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章 绍兴龙华寺和弥勒兜率天宫

大香林兜率净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由兜率天宫(天上净土)和会稽山龙华寺(人间净土)两大建筑群组成。景区南北纵跨三个山峰,面积1300亩,中轴线长达2500米,建筑面积近10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
兜率宫所在的宝林峰海拔为321米,象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菩提,即无极,即法身佛;一为太极,即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合一的弥勒菩萨,即上帝独子,即五灵帝君,即紫微大帝,即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太极包含法身佛。二为两仪,即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三是由两仪所生的天、地、人,即三才。
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之地,为中国五大镇山之一,称为南镇,会稽山还是古代九大名山之首。相传大禹治水后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现存有大禹陵等重要名胜古迹,出生于绍兴丰惠镇的舜帝和归葬于绍兴会稽山下的大禹都是文殊菩萨之分身,也是弥勒菩萨之分身。
根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共有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三会和弥勒三会,故此绍兴兜率天宫建立在龙华寺后面。据《法苑珠林》载,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
绍兴即绍继兴旺佛法之意,会即集会,稽即考核和审判。龙代表中国,龙华即象征中华,树为木为震,震为东,弥勒菩萨在中华东部地区(华东)之浙江悟道。

会稽山龙华寺依山而建,建筑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佛教寺院,总投资约五亿元人民币。寺内的精美佛像造像是目前国内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水准,这象征弥勒佛要当中华皇帝。佛教《增一阿含经》称阿逸多(弥勒)为螺王,末世在鸡头城(中国地图有鸡头之时)出生,由在鸡足山入定的迦叶尊者迎接,然后当转轮圣王,以武力统一全世界。
恢复重建的弥勒圣境原址在原弥勒庵和兜率峰,弥勒庵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354),由京都高僧支遁(313-366)所建造,中国的第一尊弥勒造像就供奉在这里。
最早将弥勒经典传入中土的,当是西晋的竺法护。法护的祖先是月支人,世居敦煌郡。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译出《弥勒下生经》一卷。同时,还译有《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
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支遁在会稽山鹫峰寺立道场,开创佛教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之色宗。他还对弥勒经典作了广泛传播,极力赞美弥勒上生兜率和下生世间为众生解决苦难的功德。
据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载,东晋永和六年(350),支遁寻胜会稽山,与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晤面,大力传播弥勒经典,推动了会稽山的弥勒信仰。据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先贤王羲之在会稽山鹫峰寺寻访支遁公,探讨弥勒信仰。会稽山地区的先民还把宝林山的最高峰顶称之为弥勒峰,可见,弥勒信仰当时在会稽山地区相当盛行。
支遁曾作《弥勒赞》曰:“弥勒承神第,圣录载灵篇。乘乾因九五,龙飞兜率天。法鼓震云宫,逸响高三千。……盘纤七七纪、应运莅中幡。挺此四八姿,映蔚华林园,亹亹玄轮奏,三摅在昔缘。”(见《广弘明集》第15卷)
随着弥勒信仰在会稽山地区的盛行,弥勒造像也逐渐出现。有建于隋朝的绍兴柯山柯岩石窟弥勒石佛、绍兴齐贤镇下方桥羊山石佛、绍兴新昌大佛,为江南四大石佛之三。
柯岩弥勒石窟造像和羊山弥勒石窟造像,都是为体现弥勒下生信仰而雕凿的,着佛装、取双腿下垂倚坐姿势的弥勒像,在造型上与释迦牟尼佛已没有多大区别,代表在人间成佛时的弥勒。绍兴会稽山地区弥勒造像的塑造,包括绍兴新昌大佛寺的弥勒像,足以说明弥勒下生信仰在会稽山地区的广泛和深入。
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信仰、下生信仰和化身信仰,于五代十国时,浙江宁波奉化出现了弥勒化身布袋和尚,随后就出现了弥勒化身信仰。在会稽山地区的寺院如云门寺、显圣寺、天衣寺、鹫峰寺、深云禅寺、九峰寺、翠峰寺等的天王殿或山门内都以布袋和尚作为弥勒的原型进行供奉。
据《绍兴府志》记载,唐代初期,随着弥勒信仰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朝廷赐额,将宝林山弥勒庵改为龙华寺。到唐代中叶弥勒上生信仰还是相当流行的,杭州刺史、晚年号称香山居士的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就是一位信仰的突出代表,他积极参与发愿“一时上生”弥勒净土的法会,并撰文《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
从唐到宋,会稽山龙华寺盛极一时,成为兜率净土信仰的中心和典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华寺被毁。2008年由绍兴市佛教信徒集资重建龙华寺,同时还在龙华寺的后面山顶上新建了兜率天宫。在南怀瑾指导下,依弥勒三经为原始版本规划设计的兜率天宫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七重宝垣、兜率天宫内院和紫金莲花。
七重宝垣是天宫的基座,宝垣外围由5000米汉白玉栏杆围合,像七层白云烘托着巨型莲花。七重宝垣的四周雕刻着诸天罗汉菩萨及佛造像,浮雕长达四千多米。宝垣内部为佛教艺术博物馆、佛教八大宗坛、及水陆内坛等。天宫顶部为四十八瓣直径五十六点七米的巨型紫金莲花。兜率天宫中间部分是兜率天内院,内部的桂花树下供奉的三十三米高说法天冠弥勒像,是世界最大的室内坐佛。本来弥勒佛像应该是坐在在龙华树下,但是中国没有龙华树,据说当地的一个高僧梦见一菩萨告诉他,中国的菩提树就是桂花树,于是用桂花树代替了菩提树。兜率净土所在的香林花雨风景区,因桂而得名,因桂而成景,因桂而出名,有千年桂林。风景区内桂花树,面积广达千亩,多为数百年的老树,有一株比湖北咸宁“桂花王”还要大的中国桂花王,该树树高18米,蓬径20.2米,覆盖面积达320多平方米,根围达4.3米,有三根主干。
中国网绍兴12月26日讯(记者 王金梅):今日上午,“会稽山兜率天宫落成庆典暨佛像开光法会”在绍兴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佛教三大语系、四大名山、港澳台地区、韩日佛教界代表等五十多位高僧大德出席了落成庆典并主持开光法会。落成庆典上,著名二胡演奏家陈军《心中的阿尔金》悠扬演奏与王珂迩《心经》独唱梵音供佛演出,为活动拉开序幕。随后由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主持庆典。

陈军号称太极琴侠,而弥勒菩萨就是太极神,也是无极神,曾下凡为琴祖神农炎帝,这暗示弥勒菩萨在人间姓陈,曾住与绍兴,后隐居于杭州,故由灵隐寺的光泉大和尚去绍兴主持开光大典。会稽山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在桂花树下悟道,故圣人在以桂花为市花的杭州市之明桂北苑读经悟道。
2016年元月1日兜率天宫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本人于2015年12月28日乘去柯桥出差的机会,前往参观,留影如下:

