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章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释义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为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传说作者为葛玄。道教称老君西游白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本经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约在唐朝出现,当时比较著名的注本为杜光庭所注。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后,《清静经》就成为全真教的日常功课。

《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解读:
大道生天地,天地生日月和万物,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道无情,日月有情。大道无相,故无名字可形容,大道生出各有其名的万物,并养育之。

《清静经》:“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解读:
天地皆是道的化身,天清明,地浊重。从人的角度来观测,天旋转,地静止。日为天之魂,月为地之魄,故称天魂和地魄。对应于人体,人之魂为身中之日,人之魄为身中之月。魂为阳,好动为清,魄在水中时为阴,好静,为浊。

《清静经》:“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解读:
男为乾,为父,为清,主动。女为坤,为母,为浊,主静。乾为纯阳,为先天一炁,为无极,先天一炁生天地,故清为浊之源,动为静之基。清为乾,浊为坤,清净即天地合一,故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两仪生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生后天五行,后天五行生万物。

《清静经》:“男动女静者。男禀天之气以生,女禀地之气而成,故曰:天动地静也。此男女之论者,非实属男女也,阴阳而已矣。”
解读:
阳炁以男象征,阴炁以女象征。如先天一炁为纯阳之炁,称金公,而坎水为阴炁,称姹女。又称太阳为公公,太阴月亮为婆婆。

《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解读:
人之识神本来应该清净,而人之妄想心(六识)在其外扰动,人之妄想心本来应该静止不动,但因为人生出爱欲之心而被牵动。如果人能去除爱欲,心自静而无念,六尘不入而心澄,元神自然显露,得清净。此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心不能绝六尘,爱欲不能去除。三毒六欲皆灭除,那时行阴尽的境界了,即阿那含境界。
佛教的三毒为贪噌痴,道教的三毒也称为也叫三虫、三彭和三尸神。三尸分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据说,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蹻”。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
《酉阳杂俎》前集还说,三尸神“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
上尸相当于痴和贪欲,由痴生思(行阴),故好马车。中尸相当于嗔,下尸相当于贪淫和无慈心。可见道教的三毒类同于佛教的三毒,灭三毒即是阿那含果。
南宋初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清静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解读:
遣欲之法,内观自己的心念,要做到一念不生,即是心无其心。然后观万物(色)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其实就是观空,三者都能做到,即见色之空性。证道色之空性后,再将空观空,即不住于空的境界,把空也空掉,变成空也不存在,即是无色相的境界,就是色阴尽。把受阴也观成空空即受阴尽,把想阴也观成空空即想阴尽。观空亦空即空空之法,即真空之法,即空解脱门。

《清静经》:“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解读:
证空空,再运用“无无亦无”之无相解脱门,证六尘无相,即六尘不入,即六识不生,即证想阴尽而结金丹。保持在真心的状态下,就不会生起贪欲之心,这就是真静。真常即真心,即元神,此时以无分别心且无贪欲的元神应物,元神如同镜子,万物从镜子前过皆留其影,但是镜子对万物不起分别心,也不生情。此元神即真心,元神虽然应万物,但又六根清净,这就会渐渐入真道。

《清静经》:“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思益梵天所问经》“ 又问:‘得何法故名为得道?’文殊师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众缘生,从本已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道.’”
解读:
去贪欲,证诸法无相,无生无灭即无生法忍,即断贪欲而行阴尽,即断贪欲等七情而入真道,也称得道,即无生法忍,即成就法身。得而不得,是为真得,如有所得,即非真道。因为道无形无相,如有所得即是有相,凡有相者即非真道。
因为要度化众生,故称已经得道,实际心无所得,所以释迦牟尼佛传法四十九年而说自己没有传法,因为众生不可得,法不可得。

《清静经》:“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解读:
道为空空,故得道之上士已经证到万法皆空,或者明白万法皆空,故与人无争,下士没有得真道,也不知道万法皆空,故好与人争。
有上德之人并不用追求道德,因为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自然符合道德,而下德之人,常执着于追求道德,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执着于道德者其实还没有明白道德,即没有得真道。没有得真道是因为有妄想心,有妄想心者,惊动其识神,识神一动,即攀缘于万物。

《清静经》:“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解读:
识神攀缘于万物,即是贪爱,有了贪爱即生烦恼,有烦恼更生妄想,且忧苦身心。于是识神沉没在苦海之浊水(海水为亥水为浊水)中流浪生死,不得真道,自性之元神被妄想心遮盖。得了真道,即常清静,即六尘不入,六识不生,六根清静。

《清静经》:“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者,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宫。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清静经》:“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清静经》:“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解读:
本经实为炼己修心,通过观心的方法达到四禅无念的境界,然后通过观空结金丹,再以无所得(即般若波罗蜜多法)之法成就法身之法,为入金门登金阙成为神仙之法。此修道之法与真正的佛教禅修之法几乎完全一样。

5.17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释义

《清静经》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为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传说作者为葛玄。道教称老君西游白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本经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约在唐朝出现,当时比较著名的注本为杜光庭所注。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教后,《清静经》就成为全真教的日常功课。

《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解读:
大道生天地,天地生日月和万物,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道无情,日月有情。大道无相,故无名字可形容,大道生出各有其名的万物,并养育之。

《清静经》:“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解读:
天地皆是道的化身,天清明,地浊重。从人的角度来观测,天旋转,地静止。日为天之魂,月为地之魄,故称天魂和地魄。对应于人体,人之魂为身中之日,人之魄为身中之月。魂为阳,好动为清,魄在水中时为阴,好静,为浊。

《清静经》:“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解读:
男为乾,为父,为清,主动。女为坤,为母,为浊,主静。乾为纯阳,为先天一炁,为无极,先天一炁生天地,故清为浊之源,动为静之基。清为乾,浊为坤,清净即天地合一,故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两仪生天、地、人为三才,三才生后天五行,后天五行生万物。

《清静经》:“男动女静者。男禀天之气以生,女禀地之气而成,故曰:天动地静也。此男女之论者,非实属男女也,阴阳而已矣。”
解读:
阳炁以男象征,阴炁以女象征。如先天一炁为纯阳之炁,称金公,而坎水为阴炁,称姹女。又称太阳为公公,太阴月亮为婆婆。

《清静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解读:
人之识神本来应该清净,而人之妄想心(六识)在其外扰动,人之妄想心本来应该静止不动,但因为人生出爱欲之心而被牵动。如果人能去除爱欲,心自静而无念,六尘不入而心澄,元神自然显露,得清净。此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心不能绝六尘,爱欲不能去除。三毒六欲皆灭除,那时行阴尽的境界了,即阿那含境界。
佛教的三毒为贪噌痴,道教的三毒也称为也叫三虫、三彭和三尸神。三尸分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据说,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蹻”。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
《酉阳杂俎》前集还说,三尸神“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
上尸相当于痴和贪欲,由痴生思(行阴),故好马车。中尸相当于嗔,下尸相当于贪淫和无慈心。可见道教的三毒类同于佛教的三毒,灭三毒即是阿那含果。
南宋初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清静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解读:
遣欲之法,内观自己的心念,要做到一念不生,即是心无其心。然后观万物(色)形无其形,物无其物,其实就是观空,三者都能做到,即见色之空性。证道色之空性后,再把空以观空,即不住于空的境界,把空也空掉,变成空也不存在,即是无色相的境界,无的境界也没有了,即是无相的境界,即是想阴尽。

《清静经》:“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解读:
证到六尘无相,即六识不生,再进一步就是念头完全寂灭,即行阴尽,此时不再有六欲之心,不再有贪欲之心,此为真静。真常即真心,即元神,此时以无分别心的元神应物,此元神即自性,元神虽然应万物,但又清净自然,此时即入了真道。元神如同镜子,万物从镜子前过皆留其影,但是镜子对万物不起分别心。

《清静经》:“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解读:
去三毒,无贪嗔痴,即入真道,也称得道。《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得而不得,是为真得,如有所得,即非真道。因为道无形无相,如有所得即是有相,凡有相者即非真道。
因为要度化众生,故称已经得道,实际心无所得,所以释迦牟尼佛传法四十九年而说自己没有传法,无所得自然就无所传。

《清静经》:“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解读:
道为空空,故得道之上士已经证到万法皆空,或者明白万法皆空,故与人无争,下士没有得真道,也不知道万法皆空,故好与人争。
有上德之人并不用追求道德,因为他们的一切言行都自然符合道德,而下德之人,常执着于追求道德,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执着于道德者其实还没有明白道德,即没有得真道。没有得真道是因为有妄想心,有妄想心者,惊动其识神,识神一动,即攀缘于万物。

《清静经》:“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解读:
识神攀缘于万物,即是贪爱,有了贪爱即生烦恼,有烦恼更生妄想,且忧苦身心。于是识神沉没在苦海之浊水(海水为亥水为浊水)中流浪生死,不得真道,自性之元神被妄想心遮盖。得了真道,即常清静,即六尘不入,六识不生,六根清静。

《清静经》:“仙人葛公曰:吾得真道者,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宫。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清静经》:“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清静经》:“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解读:
本经实为炼己修心,通过观心的方法达到四禅无念的境界,然后通过观空结金丹,再以无所得(即般若波罗蜜多法)之法成就法身之法,为入金门登金阙成为神仙之法。此修道之法与真正的佛教禅修之法几乎完全一样。

5.08章 《心经》释义

讲修空一定要看观世音菩萨给我们传下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告诉我们什么是证空性以及如何证空性。关于空之境界层次就在本经的第一小段里面,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读:
“观自在”即自在观,即真心之观。
“照见”就是用真心观察到,证到。
“五蕴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识皆空,代表万法皆空,入无生法忍。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证到五蕴皆空后就明白色以至于五蕴和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因为人的妄想心而认为有五蕴。其实五蕴都是幻相,其性本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解读:
证到空性后,明白诸法其相本空,入空解脱门(见空性)、无相解脱门(万法空相)和无愿解脱门(心无挂碍),去我执和法执,证到万法本无生灭,入菩萨八地之无生法忍境界,成就法身,然后以无所得之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继续修持,最后见到真我佛性而成佛。初证空性即证到色阴空,去我执即证到行阴空,去法执即证到识阴空。

5.07章 《消灾吉祥神咒》揭秘

消灾吉祥神咒,是佛教寺庙《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出自《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由唐代不空三藏大师所译,是释迦牟尼佛于净居天上所说。

原文如下:
曩谟三满哆。母驮喃。阿钵啰底贺多。舍娑曩喃。怛侄他。唵。佉佉。佉呬。佉呬。吽吽。入嚩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底瑟姹。底瑟姹。瑟致哩。瑟致哩。娑癹吒。娑癹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嚩诃!

