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 黍米玄珠、氣和乾坤泰灵

一、黍米玄珠和氣
《性命圭旨全书》:“至人以法追摄,聚而结一黍之珠,释氏呼为菩提,仙家名曰真种”
《张三丰全集》:“安炉立鼎,炼己持心,明理见性之时,攒簇发火,不出半刻时辰,立得黍米玄珠,现于曲江之上。刀圭入口,顷刻一窍开百脉齐开”(刀圭即刀土,即修炼出来的土中金丹)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载元始天尊说法之时:“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一国男女,倾心皈仰,来者有如细雨密雾,无鞅之众,迮国一半,土皆偏陷,非可禁止。于是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具入宝珠之中。”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陈碧虚)云:“旧说以珠表清虚之体,黍米馨香百谷之长,纳人入珠,明妙道包容也;处在空中,不累诸有也。去地五丈,离于五欲也……夫元始开图,法教非一,或无为端寂,示物归根;或变化威灵,使人慴伏。而神通自在,真应无穷。珠纳天人,何容不可!”
《悟真篇注》(陈致虚)云:“实而有者,真阴真阳,同类有情之物也。虚而无者,二八初弦之炁也。有气而无质,两者相形而一物生焉。所谓一真者,真一之炁而凝为一黍米之珠也。”
《古本参同契集注》(仇兆鳌)云:“伏食。伏者,伏虚无之炁;食者,食黍米之珠也。”
解读:
可见元始天尊的黍米珠之“米”就是真一之炁,即一,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就是无上金丹,即是太极,即佛教的摩尼宝王,所以一切至真大神皆在其中。先天一炁就是天上的“米”,为神仙们的粮食。

粥的文字演化如下:

富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米加很多水煮熟成稀饭就是粥,从隶书看“粥”由“弓米弓”组成,弓就是天上的米,天上的米就是弓,弓米都是先天一炁。从小篆和篆文看,“米”下面有一个“小”和“瓶子”,分解开就是“小一口田”,跟“富”字里面的“一口田”同理,“一口田”代表有土里面的先天一炁,而“小瓶子”就代表小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就是天上的“米”,即天上的“大米”,即上帝,即先天一炁法身佛。

三的文字演化如下:

气(氣)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气”的繁体字为氣,表示气即是米中出来的兑阳灵,即阳一炁,属于阳炁。
“气”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三”,其实并非甲骨文和金文的“三”字。“气”字的甲骨文表示天地之“一”,即出土中出来的“阳一”,即兑阳灵。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中间短的“一”横代表兑阳灵,所以天地间的充满“气”。
“气”金文为“乙一乙”,乙为土,上面的“乙”为阴艮土,下面的“乙”为阳艮土,在两个“乙”中间就是兑阳灵,兑阳灵带着阴艮土,阴阳艮土皆是地母女娲所有,所以女娲炼石补天。

道教将炁和氣分开来,但是儒教或后世之人将炁和氣混用。共产党建国以后,采用简化字,在新出版的古典书籍中或者在网上的电子书籍中,炁和氣都变成“气”了。在说文解字时,就必须要分清楚,否则无法研究出字之本义。人间的米燃烧后化主要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又能变成米,如同阳炁之气能变成水中先天一炁一样。

二、乾坤泰灵
《直方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
《易.说卦传》:“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锅),为吝啬”
解读:
乾为天,为金,为玉石,为天父,为元始天尊,为上帝。
坤为地,为母,为地母,为太元玉女,为佛母。坤上乾下,为泰卦灵,即藏于土中的先天一炁法身佛。

丂的文字演化如下:

《说文》:“丂,气欲舒出。”
解读:
“丂”就是“丅”,“丅”就是“十”,就是土或山,所以有丅型十字架。先天一炁(气)从土中出,故说“丂,气欲舒出”

乞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可见,“乞”就是“气”,阳金灵为魂,为有所谋求之妄想心,非无为之心,故名“乞”

火的篆文和隶书如下:

入的文字演化如下:

乾的篆文如下:

解读:
在第一个篆文中,在“乾”左右两边的波浪文符号代表升腾之象,其实是个“气”字,故在第二篆文中简化为“乞”,代表阳金灵。
第一个篆文中由“气又日火气”组合而成,“日”就是“火”,在第二个篆文中将“火”变成“八丂”,“ 丂”就是“阴土”,等同于就是“入”,“八入”为“火”字。在“丂”上之“一”就是阳金灵,所以“一丂”为“亏”,即不圆满之意,阳金灵入土中与阴金灵合一成为金丹才是圆满。
在第二个篆文的左边由“又八日丂乞”组成, “八丂”就是“八入”,就是“火”字,“入”和“丂”皆代表阴山或阴土。火从阴山或阴土中出,故名火焰山,就是太上老君的紫金红葫芦,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离开土之火就是光了。可见这里将“火”分解为“八”和“丂”了。
在第三篆文中,把“八”去掉,又将 “丂”化为“十”字,“又”在隶书中也化为“十”字。“十”中有“日”,表示阴土或阴山中藏有离火之日灵。
从以上可见,乾有阳金灵,艮阴土之灵和离火之灵,皆在阳太极鱼中,主宰阳炁,故称为天父,以持阴土或持阳金灵或持离火之日灵者为父。阳金灵为金,艮银土为玉,故乾为金为玉。

十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可见“丨”就是“十”,一般为阴土,但在没有分阴阳时,也作为土灵使用。

父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父”由“丨又”组合而成,“丨”为阴土,又为手,可见手持阴土者为“天父”,阴土中必有离火之日灵,所以实际上持离火者亦为父,阳金灵持有阴土之灵和离火之灵。

乾灵即离火、阴土和阳金灵合一之灵。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出来时,眼睛才能发出金光,变成了火眼金睛,此时的金灵孙悟空变成了能造光的金灵,故代表道,即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在基督教中手持十字架和金剑的光之君主米迦勒天使长就是天父。
在金庸的小说《侠客行》中,石破天就是从石中破壳而出化为天的乾灵,即阳金灵。而他的兄弟石中玉就是艮石之灵,为阳艮灵。石破天被称为狗杂种,狗为戌,母狗为阴土,即阴艮石之灵,就是十,石破天从土石中出,故称狗杂种。石破天曾改名为“史亿刀”后学了“金乌刀法”。金乌即太阳,刀即阳金灵,故有离火日灵之阳金灵。“史亿刀”谐音即“思忆刀”,思维和记忆为阴土之灵的功能。阳金灵带着阴土,故称“思忆刀”
石破天从小为流浪讨饭的乞儿,故为“气”,即为阳金灵,金为兑,兑为悦,悦为乐,石破天故曾做长乐帮帮主。石破天有条名为大黄的狗,土主黄色。这个大黄狗其实就是他的妈妈,故大黄狗和妈妈一直在石破天的心中,大黄狗为母狗,代表阴土之灵,可见石破天就是“乾”灵。地支有四个土,两阴两阳,但一般不以地支之土之阴阳论土灵之阴阳,而以天干之戊己土来分阴阳土灵。