筹建方本来计划在金色莲华座上放一尊站立的弥勒佛,但没有被政府部门批准,所以后来在金色莲华座上就没有弥勒像了,由于金色莲华座上没有弥勒佛,所以就被称为无相弥勒,与《圣经》中所说的,末法时期打破一切偶像相呼应。
开光时间为12月26日,这天上午在西方却还是圣诞节的时间。这天也是毛泽东的诞辰日,死后复活的毛泽东就是弥勒菩萨,即三位一体的耶稣再来。这天也是印度南亚大海啸的灾难纪念日。作为共产党时的毛泽东就是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的哪吒,即善财童子,为弥勒菩萨和观音之子。
在兜率宫的门外面有药师佛的十二神将,所以弥勒佛也是药师佛。此十二神将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即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在兜率宫的门上有鸟身雷祖的浮雕像,雷祖九天应元普化天尊即《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弥勒菩萨其实就是雷祖,即西方广目天王,为上帝独子耶稣,也是第一百子的地官舜帝,也是天父和圣灵,即三位一体的基督。

6.03章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

普陀山法雨寺又称后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左之光熙峰下,法雨寺的山门上写有“天华法雨”四个大字。

天华即天花,即后土娘娘,即观音。法雨即所传之法如同春天的喜雨一样滋养万物,又雨来自观世音菩萨的净瓶,观音是花神,也是雨神。
法雨寺在白华顶光熙峰下,白华顶为普陀山佛顶山的主峰,又名菩萨顶。白华即白花,代表白莲花之弥勒菩萨。熙是兴起的意思,所以光熙就是光兴起,即妙光菩萨要兴起来,即文殊菩萨要兴起来,弥勒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即妙光菩萨,即永恒的上帝。
这个寺庙没有大的山门,只有一个位于寺庙东南面的小门,东为震木,南为离火,东南即象征骑狮子的文殊妙光菩萨。这个门为什么这么小呢?这是与《圣经》相呼应的。
《马太福音》7: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进了山门左转进去就是一个大院子,第一个殿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弥勒菩萨,第二殿是玉佛殿,里面供奉的是白玉释迦牟尼卧佛像,第三个殿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这三个殿的布局正如同西方极乐世界之西方三圣,所以这里暗示我们弥勒菩萨就是有光明瓶的大势至菩萨,而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
弥勒菩萨所在的殿称为天王殿,因为在弥勒下降人间成佛前在兜率天作天王,在他的下面还有四大天王。在天王殿的外面有一个露天的九龙壁,上面有九条栩栩如生的石头雕刻的龙。这九条龙暴露在室外故为阳龙,而阳光下的石龙即代表有阴艮土之灵的阳龙,即有龙身的雷祖,或者是道教的九龙扶桑日官大帝玉清真王,即南极长生大帝,即东王公。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吉祥卧的姿势涅槃,所以白玉释迦牟尼佛卧像就象征涅槃后的释迦牟尼。前面为弥勒菩萨,后面为观世音,表示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分身为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白玉即代表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艮石之灵,也代表法身佛,即玉帝,为泰灵。
玉佛殿后面是圆通殿,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圆通殿也称九龙殿和观音殿,在《楞严经》中称观音法门是最为圆通的法门,故称观音殿为圆通殿。观世音菩萨为九龙扶桑日官大帝玉清真王(东王公)之妻子,即西王母,也有九条龙,故称九龙殿。
在观音殿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宝级文物名为九龙澡井,在这个澡井中共有九条雕刻得极其精致的龙,九条木龙盘在九根柱子上。弥勒菩萨是火龙身,故在阳光下,观世音菩萨是水龙身,故住于井中。此井为天上之井,故放在观音殿的天花板上,称为澡井。澡井即净瓶,澡井在室内,澡井内不见太阳,故藻井内的九龙为阴龙,井中龙即白水素女,为观音菩萨的福神身,净瓶内的水即九天玄女。

九代表九炁,太阳下的九龙带有太阳九炁,即九阳之炁,其龙为阳龙。室内澡井之龙带有太阴九炁,其龙为阴龙。澡井之水就是生命之水,在人体为肾水。
《启示录》22:17 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马太福音》24:27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浙江舟山普陀山法雨寺在中国华东地区的最东面,与“闪电从东边发出”相呼应,三位一体的耶稣就是弥勒佛。

6.02 章 杭州玉皇山和福星观

山上遗存有天池(象征坎水)、白玉蟾井(白玉和蟾蜍即法身佛,即三清)等古迹,山腰有八仙聚会之紫来洞,山下有八卦田(为南宋皇帝祭祀先农时亲耕的籍田)。
玉皇山下有八卦田,此说明玉皇上帝下凡人间就是创八卦的伏羲,在玉皇山对面还有一个凤凰山,龙山代表伏羲阴土之灵,而凤凰山代表女娲阳土之灵。

福星观地处杭州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玉皇山之山顶上,此山原名龙山,远望如巨龙横卧故得名。福星观是历史悠久而著名的江南道观,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据《玉皇山庙志》记载,福星观相传初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初名玉龙道院,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悠久历史。据该书记载,曾有一位上山采花的老人,遇见一道人,问之,则曰:“特朝三清道祖”。即时腾空而去。一时传扬,采花老人便开山启建玉龙道院。院内建大罗宝殿,供奉三清三宝三天教主。
传说太白金星在杭州玉皇山脚下寻找到玉皇大帝张友仁,故得名为玉皇山。玉皇山边还有个黄龙洞,玉皇大帝其实就是轩辕黄帝,传说黄帝骑黄龙飞升。每一届的玉皇大帝都是昊天上帝的不同分身而已,道教的玉皇大帝就如佛教在人间出世的佛。白王为金之灵,玉皇即玉中金灵,即三清,即玉中之法身佛,为佛之慧身,而龙为其福身,玉龙就是黄龙,即土龙。

福星即木星,即龙,故福星观建在龙山,且初名玉龙道院。福星道院之名,约始于明代中期,当时的道士罗普仁扩建了玉龙道院,正式取名“福星道院”,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浙江巡抚李卫看见火灾太多,于是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又于山腰安置七星铁缸,取水以制火之意。日月池象征玉皇上帝一分为二化为太阳神和月神,即东王公和西王母,而七星铁缸即代表神的七灵,即玉帝生七灵。
观前建筑有:石牌坊一座,正面书《玉皇上帝》,前面书“普济群生”。道观里现在主要供奉的是昊天上帝,昊天上帝即三清,即玉皇上帝,即传福音的三位一体之基督耶稣。

玉皇山顶的福星观和山下的八卦田如下图:

 

6.01章 佛、道、犹太三教祖庭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 、“孝文化”、“寿文化” 、“钟馗文化” 、“财神文化” 的发祥圣地,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地肺就是地中金,中和周皆为土,万物出生于土,最终又归于土,南山为太乙天尊的阴土之灵,故称终南山。
终南山东起盛产美玉的西安市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介于东经107°37′—109°49′、北纬33°41′—34°22′之间,东西长约230千米,最宽处55千米,最窄处15千米,总面积约4851平方千米。横跨蓝田县、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县区,绵延200余公里,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
《启示录》 2:17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解读:
南山代表寿,因为南山为阴艮山之灵,阴艮山里面装的是金丹,此金丹就是火中太白金星,即火中圣灵。白石和美玉就是阳艮土之灵或艮土之灵,即观音的羊脂玉净瓶,也常代表水中圣灵。