发音如下:
nā mó sān mǎn duō。mǔ tuó nán。ē bō là dǐ。hè duō shě。suō láng nán.dá zhí tuō.ong.qié qié.qié xì.qié xì.hōng hōng。rù wā là。rù wā là。bō là rù wā là。bō là rù wā là。dǐ sè chà。dǐ sè chà。sè zhì lǐ。sè zhì lǐ。suō pō zhà。suō pō zhà。shàn dǐ jiā。shì lǐ yì。suō pó hē。

根据这个发音,其实这个咒并非梵语,而纯粹是普通话,但由于印度人不懂普通话,所以传到中国后,中国人就一直当作梵语去读诵了。

梵语和普通话对照:
梵语发音: 曩谟三满,哆母驮喃,阿钵啰底贺,多舍娑曩,喃!怛侄( *)他唵, 佉佉佉呬,佉呬
中文发音:南无三满,脱苦脱难,我不拉你呵,多蛇所难啦!大势至托梦,窃窃窃喜,窃喜.
梵语发音:吽吽,入嚩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钵啰入嚩啰,底瑟姹底瑟姹。
中文发音:洪翁,度万难,入万难,拨浪入万难,拨浪度万难,你设下的色障。
梵文发音:瑟致哩,瑟致哩,娑婆吒。娑婆吒,扇底迦室哩曳娑嚩诃!
中文发音:舍救你,舍救你,速破障,速破障,山里家是你的所望呵。
注解:
南无三满:指皈依上帝独子大势至菩萨,上帝独子为三,即震阳木。蓝山话中“满”者叔叔之意,三满即三叔。
洪翁:指洪荒时期的人类始祖伏羲(圣经里称亚当),就是有拨浪鼓的福星木龙,即龙祖,所以后面说他“拨浪入万难”
蛇:代表魔王撒旦。
入万难:大势至菩萨(弥勒)在末法时期,不拒艰难在人间轮回千年。
山里:指终南山,因为此山在陕西西安,所以《圣经》里称锡安山,即西安山,也指艮灵山,艮灵山里面的菩提洞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你设下的色碍:娑婆世界的万物是大势至菩萨的真心幻化出来的,也就是弥勒菩萨的真心分阴阳两炁后所幻化出来的。
舍救你:圣人舍身下凡,舍身引导人出离六道轮回,人们也靠舍身护持圣人,死后复活而成就永生。也指上帝独子耶稣舍身为人们赎罪。
速破障:指破除魔王和魔法之障碍。

舍救你:圣人舍身下凡,舍身引导人出离六道轮回,人们也靠舍身护持圣人,死后复活而成就永生。也指上帝独子耶稣舍身为人们赎罪。
速破障:指破除魔王和魔法之障碍。

《消灾吉祥神咒1》全中文:
南无三满(多),脱苦脱难,我不拉你呵,多蛇所难啦!大势至托梦,窃窃窃喜,窃喜。
洪翁度万难,入万难,拨浪入万难,拨浪度万难,你设下的色障。
舍救你,舍救你,速破障,速破障,山里家是你的所望呵。

紫微大帝即法身佛文殊菩萨,即大威德金刚,紫微大帝法号金轮炽盛,即炽盛光如来,即转轮圣王中的金轮王,即代表光明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故本咒名为:“《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大势至菩萨在犹太教中称之为炽天使长,即米迦勒天使长,即撒拉弗,即圣灵与火。

这应该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用中国普通话宣说的咒语,所以此咒应该是专门为末世中国人所讲,可惜人们不明白以为是梵语,此咒在3000多年的传播过程中难免有些发音上的小偏移。另外还有一个字遗漏了,这里用(*)号表示。

5.06章 密宗必读之《菩提道灯论》

世尊释迦牟尼为了规范西藏密宗之修持次第,特意于公元982年,出生于古印度(今孟加拉国)转世为阿底峡尊者,以善知识的身份被迎请至西藏,留下《菩提道灯论》等著作,以作一切密宗修持之明灯!

那么《菩提道灯论》的关键点是什么呢?下面解说如下:

1)“对佛画像等及诸灵塔前,以花香等物,尽所有供养,亦以普贤行,所说七支供,以至菩提藏,不退转之心,信仰三宝尊 双膝著于地,恭敬合掌已,先三遍皈依”
解读:
拜佛、佛像和塔以及供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皈依三宝,要有不退转之菩提心,还要有普贤之行愿。

2)“力誓永不退,常发菩提心,如是发愿心,所生诸功德……无边功德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心……若有人合掌,心敬大菩提,此供最殊胜,其福无边际,既发菩提愿心已,应多励力遍增长,此为余生常忆念 如说学处当遍护”
解读:
阿底峡尊者在这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菩提心,说明发菩提心极其重要,因为发菩提心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和福德,大乘人是否能脱离六道轮回以至于成佛关键就在于发菩提心。

3)“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从具德相师,受持彼律仪,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是良师……当修行梵行,当断罪及欲,爱乐戒律仪”

解读:
良师的标准首先是自己严守律仪,然后能把此律仪传给徒弟去遵守。如不能邪淫,如有行淫者必非良师。破了戒的上师即非清净上师,就不能传戒。很多人说不要看上师的错误,为上师之命是从,这种想法显然是有一定问题的。戒律是如来所定,我们有标准可以去核对,所以犯戒就是错。如果上师故意犯戒或犯戒后又不忏悔改正,那就是恶知识,要立即离开他,而不要争和批判 。当然对于一些并非严重的戒律问题就不需要严格地审视上师,而更重要的是看自己能从上师那里学到什么东西。

当然还有例外的情况,就是有些菩萨以同事摄受众生时,会显示破戒之事,但最后会把不守戒的众生和自己一起归于守戒正途。如果一个人一辈都没有把自己和别人归于守戒正途,那么就不能说他是以同事摄受众生了。

这里还强调要断罪,就是要消罪并不造新罪,就是要跟罪断绝任何联系。这样才能洁净自己的心灵,才能有效修持佛法。

4)“当随诸佛学,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
解读:
自己成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速解脱。帮别人成佛的功德才是最大的,所以说“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显然密宗的“即身成就”是违背如来旨意的,是只为自己的解脱而不为众生的解脱,是私欲之心。

5)“当严净无量不思议佛土,受持于名号 及住十方界 ”
解读:
要修念佛法门,到无量不思议佛土去严净佛土。这需要修到有神通出现才能实现,所以大乘菩萨是必须修神通的。

6)“如是勤清净菩萨诸律仪,便当能圆满大菩提资粮”
解读:
只有守戒才能圆满大菩提资粮,所谓资粮就是功德,福德和善根。人一旦破戒下地狱,功德和福德就被剥夺了,又要重新积累,直到无量世投胎为人以后,如果遇到大善知识教导发菩提心,修持大乘佛法才能取回失去的功德。

7)“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具通者日夜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若欲速圆满大菩提资粮,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
解读:
福德和智慧的积累是见性成佛之资粮,没有神通和智慧很难积累菩提资粮。有神通者可以到无量佛国去拜佛,供养佛和传法及护持正法以清净庄严佛土。有神通才有利于明白徒弟的功德和善根以及其当前的境界,才能知道如何指导徒弟修行。而且有空、无相和无愿之三解脱门之智慧者,因财法施舍所得功德是不见空性者的无量倍(见《大般若经》)。而且有神通才能变化出无量财物施舍给众生,才能以神通帮助众生解决困难,所以很多人说不能修神通,不能用神通,这个观点对于大乘学者而言是错误的。

8)“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为修成止故,应数数策励,止支若失坏,即使勤修习,纵然经千载亦不能得定”
解读:
要修神通就必须修奢摩他(止)即四静虑,修神通靠止,得解脱则要在修止的基础上再靠观。但止是观的基础,没有止的定力就不能进入观的境界。

9)离慧度瑜珈,不能尽诸障,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珈,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何慧何方便,为除诸疑故,当明诸方便,与般若差别,除般若度外,施般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苦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
解读:
慧度瑜珈即般若,所谓般若即是心无分别,心无所得,所谓方便就是修一切其它善法。《大般若经》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法没有成就都不能成佛,所以般若波罗蜜和方便法门都要修习。

10)“非单修无我,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有则生非理,无亦如空花,俱则犯俱过”
解读:
不是单单修无我就可以了,五蕴皆是幻化,从来没有生出来过,明白自性本空,这就是般若。如果说五蕴有或无都是错误的。般若之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无本身就是相,般若之空是指无相。

11)“欲安乐圆满大菩提资粮,须修事行等续部诸密咒,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师长心欢喜,由于师长心喜故,圆满传授师灌顶,清净诸罪为体性,是修悉地善根者”
解读:
这里说得很清楚,供养和承事上师是为了讨上师高兴,上师高兴了才会给你圆满灌顶。才给你消除诸罪,从而使自己戒体清净,才能成为修道的善根。

12)“初佛大续中,极力遮止故,密与慧灌顶,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所遮故 失坏彼律仪,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定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
解读:
“密与慧灌顶”即指双修灌顶,梵从凡,梵行者就是指还在凡间修行的、没有脱离六道轮回的、有凡心的修行者,七地以下菩萨都要修梵行,所以不能接受双修灌顶,否则就是犯戒,要堕恶趣。

《楞严经》: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读:
凡说欲为菩提道者皆是魔说,修道之人色阴尽后入行阴区宇,但容易欲魔入心。

13)“菩提道灯,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
解读:
阿遮利即阿阇黎,阿底峡尊者就是文殊菩萨,即法身佛,也是燃灯古佛,也是释迦牟尼佛。

5.05章《妙法莲华经》关键点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这本经里有很多秘密,下面逐一解读如下:
1)卷一 序品 第一
“佛(日月灯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解读:
这里的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说明文殊能释放光。大家想想,为什么日月灯佛的八个儿子拜文殊为师后都成佛了,而文殊还没有成佛? 其实文殊菩萨就是真如法身佛,就是佛性的本源,见佛性成佛就是与文殊菩萨合一而成佛,所以众生无不是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证空性,无不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才能见佛性。

2)卷一 方便品 第二
A.“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解读:
小乘、中乘和菩萨乘都是从佛乘里面分离出来的,本来没有小乘,中乘,只是为了方便传法才把佛乘分为三乘传播。

B.“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解读:
释迦牟尼亲口说,他所说的涅槃并非真寂灭而归于无,而诸法才是寂灭相,就是说诸法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幻相。

C.“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解读:
这里及后面的很多经文其实是告诉我们,只要曾经与佛和佛法有过缘分就能毕竟成佛。就会逐步接受佛的教导,经过无量劫的修行而成佛,期间会有浮有沉,有上有下,但总会皈依到修道之路而毕竟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妙法之一。

D.“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解读:
无色界、色界和欲界都是如来佛所造,如来为法身,众生都是如来所生,如来是宇宙主宰,唯有如来能救赎众生出离三界。

3)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A.“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
解读:
成佛都需要佛的授记,没有授记绝对不可能成佛,释迦牟尼是本届贤劫第四尊佛,而弥勒是未来的第五尊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中间绝对没有别的佛出现于世。但佛可以以其他的身份在其间出现在地球上(如善知识),但不会称佛。

B.火宅比喻
解读:
经中用火宅比喻三界六道,为了吸引众生出离火宅,故根据众生的爱好分别用羊车(小乘声闻)、鹿车(中乘辟支佛)和牛车(大乘佛乘)把众生引出火宅,出离火宅后再以大乘度之而使之成佛,所以在世尊释迦牟尼传法之初,很多都不知道有大乘,也不知道如何修。但只要相信并跟随如来就能最终成佛,所以真心信如来和一直跟随如来极其重要。

C.“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解读:
千万不可随意传此经,可是我们如今可以在网上任意看此经,看了不信而诽谤则其罪甚深,甚至蹙一下眉头都是有罪,故不可轻传。如果传给不当之人听说,就是害人,所以法师是不能随便讲解此经的。

D.“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
解读:
涅槃不是心死而归于无,佛有法身常存不灭。

4)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解读:
此即说明在得完全无漏果(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菩萨)前,必须修梵行,就是要守戒清修,绝不可灌顶双修。

5)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解读:
经中把除成佛以外的各种修行的境界和果位都称为化城,所有没有见到佛性而成佛的其他境界都是化城,都不是真实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循循善诱地引导众生一步步地走上成佛之路,从小乘到中乘到大乘,从三十七道品到《大般若经》,然后到《妙法莲华经》,最后到《大般涅槃经》才把一切秘密都显露出来。所有半路退出的都是半桶水,都是不了解佛法究竟义,所以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真正奥秘必须完整学习《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和《大般涅槃经》,积累功德和福德,直至成佛,在成就法身佛以前都是还活在化城里面。

