”和一个“又”,“又”也是代表艮山之灵,一条“虫”变成了两条“虫”,所以两条“虫”配两座“山”,可见蚩尤是阴阳合一的龙,可分可合,就是带着九齿钉耙的猪八戒。 “止”即“趾”, 八为阴龙,为巽,巽为肱,蚩尤有“八肱八趾”,代表蚩尤与后土风神合一。

《老子韩非列传》云:“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解读:
古人认为龙就是虫,是有逆鳞的虫,故蚩即是龙,而且是阴阳合一的龙,在《西游记》中称移山大圣狮驼王。蚩尤头上顶着一座“山”,就是头顶着的光明瓶大势至菩萨之魔王分身。

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又译“格蚩尤老”(苗语滇东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即格斗之神蚩尤,“爷老”是英雄之意。黔东南、广西等地苗族,每六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鼓藏”(即吃牯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即姜水之牛,即蚩尤。黔南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香神就是风神,香尤公就是与风神合一的蚩尤。

2.23章 人皇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大约在5000年前出生,诞辰日为农历三月初三。 轩辕黄帝是古中华部落联盟首领,为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据说医药书《黄帝内经》、修道经书《黄帝外经》和治国之书《黄帝四经》皆为黄帝所作。另外还有《黄帝九鼎神丹经》、《龙虎经》和《阴符经》传于世。在《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传说黄帝晚年在鼎湖乘黄龙升天,称为“星圃真人轩辕圣帝”
黄帝在位约98年,传位给孙子黑帝颛顼,颛顼传位给侄子高辛氏帝喾,帝喾传位为儿子天官尧帝,尧帝禅让给地官舜帝,这就是《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竹书纪年》卷上:“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唐张守节正义:“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
《宋史•道学传》说:又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弱而能言,圣而预知,好道希妙,故为道家之宗也。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央,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
《荆州占》云:“勾陈,天子,黄龙之位也”
解读:
北极星的枢纽为勾陈星,即天皇大帝,可见黄帝也是天皇大帝伏羲下凡,人皇之轩辕黄帝实为天皇大帝的分身,为戊己土。天皇大帝有龙身,故皇帝亦龙身。天皇大帝为“炎火之祖”,为主雷,故有“大电绕北斗枢星”,电为离火。寿星为土为山,丘为小山,故黄帝生于寿丘。
土为草木、蔬菜、瓜果所生之园地,称之为“圃”,天皇大帝又“总万星”,故此黄帝被称为“星圃真人轩辕圣帝”,为“道家之宗”
在末世预言电视君《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和白素贞在三月初三相会与杭州西湖,后来法海和尚赐许仙法号为“道宗”,与黄帝“道家之宗”相呼应,所以许仙其实就是轩辕黄帝再来,即伏羲再来。轩辕黄帝是中国道家的第一人,李耳之老子次之,故道家学说也称“黄老之学”。

小说《封神演义》第七十七回:“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弥山倒性还存。吾乃玉清道人是也。”
解读:
玉清道人元始天尊就是一统全球的道门之祖轩辕黄帝。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始开图》曰:“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
《重修纬书集成》上卷四《春秋台诚图》曰:“轩辕星,主雷雨之神。”
《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谓:“轩辕,主雷雨之神也。”
《历代神仙通鉴》卷四:“(黄帝)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所居神霄王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
《太平御览》卷六引《大象列星图》又说“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阴阳交感,震为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立为虹蜺,离为背矞,分为抱珥。此十四变,皆轩辕主之。”
《史记•天官书》:“石氏星赞以轩辕龙体,主后妃也。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
《枕中记》云:“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即中岳嵩山)
解读:
天皇大帝为万雷之祖,为雷祖,故主雷雨。轩辕黄帝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震龙居于中央时称黄龙,居于南方时称赤龙,居于东方时称青龙,居西方时称白龙,居北方时称黑龙。雷祖为水火之神,居于南方时释放火,居于北方时释放雨,不释放水火时居于中央。

黄字的小篆如下:

《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
解读:
黄字其实由“廿火日”或“炗日”组合而成。“廿”为“二十”,故为土,“火日”即太阳离火之灵。“土火”即光字。

《列子•周穆王》记:“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
《山海经》云:“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
解读:
轩辕黄帝在昆仑山有宫殿,与西王母在一起,可见西王母为黄帝之妻,就是嫘祖。而黄帝就是东王公所化生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也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路史•国名记》云:“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注:黄帝“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解读:
熊也称狗熊,狗为土,熊从火,故熊为有火的阴土,即己土。黄帝为己土或戊己合一之土,即没有分阴阳时的土。

《史记》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诸侯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获宝鼎。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号曰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解读:
黄帝姓公孫,公者无私无我,孫者小玄子,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轩辕者,轩表示又大又美的车,象征有洞的艮土之灵。辕就是拉车的两根大木,两根大木就是阳木和阴木,即震木和巽木。
后土即戊土嫘祖。土灵里面藏着先天一炁,云即象征先天一炁之法身,故太乙金仙皆乘云而行,在《封神演义》中黄帝住在火云宫。黄帝为神仙之主,故有云师。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解读:
蟜虫即螯虫,即蜜蜂,即有先天一炁的山之灵,即神仙。“蜜蜂之庐”即蜜蜂所归处,即山之灵,即山神,即土官。黄帝之妻有蟜氏是养蜜蜂的,蜜蜂代表艮山之灵,有蟜氏即后土,黄帝就是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养蜜蜂的中神通周伯通。有蟜氏就是《神雕侠侣》中养蜜蜂的小龙女的妈妈,即大龙女,即妈祖,即白水素女。
土中先天一炁称为酉鸡,取谐音,故黄帝为姬姓。“姬”中有藏起来的“口”,即“女口”,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先天一炁藏于水中,故黄帝出生于姬水。黄帝即代表土,也能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

