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 阴阳、五星和五行

一、阴阳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以及推进、温煦、兴奋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以及凝聚、滋润、抑制都属于阴。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或者互相对立的两件事物。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黄帝著):“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山海经•海外西经》(伯益):“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 ,有阴有阳,乘文马。”
《周礼》(周公著)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易经・系辞上》(孔子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德经》(李耳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读:
一阴一阳就是道,阴阳有名而无形,由阴阳化生万事和万物。阴阳之理论最早以文字方式出现于黄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其次出现在大禹时期的《山海经》中,再次则出现在西周初时期的《周礼》中。更早时期,人类始祖伏羲以一画为阳爻和两画为阴爻的方式创造八卦,此为最早的阴阳理论。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解读:
在这里对阴阳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阴阳是一切有运动变化之物的父母,有变化就有阴阳,一切“有”皆是变化之物,故只有“空”没有变化,故没有阴阳。

二、五行学说和五帝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广泛用于丹道、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绝句六十四首》(张伯端)云:“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立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气,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
解读:
道即无极,也是先天一炁,即“一”,也是太极。“二”即两仪,即阴阳,“三”即造化,也称三才,即天、地、人。此三才为阴阳二气所造化,故称造化。三才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组合成万物。

《史记·历书》“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疏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黄帝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解读:
黄帝建立木、火、金、水、土五行之理论。并且揭示了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的道理。当然《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五行相生的论述。

《五行大义·论相生》(隋朝萧吉著):“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解读: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火曰炎上(燃烧),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解读:
五行代表五种不同的特性。

《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符本行经》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
解读:
天上的五行即神的金、水、木、火、土五灵,主管这五灵之神就称为五帝,五帝分管天之五方,故也称五方上帝或五方天帝或五老帝君。

《周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大传·五行传》(西汉伏生著):“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解读:
古人根据《河图》和《洛书》将五行和数字一一对应起来:一为阳水,六为阴水;二为阴火,七为阳火;四为阴金,九为阳金;五为阳土,十为阴土。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解读:
东方为木,颜色为苍,也称青;南方为火,颜色为赤,也称丹;中央为土,颜色为黄,也称黅;西方为金,颜色为白,也称素;北方为水,颜色为黑,也称玄。风热湿燥寒是天上的五行特征。

《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炁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青帝符灵宝九炁天文化生赤帝炁:右少阳之气,化生太阳三炁丹天,主小劫巳,大劫午运周。”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南方赤帝符灵宝三炁天文化生黄帝炁:右太阳之炁,化生中元,主小劫丑未,大劫辰戌,九天炁交”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中央黄帝符灵宝一炁天文化生白帝炁:右元一之炁,化生少阴七炁素天,主小劫申、大劫酉”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西方白帝符灵宝七炁天文化生黑帝炁:右少阴之炁,化生太阴五炁玄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阳炁之极,百六乘九”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北方黑帝灵宝五炁天文化生青帝炁:右太阴之炁,化生少阳九炁青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阴炁勃,天地周”
《云笈七笺》云:“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解读:
天上五行主宰称为五帝。东方为木,其天为青天或苍天,其神为木帝或青帝或苍帝或东帝,主少阳之炁,也称为九炁。南方为火,其天为丹天,其神称为火帝或赤帝或南帝,主太阳之炁,也称三炁。中央为土,其天为黄天,其神为土帝或黄帝或中帝,主中元之炁,也称一炁。西方为金,其天为素天,其神称为金帝或白帝或西帝,其炁称为少阴,也称七炁。北方为水,其天为玄天,其神为水帝或黑帝或北帝,主太阴之炁,也称为五炁。

道家按庚子数而排炁,以纳音五行之子从天干上数起(包含自己),遇庚字在第几就是其位。如壬子木从壬数,遇庚时为第九,故东方九炁;甲子金自甲数起,遇庚在第七,故西方七炁;戊子火自戊数,遇庚为第三,故南方三炁;丙子水自丙数,到庚为第五,故北方五炁;庚子土,即为中央一炁。古人认为金是受炁之始,所以五方加上不同的数,遇金而生炁。

三、五星和五星君
五星是太阳系内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纬。在太阳系中排列次序为太阳、水星、火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道教称五星为五星帝君。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简称为岁。又名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木星是五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夜半最亮的几颗星之一。因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视,观测到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区,故据以纪年,称“岁在某某”。
水星,古称辰星。他最靠近太阳,平时难以观测到。
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解读:
五帝化作五星,在这里明确将五星称名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帝君下凡到中国就是上古人间五帝,即木星太皞伏羲、火星神农炎帝、土星黄帝、金星少皞、水星颛顼。
五星因为相对于地球会有远近的变化,或称为升落,故五行分阴阳,即阴金辛、阳金庚、阴水癸、阳水壬、阴木乙、阳木甲、阴火丁、阳火丙、阴土己和阳土戊。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宋蔡沈传:“七政,日月五星也”
《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金星),西有长庚(金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五星占》断言:“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解读:
根据《尚书·舜典》可知,中国最迟在舜帝时期就有关于五星的记载。传说舜帝南巡到湖南蓝山县百叠岭,根据天上五星的位置,取五地之物,在百叠岭的山顶上造金、木、水、火、土五座山,称为五行山。后人对取物之地分别取名为金市(已消失)、火市、土市、水市和楠市(木),后人聚集在此生活,如今为乡镇之名。可见中国在舜帝时期就有五星和五行之说。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汉代织锦护臂,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织锦上面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根据《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皆记载,“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见虚空中有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各守常度,为于天下而作照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难胜地:“示诸宝聚。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
《宿曜经》(文殊菩萨宿曜经)卷上云︰“五星以速至迟,即辰星、太白、荧惑、岁、镇,排为次第,行度缓急于斯彰焉。”
《七佛所说神咒经》:“我太白仙人。今欲说神咒。我是五通仙人修菩萨行。五星中最胜。我于神仙中。神通光明胜。统领四天下及诸人天事。国土灾害变。寿命延缩短。阴阳及运变。图书谶记等。奸伪质直事。”
解读:
在三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时期即有五星之说的文字记载了,可见五星之说早于三千年前。五星就是五帝,佛经中称太白金星为佛星,即法身佛,即太上老君。物质性的五星只是神的衣服而已,如同人的肉体也只是灵魂的衣服。印度婆罗门教关于五星和二十八宿的说法出自中国。