6)卷四 见宝塔品 第十一
“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解读:
此段极为重要,是用来证明讲法者所讲之《妙法莲华经》是否正确的依据。在法师讲法时,有七宝塔出现,并发出“善哉”之赞叹之言,才说明这个法师讲解的《妙法莲华经》是正确的,否者必有不正确之处。

宝塔里面有多宝如来,即有如来法身,所以多闻天王又称托塔天王,多闻天王就是法身佛,塔就是艮山之灵。

7)卷四 提婆达多品 第十二
解读:
根据佛经记载提婆达多多次谋害世尊释迦牟尼佛,使佛出血,又要谋杀世尊,最终使他自己下地狱。为何释迦牟尼佛还说提婆达多是他的善知识呢?还为其授记?其实提婆达多是大菩萨,但示现魔相以告诫众生,要至心皈依如来佛。很多魔是大菩萨示现以考验佛子是否信仰坚定,是否严格遵守戒律,是否谦虚好学,是否唯以佛所说经典为准则,考验不合格者都有相应的因果报应。

8)卷五 如来寿量品 第十六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解读:
如来佛是自有永有的上帝,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而且永存不灭。燃灯佛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了方便传法才称燃灯佛或释迦牟尼佛。(其实一切佛都是同一个佛)

9)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跏趺坐,忽然化生”“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解读:
这里药王菩萨以身燃火供养如来,就是“为佛而死”即“为道而死”,死后没有投胎就能化生,其实就是成就永生不死的法身了。就是基督教说的“为道而死,死后复活”而永生,法身成就最低都是八地菩萨境界。“不死”就是永生,就是成就了不生不灭的法身,“不老”者即肉身可以不衰老,因为法身可以变化出任意年纪的肉身出来。不老不死就已经出离三界,跳出六道轮回了,就是八地菩萨或以上的境界了。明白《妙法莲华经》的所有佛法真理后,只要在佛面(要见到佛才行)前以身燃烧供养佛就能永生不死。这个就是《妙法莲华经》之第二大“妙法”,即舍身供养如来之解脱法。

但一定要先受持《妙法莲华经》,在清净无人处颂读,见有清净光明的如来佛出现后(参考本经中相应经文),在佛面前“燃身供佛”以成就法身,即到无生法忍的永生境界。这就是“为道而死”“为道舍身”即“为如来舍身”而获永生。这就是《圣经》成就永生的秘密,耶稣如来再来,皈依耶稣,接受耶稣的安排,为之舍身即可成就。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

10)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解读:
一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可以消灾解难,求福求子,入火不烧入水不溺,最重要的是,一心称念观世音名号能够去除淫欲之心,可以逐步消除贪嗔痴三毒。

卷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 第二十八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解读:
依法受持读诵法华经,只要读此经就能见到普贤菩萨,见到普贤菩萨就能得三昧,即能入定。具体的修行法见《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这是有罪者,有欲望者,不能入定者的最佳修行法门。

“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
解读:
如果罪业太重,无法见到普贤菩萨,那么由于自己受持、读诵、解其义趣的原因,也可以死后往生兜率宫弥勒处听法,将来同弥勒一同下到人间成就菩萨八地之永生果位。
可见,只要得闻《妙法莲华经》,深信不疑,能理解其大致义趣,以法修行,那么就一定能成就永生,并最终成佛。同时供养、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其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越到后来,世尊释迦牟尼讲的法就越简单,越容易。但如果不信或怀疑,其罪也就越大,所以不可轻传!
当然要无量世恭敬供养诸佛并积累无量功德才能有机会接触《妙法莲华经》,才能遇到善知识为其讲解《妙法莲华经》的密义。

5.04章 《金刚经》里的三个关键点

《金刚经》也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属于《大般若经》中的一小部分,人如果真正明白般若波罗密多,必须要认真地看完整本《大般若经》,否则就有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主要是为证空性的菩萨或者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世尊者所讲的。不到那个境界是不能按般若波罗密多修行的。但是后来其中的《金刚经》被禅宗在普通修道者中大为推广,使中国的佛教弟子几乎都知道这本经《金刚经》,所以也极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这本经的关键点。

第一、见佛性和如来时无相。

《金刚经》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多人好像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其实不明白,我们看一下达摩《血脉论》

《血脉论》:“问日:‘汝作梦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

《大宝积经》卷一百:“法身不可见,所以者何?法身离见闻,不可取故,是以不可见”

很显然,梦里的自己并非自己的法身,梦里的自己肯定有形像、有声音、有光、有知觉、有男女的概念,能起淫欲之心,这些都是相,既然有相就不是法身,而是自己的魂,是凡心。可见达摩在这里把梦中的自己当做法身来糊弄人。法身是菩提洞里的真心,即兑阴灵。只有凡心入菩提洞与真心合一为兑阴灵才能成就法身。

根据《大宝积经》要证到无生法忍才能成就法身,成为法身大士,也就是要到八地菩萨的境界才有法身。可见把梦中的自己当做法身是没有看懂《金刚经》的缘故。

 第二、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佛

《金刚经》谓:“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一切善法包括一切佛法,《金刚经》明确说明要修一切善法才能成佛,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句,以为修空就可以见性成佛,其实圆满一切善法是成佛的前提,不圆满一切善法,证到一切智慧,那么功德和善根都不足,是绝不可能成佛的。

《大般若经》云:

“要圆满一切善法,为得无上正等菩提。若一善法未能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是菩萨摩诃萨遍学声闻及独觉等诸所有道,得圆满已,用道相智(观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观空苦无常无我无法等等)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已,复用一切相智(法身),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如如来地,方得成就一切智智。”

《大宝积经》第三卷:

“在家菩萨由成三法退失菩提,于独觉乘而般涅槃。何等为三,此有一类,虽已发大菩提心,于法悭吝。复有一类耽着观望,及取世间吉凶之相。复有一类发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由成如是三种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于独觉乘而般涅槃”

解读:

可见要圆满一切善法(即遍求菩提分法),就必须圆满小乘三十七道品以及四无畏,佛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全部圆满了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否则最后就会以独觉乘而涅槃,不能成佛,而绝不是仅仅打坐修空就可以见到佛性的。更不是仅仅读本《金刚经》就可以圆满成佛的。要到阿罗汉或十地菩萨的果位,即无学位为才不需要学习。

第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意思就是不要有攀缘心和分别心。有分别就有相,无分别就是空相,见五蕴皆空就是无生法忍。

5.03章《禅秘妙法经》四果修证法

《禅秘要法经》:“第二十六正观。得须陀洹道。第二十七真无我观。灭水大想,向斯陀含。第二十九水大观。得斯陀含。第三十风大观。成阿那含。”

第二十六正观 成就初果须陀洹果
尔时复当自观己身及以他身。我身他身。从颠倒起。实无我所。若有我者。云何忽然见此饿鬼来在我边。尔时复见无量饿鬼。其身长大。无量无边。头如太山。咽如丝发。饥火所逼。叫唤求食。见此事已。当起慈心以身施鬼……即以慈心施乳。令饮饿鬼……复还系念谛观己身。使心不动寂寞无念。既无念想。当发誓愿。愿后世生。不受后有。不乐世间。作此誓已。寻见前地。犹如琉璃。见琉璃下。有金色水。自见己身。与地正等。与水色同。其水温暖。水中生树。如七宝树。枝叶蓊郁。上有四果。果声如铃。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自观心识。是败坏法。从诸苦有。诸苦根本。识为因缘。今观此识。如水上泡。无有暂停。四大无主。身无有我。识无依止……自观己身。无高大想。寻复见身。自然高大。明显可观。如七宝山。自见己心。如摩尼珠。尔时复当如上观空。作观空时。自觉己身。和悦柔软快乐无比。前莲华上。七宝色光。流入己心。在摩尼珠中。满足十过。七支七色。皆悉具足。自观身空。亦无众想。尔时顶上有自然光。似金色云。亦如宝盖。色复似银。从顶上入。覆摩尼珠光上。出定入定。恒见此事。见此事者。自然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告阿难。佛灭度后。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作此观者。名第二十六正观。亦名得须陀洹道。若得此观。要当审实。使身自然离五种恶。合修多罗。不违毗尼(戒律)。随顺阿毗昙(指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此名须陀洹果相。
解读:
当起慈心以身施鬼:要生慈悲心,修小乘者也是需要慈悲心的。
使心不动寂寞无念,既无念想:从四禅之舍念清净境界开始修观(毗婆舍那)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观空、苦、无常、无我。
自观心识是败坏法:观识蕴无常,即六识无常,即分别心无常。
今观此识如水上泡,无有暂停:观识阴无我,即六识为幻为空。
四大无主,身无有我,识无依止:观色蕴无我,身无我,识阴无我。
自见己心如摩尼珠:自己的心就是摩尼珠,成丹以前为魄和意。
自观身空,亦无众想:观身空,想阴尽。
覆摩尼珠光上,出定入定,恒见此事:魂魄合一为金丹,金丹发出光明。
自然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成就圣戒,得须陀洹果。
不违毗尼:遵守佛制戒律。
随顺阿毗昙:指随顺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

第二十七真无我观 成就向斯陀含
当于静处一心安坐。敕诸同学。皆使清净不令愦闹。尔时复当见水上紫焰起。当自忆想此水从何处起。云何当尽。若言我是水者。我身无我。前已观无我。今从无法中。水从何起。作是念时。水性如气。渐渐从顶上没。水稍稍尽。唯身皮在。自见己身。极为微薄。无物可譬。如微尘草束。复见身内。忽然有火。烧身都尽。观身无所。永无有我。我及众生。一切都无。尔时行者。心意恬怕。极为微细。无物可譬。此想成时。名第二十七真无我观。亦名灭水大想。亦名向斯陀含。其余微细贤圣法界。微妙难胜。不可具说。行者坐时。修诸三昧。得无我三昧时。当自然见佛。汝今好受持是真实水大微妙境界。广为未来一切众生。敷演广说。
解读:
这还是在须陀洹的境界上,成就无我三昧,对于五阴之身永无我想(不是无我执)和众生想,此时自然能见到诸佛。有参禅者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佛,叫人不要迷信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修过念佛法门,没有消去自己的罪业。向斯陀含接近于大乘的初地菩萨。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初地菩萨):“以大悲为首……菩萨发如是心,即得超乎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于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见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
解读:
初地菩萨如同须陀洹一样超凡夫地而入圣地,能见一切如来,无我见,无我想。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慈悲现前……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成就大悲心故……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心无所依故……不舍菩萨戒故……凡是所有,一切能施……皆无所惜,为求诸佛广大智慧,是名菩萨住于初地大舍成就。”
《大般涅槃经》 梵行品第八之二:
“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善男子,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
解读:
初地菩萨成就了出世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小乘主要需要有慈心,即爱心。大乘修道者先要成就世间四无量心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然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而出世间,初地菩萨才能成就出世间四无量心。

《华严经》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第一欢喜地:“知百佛神力。能动百佛世界。能飞过百佛世界。能照百佛世界。能教化百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门。能变身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
解读:
初地菩萨成就一百个意生身,而小乘初果之须陀洹只有一个意生身。