《世本》云:“庖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尚书•武成》云:“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
《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
解读:
五十弦之瑟为土灵,五为阳土,十为阴土。黄帝破之为二十五弦,代表黄帝将土分为阴阳。即黄帝和后土,也称皇天后土,皇天即上帝。“绳”就是巽灵,执绳的后土就是为黄帝鼓瑟的素女,即执绳造人的女娲再来。

《帝王世纪》说:“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谷。
解读:
应龙就是阴龙或音龙,即后土娘娘素女,即嫘祖真身,素女把蚩尤杀了。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云笈七签》卷一百:“(黄帝)得风后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泽,即举风后以理民,初为侍中,后登为相。”
解读:
风后就是风神后土女娲,即素女,即后来再来人间的海神妈祖,不过以神仙之身在海边变成了男身,实为嫘祖之分身。“举风后以理民”即有理德,风后即理德和行德之普贤菩萨。理就是整理,就是打扫,风神就是扫把星。风后素女成为黄帝的宰相。
力牧在大泽,泽就是兑灵,力牧为太上老君的分身。能开千钧之弩,就是大力士,即大力菩萨孙悟空。“驱羊万群”象征道祖之太上老君能摄持一切有艮土之灵的神仙,即万仙之祖,即主宰牧师。黄帝找到力牧之后,拜力牧为大将。在涿鹿之战中,力牧为黄帝战胜蚩尤立了大功。

《太上老君开天经》云:“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庄子•外篇•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
解读:
黄帝统一天下前只是凡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统一天下后拜崆峒山广成子为师,证道后才恢复雷祖玉清王的身份,而广成子为太上老君的传道分身。黄帝、风后、力牧三人正好是类同华严三圣的组合。黄帝时期太上老君在人间有很多化身,其实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人间演戏。
从这里看黄帝实为儒家之祖,因为儒家才讲究“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释迦牟尼佛也称儒童。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解读:
岐伯被称为天师,就是道祖太上老君的药神化身,岐伯谐音为炁伯,即先天一炁法身佛,为一切众生之师。岐伯是轩辕黄帝的老师,也是他的大臣,如同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的关系。
相传岐伯曾乘由十二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白鹿就是艮土之灵,绛云车就是法身佛所坐的车,十二白鹿拉的绛云车就是元始天尊的十二金仙拉着的车,岐伯就是蓬莱仙岛的星主,即北极紫微大帝,为元始天尊的化身。
《黄帝内经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说明岐伯为医学之祖,故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和“医圣”。

《说文解字》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淮南子•本经》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春秋元命苞》云:“(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禅通纪》云:“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云:“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解读:
中国的甲骨文出自黄帝时期,由黄帝的大臣仓颉所造,有四目的仓颉就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合一之体。仓颉被为仓帝,也作苍帝,就是苍天上帝,即天蓬元帅,即东王公。

《封禅书》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世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解读:
鸿者大雁也,为五凤之一,代表凤凰,即阴木素女。帝鸿氏就是乘坐凤凰的天帝,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弓就是土中先天一炁法身佛,乌就是藏在土里不可见之意,号就是“口”,“乌号”即藏在土里的先天一炁,化为百姓之魂魄。中国百姓为龙的传人,为黄帝的后代,为黄帝低级分身,天皇大帝为“耀魄宝”,故百姓“抱其弓与龙髯而号”
黄帝以武力统一全球,显示出武曲星的威力,武曲星为艮土灵,雷祖天皇大帝为兵革之灵,故由黄帝用武力统一天下。
“鼎”字中有“目”,“目”代表法身佛,见“目”即成就法身佛,故黄帝铸鼎成功后乘黄龙飞升。法身佛在坎水中,故称“鼎湖”

《轩辕黄帝宝诰》:
“纪元皇帝,位证玄都。光圆妙果,化育群雏。任阴阳大道之权,掌天地人万象星符。监督众仙圣神职,稽查众籍是与非。山河统辖,划野分区。洲县府邑,治政时需。万古流传馀日月,千秋继往拱唐虞。黄经脉络,素问灵枢。高明始健,以作悬壶。学士朝来而集造,指南文字与舟车。功参雨露,德共滋濡。昭彰善恶,注秩征诛。补造阴阳安社稷,消灾解厄度人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高穹玉阙,开元治世天尊。”
解读:
相传轩辕黄帝的诞辰日为三月初三,这天也是西王母开蟠桃会的日子,也是玄武大帝的诞辰日,玄武大帝即西王母的水神身,蟠桃树就是西王母,即白水素女,即女娲。三日为震木,三月为巽,就是伏羲和女娲。黄帝就是伏羲和女娲的化身之一。“位证玄都”“高穹玉阙”,可见轩辕黄帝就是大罗天金阙宫的“穹高上帝”,即玉皇大帝,黄帝是玉皇大帝的化身之一。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
解读: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的桥山,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黄帝死的是肉体,升天的是法身和龙灵,桥者象征龙也。开天眼者才能见黄帝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