金星即太白金星,金星即精就是酉鸡,即金刚法身佛,即太上老君。太白山为秦岭山脉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地处宝鸡市太白县,最高处拔仙台之海拔高度为3771.4米。
太白山名由来已久,现代地理定义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鳌山(古称武功山,垂山,西太白山)以及联接二者的西跑马梁等。原太白山与鳌山(古称武功山)东西对峙,又有东、西太白山之称。东太白与阳金灵对应,西太白与阴金灵对应,所以观世音菩萨乘坐鳌鱼,也称鳌鱼观音。在《封神演义》乌云仙最后化作金须鳌鱼,鳌鱼就是土中金刚法身佛。
大终南山之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太乙峪中。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以南的秦岭北脉(长安区太乙宫镇)。翠华山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翠华山的最高峰就叫终南山峰,翠华山也是大终南山的一部分”
传说有太乙真人在翠华山修炼,且峪口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建的太乙宫,故此得名太乙山。因太乙天尊在此长久修炼,传说后来在天池西边的山峰中,形成了一座“太乙真人石像”。天池西边的翠华峰由多个山崩留下的残峰所组成,其中一个小峰孤立于其它残峰之外,昂然矗立,面对群山,此即为“太乙真人石像”
终南山为侠道隐居第一山,为鬼王钟馗和财神菩萨赵公明元帅之故里,两人都是地官,都是太乙天尊的化身,即太阳神的化身。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在终南山结草为观,拜老子为师后,请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就是太乙天尊,即太乙真人,即东王公,太上老君即太白金星。

《以赛亚书》18:7到那时这高大光滑的民,就是从开国以来极其可畏,分地界践踏人的,他们的地有江河分。他们必将礼物奉给万军之耶和华,就是奉到锡安山,耶和华安置他名的地方。
解读:
锡安山即西安山,即太乙山,太乙山之山名即天父太乙天尊的名,又太白山也有圣灵太白金星的名,故为“耶和华安置他名的地方”,这里讲的锡安山就是太乙山,即终南山,可见天父耶和华就是有圣灵的太乙救苦天尊。

终南山在西安市的南面,所以《圣经》称终南山为西安山,后人翻译成锡安山,当然这里是指《圣经》预言末世来临时所说的锡安山,而非指以色列那个锡安山。上帝住锡安山,所以以色列也将他们的圣殿所在的山称为锡安山。

《创世记》 2:13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以赛亚书》 18:1-2 唉!古实河外翅膀刷刷响声之地, 差遣使者在水面上,坐蒲草船过海。
《以赛亚书》18:3世上一切的居民,和地上所住的人哪,(锡安)山上竖立大旗的时候,你们要看。吹角的时候,你们要听。
《耶利米书》 4:6 应当向锡安竖立大旗,要逃避,不要迟延!因我必使灾祸与大毁灭从北方来到。”
《以赛亚书》 13:2 应当在净光的山(a clear mountain-top,)竖立大旗,向群众扬声招手,使他们进入贵胄的门。
《启示录》11:1有一根苇子赐给我,当作量度的杖。且有话说,起来,将神的殿,和祭坛,并在殿中礼拜的人,都量一量。
解读: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根本不临海,没有海岸线,所以这里的古实国不是之埃塞俄比亚,而是指中国。通往大海的古实河即基训河,即由西向东贯穿中国的长江,故说“环绕古实全地”,在埃塞俄比亚没有这种环绕全地的河。
古实国的锡安山就是终南山或太白山。干净就是太白,净光山就是终南山的最高峰太白山。末世圣灵太白金星(太上老君)将化作弥勒菩萨到西安终南山之太白山竖立认祖归宗的大旗,建立神的殿。

南五台位于西安南长安区境内约30公里的秦岭北麓,海拔1688米,为秦岭终南山中段的高点,因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个台,也就是山上的五个小峰(即五个山峰),故名五台山,古代也曾称之为太乙山;因为在西安北部耀县的五台山(药王山,北五台)以南而得名为南五台。文殊菩萨即药王菩萨,故北五台山也称药王山。
山西的五台山也因为有五座峰而得名,《名山志》载:“(山西)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山西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为土,法身佛太白金星为土中金,即法身佛文殊菩萨,故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虚云曾开示关于文殊菩萨和终南山的典故:“华严初祖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化身。有弟子亲近很久。不知他的伟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礼文殊去。”师赠以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弟子不会意。及至五台山脚,见一老人。谓之曰:“文殊今在终南山?”老人答:“文殊,杜顺和尚是也。”
可见住在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就是文殊菩萨,就是阿弥陀佛。杜顺和尚俗姓杜,法号法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即公元557年,雍州万年县杜陵(今属西安市)人,唐朝高僧,华严宗初祖。《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帝心就是上帝之心,即法身佛,即太上老君。可见文殊菩萨也住在终南山。

《封神演义》(末世预言小说)第一回:“太白旗悬独夫死,战亡将士幽魂潜。天挺人贤号尚父,封神坛上列花笺,大小英灵尊位次,商周演义古今传。”
《启示录》 20:15 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启示录》 21: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解读:
尚父姜子牙的“牙”就是法身佛,就是太白金星,即太上老君,即文殊菩萨。姜子牙即末世来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即圣灵耶稣再来,而尚父就是天蓬元帅,即天父太乙天尊。封神榜就是《启示录》中的生命册。姜即女羊,即阴艮土之灵,姜就是男羔羊,即有阴土之灵的太乙天尊。

第六部 传说与文物古迹(目录)

6.01章 佛、道、犹太三教道场之终南山
6.02 章 杭州玉皇山和福星观
6.03章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
6.04章 绍兴龙华寺和弥勒兜率天宫
6.05章 绍兴柯岩石佛弥勒和云骨
6.06 章 绍兴香炉峰和大禹陵
6.07章 湖南省永兴县观音岩
6.08章 南岳南台寺和祝圣寺
6.09章 杭州雷峰塔和飞来峰灵隐寺
6.10章 法门寺佛指骨舍利和法杖
6.11章 圆顶清真寺蓝色巨石和吉林陨石
6.12章 三星堆金杖、太阳轮和神树

5.20章 魔经之《古兰经》略谈

第一节 论穆罕穆德是敌基督

什么是敌基督呢?据约翰壹书所载,凡否定耶稣为基督,否定耶稣为神的独生子,否定耶稣是道成肉身的,否认耶稣死后复活,就是敌基督。

《约翰一书》
2:8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
2:22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
4:3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 神,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

我们来看看穆罕穆德在《古兰经》里是怎么说的:
4:157又因为他们说:“我们确已杀死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尔撒,真主的使者。”他们没有杀死他,也没有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们不明白这件事的真相。为尔撒(即耶稣)而争论的人,对于他的被杀害,确是在迷惑之中。他们对于这件事,毫无认识,不过根据猜想罢了。他们没能确实地杀死他。
5:17 妄言真主就是麦尔彦(玛丽亚)之子麦西哈(耶稣)的人,确已不信道了。
5:73妄言真主确是三位中的一位的人,确已不信道了。除独一的主宰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如果他们不停止妄言,那末,他们中不信道的人,必遭痛苦的刑罚。
5:73麦尔彦之子麦西哈(耶稣),只是一个使者,在他之前,有许多使者确已逝去了。他母亲是一个诚实的人。他们俩也是吃饭的。你看我怎样为他们阐明一切迹象,然后,你看他们是如何悖谬的。
8:30犹太人说:“欧宰尔是真主的儿子。”基督教徒说:“麦西哈(耶稣)是真主的儿子”。这是他们信口开河,仿效从前不信道者的口吻。愿真主诅咒他们。他们怎么如此放荡呢!
解读:
从古兰经上面两段经文看,穆罕穆德否定耶稣是上帝(真主),否定三位一体,更否定耶稣是上帝(真主)的独生子,否定耶稣死后复活,由此可见穆罕穆德就是敌基督,而且是历史上最大的敌基督。