第二十九水大观,成就斯陀含果。
佛告阿难。得此观已。复当更教水大观法。此水大观。极为微细。使此水大与火大合。见身如气。如琉璃影。观脐四边。火焰俱起。见于火焰。犹如日映。若见脐上有火光起。或有从鼻中出。或有从口中出。耳眼随意出入。若见此事。见一切火。从毛孔出。火出之后。有渌色水。寻从火后。自见身中。水上火下。火上水下。观身无身。此想成时。见身水火。不温不冷。身心寂尔。安住无碍。此名斯陀含果。亦名境界实相。见此事时。出定入定。恒不见身。入定之时。外人亦见水火从毛孔出从毛孔入。贪淫多者。见火从顶上入从身根出。然后遍满身体。水亦复然。复当自观头上火。如阎浮檀那金光云盖。或见身下。如七宝华。心中恬静。安隐快乐。世间乐事。无以为譬。出定之时。身亦安乐。令外众生见已禅定三昧安隐金光金色。帝释诸天。恭敬礼拜并言。大德汝今苦尽。必定当成斯陀含果。闻已欢喜。修身禅定。心无系碍。安隐快乐。游戏无我三昧中。亦渐入空三昧门、无愿无作诸三昧等。悉现在前。如此微妙善胜境界。行者坐时。于禅定中。自然分别。若钝根者。大师世尊现前为说。以见佛故。闻法欢喜。应时即得斯陀含道。复当至心覆寻前观。经二十五反。极令明利。佛告阿难。汝好持此第二十九水大观。慎勿忘失。得此观者。亦名斯陀含。亦名善往来往宿世善根业因缘故遇善知识清净法行。汝乃当得此斯陀含道。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读:
观脐四边,火焰俱起:起火炼丹。
贪淫多者,见火从顶上入从身根出,然后遍满身体:以火去部分淫欲之心。
水上火下,火上水下:以水调剂火,以免变成燥火。
见身水火,不温不冷,身心寂尔,安住无碍:水火既济,贪憎痴变薄,故得斯陀含果。
游戏无我三昧中,亦渐入空三昧门、无愿无作诸三昧等悉现在前:空三昧包含无我三昧,即身空无我,故以入无我三昧为入空三昧的必要条件,然后才能无愿无作三昧。
帝释诸天,恭敬礼拜:得斯陀含果者能见帝释诸天。
大师世尊现前为说:有佛来说法,不拜佛者自然就不会来说法。因为修道者开始修了念佛法门,故能见佛来传法。

第三十阿那含相应境界相
佛告阿难。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得此微妙水大观已。复当更教安隐微妙最胜奇特火大观法。作此观时。自见脐中微妙火光。床如莲华。其色光明。如和合百千万亿阎浮檀那金。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身内火。观内火时。自见心火。常有光明。过于百千万亿明月神珠。心光清净。亦复如是。出定入定。如人持明火珠行。虑恐他见。唯自心中。明了如是。他人不见。渐渐大明。见身犹如颇梨明镜。见心亦如明月神珠。虑他人见。他人其实不见此事。入定之时。以心明故。见三千大千世界粗相。见阎浮提须弥山。及大海水。悉皆了了。复见大海水中摩尼珠王。其摩尼珠王。焰出诸火。见此事已。尔时见佛。为其广说九次第定。九次第定者。九无阂八解脱。如此等观。不须豫受。佛现前故。佛自为说。其利根者。闻佛说法九无碍道中。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超越阿那含地。如好白氈易染为色。若钝根者。复当更教风大观法。风大观法者。见一切风。极为微细。细中细者。可以心眼见。而不可具说。风复杂火。火复杂风。水入火中。风入水中。火入风中。风火水等。各随毛孔。如意自在。或复有风。十色具足。如十宝光。从身毛孔出。从顶上入。从脐中出。从足下入。一切身分中出。从眉间入。从眉间出。从一切身分入。如此种种无量境界。贤圣光明。贤圣种子。诸贤圣法。皆从此风大中起。从此风大中入。此风大观。具足相貌微妙境界。唯阿罗汉。能广分别。不可具说。行者坐时。当自然见。若见此事。练诸烦恼。成阿那含。此风大观。名第三十阿那含相应境界相。佛告阿难。汝好受持是阿那含相应最胜。境界风大观法。慎勿忘失。
解读:
观内火时,自见心火,常有光明,过于百千万亿明月神珠:起大火炼丹去尽贪欲。
出定入定,如人持明火珠行:金丹发火光。
见身犹如颇梨明镜:身如琉璃。
见心亦如明月神珠:心就是摩尼珠。
见三千大千世界粗相:能任意看三千大千世界。
复见大海水中摩尼珠王,其摩尼珠王,焰出诸火:大火要配大海水。
尔时见佛,为其广说九次第定:佛就是最大的摩尼珠王,又要佛来传法。第九定又称灭受想定,即要受阴尽和想阴尽后才能得此定。
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超越阿那含地:行阴尽后得阿那含果,以至于阿罗汉果。因为有佛来传法,故有些境界能直接超越。阿那含接近于七地菩萨。
若钝根者,复当更教风大观法:风大观成就即能摄持风,风能灭火,故能灭烦恼,风能调水,能使水火既济。
练诸烦恼成阿那含:以观风灭贪嗔痴之烦恼而成就阿那含果。

从阿那含到阿罗汉
佛告阿只达。谛听谛听当善思之。如来今者因汝阿只达。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广说从阿那含至阿罗汉。于其中间。所有微细一切境界。当自分别。若风病多者。入风大定时。因风大故。喜发狂病。当教观佛。教观佛者。教观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法……佛告阿只达。若有行者。见此事已。当教慈心。教慈心者。敬观地狱。尔时行者。即见十八地狱。火车炉炭。刀山剑树。受苦众生。皆是己前身父母。宗亲眷属或是师徒……复见三界一切众生。为欲所使。悉受苦恼。观无想天。犹如电幻。不久当堕大地狱中。举要言之。三界二十五有。一切众生。皆有三涂苦恼之业。尔时行者。观见三界受苦众生。其心明了。如观掌中。深起慈悲。生怜愍心。
尔时行者。内自思惟。是诸众生。因于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尔时行者。内自思惟。此无明者。从何处来。孚乳产生。遍满三界……云何无明。起痴爱想,缘行而有。而此诸行及爱取有。为从风起。为从水生。为火所照。如此四大。一一谛观。此诸大者。实无性相。同如实际。云何牵诸众生缠在三界。为大烦恼之所烧然。作此思惟已。怖畏生死。患生天乐。观诸天宫。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呼声响。普见一切三界众生。犹如环旋。受苦无穷。见此事已愁忧不乐。世间如驶水流。求涅槃道。刹那刹那顷。欲求解脱。尔时复当更教数息……汝所见者。虽是多佛及诸声闻。汝今应观此诸世尊。是无相身。是大解脱。是无学果。应当善摄汝心。如前数息。此数息法。有十六科。不可具说
尔时释迦牟尼世尊。为于行者。更说四大清净观法。告言法子。过去三世诸贤圣等。观此行时。自然皆观。风大观法……尔时复当教观水大……见此事已。复更教观火大观火大者……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于地大……当观地大从因缘起。无明所持。无明无性。痴爱无主。虚伪因缘。假名无明。爱取有等。皆属此相。作此思惟时。见自心内。众华树端。渐渐火起。烧金刚云……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观于风大……见此事已。复当更教谛观五阴。观于色阴。此色阴者。依地大有。地大不定。从无明生。无明因缘。妄见名色。观此色相。虚伪不真。亦无生处。假因缘现。因缘性空。色阴亦然。受想行识。性相皆空……或为畜生。驼驴猪狗。数不可知。人中受苦。众难非一。如是众多。从痴爱得。今观痴爱。性无所有。作是思惟时。释迦牟尼佛。放金色光。与诸声闻眷属围绕。告行者言。汝今知不。色相虚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汝今应当谛观空无相无作无愿三昧……尔时行者。闻佛世尊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静寂。游三空门。犹如壮士屈申臂顷。应声即得超越九十亿生死洞然之结。成阿罗汉。不受后有。梵行已立。知如道真。豁然意解。无复余习。漏尽慧通。自然而得。其余五通。要假修得六通义。
解读:
得阿那含果后,要生起大慈大悲之心,观十二因缘,观四大皆空而无相,观五蕴(五阴)皆空而无相,勤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证识阴尽去我执而得阿罗汉果。大慈大悲之心能帮助去慢,观十二因缘能去无明,勤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去掉举以及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小乘阿罗汉果接近于大乘十地菩萨。

《禅秘要法经》:“过千岁已(到约公元8年),此无常观,虽复流行阎浮提中,亿亿千万众多弟子,若一若两,修无常观解脱道。千五百岁后(公元508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赞叹宣说。无常苦空无我观者。多有众生。怀嫉妒心。或以刀斫。或以瓦砾。打拍彼人。骂言痴人。世间何处有无常观。苦空无我。身肌白净无量。云何反说身为不净。汝大恶人。宜合驱摈。此相现时。百千人中。无有一人修无常观。此相现时。法幢崩。慧日没。一切众生。盲无眼目。
释迦牟尼佛。虽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头幡。自然变白。诸比丘尼。犹如淫女。炫卖女色。以用自活。诸优婆塞。如旃陀罗。杀生无度。诸优婆夷。邪淫无道。欺诳百端。此相现时。释迦牟尼无上正法。永没无余。”
解读:
可见禅法在公元8年(西汉末年)后就很少有人能炼成了,而到公元500年就没有人能修成了,因为修无常观的毗婆舍那已经没有人懂了。公元536出生的达摩所传的纯粹是奢摩他而已,根本不懂无常观,不懂毗婆舍那,岂能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在《禅秘要法经》中交代:
“当密藏秘勿令他知,••••••但于屏处,取此真宝,以供妻子,密受快乐,不得广说,若广说者,犯大重罪。”
解读:
可见此禅法密传的,如果违背世尊如来的旨意就有重罪,有重罪者绝对不可能见空性。据说此《禅秘要法经》在公元384年出自《金刚经》中,可见这两本经书是相辅相成的。《金刚经》用来印心,《禅秘要法经》用来具体修持。

5.02章 《楞严经》之如来四种清净明诲

《楞严经》卷六:
原文: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解读:
决定清净明诲就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能够使人清净修行的、使人觉悟的教诲。
佛在讲戒律的时候常常宣说三个不可更改的修行之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也称无漏三学,简称“戒定慧”,摄持自己的心不妄想就是戒。
如果要修三摩地,则首先必须要摄心为戒,这里强调必须要守四种戒,即四种清净明诲。首先就是戒淫心,有淫心者不能解脱生死。修三摩地(三昧,定,禅)者,如果能入禅定境界,又不断淫心,则必然会成为魔。

原文: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解读:
第二种决定清净明诲就是要戒杀心,不能杀生,不得吃肉,吃肉者助长别人杀生。有杀心者,如果有禅定境界,就会落入神道,必成为鬼神。以前如来佛在世时有比丘吃肉,那是因为当地草菜不生,没有东西可吃,所以那些肉是如来用神通力变化出来的,是没有生命的。修道者不仅不应该吃肉,即使是从动物身上出来的东西如奶、皮革、丝绸等都不能用,乳酪和醍醐也不能吃。

原文: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解读:
第三种决定清净明诲就是要戒偷心,否则如果有禅定境界,就会变成精灵、妖魅、邪人或被诸魅所附身,必然会落入邪道。贪心滋生偷心,故也要去贪心。比丘不自己烧饭吃,而循方乞食,就是为了令其舍去贪心,成菩提道。
在世尊涅槃后,如果有比丘发心决定修定,如果能在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那么这人无始以来的所有宿债全部还清,这样才能走上解脱之路。如果不能做这一点点的舍身为因,纵然达到了无为心的境界,必然还要转投为人身。可见,正式修定之前,除了要念佛消罪外,还要烧一点点身还无始以来的宿债,修道者出家时在佛像前用香烧戒疤就是为了消宿债。欠债不还等同于偷!
《马太福音》 5:26 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原文: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解读:
第三种决定清净明诲就是要戒大妄语,不能妄言自己证道,不能自言自己获得什么果位,或是什么境界的菩萨,以求别人来礼拜或忏悔,贪求别人的供养,否则断灭佛种,永殒善根,就不能悟道,必沉沦于苦海中,不能成就三昧。除非命终之时,暗自嘱咐个别人。