《直方周易》说卦:“坤,地也,故称乎母”
解读:
坤就是地母,即后土娘娘,地者土也。坤从土从申,表示土能吐出申来,申即猴,申为阳金,即好动的凡心或者称妄想心。艮土里面本来有兑阴金,即酉金,兑阴金从土石中出来即变成了兑阳金。

土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土”就是“⊥”,表示土如平原,亦能堆积如山,“⊥”中藏“口”,“口”为“一”( “•” ),故写成“土”

《老子想尔注》:“道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解读:
道即太一,太一也称泰一,泰即一,一即泰,泰和一都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也称泰灵。

《太乙生水》:“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解读:
太一即圣灵,即先天一炁法身佛,藏在坎水之中。“一缺一盈”即一阴一阳,太一用阴阳造万物。

《太乙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创世纪》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解读:
坎水是太一所生,即金灵所生,因为水与阳炁升腾了,所以就有了天。有了天,浊气凝结然后才有地。天地皆是太一所造,因为太一代表道。

大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解读:
“先天地生”的“有物混成”就是先天一炁,就是一,就是道,可见道就是一,就是大。道化为天、地、人三才,三才与道合称四大。

泰的金文和篆文如下:

解读:

《説文解字》:“又,手也”。又的篆文为,水的篆文为

“泰”字意会为 “双手捧着大水”。泰由“大又又水”组合而成,“又”为手,手为艮土或艮石或艮山,左右手即阴阳土或阴阳山, “大”代表道和一,故“大又又”即代表道于 “山土”之中。
“泰”中含“水”,表示道在“土”中生“水”且藏于水中.坤乾合一为地天泰灵,就是北斗七星中的巨门星,就是泰一神,即盘古神上帝。 “泰”就是 “磐石里生水”,故此摩西用杖打击磐石,磐石裂开生出水来。

第七部 杂论(目录)

7.01章 中华百鸟之王凤凰
7.02章 中华神兽麒麟和神鸟鲲鹏
7.03章 万字符与西藏佛教雍仲本教
7.04章 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反神本质
7.05章 论马克思斗争思想的毒蛇本质
7.06章 论党的邪恶本质
7.07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奴隶社会
7.08章 彩虹与古代绝世大洪水的关系
7.09章 全球人类出中华的语言依据
7.10章 神奇的中国地图预言圣人降临
7.11章 量子纠缠现象证明佛性的存在
7.12章 周朝和以色列皆用红牛祭祀上帝
7.13章 《鹿母莲花夫人》与黄土造人
7.14章 金缕袈裟和天衣
7.15章 江南七怪与北斗七星
7.16章 基督教中错乱的宗教节日
7.17章 后羿射日、赵公明和二郎神担山赶太阳
7.18章 佛教不允许杀生吃肉
7.19章 妄图扼杀宗教信仰的中国宗教政策
7.20章 巴比伦大城、海兽和兽印
7.21章 末世基督降临中国统一全球为宗教立新约
7.22章 基督再来时的时间、异象、灾难和战争
7.23章 弥勒在鸡头城悟道成佛
7.24章 紫微大帝之神农炎帝和舜帝再来
7.25章 王阳明为弥勒菩萨之凡身
7.26章 憨山大师和苏东坡为弥勒凡身
7.27章 虚云和尚为弥勒第九世凡身
7.28章 三教预言之黄河水清圣人出
7.29章 毛泽东复活成为弥勒菩萨
7.30章 吕岩和黄帝降临会稽山
7.31章 河南淮阳伏羲太昊陵之神迹
7.32章 《千年轮回之弥勒出世歌》
7.33章 世界三大宗教之天父狮子王

王阳明为弥勒菩萨之凡身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佛告金刚手言。谛听谛听。我于最胜持明藏金刚部中。说汝秘密八名。一名象耳。二名妙庄严。三名功德宝海。四名无动。五名真实云。”
解读:
真正的云就是金刚手菩萨,为大势至菩萨的降魔化身,也是文殊菩萨的雷祖化身,云就象征法身佛,故下凡为王云(王守仁)。

《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父王华(龙山公),母郑氏。龙山公常思山阴(绍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余姚迁之越城光相坊居住。先生尝筑阳明洞,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故世称阳明先生。先生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绍兴兰亭……宪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1472年10月31日)是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娠十四月。取名‘云’。十二年丙申,先生五岁。定名‘守仁’。十七年辛丑,先生十岁,皆在越。”
《明史•王守仁传》记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解读:
王阳明生于古绍兴府余姚县,住于绍兴府越城光相坊,葬于浙江绍兴兰亭,王阳明就是出生于绍兴姚墟(余姚)的舜帝再来之凡身。西方极乐世界的云就是法身佛,就是道,道藏于光中,以光显相,故住在光相坊。
仁为两仪,王守仁为两仪之身,故名守仁。仁者爱也,王守仁就是慈氏弥勒菩萨的凡身,为弥勒佛的阳炁分身,即头顶光明瓶的大势至菩萨下凡,故称王阳明。
农历九月三十日为药师如来的圣诞日,王阳明就是药师如来的凡身,宋从云中送子的天神就是药师如来,即玉皇大帝,即天帝。