第二节 论穆罕穆德是假冒的使者

穆罕穆德在古兰经里一直冒充上帝(真主)的使者,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穆罕穆德根本就不是什么真主的使者,纯粹是个魔王。

一,上帝不会派文盲来做立约的使者
穆罕穆德是个文盲,上帝怎么会派个不识字的人作为开宗立派的使者呢?难道一个识字的不比一个不识字的人更能传道吗?难道上帝连个识字的使者都找不出来吗?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得道者自然会通晓文字,这在佛教称为文字般若。
参考62:2 他在文盲中派遣一个同族的使者,去对他们宣读他的迹象,并培养他们,教授他们天经和智慧,尽管以前他们确是在明显的迷误中;

二,穆罕穆德所谓“真主启示”中有明显的科学性错误。
22:5众人啊!如果你们对于复活的事还在怀疑之中,那末,我确已创造了你们,先用泥土,继用一小滴精液,继用一块凝血,继用完整的和不完整的肉团,以便我对你们阐明(道理)。
25:54他就是用精水创造人,使人成为血族和姻亲的。你的主是全能的。
36:77.难道人还不知道吗?我曾用精液创造他,而他忽然变成坦白的抗辩者
解读:
从这几段经文可见,穆罕穆德纯粹在胡说八道,古人不知道人体胚胎发育是要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结合而成,最后发育成出生的婴儿,难道上帝(真主)也不知道女人怀孕需要精子也需要卵子吗?真主不是全能全知吗?显然穆罕穆德所有所谓“真主的启示”都是他忽悠人的。当年由于科技不发达,不知道女人的血里有卵子,所以没有人能有证据指出他在冒充上帝的使者,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依据我们所获得的某些科学知识就可以肯定穆罕穆德在说谎,就可以断然否定穆罕穆德的上帝使者身份。

《创世纪》2: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解读:
可见上帝是用尘土和生气造人,生气即神口中的气(炁),而不是用精液,精液只是幻相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媒介,即使肉体也是一层皮囊,肉体里面灵魂魄才是生命体,精液并非灵魂,而只是灵魂的载体。所有生物的肉体都是上帝用先天一炁即圣灵所造的。众生的心也是上帝用先天一炁造的。

第三节 穆罕穆德是毫无预告的假使者

我们从圣经里知道,重要的使者(有立约权)出现于世,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在以前的经书中有预言或预告,上帝(真主)通过先知们提前把上帝的使者要来的信息预告给人们,并会预告一些特征,以便人们以后一一验证。
2,能传达上帝律法的 “立约的使者”只有圣灵摩西或上帝的独子耶稣。
不能将立约的使者等同于普通的先知,普通先知没有传上帝律法的权利,只能传上帝的一些其他旨意。

第四节 穆罕穆德肆意修改上帝诫命引人下地狱

穆罕穆德假冒先知之名,肆意修改上帝的诫命。
《古兰经》3:50 (我奉命来)证实在我之前降示的《讨拉特》,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我已昭示你们从真主发出的一种迹象,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服从我。
《马太福音》 7:21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马太福音》 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解读:
穆罕穆德号称上帝使者,主要是要求人们完全服从他,而耶稣则是要求人们服从上帝,穆罕穆德修改了如下上帝的诫命,最终引导所有的伊斯兰教信徒下地狱!

一,穆罕穆德修改了爱上帝的诫命
《圣经》申命记
5:7“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5:10爱我和遵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施慈爱,直到千代。
6:5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
解读:
而穆罕穆德,把要爱上帝的诫命去掉了,而改为形式主义的拜功和顺从。其实是要别人顺从他自己而已。

二,修改要守安息日的诫命
《圣经》申命记5:12 “‘要遵守安息日为圣日,照着耶和华你 神吩咐你的。
在《古兰经》里没有要遵守安息日的律法,这一条被穆罕穆德废除了。

三,修改不可杀人的诫命
《圣经》申命记5:17 “不可杀人。”
在《古兰经》里,穆罕穆德鼓励杀人,认为杀人能上天堂,这就是目前中东邪教组织和极端恐怖组织兴起的根本原因。认真按《古兰经》生活的人就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就是残暴的极端分子。

我们来看看《古兰经》里关于杀人的假启示。
3:169 为主道而阵亡的人,你绝不要认为他们是死的,其实,他们是活着的,他们在真主那里享受给养。
3:195.他们的主应答了他们:“我绝不使你们中任何一个行善者徒劳无酬,无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男女是相生的——迁居异乡者、被人驱逐者、为主道而受害者、参加战斗者、被敌杀伤者,我必消除他们的过失,我必使他们进那下临诸河的乐园。”这是从真主发出的报酬。真主那里,有优美的报酬。
4:74.以后世生活出卖今世生活的人,教他们为主道而战吧!谁为主道而战,以致杀身成仁,或杀敌致果,我将赏赐谁重大的报酬。
4:89.他们希望你们象他们那样不信道,而你们与他们同为一党。故你们不可以他们为盟友,直到他们为主道而迁移。如果他们违背正道,那末,你们在那里发现他们,就在那里捕杀他们;你们不要以他们为盟友,也不要以他们为援助者,
8:16.除非因为转移阵地,或加入友军,在那日,谁以背向敌,谁要受真主的谴怒,他们的归宿是火狱,那归宿真恶劣。
8:17你们没有杀戮他们,而是真主杀戮了他们;当你射击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射击,而是真主射击了。
9:5当禁月逝去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发现以物配主者,就在那里杀戮他们,俘虏他们,围攻他们,在各个要隘侦候他们。如果他们悔过自新,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你们就放走他们。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
9:123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讨伐邻近你们的不信道者,使他们感觉到你们的严厉。你们知道,真主是和克己者在一起的。
46:4你们在战场上遇到不信道者的时候,应当斩杀他们,你们既战胜他们,就应当俘虏他们;以后或释放他们,或准许他们赎身,直到战争放下他的重担。事情就是这样的,假若真主意欲,他必惩治他们;但他命你们抗战,以便他以你们互相考验。为主道而阵亡者,真主绝不枉费他们的善功,
解读:
从以上经文可见,穆罕穆德宣传要杀掉不信他的道的人,而且杀了不信他的道的人还可以上天堂,可见穆罕穆德完全是恐怖组织的创始人,而《古兰经》就是一本恐怖组织的魔经。

有人说《圣经》里摩西等先知也指挥犹太人杀人,那么我们如果区分呢?
首先,犹太人是为了夺回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而征战,不是为了信仰去杀人,根据经中记载,那些原来住在迦南地的人都是不义的人,都是已经被上帝审判了的人。