3.09章 舜帝南巡蓝山县和末世再来

传说舜帝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后,为寻找天地之中而南巡到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走到蓝山县塔峰镇雷家岭村后之百叠岭安营扎寨。舜帝见百叠岭有灵秀之气,于是决定在百叠岭的最高峰祭天(即祭祀天神昊天上帝),舜帝派遣大臣龙负责在峡谷中修建溯溪而上的道路,并派大臣夔按照金、木、水、火、土建造五座山峰作为祭坛围绕中间的祭天台。
夔观察天象之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位置而确定地上的对应位置,后被取名为金市、木市(即楠市镇,亦称楠木桥)、水市、火市(今塔峰镇境内)和土市(镇),这五个地方后来形成了人口聚集之集市。五市中唯有水市在宁远县境内,其它四个市都在蓝山县。据有人考证,金市在如今新圩镇厚冲村附近的金堂坪,后金市被毁,人们移往新圩镇居住。
夔从这五个代表不同五行属性的地方取与五行相应之物运往百叠岭最高峰,围绕祭天坛筑成五峰,形成拱卫之势。五峰各带一条山脉如龙身,所以五峰之地又称为“五龙护驾”,五峰如鼓如珠,故又称“五龙护珠”,龙珠和鼓皆代表无上真心,即金刚法身佛。
传说舜帝祭天刚结束,顿时狂风暴雨,地动山摇,电闪雷鸣,日夜不绝,如此连续三日。有人见空中有五位雷公举巨锤敲打五峰,于是又将祭天坛称为“五雷击鼓”,五峰被雷击后岿然不动。此后以五峰为主峰的百叠岭被当地人视若为“天、地、人”共同眷顾之福地,百叠岭成为“三界福地、五行圣山”。这个五行圣山就是《西游记》中如来佛的五指山,也称五行山和两界山,舜帝就是父与子一体的基督,就是如来佛,与娥皇分开时就是即大势至菩萨。

《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解读:
雷公有五个鼓,五为土,代表鼓在土中。艮土为手,手有五指,与五对应,故称之为五行山,表示五行皆在艮土之灵中。

在百叠岭有潜龙、毒蛇、神猴和天鹅的故事流传下来,传说神猴是千年石猴修炼而成,被玉帝罚往百叠岭修行。玉帝就是就是如来佛,这个石猴其实就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的孙悟空,即金刚法身佛文殊菩萨。传说中,神猴奉舜帝之命去采灵芝草,而天鹅也奉潜龙之命去采灵芝草,神猴先见到灵芝草,但被守候在灵芝草边的毒蛇逼退,赶过来的天鹅用自己的蛋赶跑毒蛇,灵芝草被天鹅取走交给潜龙。神猴将此情况报告舜帝,舜帝赶往潜龙处所并与之大战,后被路过的过山仙子劝和,从此舜帝居五雷击鼓,潜龙居龙头山,相邻为友。

(百叠岭神猴石)

百叠岭上的五行山,海拔890米,为百叠岭的最高峰。五行山上的祭天台就是如来佛的掌心位置,舜帝的心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就是神猴孙悟空。舜帝的妻子娥皇,即鹅凰,就是天鹅仙子。天鹅蛋就是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山仙子即阳艮山之灵,即净瓶,即舜帝的妻子女英。舜帝在百叠岭坐过的地方称为盘龙岭,舜帝在百叠岭工作过的地方称为龙头山,所以舜帝的阳木震灵就是潜龙,即其福身。而那个抢夺灵芝草的毒蛇就是欲界魔王波旬,就是伊甸园里的古蛇,就是舜帝阳木震灵之魔王分身。这个故事表明了舜帝和他的两个妃子的真实身份,也说明舜帝和娥皇有分身藏于百叠岭。

在祭天台下有一水池,宽约七米,长约三十米,据说池水从古至今从不干涸。传说池中曾有二红鲤,不知年岁,人皆敬之。文革中,一李姓者捕食之,不久癫狂而亡。上图为五峰中的两峰及两峰间的水池。当地人称此水池为舜泉,离此不远的地方就是天鹅抱蛋山。

《西游记》第七回:“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
解读:
“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其实就是舜帝到此一游,“一泡猴尿”就是“第一根柱子(如来佛大拇指)”下永不干涸的舜泉,象征观音净瓶里的水,法身佛孙悟空在净瓶里面生水。两条鲤鱼就象征两仪,即阴阳太极鱼。

1969年夏天,我母亲怀上我大约五个月左右,她从蓝山县塔峰镇新民村的娘家沿着公路回毛俊乡上洞村的婆家,当经过离百叠岭不远的七甲村时,见到一个全身都是白毛的猴子从公路边的树上一个筋斗跳到下面的田里。我母亲赶紧走到田里去查看,却什么都没有看见。这个猴子就是传说中百叠岭的千年神猴了,其魔王分身就是《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中的白猿,就是西方白帝,所以百叠岭古称白帝岭。因为共有一百座岭重峦叠嶂,故又称百叠岭。
为纪念舜帝在百叠岭祭天,后人在祭天台上建了舜殿,所以祭天台也称舜殿。一般而言庙是用来祭祀的,殿是用来生活或办公的,所以殿和庙是有区别的。在蓝山县的舜帝遗迹中,很多纪念舜帝的建筑都称之为“殿”,说明这些地方都是舜帝当年真实停留下来办公或生活过的地方。
自古以来此处香火颇盛,官府祈雨,民间祈福,多来此地,在蓝山县志中有所记载。保存了四千多年的舜帝祭天台在文革时期被毁坏,据说当时红卫兵二十余人来此破“四旧”,纵火焚之。如今舜帝祭天台遗址上只留下众多堆砌的石头,砌石多为长条状,重者有数吨,据说祭天台这座小山包的土层下面都是巨石。

(百叠岭山顶上由石头组成的舜帝祭天台遗留至今,重者有数吨)

孙悟空在如来佛的右手,如来佛反手把孙悟空压在百叠岭,佛的五指反向竖起来(兜罗绵手)化为五行山。如今在五行山中间修了有一条“S”形的公路,把五行山围绕的中间地块分成阴阳两个部分,成为两仪。一边有水,代表生水的观世音菩萨,即西王母,另外一边有燃火的祭天坛,为火,代表生光明的大势至菩萨,即东王公。可见此地呈现出元始天尊手捧太极之形像,舜帝就是元始天尊。

在五行山的祭天台边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在百叠岭区域流传这么一句童谣‘猴背府白石县,五雷击鼓金銮殿’”。
猴子为出石头后的阳金灵,入白石里面就成为法身佛,猴子背白石者就是背灵山,即入灵山中门见须菩提祖师,即得法身(即圣灵,即甜甜的吗哪)而获得永生。
《启示录》2:1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金銮殿就是土中金灵之殿,即金刚法身佛所居住的殿,即金刚法身佛孙悟空所居住的地方,即太上老君所居住的金阙。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舜帝就是茶祖神农炎帝再来,故此百叠岭上盛产茶叶。茶叶为阴木之灵,即娥皇之巽灵。在末世预言小说《红楼梦》中邀请贾宝玉喝茶的妙玉就是娥皇的阳艮土之灵,即女英,故林黛玉和妙玉两人皆出自苏州。妙玉出自玄墓蟠香寺,此寺即代表娥皇女英所葬之香炉石,玄者水也,墓者艮土之灵也,净瓶也,蟠者阴木蟠桃也,香者花也。《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日正好是神农炎帝的诞辰日,即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也是清虚观遮天大王的诞辰日,遮天大王即清虚大帝,即地官,即地皇,即管地府的舜帝,地府不见天日,故为遮天大王。

舜帝的两个妃子来蓝山县寻夫时也登上了百叠岭,并在百叠岭上朝着舜帝所在的九嶷山方向眺望,后人在两个妃子眺望之地建了“望夫台”

红网时刻10月5讯(通讯员 李银明)2020年10月3日,湖南蓝山县百叠岭茶文化生态旅游区茶园艺术节在百叠岭景区开幕,标志着该景区正式开园营业。(10月3日正是本人的阳历生日)

百叠岭下有舜水和毛俊水(即俊水),舜帝即《山海经》里的帝俊上帝下凡,舜帝也是鬼王钟馗,末世证道后化为死后复活的毛泽东,故舜水和毛俊水在塔峰镇井湾村的两河口(原来属于火市乡火田渡村,火市乡如今改为毛俊镇火市村)汇合为钟水,入土市乡后出蓝山县到嘉禾县,象征钟藏于土中,然后坐在禾苗上,禾苗仙子就是莲花仙子,即娥皇。

相传神农炎帝之世,天降嘉禾(美好的禾谷),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又称禾仓堡。神农炎帝就是舜帝的前世,被后世人们称为田祖、火神、农神、谷神和药神,也是乐器琴弦之祖。
舜水也称岿水,岿从山从归,预示舜帝将来会从九嶷山下归来之意,舜帝再来就是弥勒菩萨出世成佛,就是三位一体的耶稣再来。

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贾宝玉说:“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俛头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解读:
《红楼梦》中的皇帝就是贾宝玉的分身,就是再来的舜帝,就是不用刀枪而统一全球的君父。再来的舜帝即太阳神和月亮神(娥皇女英)合为一体的弥勒佛,故说“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舜帝之正裔指陳姓,圣人为舜帝正裔,本姓陳,后来姓程,证道后又变成毛泽东,三姓合一。圣人小名辉辉,最早姓名为程永辉(即“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后改为永清,最后改为勋清,三名合一。
舜帝直系后裔有陈、王、胡、孙、姚、虞、田、袁、车、陆十姓,但是其中王姓虽然排在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二位,但是关于王姓的来源说法不一,故不能认定王姓都是舜帝的后裔。陳姓为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大姓,代表舜帝正裔,故舜帝再来的贾宝玉姓陈。在《西游记》中的代表舜帝再来的唐僧俗姓为陈,唐僧就是寻找宗教正法时的贾宝玉。

《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帝因以孝持家、以德治国,成为华夏道德文化鼻祖。舜帝再来为春秋时期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李耳。舜帝所在的九嶷山被称为“德孝之源”,舜帝即圣虞,舜帝正裔有“圣虞之功德仁孝”,所以贾宝玉就是舜帝再来。“君父”就是当了皇帝的天父,也是贾宝玉,即再来的舜帝,即当金轮圣王的弥勒菩萨,即螺王。《红楼梦》中贾芸认贾宝玉为父,即芸芸众生认舜帝再来的贾宝玉为天父,贾宝玉是父和子一体的基督。

唐朝《推背图》预言之四十四像:
谶曰
日月丽天,群阴慑服(太阳神舜帝和月神娥皇同时出现,降服群魔)
百灵来朝,双羽四足(有灵的人们都来朝拜雷祖和龙祖舜帝及娥皇)
颂曰
中国而今有圣人(圣人即再来的舜帝)
虽非豪杰也周成(圣人为普通百姓出身)
四夷重译称天子(外国人都来学习圣人所著的正法书,并拜全球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全球从极阴暗无道德无神论的时代回复到正法道德时代)