《堯山堂外紀》(明朝蔣一葵)記載:陽明嘗遊僧寺,見一室封鎖甚密,欲開視之,寺僧不可,云:「中有入定僧,閉門五十年矣。」陽明固開視之,見龕中坐一僧,儼然如生,貌酷肖己,先生曰:「此豈吾之前身乎?」既而,見壁間一詩云:“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先生悵然久之,建塔以瘞而去。
《新知錄摘抄》(明朝的劉仕義)記載:餘姚王陽明先生守仁,為世大儒,文章德業炳炳如丹。……嘗遊僧寺,見一室封鎖甚密,欲開視之,寺僧不可,云:「中有入定僧,閉者五十年矣。」陽明固開視之,見龕中坐一僧,儼然如生,其像貌酷肖陽明先生。曰:「此豈吾之前身乎?」既而,見壁間一詩云:“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復,信始禪門不壞身。”先生曰:「此固吾之前身乎?」悵然者久之,為之建塔以葬焉而後去。
解读:
王阳明到一寺庙,见到一个五十年前闭关入定的僧人,为他自己的前世。有传说此寺庙为镇江金山寺,而在《玉光劍氣集》(清初張怡著)和《赤雅》之“南安禪室”(明末鄺露)记载为江西南安一古寺。

1.10章 圣经中的阴阳八卦

《创世记》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解读:
此时神虽然创造了天地,但是天地还没有分开,即地、水、天、圣灵混为一体的无光之混沌状态,即无光时的太极状态。这里的“神 的灵”指圣灵,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 “神 的灵”也可以是神的七灵(其中阴阳木合为木)合而为一体的状态。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记》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创世记》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解读:
太极在亥水中发出离火之光,就是昼(白天),此时的离火之灵称为白牛,离火之灵也可以不发出光,即是夜,此时的离火之灵称之为青牛。可见,太极可以发光,也可以不发光。离火可以藏于水中从而使水温升高,如果完全没有离火之灵,那么水的形态就是冰了,故此月亮也称冰轮,而在末世预言电视剧《火王之破晓之战》中,有七大行星的神域之七神之首尚轩把自己封印在冰山洞里面的冰块里面。

《创世纪》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解读:
没有分开的天地(宇宙)如同一个装满海水的玻璃圆球,此时里面的水不能动,故为亥水。有空气以后,光照亥水,空气带着水蒸腾就升腾出来了,就出现了乾天。水蒸气就是子水,所以说“子时开天”。
这里的“空气”乃是后天之物质,并非真正的神之巽灵,但是可以象征巽灵,因为在八卦中巽为风,而空气动而为风,所以这里的“空气”既象征有先天之太素巽灵,也指后天的氧氮等物质性空气。

《创世纪》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坤地上本来被亥水(海水)全部覆盖,此时有些地方凹陷了(如海沟),在凹陷处水就聚集,于是地就露出来了,于是天地就都出现了,此为神造天地,即天地分离且显现出来。相对地特别凸出来的地就称为山。可见,实际上,在光和空气的作用下,水动开天,土动辟地,故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

《创世纪》1:11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2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天地生成后,即阴阳两炁分开后,木也分阴阳,变成阳木和阴木,即震木和巽木。震木为大树,巽木为花草蔬菜。太素有两个“禾”灵,即两个巽灵,在太极生两仪(天地)之后,其中一个巽灵转化为震木之灵,然后分离出来。

《创世纪》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创世纪》1:15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6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解读:
离火之灵也分阴阳,并从大海中出来。阳离之灵为丙火太阳,阴离之灵为丁火月亮。如此水、木、火、金、土五灵都有了,八卦之灵也都有了。

《创世纪》1:21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2 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
《创世纪》1: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创世纪》1:24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25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纪》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解读:
无极神(道)化为“ 神的灵”成为太极神(耶和华上帝,圣灵),太极神分阴阳生成两仪,两仪神即即天父和地母(圣母),也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即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即太阳神和月神。“我们的形像”就是两仪的形像,即天父和地母的形像。太极神化为天父东王公后,东王公在西王母的配合下,在地球上造各种植物、各种动物和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黄帝内经》:“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周易本义•序》云:“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不穷”。
解读:
一即太极,即先天一炁,二即两仪即阴阳两炁,万物都是阴阳两炁所生,冲炁即阴阳两炁的相对运动,和即是和谐共存。阴阳两炁和谐共存即有万物。如果阴阳两炁合一了,即变成先天一炁,即动态的阳炁没有了,那么万物就没有了。
万物皆有艮灵,阴炁艮灵里面有阳炁兑灵,两者合一为太极,而且兑灵在最里面,故说“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万物又都是由阳太极鱼和阴太极鱼旋转而生,故说“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不穷”

1.09章 四象、五兽和河图

《云笈七签》记载:“夫四象者,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青龙者,东方甲乙……白虎者,西方庚辛金……朱雀者,南方丙丁火。剖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降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
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云:“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
解读:
四象即道之先天四灵,即木、火,金、水。金为白色,不变性,代表西方,主杀,故道教称之为白虎。木为青色,生发性,代表东方,故称青龙,龙能变大变小,常藏于水中。火为红色,热性,代表南方,有升腾之特性,能化光飞离,故为朱雀,即朱鸟,即火鸟。水为黑色(能吸收光,故为黑),冷性,代表北方,水有收缩性(无外力时收缩为球形),故用会缩头脚的圆乌龟(玄武)代表,玄为黑,代表水。

《轩辕秘藏经》第九云:众星降灵,应天体道,显化兽形,合为五兽,号曰天官。
《五行大义》第五云:天官五兽。左苍龙。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
《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易冒》云:“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天官五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在天垂象为太阳系的木、火,金、水、土五大行星。土居中央,外悬四象,如同昆仑山或须弥山在中央,外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土即勾陈,化为麒麟,麒麟下凡就是轩辕黄帝,土也分阴阳,故有后土娘娘辅佐皇天大帝黄帝。戊日即土日。金、木、水、火、土五灵合一即天官紫微大帝。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解读:
一六为水在北方,这里用子代表。二七为火光在南方,这里用午代表。三八为木在东方,这里用卯代表。四九为金在西方,这里用酉代表,五为土在中央(十即两个土,故五十在中央),这正好是河图的结构,河图就是北极紫微大帝。

河图如下:

解读:
在河图中以白色圆点代表阳,以黑色圆点代表阴。

1.08章 无极生太极的五个过程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云笈七签·元气论》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又说:“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仙术秘库·抱混元仙术》中说:“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
解读:
无极生太极,即道生太极,太极即泰极,即地天合一时的泰卦,即有阴阳而阴阳完全分的状态,即元气状态,元气即先天一炁。神的先天五行之炁在太极里合一称混元一炁,简称混元炁,也可以称为先天一炁。