《圣经》申命记
9:4/5“耶和华你的 神将这些国民从你面前撵出以后,你心里不可说:‘耶和华将我领进来得这地,是因我的义。’其实,耶和华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是因他们的恶。你进去得他们的地,并不是因你的义,也不是因你心里正直,乃是因这些国民的恶,耶和华你的 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又因耶和华要坚定他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应许的话。”
其次,《圣经》里从来没有说杀人可以进天国。《圣经》所谓为道而死而得永生是指为了信仰而被魔鬼势力所杀,死后复活得永生,就如耶稣的十一个门徒那样被逼迫而死,那才是为道而死。

第五节 穆罕穆德实质上是想获得绝对的权利

《古兰经》
3:5(我奉命来)证实在我之前降示的《讨拉特》,并为你们解除一部分禁令。我已昭示你们从真主发出的一种迹象,故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服从我。
3:14.谁违抗真主和使者,并超越他的法度,真主将使谁入火狱,而永居其中,他将受凌辱的刑罚。
4:14谁违抗真主和使者,并超越他的法度,真主将使谁入火狱,而永居其中,他将受凌辱的刑罚。
4:42不信道而且违抗使者的人,在那日将希望自己永远埋在地下,他们不能隐瞒真主任何一句话。
4:80谁服从使者,谁确已服从真主;谁违背(使者,你不要管谁),因为我没有派你做他们的监护者。
4:115谁在认清正道之后反对使者,而遵循非信士的道路,我将听谁自便,并使他入于火狱中,那是一个恶劣的归宿。
5:33敌对真主和使者,而且扰乱地方的人,他们的报酬,只是处以死刑,或钉死在十字架上,
9:62他们以真主对你们盟誓,以便你们喜悦,如果他们真是信士,更应该使真主及其使者喜悦。
31:57诽谤真主和使者的人,真主在今世和后世必弃绝他们,并为他们预备凌辱的刑罚。
47:33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你们不要使你们的善功无效。
72:23我只能传达从真主降示的通知和使命。谁违抗真主和使者,谁必受火狱的刑罚,而且永居其中。
解读:
从以上可见,穆罕穆德几乎把自己等同于上帝,因为他坚持反对他就是反对真主,反对他就要下地狱,这只是为了使人们无条件地顺从他,以此他就能获得绝对的世俗和宗教权利,以此他就能顺利地把人们引导到地狱里去。这是大魔王默罕默德借用上帝的名义来诱骗人们信任他。
不违背上帝的诫命和律法及旨意就无罪,反对上帝的诫命和律法及旨意就有罪,有罪无罪以此为基准。

第六节 《古兰经》毫无新义

通观整本《古兰经》,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魔论外,其内容总结如下
一.修改摩西律法
二.反复重复讲述阿丹(亚当),穆萨(摩西),易卜拉欣(亚伯拉罕),鲁特(罗得),叶尔孤白(雅各),优素福(约瑟)等人的故事,并且是添油加醋,任意增加上帝和他们谈话内容,任意以上帝的名义解释。
三.威胁恐吓之词太多。
四.用天堂的美食,美女来诱惑现实生活中没有美食和美女的男人们。

综合以上五章内容,可见穆罕穆德是史上最大的敌基督,而《古兰经》是史上最大的魔鬼经典,是现代中东恐怖主义的理论指导书。不可杀人是任何正统宗教的绝对要求,没有经过上帝的审判和授权,任何人杀人都是有罪的。

默罕默德实际就是圣灵的大鬼魔王身份,就是启示录中无底坑上来的兽,就是阿修罗王,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即灵宝天尊的魔王身,即地藏菩萨的魔王身份,即北阴大帝的魔王身份。默罕默德的很多行为和话都是故意留下破绽让真正有智慧的人们去辨别其魔王身份。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也是为了抵制已经变成了魔教的天主教之势力,以免天主教一统天下后摧毁中华文化。真正完整的神佛正法留存在中华文化中,包括道教、佛教和中华文字。

5.19章 魔经之《六祖坛经》略谈

《自序品第一》原文: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解读:
凭一本经书之佛法是不能成佛的,佛云要成就一切善法才能成佛。

《自序品第一》原文: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解读:
前面说“未见性”,后面却又说“米熟久矣”,显然两句话中总有一句是五祖忍在说妄语,这是犯戒。所谓“初地成戒”,即初地菩萨圆满戒律,如果戒律都不能守住,初地菩萨都不是,或者就是魔。禅宗人士往往任性而不守戒律,传正法之人是绝对不能说妄语的,否则谁能信之呢?

《般若品第二》原文: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解读:
即使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成就法身了,获得八地菩萨的果位,也远没有见性成佛。显然慧能这是忽悠。

《般若品第二》原文: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解读:
这只是悟解,非是证悟,只是理论上理解,而没有到达那个境界。

《般若品第二》原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欢喜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解读:
这里慧能吹嘘自己是佛,只有弥勒菩萨才是释迦牟尼佛后面的第五尊佛,在弥勒出世之前,别无他佛出世。慧能在世就吹嘘自己是佛,那是诽谤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之成佛授记。顿悟成佛之说,违背世尊不得分限成佛之教导。顿悟成佛之说是魔鬼迷惑之伎俩。

《决疑品第三》原文: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解读: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真如之心,都是清净莲花身,是不可能造罪的。心净自然无罪,但并非心净使人罪灭,而是无罪才能心净。三毒除灭才能自性内造,没有地狱之罪才能自性内照,有地狱之罪者不可能见自性。慧能这是倒因为果,误导人们轻视戒律,违背戒律,视戒律和因果为空。

《决疑品第三》原文: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解读: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并非要到无生法忍的境界才能去。

《自序品第一》原文: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护法品第九》原文: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解读:
慧思善恶者为意识,为分别心,自性自然不思善恶,但是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并非心不思善恶时就见到了本心,在四禅无念境界时,就不思善恶,在色空境界时也不思善恶,但此时并没有见到本心。

《般若品第二》原文: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机缘品第七》原文: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一切法,不攀一切缘。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说明慧能所说的“无念”实为有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可是慧能怎么自己文字都还不通呢?佛的智慧是圆满的,岂能不通文字?显然慧能并非佛。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解读:
“无念”在这里即指不著境,不在境上生心。即所生之念与所在之境无关,即念念离境。

《定慧品第四》原文: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解读:
无念为宗:即以不在境上生心为宗旨。“于念无念”即不因前念而生后念,即不思前境。
无相为体,即要见相非相。
无住为本,即要心无所住,无住乃是自性之本性。

《定慧品第四》原文:《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解读: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这个要见到自性的人才能做到,而不能用这个办法去见自性。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解读:
佛若不度众生,则无众生能自度。如果完全认为自己能度自己,那么就会生我慢,就认为不用拜佛了,慢佛者有大罪,有大罪者不能得度。

《忏悔品第六》原文: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解读:
皈依佛性等于三皈依,但是不能说不见佛就无法皈依佛,那么不见自性者又如何能皈依自性呢?
慧能把他佛和自佛分别开来,这是不识自性佛的表现,他不明白他佛和自佛无二无别,或者他是为了故意误导人们不去拜佛。一切佛都是同一佛,都是同一真如法身佛,即同一自性佛。皈依他佛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佛就是皈依他佛。