刘伯温《透天玄机》:“伯温曰:’紫微降在何方?’道人曰‘大都世乱已久,只在龙蛇盘里寻。孟家生,赵家居,牛栏门前问真主。寅卯起,辰巳行,不在阴阳不在合。’”
解读:
龙蛇之伏羲女娲合一就是紫微星。孟家代表陳家,赵家代表程家,牛栏门前的真主就是骑青牛的太上老君,就是人首蛇身的神农炎帝,就是舜帝。

在《红楼梦》中,贾府在长安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宁国府的贾敬为贾府之族长,袭爵位,在玄真观用炉子炼丹,后因吃自己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长安指北京长安街,玄为水,玄真观代表中南海。内丹为真心,而外丹就是唯物主义思想。用物质性的丹砂炼丹象征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教育中国百姓。丹砂为红色象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红色思想文化。贾敬谐音贾近,族长贾敬即象征国家主席和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
在《红楼梦》中,荣国府实际掌权人为王熙凤,谐音王习凤,代表当国王的习近平。凤为女人,在佛经中称无佛性的人为女人,即不信神的人为女人,所以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王熙凤。王熙凤的近身丫鬟为平儿,以此象征王熙凤就是平儿。王熙凤、贾敬和平儿合起来就是习近平。《红楼梦》中王熙凤不信阴司报应,代表他不信因果报应和不信有地狱鬼神。王熙凤在家拜痘疹(斗争)娘娘,代表她崇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荣国府还跟马道婆往来,马道婆即马克思主义道路思想。王熙凤几乎被马道婆用巫术害死,这跟贾敬被红色的丹砂所害死是一样的道理,表示被红色唯物主义思想害死,被神的审判而死。
刘姥姥在贾府大观园讲了另外一个残唐时期王忠和其儿子王熙凤的故事,王忠为两任宰辅,其实就是两任副总理,这个王熙凤其实也代表习近平。残唐谐音即产炭,即烧炭,即熏,谐音勋。残唐王忠即象征当了两届副总理的习仲勋,即习近平的父亲。贾府的王熙凤有一个独生女儿与习近平一个独生女儿一致。王熙凤的丈夫贾琏,表示王熙凤与王位相连,即与北静王相连,北静王取谐音即北京王。
王熙凤的公公为贾赦,赦从赤从文,表示赤色文化,即红色马克思主义。王熙凤就是《圣经》中的撒旦之子,即大魔王波旬之子,即伊甸园欺骗夏娃的古蛇之子,所以习近平属相为蛇。毛泽东的生肖也是蛇,共产党之毛泽东也是大魔王波旬之子,但死后复活的毛泽东就是传神佛正法的大圣人了,就是舜帝再来,就是贾宝玉与史湘云合一,即父与子合一,即太乙天尊骑九头狮子,故《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史湘云长得一个模样。史湘云虽是女人,但常穿男装,代表无佛性之男人,即不信神的男人,以女人代表。
史者已成历史也,湘者湖南也,云者泽也。史湘云在贾宝玉过生日那天酒醉下九泉后醒来就是象征死后复活,史湘云自己有小麒麟代表子,即善财童子之魔王身,又捡到贾宝玉的大麒麟,即父与子合一,这就是大势至菩萨下凡的贾宝玉证道后入毛泽东肉体使之复活。林黛玉称为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的潇湘妃子就是舜帝之妻娥皇,所以林黛玉代表娥皇。小麒麟就是麟儿,哪吒和许仕林都被称为麒麟儿,都代表善财童子,即小雷祖。
贾宝玉的哥哥为贾珠,早就死了,故为死贾珠,死贾谐音即释迦,珠即摩尼珠,即牟尼珠,故死贾珠即释迦牟尼。贾珠的妻子为李纨,谐音李王,即木子之王,即大龙王。释迦牟尼佛就是大龙王。
贾珠之子贾兰代表善财童子,也是贾宝玉之子,贾宝玉就是大势至菩萨。贾宝玉和贾兰就是父与子一体,即太乙天尊骑九头狮子,即文殊菩萨骑狮子,即唐僧与白龙马龙三太子一体,两人同时中举人,即两人一起取经成功。贾宝玉考了第七名,七为丙火为太阳神,为天父。
贾迎春和孙绍祖合一为孫中山,故其判词为“子系中山狼”,绍祖谐音即烧祖,说明联俄联共且推崇生物进化论的孙中山在焚烧祖宗及祖宗文化。
舜水为舂陵江的干流,俊水为舂陵江的支流,舜水和俊水都发源于九嶷山南风坳附近。舜水发源于蓝山县所城镇大麻办事处峡源自然村东北面的人形岭南麓。俊水发源于南风坳东北面的(小)都庞岭。人形岭主峰海拔1199.4米,南风坳主峰海拔1026米,两山山体相连,一涧相隔。从广义而言,(小)都庞岭和人形岭都属于南风坳峰群。相传舜帝南巡,离开百叠岭后到了蓝山县的所城镇。舜帝登临南风坳,奏韶乐,唱《南风歌》,名动天下。舜水和俊水皆因舜帝登临南风坳而得名,象征舜帝即帝俊下凡,俊者智慧第一之义也,俊帝即天父大势至菩萨,也是金刚手菩萨,即法身佛文殊菩萨,也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
人形岭发育出四条水源:南坡为舜水主源,峽源水所出;东面与南风坳西面之水汇为一涧,成为珠江连水一源;西面之水称为罗家洞水,由大麻附近注入舜水。北侧之水称沙坪水,由所城镇廖家庄鸡笼洞注入舜水。

相传雷祖舜帝寻找的天地之中就是九嶷山三分石所在位置。天地之中诞生盘古神,舜帝就是盘古神上帝下凡,所以要回归天地之中,中者太极也,土也。再者九嶷山是道教南方雷祖所居住之处,所以舜帝要回归九嶷山。
根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绘《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在汉代以前蓝山西部和南部地区称为龁(he)道县,为蓝山县的古城遗址。龁者咬合之意,所以龁道就是与道合一的意思,龁道县即是合道县,所以舜帝在九嶷山与道合一回归极乐世界。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大九嶷山山脉包括萌渚岭和都庞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小九嶷山在都庞岭中,小九嶷山之中心在蓝山县境内。

上图为网上下载的地图,图中将都庞岭和萌渚岭的位置错位了。实际上,都庞岭在今湖南省蓝山县以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所以地图中庞都岭和萌渚岭的位置要互相交换一下。

舜帝在蓝山县教化当地百姓,传播中华道德仁孝礼义文化和农业种植技术。舜帝长时间在蓝山县所城镇、大麻乡、紫良瑶族乡、汇源瑶族乡、荆竹瑶族乡等地活动,这些地方被古人称为舜乡。这里还留下了舜嶷乡(解放前所用名称,包含荆竹、大桥、大蔴、紫良、所城)、舜岩(舜帝休息打尖过的岩溶洞,在所城镇岩口村)、望嶷亭(传说二妃沿舜水一直向上走,走到所城望嶷亭处,远远地望见了高高的九嶷山主峰三分石而得名)、舜帝殿(舜帝在此地的大板石上睡过觉,后二妃又来此地,在所城良村白田江扑地虎形山)等遗迹。
在蓝山县有传说称舜帝中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毒箭,中毒而死;也有传说称舜帝为民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一病不起而死;还有传说称舜帝二妃在九嶷山下遇一老翁告知,由于舜帝愤斩孽龙,负伤身亡。传说三分石为舜帝之墓冢,如同耶稣死后入石墓穴中;或者说是舜帝的肉体化为三分石,故称舜公石。

《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山海经﹒南海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九疑山志》记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

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今宁远天堂镇大阳洞村)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该遗址被发现。现在的永州市宁远舜帝陵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在上世纪90年代重建,于1999年落成,可见宁远的舜帝陵都不是真正的舜帝墓。永州以前称为零陵,零者道也,无极也,即舜帝,陵和墓即艮山之灵,即灵山,即西方极乐世界。舜帝藏于陵墓之中,故舜帝所藏之地或所葬之地称为零陵。零陵含道县,道县古称莲城,象征佛坐莲台,道即佛,即主宰神。
在《封神演义》中舜帝以尚父(天父)姜子牙的名义下山,又化作雷震子出生在古墓边。因为舜帝就是神农炎帝,而神农炎帝姓姜,故神农炎帝再来就是末世执行审判时的姜子牙。姜者女羊羔也,即阴土之灵,即雷祖。《红楼梦》中有金陵十二钗,妙玉在苏州玄墓蟠香寺出家,《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和杨过住在古墓中。故舜帝再来在零陵九嶷山下的蓝山县入胎,但在郴州市永兴县湘永煤矿安陵工区出生。煤矿为黑,玄为黑,故湘永煤矿安陵工区即玄墓,林黛玉和妙玉其实是跟随舜帝投胎在贾宝玉的肉体里面。贾宝玉的魄就是林黛玉的真心,真心外面的阳土之灵即妙玉。
三分石为九嶷山第二高峰,又称舜公石,三峰石,舜峰,海拔1822米,由三块突出地面360余米高的花岗岩组成,传说因为每年增高三分而得名,也传说三分石将飞瀑分成了岿水(舜水)、潇水、沱水而得名。

(宁远舜帝陵)

(九嶷山三分石)

当地传说舜帝在山顶饮酒时,有大鹏飞来啄破舜帝之酒葫芦,葫芦一分为三为化为三分石。阳艮石之灵即舜帝的酒葫芦,即太上老君的羊脂玉净瓶。阴艮石之灵即金翅大鹏雕,金翅大鹏啄酒葫芦即阴阳艮土之灵合一,可见舜公石为没有分阴阳时的艮土之灵或者说是阴阳艮土合一之灵。阳艮石即香炉石,即净瓶,故在香炉石和舜公石下流出湘江之源头潇水。舜公石有炎火之灵,故所流出之水故称營水。

《说文》:“萧,艾蒿也”
解读:
潇从水从萧,萧又名艾草,是一种有香气的草,象征花草之神白水素女,即娥皇,即女娲,即绛珠草林黛玉。白水素女为滴水龙,藏于水中,故名潇水,所以潇水从香炉石东南面流出。

《山海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
解读:
义均为舜帝的儿子,也称商均,帝俊生三身,即帝俊化生为舜帝,舜帝即三身,即三位一体的基督,所以舜帝化为三分石。
三分石海拔高度为1822米,1代表太极和先天一炁法身佛,822即农历8月22日,即燃灯古佛的诞辰日(本人生于己酉年农历8月22日),舜帝就是燃灯古佛再来,也可以称燃灯古佛之独子,舜帝即法王子妙吉祥文殊菩萨,故《红楼梦》中贾宝玉两次被皇帝封为文妙真人。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由此东行五十里,有三石参天,水分三处,俗呼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至其下,乃知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东北者为潇源,合北、西诸水即五涧交会者,出大洋,为潇水之源。直东者自高梁原为白田江,〔东十五里〕经临江所,〔又东二十里〕至蓝山县治,为岿水(舜水)之源。东南者自〔高梁原东南十五里之〕大桥下锦田,西至江华县,为沲水之源。”
解读:
根据徐霞客的考证三分石为三水之源,三水最后皆流注湘江。三分石在古代为传统意义上的潇水之源,也就是湘江之源头。三分石位于湖南永州市蓝山县和宁远县交界处,距蓝山县县城约40公里,故蓝山县为湘江源头。

《山海经》卷十三之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解读:
湘江从九嶷山舜葬地(舜公石)之东南角出,后向西流,再北流而环抱九嶷山舜葬地(舜公石)。可见古人(大禹伯益时代)认为湘江发源于舜公石东南面,而不是后来人们所认为的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潇水才是湘江的干流。潇水古称营水,又称深水,东晋以后改名潇水。