《列子·天瑞篇》:“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道法会元》卷之六十七《雷霆玄论万法通论》(元代):“夫混沦,道之体也。太极,道之用也。二者之妙,虚无自然也。混沦之先,未有天地,先有是道。亦强名也。一气未萌之始,是为太易。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者也。及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气磅礴,是为太初。太初者。阴阳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先天一物,分为二,无象无形逐念生,是为太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是为太素。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气形质具而未能相离,故曰混沦。混沦道之体也。如是动极复静,至静之极,静极复动,五数乃极,故曰太极。”
解读
无极发展到太极共经历五个状态,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称为先天五太,是无极神过渡到两仪神前的五个阶段,即从无到天地生成前的五个阶段。

一、太易(道生水土之灵)
《列子·天瑞篇》:“太易者,未见炁也”
《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炁也”
解读:
无极为道,道第一步化为太易,此时无光无象,无名无形,没有阴阳,为神之始,即刚醒来的盘古神。无极为沉睡的盘古神,但一般不称无极为神,而称为道,为方便理解,本人也称道为无极神。

土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在道还没有生先天一炁时,土字里面的虚空“○”代表无极,代表道。

乙的甲骨文如下:

皿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皿就是一个土做的容器,像一个有脚的杯子,其实就等同于观音菩萨的陶瓷净瓶,代表土灵,也是灵山。从第一个甲骨文看由“乙乙⊥⊥”组成,表示两个“⊥”化作了两个“乙”,而“⊥”为土字,故“乙⊥”都是土灵。两个“⊥”倾向相反,而两个“乙”方向完全相反, 可见“乙乙⊥⊥”代表阴土和阳土合一时的土,即没有分阴阳时的土。

易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以上可知,在甲骨文和西周早期以前的金文中,“易”由“氵土”组合而成,在西周早期将“土”改为“皿”,象征此时的水还在土里面,没有阳性能量推动,故不会动。
在西周中期的金文中又在“土”中加了一个“日”,在楚国时期又将“日”改为“目”,这就变成“太极”之“易”了,此时的“易”就内含真阴和真阳的太极,故《易传·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见最原始的“易”就是水土,并不包含“日”,即没有离火之灵。
“易”者先天水土也,此时只有先天真水在先天土中。有土有水即从无到有之始,即开始有神,故称太易为“神之始”
从无极到太易,道开始出现生的功能,故太易就是醒来了的盘古神。此时的盘古神虽然醒来了,但是还没有动,即还没有生先天真阳,故说“太易者,阴阳未变”

《太上無極九天紫府玄祖至尊法懺》:
“上極無上,乃為最上之尊,玄之又玄,斯號開玄之祖,自昔乾坤未闢之前,猶是混沌元苞之致,無炁無象, 無色無名,當是時也,蓋有玄祖,
《太上無極九天紫府玄祖至尊法懺》:
“道有四太,易也,初也,始也,素也。氣未生而曰易,氣方聚而曰初,成形曰始,成質曰素,妙從微會,玄自靜參,以今備考。至尊之化氣,默溯紫府之虛無,以一身而具四太之全,以至神而包四大之外”
解读:
九天紫府玄祖就是水神九天玄女,玄者水也,开玄之祖就是水祖。无炁无象时就有玄祖,可见九天玄女在太初之前存在,即在太易时就存在了,故说“以一身而具四太之全”。玄祖有水灵、土灵、金灵和离火之灵,但是在太易时的玄祖还不完全,还不是完整的神,还没有先天一炁和离火之灵,虽然太易为“神之始”,但真正的第一神还是在太初才出现。《道德经》云:“神得一以灵”,故没有先天一炁时的神是不灵的,还不能称为正真的神。

易的其它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一可见,下面为两个“又”,“又”为“手”,“手”为艮,艮为土,如来佛的左右“手”即阴土和阳土,即阴山和阳山。严格来说,其实此时还不能用艮卦代表“又”,因为艮卦是后天之物,只是借以说明“又”为土灵。
“又”字上面有两个“皿”,表示两个“又”化为两个“皿”,可见“皿”为土。左边那个“皿”中藏“一”,这里的“一”代表水,后面化为“氵”。右边那个“皿”字中的一个“乙”化为“土”,可见“乙”就是“土”。
解读:
可见“易”字由“⊥⊥乙土氵”组合而成,也可简化为“皿 氵(水)口”或“皿 氵日”或“日乙氵”组合而成,其中“皿”字由“乙乙⊥⊥”变成了“乙土⊥⊥”,可见“乙”就是“土”

二、太初状态(道生先天一炁,即道生金灵)
《道法会元》卷之六十七《雷霆玄论万法通论》(元代):“太初者,阴阳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
《列子·天瑞篇》:“太初者,炁之始也”
《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老子想尔注》(东汉丰县张道陵著):“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广雅》:“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
解读:
出现阴阳后,水之“一”为真阴,而炁之“一”为真阳,一般情况下称“一”是指先天一炁。在太初道生出了先天一炁,故有了水和先天一炁,即有真阴和真阳了,但此时真阴和真阳完全合一,即先天一炁藏在水里面。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诗篇》 93:1-4 耶和华作王,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解读:
与道同在的 神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之神。一与道同在,见一即见道。耶和华就是太初时的先天一炁神,即法身佛。先天一炁之地位高于道在太易时所生之水。

《箴言》 8:1-7 智慧岂不呼叫?聪明岂不发声? 她在道旁高处的顶上,在十字路口站立。 在城门旁,在城门口,在城门洞,大声说:“众人哪,我呼叫你们,我向世人发声, 说,愚蒙人哪,你们要会悟灵明;愚昧人哪,你们当心里明白! 你们当听,因我要说极美的话,我张嘴要论正直的事。我的口要发出真理;我的嘴憎恶邪恶。
《箴言》 8:14 我有谋略和真知识,我乃聪明,我有能力。
《箴言》 8:17 爱我的,我也爱他;恳切寻求我的,必寻得见。
《箴言》 8:19 我的果实胜过黄金,强如精金;我的出产超乎高银。
《箴言》 8:22-23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箴言》 8:26 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
《箴言》 8:30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箴言》 8:35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箴言》 8:36 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
《约翰福音》 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马太福音》 7: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解读:
在太初时就已经出生在耶和华身边的“工师”就是“保惠师”,就是圣灵。圣灵代表智慧、聪明和能力。圣灵就是真知识,就是生命,就是精金,即金灵,即一,即先天一炁。
“十字路口”:即十字架,阴艮土之灵,圣灵就是十字架里面的“口”,即兑金灵。
“城门旁,在城门口,在城门洞”:艮土即是门。