《机缘品第七》原文: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解读:
在《法华经》释迦牟尼佛称自己为众生之父,《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也称佛是三界父母。这里慧能叫释门弟子不要认父,不要想父,也不承认自己是佛子,这是教导人们对天父不孝,生我慢之心,永远无法解脱生死轮回。不想念佛不能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最后都是领导菩萨们回归极乐世界。

《顿渐品第八》: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解读:
这又是慧能肆意诽谤佛经了,善恶诸法和众生皆是因为众生之妄想心而有,是为幻相,但不能因为众生有幻相,而否定佛性是常,当然也不能称幻相为常。

《付嘱品第十》原文: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解读:
这里慧能传授禅师门斗机锋之法,对修道和传法有害无益。

《付嘱品第十》原文: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解读:
此为误导众生的片面说法,人的自性只是佛的低级分身,不能完全等同于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惠能是为三十三祖。
解读:
禅宗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就是魔王波旬,可见禅宗为魔宗。

《付嘱品第十》原文: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解读:
不修善无法圆满善根,也无法成就圆满福身,就无法成为两足尊,岂能成佛?

《付嘱品第十》原文: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解读:
这里慧能自己否定了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

《付嘱品第十》原文: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
《机缘品第七》原文: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付嘱品第十》原文: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坐禅品第五》原文: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解读:
慧能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无相要以见空性为基础,不见空性者必然有相,不见空性者,根本就谈不上著空和著相的问题。要心住于空才能见空,慧能教还没有见空性的人离空,那么就永远不能见空性了。

《护法品第九》原文: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解读:
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有法身佛,自然无坐无卧,不能以佛的境界来要求还有贪噌痴三毒的有情众生。况且释迦牟尼佛在证道前也证得了四禅八定,在传法时也常入四禅八定。

《自序品第一》原文: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决疑品第三》原文:行直何用修禅。
《顿渐品第八》原文: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机缘品第七》原文: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慧能极力反对修奢摩他之禅定(止),实际上就是阻止修道者见空性,因为没有奢摩他之禅定力就不能见空性,不见空性就永远无法解脱。慧能也没有教导人修观空、苦、无常、无我和无法之毗婆舍那,所以根本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不可能成就法身。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复次善见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报佛恩,一念在禅定,胜活三千界,满中一切人,谤禅坏乱众,如杀三千界,满中一切人,及诸众生类,谤禅坏乱众,其罪亦如是。”
解读:
诽谤禅定是罪人。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盘,常当修静虑。”
解读:
要断惑、断烦恼和涅槃就必须修禅定(静虑)。不修禅定就不能断惑,不断惑就不能断烦恼,不断烦恼就不能涅槃,不涅槃就不能成就法身。

《华严经》十地品:“日月星宿地震动,乃至身相亦观察,四禅无色及神通,为益世间皆显示。智者住此难胜地,供那由佛亦听法,如以妙宝磨真金,所有善根转明净……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
《华严经》十地品:“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地,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解读:;
难胜地的五地菩萨就圆满了四禅八定,然后现前地的六地菩萨才能圆满无相和无愿解脱门。五地菩萨才能修无相法门,成就无相,即没有有和无的分别心才能入六地。到了八地成就法身,才能成就无所得之心,才能无为而行。

从以上可见,慧能否定戒和定,空谈慧,其理论显然是误导佛教弟子的魔鬼理论。

5.18章 魔经之《达摩血脉论》略谈

驳达摩《达摩血脉论》
1.《血脉论》:“一切时,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
评论:
心有凡心和真心之区别,虽然凡心能转化为真心,但没有转化之前还是有功能上的区别,众生真心为佛之低级分身,名为佛性,不名为佛,要功德圆满见到佛性才能称佛。

2.《血脉论》:“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

3.《血脉论》:“佛不度佛,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评论:
《观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可见,《观无量寿经》认为要想佛时,也就是念佛时,此心与法身佛相通,此时心才能在念佛之定中化出佛的形像,此时所见之有三十二相的佛就是自己的心幻化出来的,此心佛只是法身佛的低级分身释放出光并因人有分别心(凡心)而幻化出来的,此法身佛之低级分身(即人之真心)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佛,而且所见之佛是有形象,并非无相的法身佛,而是化佛。达摩以偏面的“心即是佛”之理由把自己当作法身佛,并且依此禁止人们念佛、看经、拜佛、守戒。可见,达摩实为大魔。

佛是不用礼佛,也不用念佛,也不用持戒,但大家还都是颠倒众生,不持戒如果下地狱了,那如何学佛法?不礼佛,不布施如何积累善根菩提资粮?没有菩提资粮,那么什么佛法都无缘接触,接触了也修不成,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达摩把心作为佛就是为了把众生提升到与佛同等的地位,然后引诱人贡高我慢,从而走入犯戒,诽谤佛,诽谤佛法的邪途。
《大般若经》: “要圆满一切善法方得无上正等菩萨,若一善法未得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若经》和《金刚经》都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法没有成就都不能成佛,可见达摩用心邪恶,故意阻止人学习正确的佛法,以方便他把人引入地狱之不归路。
《大宝积经》:“故食修佉女食,食已成三十七道助菩提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见世尊释迦牟尼也是先成就三十七道品后再成道的!

《无量寿经》:“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解读:
一切含灵就是说一切有灵众生,都因念佛法门而得度脱,也就是说一切有灵众生都必须念佛,一切脱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或菩萨最后都通过念佛而归于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念佛能得到佛的护持而避免被魔摄持,念佛能消罪以免因为犯戒而下地狱,所以念佛是入佛门之必修课。
在《华严经》里,念佛法门作为善财童子初发菩提心后的第一门功课,没有这个基础后面就无法正确持续地修持下去,所以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之必修课。可见达摩“不得将心念佛”是完全的魔论。 而且按《妙法莲华经》所说,只要念过佛,就可最终得到授记而累劫修行以致最终成佛,可见念佛是有极大利益的。而且根据《禅秘要法经》念佛可以见佛来传佛法。
《大般涅槃经》:“我今此身皈依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师尊,何以故,诸佛平等为众生作皈依故”
解读:
可见要成佛以后才能不礼拜供养佛。因为成佛就是与佛法身智慧合一,那么一切诸佛都是同一法身和同一智慧,自然佛不用礼拜佛自己了。

《大般涅槃经》卷七之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原文:
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则名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
以即心是佛的理由宣称自己就是佛的人犯了波罗夷罪,为下地狱之大罪。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原文: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
解读:
可见要通过礼十方佛和读大乘经,思维甚深空法,以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楞严经》: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读:
可见达摩是在受阴境界时入魔了,入了我慢之魔。后来很多禅宗人士烧佛像,或在佛像上撒尿,这都是入了我慢之魔的表现。

4.《血脉论》:“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评论:
《大般涅经》: “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如果按达摩所说见佛性成佛才能称为善知识,那么难道除了文殊菩萨和如来佛,就没有善知识了?难道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和众阿罗汉都不是善知识?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5.《血脉论》:“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子弟”,
评论:
见性即能成佛,如果不见性就不能讲经,那么只有文殊菩萨和如来佛能讲经了?那么佛法如何传下去?