上图中的红线为蓝山县湘江源户外运动协会队员们从蓝山县方向登三分石山顶之路,在三分石上有一个洞,这个洞就象征灵山菩提祖师所住的三星斜月洞,所以舜帝下凡到舜水河边新民村的一个女孩胎里,但在蓝山县毛俊镇军田河边(俊水支流)的上洞村住胎,圣人之肉身母亲在圣人出生的前一日出上洞村,乘车到郴州市永兴县白沙矿务局湘永煤矿安陵工区的丈夫家居住,第二天圣人出生,象征舜帝法身出三星斜月洞化为魂,就出胎变成了凡人。埋在土里能发光的煤即象征地官火神舜帝的法身,白沙即象征六牙白象,即沙僧,即白石,即神的琴,即白鹤,即阳艮土之灵,即佛母的净瓶。

据说自古以来舜公石由蓝山县管理,由于宁远县有人在上面当官,故此近年来永州市政府强行将舜公石划给宁远县。从宁远县这面不能登上舜公石,只能在海拔大约为1400米处的观景平台观看舜公石,而从蓝山县这面就能登上舜公石,直达顶峰。

 

2013年5月21日(正好是我女儿的生日,象征认祖归宗。而2008年的农历四月初八512汶川大地震正好是我的结婚两周年纪念日,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国家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共同权威认定,湘江正源在九嶷山三分石下的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上面右图中的“源头”就是湘江源头野狗岭,在三分石的东南面,距离三分石中心空间直线距离约8公里。狗即是戌土,象征艮土之灵,含观音净瓶。

《道德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湘江源头为潇水,潇水也称營水和深水,也称厚河,就是德河,舜帝即是道德天尊。木即龙,水中藏木故为湘江源头。舜帝末世再来就是预言小说《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就是舜帝凡身,鲁智深于杭州钱塘江边听潮信而证道,江对面就是萧山,萧者艾草也,象征绛珠草下凡的花草之神林黛玉。潇水象征净瓶里出来的水,營水象征有离火的水,深水象征智慧很深的水。道县古代称道州,也称营道州。

《后汉书•寇荣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营魂识路之怀”
《道德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解读:
“营魄抱一”即是魂魄合一,营即妄动之魂也,即阳金灵。

湘江发源于野狗岭,舜水发源于人形岭,狗即犬,人犬即伏,舜帝即为伏羲(亚当)再来,他来九嶷山也是为了来看望该隐的后代(即当地的土著民),以及他的弟弟象(其封地为今道县等地)。
舜帝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听说舜帝病重或驾崩后,急忙从浙江绍兴上虞百官赶往湖南蓝山县,她们登上百叠岭没有见到舜帝,晚上夜宿蓝山县城南高阳村后面的石榴花岭,后来蓝山县人民为纪念舜帝的两个妃子曾留宿石榴花岭,故在石榴花岭修建了“皇英故祠”,俗称“娘娘庙”。

石榴花岭附近的村民在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日去娘娘庙祭拜两个妃子,说明两个妃子即观世音菩萨。据说此庙自古以来都极其灵验,在旱灾年村民上去求雨必灵验。但如今道路已经被雨水冲断,不能到庙里去了。娥皇为花神和风神,女英为石神,故夜宿石榴花岭,娥皇和女英合一即素女抱琵琶,即观世音菩萨持净水瓶。

“皇英故祠”前东南侧约10余米有一块天然青石峙立,高约2m,宽1m,光滑似镜,传为二妃奁台,俗称“梳妆台”;梳妆石右侧原有汩汩清泉,涓涓长流,现泉眼痕迹仍清晰可见;石右下角有一道槽痕,相传为“下米槽”,有缘有福之人可见到白米从石壁上源源不断的流出,极为稀罕。泉即白水,即象征净瓶里流出来的水。石中的白米即象征先天一炁,即兑金之灵。弥勒菩萨即米来菩萨,释迦牟尼的父亲称净饭王,在末世预言电影《新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称弥勒凡身为米一凡,在末世预言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称弥勒为米格,在金庸末世预言小说《侠客行》中称大粽子和狗杂种石破天。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预言称“水边田上米郎来,直入长安加整顿,行仁行义立乾坤”,藏在石头或谷壳里面的米就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观世音菩萨下米就是送子,人皆是先天一炁入胎,出胎后先天一炁分阴阳而有了魂和魄。

在蓝山县城城南,石榴花岭与观音岭相临,观音就是石榴花神,在《红楼梦》元春的判词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为贵妃娘娘,也是娥皇再来,就是观音下凡,为林黛玉之分身。
贾探春曾站在石榴树边与宝玉聊天,后来嫁到南海去了,也代表南海观音,为林黛玉之分身。贾宝玉去找葬花时的林黛玉时,也见地上有石榴花,而吃冷香丸的薛宝钗有一件石榴裙。林黛玉(花草神)、贾元春(妃子)、贾探春(海神)、薛宝钗(雪神,即水神)和薛宝琴(琴神,石神)都是代表观世音菩萨的不同分身而已。
贾宝玉的魂入净瓶中与净瓶里面的水神之真心(金钗、金锁)合一即是证道,故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花草之神林黛玉身体能发出天然冷香气,而薛宝钗从小吃冷香丸,表示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一体的,林黛玉就是水中莲花仙子,就是白水素女,而薛宝钗就是白水素女之白水及白水里面的法身佛。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的同时也是与林黛玉结婚,所以《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中说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之日(“黛钗分离之日”),贾宝玉就与林黛玉一起升天了(“玉离世,形质归一”)。
贾宝玉小时候为绛花洞主,即红花洞主,这暗示贾宝玉本为红色石榴花上的法身佛,即绛珠草上的法身佛。娥皇和女英夜宿石榴花岭,这也预言她们在红色政权时期要回到人间。

末世预言《五公经》西江月曰:
“九九乾坤数,石榴四九开花(1949年红色政权建立),胡人世间乱如麻,等待龙神走马,帝择西方归去,胡人依旧还家,南朝国里并生涯,尽在西江月下。”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解读:
历史记载舜帝在湖南韶山奏箫韶之乐,当时就有凤凰飞来。凤凰就是娥皇和女英合一之体,出生在韶山的毛泽东死后复活就是火凤凰,就是舜帝。
林黛玉的生日为百花仙子的诞辰日,她住在外有竹林的潇湘馆(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被称为潇湘妃子(即舜帝的妃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元春被暗示为凤凰,而贾宝玉被玉钏儿称为凤凰。当贾宝玉去水仙庵与荷花上的洛神合一时就变成了凤凰回来了,洛神即水神,即水仙,即九天玄女,即薛宝钗,洛神的荷花就是林黛玉。当贾宝玉和吃了冷香丸的薛宝钗合一之时,就是火凤凰了。

第二天娥皇和女英下石榴花岭,到了蓝山县所城镇等地,最后上九嶷山山顶寻找舜帝,到了三分石(舜公石),并在那里祭拜舜帝。由于登山途中两个妃子悲痛哭泣以手拭泪,泪粘在竹子上而变成泪竹,后人也称之为湘妃竹或斑竹。如今据说在那里有数万亩湘妃竹,数量为世界之最。
竹子为阴木代表娥皇,故观音住紫竹林,娥皇的心为法身佛,法身佛为目,法身佛藏在净瓶里生水,故为泪。娥皇和女英将泪留在竹上,这象征法身佛在竹上,《封神演义》中代表法身佛的鸿钧道人持竹杖即是此理。
传说两妃子后来在三分石南面直线空间距离约3公里的山峰上圆寂,身体化为香炉石。香炉象征有丁火和香气的娥皇,石象征女英,即装水的净瓶,潇水和舜水皆从三分石和香炉石之东南面流出。

(九嶷山香炉石)

传说娥皇和女英顺着湘江到了洞庭湖化为风雨之神,后来两人合一化为手持装有迷魂汤之碗的孟婆,碗即净瓶,即女英。楚国的屈原称娥皇和女英为湘夫人,即潇湘妃子。而舜帝则被屈原称为湘君,见屈原著作《九歌•湘君》和《九歌•湘夫人》

末世预言小说《红楼梦》也称《石头记》,贾宝玉为女娲补天时留在青埂峰下的石头,青埂峰谐音即青艮峰,青为木,木为三,艮为石为山峰,可见青埂峰即三石峰,即三分石,也称三峰石,即舜公石,即三身石,即舜峰。又舜帝即“始青一炁”之太乙救苦天尊,也是地官之“青虚大帝”,为雷祖石灵,故化为青艮峰。贾宝玉即舜公石下凡,香炉石下凡为有冷香和琴的林黛玉,香炉石之香来自绛珠草。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有一个琉璃灯(心),琉璃代表石。贾宝玉和林黛玉合一即燃灯古佛。北静王送给贾宝玉一串鹡鸰香念珠,鹡鸰香也称零陵香,象征贾宝玉出自零陵(永州)

(蓝山县塔下寺)

在蓝山县城南面的舜水河边有个回龙山,山上有一个回龙寺,也称塔下寺。传说此寺始建于唐代,后历代均有修葺。寺中又有个传芳塔,此塔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历时16年建成。当地传说天地混沌之时,有小白龙从东海随龙王来此游玩而不归,在水中兴风作浪,故建塔以镇之。小白龙即唐僧所骑的白龙马,即龙三太子,即九龙扶桑大帝所骑之九龙,九为金,金为白。这个故事预言龙王舜帝将与其子龙三太子一起从蓝山县归来,即太乙天尊骑狮子归来。

传芳塔为砖石结构,平面为正八边形,七层,高40米,塔基为天然岩石,塔体为青砖砌就。塔内各层均供有佛像,一层为寿佛,二层为玉皇,三层为真武,四层为星主,五层为龙殊,六层为文殊,七层为观音。塔有七层象征《妙法莲华经》中的七宝塔。
第一层之寿佛,即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即成佛后的贾宝玉。
第二层之玉皇,即玉皇大帝,即上帝,即“宝皇帝”贾宝玉。
第三层之真武,即水神九天玄女,即薛宝钗。
第四层之星主,即紫微大帝,即紫微星,贾府“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
第五层之龙殊,即骑龙的文殊菩萨,即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即“活龙”贾宝玉。
第六层之文殊,即文殊菩萨,即白帝,即法身佛,即“文妙真人”贾宝玉。
第七层为观音,在塔上里面有八脚水澡井顶,这也证明观世音菩萨为井龙。八脚代表阴木之龙。即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一之身,即吃了冷香丸后的薛宝钗,即警幻仙子。

从回龙寺沿着舜水往上游约十公里的九嶷山有个观音岭,从观音岭山流出一个滴水龙瀑布,此瀑布水流下后与下面的舜水合一,这与观音菩萨被称为滴水观音相呼应,滴水龙就是持净瓶倒水的观世音菩萨,为娥皇和女英合一之体。
塔下寺的山门为两重单开门,青砖结构牌坊式建筑,正面上书“三蓝一景”,联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题联为:“境胜祗园”、“举足登阶,便抵乘灵飞锡杖;回头是岸,未妨送客过溪桥”。
“境胜祗园”:祗园是释迦牟尼当年在印度最大的传法基地。舜帝弥勒佛的传法规模要远超释迦牟尼佛,因为舜帝将统一全世界所有宗教,并统一所有佛土为一个佛土。
“举足登阶,便抵乘灵飞锡杖”:舜帝就是拿着锡杖的地藏菩萨。
“回头是岸,未妨送客过溪桥”:回头是岸是指要人们认罪悔改。这里的“溪桥”就是《西游记》九十八回里唐僧上灵山见如来佛时孙悟空过的那个凌云渡的独木桥,即上帝独子之桥,即舜帝之桥。
在塔里面的四壁上还有墙绘,绘有《白蛇传》、《西游记》等传说故事,而这两个故事都是预言舜帝以弥勒菩萨之名在人间成佛。