《弥迦书》 5:2 “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
《马太福音》 1:18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希伯来书》 2: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以弗所书》 4:3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约翰福音》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解读:
从太初就有的圣子耶稣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即圣灵。可见,先天一炁有三名,分别称为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和圣灵,三者虽然名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先天一炁,或者说都是圣灵,故都在太初时就有了。三者无本质区别,故称“三位一体”。其中圣灵化为圣父之名耶和华和圣子之名耶稣。

入的文字演化如下:

石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矿石中藏金,金象征先天一炁。石字的文字演化表明“入”里藏 “一”(先天一炁)或 “口(兑)”为石。石为艮土,故石的本质为土,可见“入”字代表土。

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战国文字:

山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从衣的甲骨文看,为上面由“入十”或者“石入”组合而成,可见“十”就是“入”,“十”也是土。甲骨文的下面为“入入十”组合而成。从衣的金文和小篆可见,衣就是三个三个“入”字组合而成,类同“山”字。“入入入”加“一”组成“山”字的甲骨文,故山为有先天一炁的土灵。众土堆积为山,众者三也,故“山”字有三个“入”
从衣的战国文字看,由“入入入十”组合而成。“入“”十”皆代表土,可见“衣”就是土,此土非人间土,而是净土,即天衣,即佛的袈裟,所以人间的和尚穿布满“田” 字的袈裟以象征回归净土,田者土也。

《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
“正看间,见巨浪分开,现一人赤条条的,大叫:“大仙!游魂埋没千载,未得脱体;前日清虚道德真君符命,言今日今时,法师经过,使游魂伺候。”
“那物曰:“游魂乃轩辕皇帝总兵官柏鉴也。因大破蚩尤,被火器打入海中,千年未能出劫。”
解读:
赤条条的柏鉴就是没有穿天衣时的神农炎帝,就是千年轮回的许仙,就是十世轮回的唐僧,就是证道前的姜子牙,即是凡身。没有天衣即没有进入净土,故带着太阳丙火在人间苦海亥水中轮回。

初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大字的甲骨文如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解读:
“大”者道也,道生天、地、人三才,故道、天、地、人皆为大,第一大即道。从“初”字的第一个甲骨文看,初由“衣大”组成。“大”在“衣”中,即道在土中,即菩提祖师在灵山之洞中。“大”的甲骨文由“一入”组合而成,“一”代表先天一炁,先天一炁代表道,可见“初”时,道在土中生先天一炁。
在第二个“初”字的甲骨文中,“大”变成了“匕”,“匕”者金也,即金在土中,即金刚法身在土中,即先天一炁在土中。
在“初”字的第三个甲骨文中,“匕”跑到“衣”的外面就变成了“刀”,刀与道谐音,大刀与大道谐音,故后人将“衣匕”变成了由“衣刀”组合而成,其实改变了“初”字的元始本义。或者“初”为以衣包刀之义,有衣的“刀”即为先天一炁,而无衣之刀就是后天之炁,称之为屠龙刀,即阳金,而“匕”就是倚天剑,即阴金。

三、太始状态(道生火灵)
《列子·天瑞篇》:“太始者,形之始也”
《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
《紫府玄祖法忏》:“玄祖至尊,结梵气于太初之年,舒至精于太始之分,无而有,有而无,释宗无以名空,实而虚,虚而实,儒践实以成治,是为道法之宗。”
解读:
太初是无形无质的状态,而太始则代表有形无质的状态。清者先天一炁也,金灵也,阳也。浊者水也,至精也,阴也。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解读:
“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说明清浊分开了。在太初之时,“ 神的灵”(圣灵先天一炁)藏于水中,而在太始时,先天一炁浮在水面上了,即水和先天一炁分离而有界限了,有分界则必然有形,有形者为水。虽然水和先天一炁分离了,但没有完全分开,还是相连的。此时先天一炁在水面上吐出了火光。故太始成形而生火光。

始的文字演化如下:

巳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始”由“女口巳”组合而成。“女”为玄女,即太易时所生的水,“口”为兑,代表金灵,“巳”为火,代表火灵。“始”中“口”和“女”分离了,象征真阳之先天一炁和真阴之水分离了,当然真阴和真阳还在天地未分的泰灵里面,故称泰始(即太始)

《启示录》 1:16 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解读:
口代表金,故口能吐出利剑。

四、太素状态(质之始,生阴木之灵)
《列子·天瑞篇》:太素者,质之始也。
《广雅·释天》:“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
《元始上真众仙记》:“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
解读:
水本来藏于土或石中,故说“崖石出血成水”。在水上长出来的水草之灵为质之始,故太素为质之始,太素就是太元玉女,也称太元圣母。太素里的木为没有分阴阳时的木,称为太素木或太素龙。
质的繁体字为質,从斤从目从八。斤为金,目为火,八为太素木。太极分阴阳后,巽木可以化为风,即风神。

《创世纪》1-7: 神就造出空气。
《撒母耳记下》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吕氏春秋》:“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
《淮南子·墬形训》:“炎风、条风、景风、巨风、凉风、(风翏)风、丽风、寒风。”
《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解读:
风神素女在佛教就是妙音菩萨,八音对应于八风,一般而言,音靠空气和风传送,风为运动的空气。

禾的文字演化如下:

木的文字演化如下:

又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艮为手”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
从“禾”的甲191甲骨文和“木”的甲骨文来看,将“木”的“树枝”化作“长叶”垂下,又将“木”之“树尖”化作下垂或弯曲的“稻穗”就是“禾”。“下垂”是因为柔软,所以这里的“禾”是用来代表一切柔软之花草等阴木。树枝和树尖柔软而下垂者为阴木,如柳树等。
“禾”和“木”下面有个“又”,“又”为法身佛的手,故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的手化为五行山,而法身佛孙悟空即藏在五行山中。“又”为艮,艮为土为山,表示禾在艮土中,即为根。

幺的文字演化如下:

玄的文字演化如下:

可见“玄”和“幺”是同一个字,幺为一,一可以是先天炁,也可以是水。

素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素”由“禾玄又又”组合而成,结合篆书和隶书看,“素”中的“禾”有四片长“叶子”,比“禾”多了两片,象征素字里面的“禾”实际上是两个“禾”字合一而成的,将来太极分两仪时有一个“禾”长得特别高大粗壮后会化为阳木。
“素”金文中有三个“又”,代表三个围起来的土,即代表山灵和石灵。“素”中藏“玄”,即土中有水,“玄”上有“禾”象征水上生木。可见玄女和素女是一体的。