6.《血脉论》:“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评论:
因果论是佛法之基础,见性成佛者,自然不受因果,但在三界内之颠倒众生却逃不出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是佛法之基石。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就用不着修佛法了,因果论怎么会是外道法呢?这显然是达摩引诱大家犯戒,所以很多禅宗弟子不畏惧因果,破戒妄行,自立违背如来戒律的众多禅门规矩。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自作自食)。

7.《血脉论》:“问日:‘汝作梦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评论:
如果梦中的自己就是法身,就是本心(真心),难道心又有形象可得了?(前面不是说如虚空不可得吗?),法身是清静身,是空性,没有形像可得可见,梦中的身体有这些特点吗?法身清静无杂念,梦中的自己没有杂念吗?凡夫梦中的自己不仅有欲望而且是有形像可得的,或男或女,或高或矮,而法身绝对没有形像可得、可见的。

《大宝积经》卷九十九:“以诸如来体,即是法身佛,法非可见闻,云何可知见?”
《大宝积经》卷一百:“法身不可见,所以者何?法身离见闻,不可取故,是以不可闻。”
解读:
梦中的自己实为凡心所幻化,梦中的自己就是自己的魂,根本不是真心,所以不是法身。只有魂魄合一见空性(不是佛性)形成本妙圆心,且达到无生法忍的八地菩萨境界才能成就法身,而成就法身者是不会做梦的。

8.《血脉论》:“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现前,一切不用礼貌,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辩”
评论:
任何佛经都说要礼敬供养诸佛世尊,从佛经上看任何菩萨没有不礼敬佛的,不礼敬就不谦虚,就不能学佛法,终不成就。不礼敬佛就是有我执,礼佛时可以无欲无求、不分别、不着相。如果礼佛是着魔,那吃饭、睡觉、走路、说话都是着魔。只能说在定中见到佛不用礼佛,明白那是自心所幻化而来的。

9.《血脉论》:“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评论:
达摩又贬毁佛经,如果释迦牟尼世尊不来人间传佛法,那么这个世界都不知道有佛存在,还谈什么见性成佛?只能说达摩看不懂佛经的奥秘,入魔了,就写书成了魔说,或者他本身就是魔王波旬。
明白佛经中的真理了就可以“依义不依语”,然后“依法不依人”而识破魔鬼的嘴脸。不看佛经的人就是任魔宰割的羔羊。就小乘而言只有证到无学阿罗汉果才不需要看佛经。
《大宝积经》第三卷:“在家菩萨由成三法退失菩提,于独觉乘而般涅槃。何等为三,此有一类,虽已发大菩提心,于法悭吝。复有一类耽着观望,及取世间吉凶之相。复有一类发菩提心,以懈怠故,不能遍求菩提分法,由成如是三种法故,一一皆能退失菩提,于独觉乘而般涅槃”
解读:
“不能遍求菩提分法”就是不学一切善法,不学一切善法就不能度一切众生,不愿意度一切众生就是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就会退转而成独觉乘而般涅槃。不看十二部经就不能明了全部佛法。

10.《血脉论》:“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评论:
这是本末颠倒,不读众经如何知真实佛法?不知真正的佛法,如何见性?如何识破魔变化出来的大法师?如果已经见本性成佛了,自然不用读书念经,但众生还没有成佛,自然要多闻广学。

A)为什么“不要神通”是谬论?
很多禅师或法师宣称不要神通,到底要不要?还是看如来世尊的原话。
《大般若经》:“诸菩萨摩诃萨非离神通波罗蜜多,有能自在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现,是故神通波罗蜜多是菩提道,诸菩萨摩诃萨依此道求趣无上正等菩提。”
可见,没有神通不能普度众生,自己也就不能成佛。

B)为什么一定要供养佛恭敬?
《大般若经》:“佛言:‘善现!若不恭敬供养诸佛,不能圆满殊胜善根,不得善友多所摄受者,尚不应得菩萨摩诃萨名,况能证得一切智智?何以故?善现!或有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得真善友多所摄受,尚不能得一切智智,况不恭敬供养诸佛,不能圆满殊胜善根,不得善友多所摄受,而能证得一切智智?彼若能得一切智智,无有是处。”
不供养诸佛就不能圆满殊胜善根,善根不圆满就是不能成佛。

C)为什么也不能说“顿悟成佛”?
成佛有次第,没有顿悟门,释迦牟尼发菩提心后还修了九十一劫,所谓的顿悟,其实是累劫修持的结果。
《大般若经》:“是菩萨摩诃萨遍学声闻及独觉等诸所有道,得圆满已,用道相智趣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位已,复用一切相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入如来地,方得成就一切智智”
《大般若经》:“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定无有法诸菩萨摩诃萨所不应学,若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定不能得一切智智(成佛)”
《大般若经》:“要圆满一切善法,方得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经》:“由作分限,不能成熟殊胜善根,而不能证得一切智”
《大般若经》:“如精进菩萨摩诃萨众,欲证无上正等菩提,要经无量百千俱胝庾多劫修积资粮,然后仍证。”
解读:
所谓“分限”就是确定成佛时间,如一百劫,一百世或今世,所以密宗和禅宗的即身成佛都是魔论,除一生补处菩萨外,没有即身成佛者。从以上可见,世上没有顿悟成佛的法门。”

根据《菩萨璎珞本业经》或《华严经》所述,菩萨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三个等级: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然后再到一生补处菩萨。可见不可能如禅宗所言顿悟成佛。

5.17章 魔经之《大智度论》略谈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沮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姨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是魔波旬坏正法时。当作是言。菩萨昔于兜率天上没来。在此迦毗罗城白净王宫,依因父母爱欲和合生育是身。若言有人生于人中为诸世间天人大众所恭敬者。无有是处。又复说言,往昔苦行种种布施头目髓脑国城妻子,是故今者得成佛道。以是因缘为诸人天乾闼 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之所恭敬。若有经律作是说者,当知是为魔之所说。”

“善男子,若有经律作如是言。如来正觉久已成佛,今方示现佛道者,为欲度诸众生故。示有父母依因爱欲和合而生,随顺世间作是示现,如是经律当知真是如来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佛说经律是为菩萨”

《大般涅槃经》卷四:“如来者即是法身非是食身(肉身)”, “一切众生都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解读:
这两段世尊释迦牟尼如来佛告诉大家,他久远劫以前就成佛了(也可见 《妙法莲华经》),而不是那次在印度出生才成佛的,所以印度的释迦牟尼如来佛身非是最后身,释迦牟尼如来佛是神而非人,如来佛法身不是由人修炼而成的。人不能修成如来法身佛,而只是得到如来法身,也就是如来佛法身与你一体,道家称与道合一,就是与上帝盘古神合一。如果说释迦牟尼如来佛是人修成佛的,或说释迦牟尼如来佛是靠施舍成如来佛的,或说释迦牟尼如来佛是最后身,都是魔说,说此话者不是魔就是魔的眷属。

根据佛经记载,龙树于佛灭度后七百年出生于印度南天竺,跟释迦牟尼预言的魔王波旬出世时间完全吻合。

我们再来看,龙树在《大智度论》里的原话:

1) 卷第四:“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步,法口言,是我末后身”