《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解读:
五星君也称为东方九炁木德星君,西方七炁金德星君,南方三炁火德星君,北方五炁水德星君,中央一炁土德星君。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五星占》详细记载了五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运行情况。书中还列有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 ~前177年)约70年间内,木星、土星和金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我国古代也分别称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填星(或镇星)

1.01章 《黄帝内经》之作者和年代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传说《黄帝内经》为黄帝所作,此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班固著,成书约公元90-100年左右),其中提到古代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如今广泛流传于世的《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这是因为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如今广泛通用的《灵枢》版本。
《素问》为九卷,八十一篇,为唐时期道士王冰收集《黄帝内经》残篇后编撰而成,其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另外有一本《黄帝内经太素》,本已在中国失传,后从日本一个庙里找到,本书是隋代杨上善收集《黄帝内经》的残存竹简后撰写而成。原书30卷,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

近年有《玄隐遗密》出版发行,为商代容成公所作,《玄隐遗密》经过3300年口口相传,公元2008年,第91代传承人北京白云观三申道长(道教太乙门第七十一代传人刘至贤)将其11岁时吟诵、用时7年记忆的40多万字的浩繁古籍《玄隐遗密》公布于众。公元2018年9月1日,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正式刊印发行。
《玄隐遗密》由《九真要》、《九常记》、《黄帝内经》(太乙版)、《阴阳大论》四部分组成。其中《黄帝内经》与现在通行本的《黄帝内经》有异有同,对比后可知通行的《黄帝内经》为删减版本,很多关键部分被删除了。

《玄隐遗密•黄帝内经•典录》:“二王古,歧辕远。经册亡,方生独,方士啬,忧生怜。执所密,莫外传。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陆故,考集子十数人,之游录者三十数,歴十三春有时,成册者曰内经十八囱,合七十二卷。曰九纪九囱,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囱,合三十六卷。”
《玄隐遗密•太乙黄帝内经•阴阳•甲乙》:“故经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为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早于《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列仙传》:“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
《列仙传》: “容成公,自称黄帝师”
《博物记》:“容成氏造历,黄帝臣也。”
《世本》:“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
《列子•汤问》: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山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
《史记•玉帝本纪》:“黄帝让容成著历法”
《神仙传》: “容成公,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
解读:
容成公是黄帝的大臣,也是他的老师,在商代还在人间。容成公见商王苛政暴虐,权力争夺激烈,于是辞归故里,相携志同道合的天下名士十数子,从录者三十人,周游天下,收集远古流传下来的经典,用了13个春秋整理编辑成册,命人流传后世不使佚失,这就是《玄隐遗密》的起源。传承人中有神医扁鹊、东海公姬越人等。
可见《黄帝内经》并非后人托黄帝之名所伪造,而确实是黄帝为人类遗留下来的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18囱,即阴阳、太无、太合、太乙、太初、太始、太易、太素、太始、太无、太微、太朴、太华、太昊、太玄、太冲、太虚、太黄等,共计72卷;《黄帝外经》一部分,即九真要、九常记等,合计18囱,共计72卷;另有阴阳大论、龟书等著作,总计42万多字。

第一部 基础理论(目录)

1.01章 《黄帝内经》之作者和年代
1.02章 阴阳、五星和五行
1.03章 天干、地支、四兽、节气和二十八宿
1.04章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和五行
1.05章 五运六气
1.06章 伏羲先天八卦及其类象
1.07章 神的七灵和北斗七星
1.08章 无极生太极的五个过程
1.09章 四象五兽和河图
1.10章 圣经中的阴阳八卦
1.11章 乾坤卦、黍米玄珠、氣和泰灵
1.12章 火与光之离灵
1.13章 先天一炁法身佛兑灵
1.14章 极乐世界之艮山灵
1.15章 生命所需之坎水灵
1.16章 龙祖震木之灵
1.17章 风神巽灵
1.18章 炁、丹和精
1.19章 色、光和物
1.20章 质量、能量和万有引力
1.21章 灵、鬼、魂、魄、意和情
1.22章 心、佛性和皈依佛性
1.23章 愛之修道秘密
1.24章 佛教九识
1.25章 梦的奥秘
1.26章 辛、音、意和龍
1.27章 申和魂的奥秘
1.28章 神和祖及认祖归宗
1.29章 河图和世界生成的秘密
1.30章 太阳系、人体五脏六腑、人种和洛书
1.31章 六气、河图和十二正经流注的关系
1.32章 地支和世界的生灭轮回
1.33章 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