五、太极状态(天地相连)
极的繁体字为極,由“木亟”组合而成,此“木”即太素木,即没有分阴阳的木,或者说是阴木(巽)和阳木(震)合体的木。
《列子·天瑞篇》:“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封神演义》第一回:“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
解读:
混沌也称浑沦,为气、形、质混为一体的状态,即混沌状态,包括太素和太极,后来混沌泛指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切状态。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解读:
在劈天地而没有劈开时的盘古就是太极,即太极神,同时也是无极神。

極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人的甲骨文1、甲骨文2和西周金文如下:

解读:
从“極”的甲骨文看,上下两横代表天和地,上一横为天为阳,下一横为地为阴,中间是“人”字的甲骨文,这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太极。太极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人即盘古真人,就是太极神。
甲骨文的“极”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先反的“⊥”相连所成。“⊥”就是土,所以太极就是阴土和阳土合一之土。
从第一个金文看,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口”,此“口”在土里面,代表先天一炁,所以太极也是先天一炁,即土中金。
在第二个金文中,又加了一个代表土的“├”和一个代表土的“又”,以此说明“人”为土,所以上帝和女娲用泥土造人。
在第三个金文中,又加了一个“木”,“木”与“亟”分开, “木”为太素龙,而“亟”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或土灵,太极就是有龙身的先天一炁法身佛或有龙身的天皇大帝。

六、彝族文化和印度文化中的五太
《查姆》(彝族史歌):“天地未分明,洪水未消退,正当这时候,一天反着转,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天地的五代,星星发出声;天地的六代,发声后平静;天地的七代,平静后又变;天地第八代,变化来势猛;天地第九代,下界遭毁灭;天地第十代,万物毁灭尽;此为天地演变史。”
《勒俄特依》((彝族史歌)):“天地还未分明时,洪水还未消退时,一日反面变,变化极无常;一日正面变,变化似正常。”接着,“混沌演出水是一,浑水满盈盈是二,水色变金黄是三,星光闪闪亮是四,亮中偶发声是五,发声后一段是六,停顿后又变是七,变化来势猛是八,下方全毁灭是九,万物全殒尽是十,此为天地变化史。”
解读:
“天地未分明”“洪水未消退”:两仪未分的太极状态,地未从水中露出来。
“一天反着转,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代表真阳和真阴。
“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道生水,从无极进入太易状态。
“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道生土,还在太易状态。
“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道在水里面生金,即太初状态。
“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道生光,进入太始状态。
“天地的五代,星星发出声”:道生木,进入太素状态,以震代表木。
“天地的六代,发声后平静”:进入太极状态。
“天地的七代,平静后又变”:进入阴阳分离的两仪状态。
“天地第八代,变化来势猛”:两仪生万物。
“天地第十代,万物毁灭尽”:万物归一为太极。

《梨俱吠陀》10-129之《无有歌》:“太初,无无,亦无有;无有天,亦无有空。不知何者,反复流转,藏于何处,于守护中孕育?可是深不可测,幽深玄水?太初,未有无死,未有无不死;未有无昼夜形迹,自行吐纳,别无他物。初始,玄之又玄;茫茫然无名无辨无识,水独涌流,浩瀚无垠”
解读:
太初状态已经有水存在了。

《梨俱吠陀》10-121之《生主歌》:“孰为当祭者?太初,金胎现,为造化之独一之主,为守护天地者。孰为当祭者?那赋予生息精力,命令诸神者,死与不死,为其之影。”
解读:
太初出现金胎(金童哈朗亚格嘎),即出现金灵,即出现先天一炁。

《梨俱吠陀》10-82之《造一切者之歌》:“七仙之外,祇有此一。他命名神明,教化造物。一切种识,一切造物,为他所知。明暗空界,分而定之,往时之仙人,奉献财富,作此世界,以为祈祷赞颂。不知其谁,未有苍天大地,未有诸神,未有诸非神,藏胎于水,一切神明,孕育其中。水承载之,作为初胎,众神聚集,相会其中。
解读:
七仙即北斗七星,即神的七灵,在七灵之前就是“一”,即先天一炁,即“藏胎于水”的金灵,为与道同在的主宰神。

彝族史歌参考“彝族人网”:http://m.yizuren.com/tradition/yywzygj/41287.html

1.07章 神的七灵和北斗七星

《启示录》4:5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 神的七灵。
《启示录》 2:1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启示录》5 :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 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撒迦利亚》 4:10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解读:
耶和华上帝就是道,耶和华上帝的七角七眼就代表神的七灵,也单独用七眼或用七盏火灯或七个金灯台或北斗七星代表神的七灵。神的七灵即泰灵、兑灵、离灵、震灵、巽灵、坎灵和艮灵。

《撒迦利亚》 3:9 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
解读:
石头就是艮灵,其他六灵都在艮石里面,此时就是没有分阴阳的太极状态。七灵也可以完全合一还原到泰灵状态,即圣灵状态,即先天一炁的状态,先天一炁又可以还原到无极的状态,即道的状态。

以色列国徽如下:

(以色列国徽)

以色列的国徽就是根据 《圣经》撒加利亚书的描述而造出来的,上面有七个金色的灯台,即是神的七灵,而两颗橄榄树就是两仪。两边的两颗橄榄树就是《启示录》十一章中的两个见证人,即两个受膏者,即男女两个基督,曾经下凡到人间为所罗门和南方的女王。

《道法会元》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
《天蓬宝诰》:“天蓬真老,苍天上帝,雷部太阳烈火天尊。”
《启示录》1:16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以赛亚书》 9:6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解读:
“右手拿七星”和“面貌如同烈放光”的末世男基督就是“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和“雷部太阳烈火天尊”之尚父苍天上帝天蓬元帅,即天父东王公,即“永在的父”。上帝所赐的“子”就是“父”,就是上帝自己,即“全能的 神”,即耶和华天父上帝。

在印度教中,迦尔吉是毗湿奴的十大化身之一,也是其最后一个化身,形象为身骑白马、手持火剑、相貌英俊的武士,名字有“时间”、“不灭者”、“秽物破坏者”的意思。传说当末世来临时,有七个仙人跟随骑白马的迦尔吉在迦梨时代(Kali Yuga)的劫末降世,铲除一切丑恶,终结崩坏的旧世界,构筑圆满的新世界。这七个仙人就是北斗七星,而骑白马的迦尔吉就是骑白马的耶稣,即《西游记》中的唐僧。