大约2014年,蓝山县又重修了回龙寺。我舅舅的堂侄子,我所毕业的湘潭大学之图书馆原副馆长彭道杰先生和他在蓝山县的兄弟彭道光先生(作大理石生意)出人力和物力在回龙寺内用大理石建了一个文化长廊。图书馆馆长与当年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任周朝的图书管理员(守藏吏)相呼应。住峨眉(娥妹)山的普贤菩萨代表理德,普贤菩萨即娥皇,石就是女英,即六牙白象,大理石即象征与娥皇一起的女英。
杰即火木,即火龙,即天蓬元帅,即神农炎帝,即舜帝。道所发之光就是青牛,彭道杰和彭道光两兄弟合一即象征骑青牛有龙身的太上老君,即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即舜帝。这象征舜帝从蓝山县塔峰镇入胎下凡到人间,入塔证道后传播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彭是鼓的声音,雷公击鼓即打雷,故彭象征雷祖。道是他俩的辈分,这些事情都与道之化身紫微大帝和雷祖舜帝再来,并出自蓝山县和毕业于湘潭大学相呼应。
从佛教而言,舜帝分离出娥皇女英后就是佛教中的大势至菩萨,也是骑白猪的金刚手菩萨。从道教而言,舜帝分离出娥皇女和英后就是苍天上帝天蓬元帅,天蓬元帅下凡就是猪八戒。

永州地图如下:

《启示录》 1:13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长衣,直垂到脚,胸间束着金带。
《启示录》 1:14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启示录》 1:15 脚好像在炉中锻炼光明的铜,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
《启示录》 14: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和大雷的声音,并且我所听见的好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
解读:
永州地图的形状如同猪,猪就是亥,亥就是众水所集的海。分阴阳后的舜帝即天蓬元帅,在永州入胎下凡为猪八戒。猪背上拱起两座“山”字,即“琴”,其中最大的“山峰”即蓝山县和新田县,田为阴土,在蓝天(乾)的山为阴山,而祁阳县象征阳土之灵。蓝山县下面是道县,表示道藏在山中,即法身佛在舜公石里面。江华和江永皆代表子水,象征道藏在净瓶里面的水中,即藏在山洞里面的泉水中。猪八戒就是苍天上帝天蓬元帅,为道的化身,就是舜帝下凡。

从蓝山县地图上可见,祠堂圩、楠市、竹管寺、土市、太平圩、新圩、毛俊、犁头瑶乡正好组成一头猪的形像。其中犁头瑶乡为猪的前腿,毛俊镇为猪的后腿。这象征猪八戒在蓝山县入胎,所以舜帝在蓝山县下凡。
祠堂圩就是一个猪头的形像,所以在祠堂圩的虎溪村有九嶷山九峰之一的朱明峰,与猪八戒发红光一致。犁者谐音为离,犁者从牛,牛为离为光明之灵,南方为火,故虎溪村的南面就是犁头瑶乡。
祠堂圩的东北面就是楠市,其东南面就是竹管寺。楠木为阳木,为阳龙或雄虎,就是舜帝之阳木灵。竹为阴木,就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即月神嫦娥,即娥皇。阳木和阴木合一就是完整的神龙。
楠市和竹管寺的东面就是土市,土集聚为山或石,土和石都是艮山之灵,就是舜公石和香炉石,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和观世音菩萨的净水瓶。光明瓶和净水瓶实为一个瓶的阴阳两面,在火神舜帝手中称光明瓶,在娥皇手中称净瓶,所以舜公石和香炉石是相连,是一体的。
地图上汇源瑶族乡(拇指)、所城(手腕)和浆洞瑶族乡(小鱼际)合起来如同人的左手掌,掌上托着塔峰镇。这象征多闻天王李靖托塔,多闻天王就是舜帝,就是天蓬元帅。塔里面就是舜帝的法身,即法身佛文殊童子,即太上老君,即多宝如来。塔也是普贤菩萨所骑的六牙白象,普贤菩萨即娥皇,即阴木,用竹子表示,故塔峰镇上面为竹管寺。塔为艮土之灵,故塔即是沙,即流沙河里的沙僧,沙在水中,故塔峰镇在猪的肚子下面。
地图上的塔峰镇就如同一个即将从子宫中出生且头朝下的“婴儿”,婴儿左足露出弓足,右腿盘坐,两肘平抬(可能合十)背部朝外。这个“婴儿”即文殊童子,即法身佛,即道,即舜帝法身,即文曲星,这象征舜帝在塔峰镇入胎。
地图上的紫良瑶族乡、荆竹瑶族乡和大桥瑶族乡就如同一只伸出“食指”指向下面而其余四指握成拳的手,“一手指地”表示舜帝为地官。舜帝后来住在浙江杭州市筧桥镇机场路(谐音鸡场路)被一条河两面围绕的浅草名苑。此河起源于笕桥港,最后注入彭埠备塘河,名为六号港,全长23公里,六为亥猪。筧从竹从目从儿,这与有泪竹的荆竹瑶族乡相应,也与草神林黛玉相对应。

紫良瑶族乡的地图形状如同《封神演义》中魔礼寿囊中所养的神兽紫金花狐貂,象征林黛玉之女雷祖化身,为有紫气的玉石之灵,即瑶。貂也称貂鼠,代表子水。白水素女即紫金花狐貂,在《红楼梦》第十九回中贾宝玉戏称白水素女下凡的林黛玉为香芋变成的老鼠精。
舜公石和香炉石在紫良瑶族乡,为湘江源头,与《圣经》中摩西击打磐石出水一致。娥皇既是花神,也是青丘之九尾白狐。娥皇是阴木竹神,为阴龙,故紫金花狐貂“站”在荆竹瑶乡上面。而“大桥”即阳木,即舜帝之阳龙身。
紫良瑶族乡现在已经改名为湘江源瑶乡,瑶者美玉也,无上美玉即玉帝,也是雷祖玉清真王,即舜帝。紫良瑶族乡代表贾宝玉之玉和林黛玉之玉合一之玉,即阴阳两玉合一之玉,代表紫炁东来之太上老君,所以在九嶷山舜公石和香炉石周围住着大量瑶族人。蓝山县有六个瑶族乡,在宁远有五个瑶族乡,道县有三个瑶族乡,江永县有四个瑶族乡,永州市还有一个被誉为“神州瑶都”的江华瑶族自治县。

《大戴礼记•月令》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曰神农也。”
《邓天君宝诰》:“志心皈命礼。神霄玉府,歘火仙都。由元始祖劫以分真,以一炁应元而保运。冀羽化工之造,扶持道法之兴。受炼南宫,严异形而自若;发声仲春,生万物以熙然。仁本中存,威灵莫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雷主中天,歘火律令,炎帝真君,太乙雷霆普化天尊。
《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不多时,已到了清虚观门口。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的万福,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了,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
解读:
“受炼南宫”的神农炎帝为南方雷祖,为地皇,即地官,称为地官清虚大帝,可见,住在清虚观中的遮天大王就是地官舜帝,即神农炎帝。神农炎帝的诞辰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遮天大王的圣诞为四月二十六日,可见遮天大王就是神农炎帝。神农炎帝主管地狱,地狱不见天,故主管地狱的地官为遮天大王。在《红楼梦》中秦钟临死时见到判官,他一提及贾宝玉的名字,鬼判官就吓坏了。

百叠岭位于蓝山县塔峰镇百叠岭村,海拔高度850米,以一百个岭头叠加成一座独立的大山岭而得名,百叠岭与其它的山皆不相连,独成一体。传说当年舜帝登上百叠岭的山顶,数了一下只有九十九个岭,后来想起他自己脚下那座岭没有数,加上去正好一百座岭。
解读:
850米与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850毫米相对应,与杭州市太阳建筑国际会议中心的高度850分米相对应。八为天鹅仙子,为风神,5为土,为雷祖,0为道为无极神。85谐音为“爸吾”,雷祖舜帝就是众生之父。舜帝自己站在第一百座岭头上,故舜帝也被称为周文王的第一百子之雷震子。百由“一白”组成,“一白子”即先天一炁法身佛之法王子,即白帝,即文殊菩萨,即神猴孙悟空。

《封神演义》第一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那一日行至燕山,姬伯在马上曰:“叫左右看前面可有村舍茂林,可以避雨,咫尺间必有大雨来了。”……满山石洗佛头青。推塌锦江花四海,好雨,扳倒天河往下倾。……话犹未了,一声响亮,霹雳交加,震动山河大地,崩倒华岳高山。众人大惊失色,都挤紧在一处。须臾云散雨收,日色当空,众人方出得林子来。姬昌在马上浑身雨湿,叹曰:“雷过生光,将星出现。左右的,与我把将星寻来!”众人冷笑不止:“将星是谁?那里去找寻?”然而不敢违命,只得四下里寻觅。众人正寻之间,只听得古墓旁边,像一孩子哭泣声响。众人向前一看,果是个孩子。众人曰:“想此古墓,焉得有这孩兒?必然古怪,想是将星。就将这婴孩抱来献与千岁看,何如?”众人果将这孩兒抱来,递与姬伯。姬伯看见好个孩子,面如桃蕊,眼有光华。姬昌大喜,想:“我孩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适才之数,该得此兒,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道人曰:“雷过现身,后会时以‘雷震’为名便了。”昌曰:“不才领教,请了。”云中子抱雷震子回终南而去。
《大乘悲分陀利经》入一切种智行陀罗尼品第三:“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如是如是。弥勒阿逸多……弥勒。汝今于我所授法王子职。”
解读:
出生在燕山古墓边的雷震子就是雷祖舜帝下凡,即黑杀将军下凡,故称将星。雷祖舜帝为佛之头,即佛头上的艮土之灵,即青天之石,故说“满山石洗佛头青”
雷震子为周文王的义子,周文王象征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虽然早已成佛,但是曾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法王子。而舜帝孝义第一,故称义子。义的繁体字为義,由“羊我”组成,羊即未,即山,真我在灵山里面即義,真我即法身,義子即法王子之雷祖化身,即羔羊耶稣。
舜帝为地官,管理一切山,为百岭之管理者,故有分身藏于百叠岭。末世时舜帝在百叠岭附近下凡入胎,故周文王称其为第一百子,以表明其下凡入胎之地。
舜帝再来出生于郴州市永兴县湘永煤矿安陵工区,安陵工区即安放陵墓的工区,故雷震子出生在古墓边。而且雷震子为黑色大鸟,煤为黑色。燕子为黑色,燕山即黑色的山,即出煤的山。
地理上的燕山在北京地区之北面和东面,纣王的朝歌在河南省淇县,周文王的西岐在西安,他从西安往朝歌去不可能经过真正的燕山,故此小说中的燕山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北京燕山,而是指下藏有黑煤的矿山。艮山之灵为鸟,煤矿就是黑鸟,故称燕山。燕山也代表含水的灵山,即有艮土之灵的玄鸟九天玄女。舜帝法身从净瓶中出,故出生于燕山古墓。燕山古墓即妙玉所在的玄墓。

舜帝为百岭之官,故此舜帝禅让后住在浙江上虞百官,而上虞市的舜帝陵也建在百岭路边,以象征舜帝是百岭之主,即山地之主。
2018年8月22日下午6点左右,我刚从杭州回到家乡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果木村柳溪桥,在家门口拍摄到九嶷山舜帝陵上空的云日奇景(取自自己所拍的视频)。本人的驾驶证也是于2005年8月22日从绍兴取得,与九嶷山舜公石海拔高度1822米呼应。

(滴水龙瀑布)

(虎溪村拍摄的朱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