解读:
释迦牟尼如来早已是佛,怎么能说是末后身呢?所以这是龙树的魔论!释迦牟尼佛只是示现入胎,怎么会是依父母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所以这也是龙树的魔论。释迦牟尼从兜率天下来时怎么还会“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呢?即使是八地菩萨入胎也不会用心去念凡身之父母,这是颠倒。
释迦牟尼佛完全可以凭空变出人身出来,但那样不利于传法,一者会吓坏人,二者别人会认为人是不能靠自己修炼而脱离六道轮回的,如此就会丧失修行的信心,所以世尊要示现由母胎出生。这样众生看着他是由人觉悟的,所以才相信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修炼而觉悟的。
这个问题在《圣经》里也表示得很清楚

《约翰福音》2:4 耶稣说:“母亲(注: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解读:
耶稣(释迦牟尼再来)的原话是“妇人”,没有叫她母亲,是后人自己妄自改为“母亲”的。在佛经里释迦牟尼称他的肉身父亲为“大王”,当然也有些翻译为“父王”,那可能是翻译者的问题。

《马太福音》47,48,49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
解读:
这里主耶稣也没有承认那个玛利亚是他母亲。释迦牟尼的母亲也是他自己幻化出来的,其肉体的“母亲”名字是“摩耶夫人”,摩耶的梵语本意就是幻化的意思,所以摩耶夫人就是世尊释迦牟尼自己幻化出来的母亲。而不能说如来佛还有个比他更古老的母亲存在宇宙中,基督教称耶稣的肉体母亲玛利亚为圣母,那是颠倒。三位一体的耶稣其实就是耶和华上帝,就是天父,是自有永有的神,怎么可能有母亲呢?

2)《大智度论》卷第十二:“若有初发佛心,布施众生,亦复如是,初以饮食布施。施心转增,能以身肉与之,先以种种好浆布施,后心转增,能与身血与之,先以纸墨经书布施,及与衣服,饮食四种供养,供养法师,后得法身。”
《大智度论》卷第十六:如佛言,“我于无量劫中,头,目,髓,脑以施众生,命其愿满••••••殷勤精进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罗蜜••••••心平等故得一切诸法平等”

解读:
如佛所言,释迦牟尼佛前世今生的一切修行都是示现,如果说释迦牟尼佛都是靠这些修行而成佛的就是魔论,龙树这里说释迦牟尼佛由施舍的功德而得法身成佛就是魔论。如来法身佛即上帝,如来法身佛跟谁合一,谁就成佛,所以如来法身佛是一直存在的,是长存不灭的,称之为“常”,所以不能说如来法身佛是人自己修炼出来的。众生都是佛幻化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众生,所以如来佛一直都是如来佛,跟舍不舍身没有关系。众生舍身获得功德只是让如来佛与之相合的快速方法而已,众生成佛如同把一杯水倒入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中。一满杯水象征佛,当倒一点点水入杯子时,此少量的水即象征一个修道者,当整杯水都倒过来满杯时即象征成佛,所以一切佛都是同一个佛。

《大智度论》卷第二:“佛已永寂入涅槃,诸灭结众亦过去,世界如是空无智,痴冥逐增智灯灭”
《大般涅槃经》:“我虽在此阎浮提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永不变易法。”“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解读:
可见龙树宣扬的“佛已永寂入涅槃”是大魔论,如来本来就是法身,所以如来实在不灭。只是为了随顺世间而显示出有生灭的肉身,故示现入胎、出胎和涅槃,这些都是假象而已。

综上可见,龙树就是世尊释迦牟尼所预言的魔波旬,龙为震木,故称龙树,就是大势至菩萨的魔分身。龙树的主要魔“成就”(目的)就是否定释迦牟尼是神,否定释迦牟尼无量劫以前就是佛,这样将佛和众生就完全等同起来,如此就否定释迦摩尼是宇宙主宰。从而为龙树提出片面的“即心是佛”理论打下基础。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是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见。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
解读:
可见,“心即是佛”的片面观点就是由龙树在《大智度论》中首先提出来的,然后由达摩传到中国并大力弘扬,造成无数中国禅宗人士把自己看成就是佛,认为自己和佛没有区别,于是不拜佛,不学佛经,否定因果。

5.16章 魔经之《维摩诘经》略谈

《维摩诘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维摩诘所说经》。为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所写,维摩诘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物,是一个居士。但是在其它佛经并没有这么一个人物,所以无法证实书中所说的内容真假,我们只能就经书中的事情来评论。

1.本经的传法手段就是诘问,以诘问众声闻、菩萨众来显示自己的智慧辩才,目的不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贬低别人,乃魔性也。在本书弟子品第三和菩萨品第四中,花了大量笔墨来渲染声闻中的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阿难及弥勒、光严、持世、善得等菩萨都不如他,都被其诘问所难倒,释迦牟尼的真正弟子都是无争之人,争是犯戒的行为。后世禅宗好斗机锋,当是向维摩诘学习的结果。

2.维摩诘在经中,贬低众人,难堪众人,让天女降下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行便着著不落,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此为羞辱各声闻弟子。

3.维魔诘好比试神通,争强好胜,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到香积佛国去采香饭来吃。),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开始犯戒骂人可耻了)”,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末学。(文殊看不过去了,告诉维摩诘,不要轻视其他菩萨)”

4.维摩诘重执着名利。释迦牟尼示小疾,派阿难去取药,维摩诘不让阿难去取,并说:“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维摩诘认为如来示疾取药以度二乘人之举是让他受到耻辱”

5.维摩诘诽谤如来,大多数时间如来语音柔软,而维摩诘诽谤说:“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后世禅宗用所谓的打骂接引众生也当緣于此。

6.以魔力妄称神通。此经上言,维摩以神通力,“吾当不起于座”,在释迦牟尼面前,把无动如来的妙喜国及无动如来及其眷属菩萨、国土取来,置于大众面前。他怎么能把无动如来佛都搬动,没有任何人或菩萨能移动佛,显然这是魔说或魔力。

7.佛的弟子讲经说法都言“承佛威力”,但在本经中,没有这一句。况且不动地菩萨示现神通,都不言“我能如何如何”,按《大般若经》说法,凡言“我能,认为我能”而显神通都是著魔的体现,因为有我执即被魔侵。

8.本经之“不二法门”其实就是非完整版的“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言,在四静虑中(四禅)引发六神通,然后才引发般若波罗蜜多(不二法门)。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般若波罗蜜多境界。其实在四禅定之后,还要在证行阴空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为什么不能轻慢别的菩萨?

《大般若经》:“若菩萨摩诃萨未得大菩提记,于得无上大菩提记诸菩萨摩诃萨起瞋忿心,斗争轻蔑骂辱诽谤,是菩萨摩诃萨随起尔许念不饶益心,还退尔许劫曾修胜行,经尔许时远离善友,还受尔许生死系傅”

有些声闻弟子,本身就是大菩萨,只是为了配合释迦牟尼传法,现身为声闻弟子而已,即使我们平时,也很难说不碰到化生而来的菩萨,如果轻慢此人,很可能就犯下大罪了。

《圣经》马太福音7:2“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圣经》马太福音18:3/4“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整个《维摩诘经》都是在贬低佛教化出来的弟子们,借此暗指佛的教化不行,所以《维摩诘经》是魔经,而维摩诘很有可能就是魔王波旬,故有大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