北斗七星亦称北斗七星君,其名分别如下:
第一阳明贪狼星君(震阳木之灵,雷神)
第二阴精巨门星君(泰灵上帝,真如法身佛)
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巽阴木灵,风神)
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兑金灵即含水的法身佛,金甲神,智慧之神)
第五廉丹元贞星君星(坎水灵水神)
第六北极武曲星君(艮山灵山神,战神)
第七破天关破军星君(离火灵,火神,能量之神)

《说卦传》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可见八卦中的八个卦就如同神这个“身体”的不同部分,而其中乾和坤合一为泰灵,为神之主体,代表无极神和太极神,而其他六个卦就是神进一步细分出来或再生出来的六个灵,这六灵为神的一部分,都代表神。

1.06章 伏羲先天八卦极其类象

相传中华第一人始祖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创八卦,八卦由八个卦象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组成,分别代表了天、泽(澤)、火、雷、风、水、山、地。

卦象如下:

八个卦的基本含义如下 :
1. 乾为天,为金,为玉,为父,为纯阳,为动,为清。
2. 兑为澤,为金,为天上的雲。为目,为先天一炁,为圣灵,藏于水和土中。
3.离为火,为闪电,为太阳,为目。雲释放电光,故兑摄持火。
4.震为雷,为阳木,为大树,为阳龙,为雄狮虎豹,雷震天地,为大动,为冲。
5.巽为风,为阴木,为花草蔬菜,为阴龙,为雌狮虎豹,为小动,为行。
6.坎为水,为雪、雨、露、霜,为血、泪、尿。为龟、老鼠、蝙蝠。
7.艮为山,为土、沙、石,为塔、伞、袈裟。为象、狗、鹏、鹤、雕、鹰、熊。
8.坤为地,为母,为纯阴,为静,为浊。

这八个卦的类象并不仅仅是这些,其实可以包括万物,也包括天地还没有生成之前的神之灵。在八卦中用物质世界的物质特性来代表这些灵的固有特性。

1.05章 五运六气

《易传·说卦传》第十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一索之而为长男,长男曰震。再索之而为中男,中男曰坎。三索之而为少男,少男曰艮。是此天交于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阳。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一索之而为长女,长女曰巽。再索之为中女,中女曰离。三索之为少女,少女曰兑。是此地交于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阴。三阳交合于三阴而万物生,三阴交合于三阳而万物成。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
解读:
乾为父,地为母,八卦中的其它六卦是乾坤父母所生,即阴阳两仪所生。震卦是纯阴之坤母向纯阳之乾父索取第一爻(初爻,下爻),坎卦是索取第二爻(中爻),艮卦是索取第三爻(上爻)。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第一爻变现,离卦是索取第二爻,兑卦是索取第三爻。这个索取是比喻的说法。
震坎艮为后天三阳卦,即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巽离兑为后天三阴卦,即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其中男代表阳爻,女代表阴爻。此三阴三阳卦称为六子卦。六卦即六气,六气化为五行,即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生成万物。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神在天为风者,在地即为木;神在天为热者,在地即为火;神在天为湿者,在地即为土;神在天为燥者,在地即为金;神在天为寒者,在地即为水。风热湿燥寒,无形之气也,故在天为气。木火土金水,有象之形也,故在地成形。在地之形,与在天之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解读:
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天上化为风(巽木)、热(离火)、湿(艮土)、燥(兑金)、寒(坎水)五种无形之气,在地上化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原始的有形物质。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解读:
六气在天,分别体现出寒暑(君火)燥湿风火六种特征,称之为天之阴阳,共有三阴三阳,而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为地之阴阳。在六气中,热又分出了两种火,一个称为暑,即君火,称为火(也称热),即相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解读:
天之六气分三阴和三阳,三阴即厥阴、少阴和太阴,天之三阳即少阳、阳明和太阳。在年支中,以子午配为少阴,寅申配为少阳,丑未配为太阴,卯酉配为阳明,辰戌配为太阳。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解读:
厥阴司天时(巳亥),神化作风。少阴司天时(子午年),神化作热,太阴司天时(丑未年),神化作湿,少阳司天时(寅申年),神化作相火,阳明司天时(卯酉),神化作燥,太阳司天时(辰戌),神化作寒。六气配上五行,就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热),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解读:
一阳长子为震,中见一阴巽:震为少阳相火(木藏火),与厥阴风木互为表里。
一阴长女为巽,中见一阳震:巽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为表里。
二阳中男为坎,中见二阴离:坎为太阳寒水,与少阴君火互为表里。
二阴中女为离,中见二阳坎:离为少阴君火,与太阳寒水互为表里。
三阳少男为艮,中见三阴兑: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互为表里。
三阴少女为兑,中见三阳艮:兑为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互为表里。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说,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闻之者,闻之上古也。甲己化土,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化金,故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化水,故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化木,故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化火,故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解读:
戊分包含奎壁两宿,丹天离火之气经过牛女和奎壁,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戊癸,故戊癸合化为火,而说火主戊癸。
己分含角轸两宿,黅天艮土之气经过心尾和角轸四宿,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甲己,故甲己合化为土,而说土主甲己。苍天之木气经过危室和柳鬼,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丁壬,故丁壬合化为木,而说木主丁壬。素天之金气经过亢氐和昴毕,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丙辛,故乙庚合化为金,而说金主乙庚。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这就是气候上的五行运转规律,称为五运,五运与天干对应。

1.04章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和五行

无极神是如何化生神的诸灵的呢?
《大般涅槃经》卷一百零三:“言如来者,即虚空界,何以故,诸法平等,如虚空故,是故虚空即如来。”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解读:
无极神即道,即如来法身,即法身佛,就是有无上智慧的虚空。在八卦中,伏羲用奇数之一画“—”表示阳爻,即阳炁,代表动和扩张的特征,用偶数之两画“——”表示阴爻,即阴炁代表静和收缩的特征。无极神化为振荡的虚空,如同风箱里来回变化的虚空,就是先天一炁,就是法身佛。
“大”“逝”“远”“返”就是法身佛的特征,即道的特征。大者无上,逝者不可见,远者无边,返者在眼前。道有循环往来的特征,远为扩张的虚空,返为收缩的虚空,扩张为动,趋向于无穷高远,而收缩至极归于无即是静止,故说“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上浮为扩张性,凝为收缩性。
三个阳爻为乾,代表纯阳,用清明无云且旋转的天象征,代表纯扩张性的虚空。三个阴爻为坤,代表纯阴,用浑浊不动的地象征。当然这里的动和静以站在地球上人之观察为依据。
“动者静之基”即阳爻为阴爻之基,即纯阳为纯阴之基,即乾为坤之基,即先有天,然后才有地,故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故用被坤包围的乾代表先天一炁,即地中金,或用被艮包围的兑代表先天一炁,即山中金,但兑金中含有一点阴炁。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道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就是“道生一”,“一”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二”就是阴阳,就是两仪。太极内含阴阳,但是阴阳此时还没有分开,还是一体的,故只能称为“一”,阴阳分开时即生两仪,也可用纯阴和纯阳表示,即用乾和坤代表两仪,也用后天的天和地代表。太极先动而生阳,为扩张,从小动到大动,如离地球越远的地球卫星,飞行速度就越快。然后阳极而化为阴,即收缩,即逐步归于静,静到极处又动而化阳。有静和静极之说,故静也是相对,静并非只是完全不动,只有静极才是完全不动。

《易传•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解读:
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一之“易”即是阴阳一体之道,即是太极。没有产生一阴一阳时的道就是无极,含有一阴一阳而没有把阴阳分开时的道就是太极,太极是无极的变化身,故本质上太极亦是无极,无极和太极都代表道,与道同性。无极为本源,太极为用。把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分开就成了两仪,两仪即是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两仪也可用纯阳和纯阴表示。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图说》(周敦颐)云:“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灵寳度人经》云:“二炁交感化生万物,故文昌乃天地之祖,万物之母,是以人人具一文昌,物物具一太极也。”
解读:
一炁即文昌星,即太极,两炁即两仪,即阴阳。

太极图如下:

在图中,白色部分代表阳爻,即阳炁。在佛教和道教分别用大势至菩萨或东王公主导阳炁,为阳炁的象征。而黑色部分代表阴爻,即代表阴炁,在佛教和道教分别用观世音菩萨和西王母主导阴炁,为阴炁的象征。

图中左边白色中有个黑小圆点,故左边代表阳中藏阴,为少阳,即太极阳鱼。右边黑色中有个白色小圆点,这就代表阴中藏阳,为少阴,即太极阴鱼。

纯白部分为老阳,也称太阳,用两根阳爻表示,下面一根爻代表外在表现,上面一根代表内在表现。内外皆表现为阳,即老阳。外面表现为阴,里面为阳,即少阳。外面表现为阴,里面也为阴,即老阴。外面表现为阳,里面为阴,即少阴。这就是两仪生四象,如下图所示:

木为少阳,主生发(发芽),为春,在寒冷阴炁里面蕴藏了一点温暖的阳炁,天气逐渐温暖的春天,为少阳之炁,内为阳;火为太阳,为夏,表现为内外酷热,为太阳之炁,主生长;金为少阴,为秋,主收敛,在依旧炎热的外在表现中,逐渐升起寒冷的阴炁,为少阴之炁;水为太阴,为冬,内外皆寒冷,为太阴之炁,主藏。

两仪生四象后,四象继续发生阴阳变化,就变成了乾、坤、兑卦、离卦、震卦、艮卦、坎卦和巽卦八种状态。

太阳再加一阳即变成乾,为纯阳。太阳火中间藏点阴炁,即离卦,依旧称太阳。
太阴再加一阴就变成坤,为纯阴。太阴水中间藏点阳炁,即坎卦,依旧称太阴。
少阳下面(外面)加一阴炁化为艮(山),上面(里面)加一阳炁化为巽(木)。
少阴下面(外面)加一阴炁化为震(木),上面(里面)加一阳炁化为兑(金)

按照上面的演化规律,得先天八卦太极图如下:

先天八卦实为描述物质世界的天地生成之前的状态,坤乾合一为泰灵,即先天一炁,其它六个卦与泰灵共为七个卦,代表道所化生的七个灵。七灵一体而没有分开时,为太极状态。伏羲用自然界具有类似属性的泽、火、雷、风、水、山及相连接的地天泰来象征。其中乾、兑、离、震、皆属于阳炁,而坤、艮、坎、巽、皆属于阴炁。

兑为金,金能生水,兑卦外为阳,内为阴,此阴炁即水,故兑为泽,天上的泽就是含有水的雲,雲开合聚散,故为阳。
离为火,火化为光,以光速远离光源,故名为离。火中藏水汽,故离卦中间为阴爻。
震为雷,外阴内阳,雷声靠空气传播,空气本来不动,为阴。
巽为风,外阴内阳,龙转风之风眼为阳,眼为目,目为火,亦为兑。
坎者为水,内外皆阴,中间为阳,阳者为金,水中藏金沙。
艮者为山,外阴内阳,阴者为土,阳者为金。

八个卦用后天五行之物来象征,乾兑之金不坏不锈,代表永恒不灭之一炁,乾为无水之金,而泽为有水之金。火代表光明和能量,震和巽为木,代表其有生长性,故一切生物都有木灵。坎者欠土也,为雨水之所聚也,故代表水。坎陷也,故水主藏,水能藏火(能量)藏金,金生水而藏于水中。艮山和坤土代表止而不动之特性,故兑金在艮山里面时为如如不动之先天一炁,虽然为阳,但其振荡原点却不动,为人之元神,而兑金从艮土之灵里面出来时称为后天一炁,其振荡原点好动,为人之识神。
五行配五色,其中金为白色,水为黑色,木为青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神有金、木、水、火、土先天五行之灵,化为道教的五帝。

《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解读:
天为乾,坤为地,在先天八卦中乾坤两卦上下相对,为一对阴阳。
山为艮,泽为兑,在先天八卦中艮兑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兑藏于艮中。
雷为震,风为巽,在先天八卦中震巽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巽花开于震树上。
水为坎,火为离,在先天八卦中坎离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火化能量藏于水。
以上每一对阴阳合一,阴爻与阴爻合并,阳爻与阳爻合并,都能还原为坤乾泰灵,即还原为没有分阴阳的先天一炁。
以上伏羲所创的八个卦称为经卦,周文王再将此八个经卦两两上下互相结合就变成了《周易》里面的六十四个卦,称之为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