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魂和魄
《《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
《尔雅•释天篇》“北极谓之北辰”作注时说:“天皇,北辰耀魄宝,又云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数名。”
《道德经》:“载營魄抱一,能无离乎?”
解读:
太一帝君即雷祖,即昊天上帝,即玉帝,也称泥丸君。土中生识神,识神即魂神,即魂,即兑阳灵。无英为肝木,魂藏于肝,白元为肺金,魄藏于肺。桃孩即西王母的蟠桃,代表水中精,故称精根。
先天一炁一分为二即人之魂和魄,在《道德经》把摄持离火之灵的魂称作營,營者谋求也,凡心也,妄想心也。“营魄抱一”就是魂魄合一,即合一为先天一炁之金丹,称之为返源。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魄”
解读:
太一神分身出天魂和地魄,故魂魄跟随太一神。如同东王公和西王母跟随元始天尊,如同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跟随阿弥陀佛。众生之魂魄皆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之阴阳金灵的低级分身。
《还丹众仙论》曰:“太白金星者,金之精也,受月之魄,合土星之炁。”
解读:
太白金星者即泥丸君,即太一神,为先天一炁法身佛,为金灵,化为月之魄,即月中蟾蜍。因为先天一炁之金灵藏于土中,故“合土星之炁”,泥者土也。
《太阴皇君诰》:“至心皈命礼。广寒至圣,紫光上真。主北极之阴阙,掌人生之魄体。
《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曰:“斗母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炁,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职重大医。生诸天众,月之明为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灵枢•本神》:“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解读:
斗母就是月神,即太阴皇君。斗就是月之魄,水就是月之精。魄藏于水中,精为藏于水中之先天一炁,魄和精的本质是一样,魄为高度浓缩的精和先天一炁。
《晋书•天文志》:“勾陈宫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解读:
勾陈天皇大帝为艮土之灵,就是雷祖,艮土里面藏离火之灵和先天一炁法身佛,故称天皇大帝为耀魄宝。
《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
《类经•脏象类》:“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参同契》:“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解读:
先天一炁一分为二化为魂和魄。魂为兑阳灵,即阳一,即阳先天一炁,即阳神。而此时的魄即称为阴一,即阴先天一炁,也可依旧称先天一炁,即阴神。阴神和阳神是魂魄相对而言的,但针对肾水而言,魂和魄皆是阳神。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解读:
人在地上观测天而言,天动而地静,故主动之魂归于天,即归于乾金,魂为阳金之灵。而主静之魄归于地,即归于坤,即归于艮土中,魄为土中阴金之灵。
在《西游记》第七回中,如来佛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然后众神在天庭开宴会庆祝,如来为之取名为“安天大会”,即把天魂放在艮山之灵里面就是“安天”,而女娲用五彩石补天也是安天,即天帝归位,而妖魔退位。
《类经•脏象类》: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
《类经•脏象类》:“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黄庭经》:“魄为一身阴神之首领,魂为一身阳神之首领。魄之为炁,主一身有形之知觉也。魂之为炁,主一身无形之知觉也。故七阴(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之知觉,魄统之;三奇(精、气、神)之知觉,魂统之。魄主乎下,魂主乎上。”
解读:
梦中的自己就是魂,为兑阳灵,故好动。而人之自性就是魄,见性、闻性、嗅性都是魄之功能。魂和魄都是属于炁,魂属于兑阳灵之炁,魄属于兑阴灵之炁。魄在艮土之灵里面,故魄能用艮土控制龙,龙主动,故魄控制人的身体行动。
《太上老君内观经》:“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
解读:
魂主动,以保养身体。魄主静,以控制和支配形体的运动。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云笈七签》云:“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
《云笈七签》云:“其第一魄名屍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名也,身中之浊鬼也。”
解读:
三魂也称天魂、地魂和人魂(命魂),天魂胎光即阿赖耶识之兑阳灵,地魂爽灵即有种子的阿赖耶识,人魂幽精即人的意识。
魄能分身为七魄,分别称为:一魄为屍狗(天冲),二魄为伏矢(灵慧),三魄为雀阴(气),四魄为吞贼(力),五魄为非毒(中枢),六魄为除秽(精),七魄为臭肺(英)。
《希伯来书》 4:12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帖撒罗尼迦前书》 5:23 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创世记》 2:7 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解读:
这里的“灵”就是土中先天一炁,一炁分阴阳后,灵即化为魄。魂和魄是可以被神分开的。
《西游记》第三回:“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西游记》第七十六回:“八戒道:‘我分明看见他被妖精一口吞了。想是日辰不好,那猴子来显魂哩。’”
解读:
可见孙悟空就是魂,石头里出来的孙猴子为雄性,在十二地支中申为猴,为阳金。1+3+5=3+4+2=9,九为金,故魂为阳金之灵。
《西游记》第三回 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
《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他道:“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飖五色霞光现。
解读:
金箍棒的形状为“一”,代表先天一炁,为阳灵,故称之为阳灵棒。金箍棒之两个金箍分别代表魂和魄,大海中能放出光的如意金箍棒就是魂魄合一的先天一炁之法身,功德圆满后就是法身佛,即地藏菩萨的如意珠。法身佛为水中金,能使水不起波浪,故龙王称金箍棒为“定海神针”,也称“神珍”,就是神之珍珠,即佛教之摩尼珠,即金丹。耳通肾为水,故把金箍棒藏在耳朵里。先天一炁法身佛能摄持花神凤凰之巽灵和震龙,故说“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
1+3+5=3+4+2=9,九为金,故“一万三千五百斤”象征金灵,即先天一炁。“一万三千五百斤”又与人一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相对应,呼吸为气,肺主呼吸,故金箍棒代表先天一炁。
在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李莫愁有冰魄银针,小龙女有玉蜂针,这就是只生水时的金箍棒即魄。
二、意和志
《类经•脏象类》:“谓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
《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
解读:
心中杂乱的念头就是意,心动即是念头,即是想,即出于意,故称意想。忆的繁体字为憶,由“心意”组合而成,故心之记忆属于意。意由“心音”组合而成,故意者心音也,意动即有心音产生,即我们默念或起念头之时的内在之音。
《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
《类经•脏象类》:“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
解读:
有定向而不动的意就是志,即把念头定在某处或某事,如说“我意已决,立志学医”, 故说意志。
《灵枢•本神篇》:“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解读:
因为志而有心的变化就是思,即有搜寻目标的心就是思维,可见意也包括思维,故说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金丹四百字•序》:“眼不视而魂在肝, 耳不闻而精在肾, 舌不声而神在心, 鼻不嗅而魄在肺, 四肢不动而意在脾。”
《难经•三十四难》(战国):“脾主思,故藏意与智”。
解读:
脾藏意,脾为土,故土之灵为意,意善思维和记忆,称为智。
《金丹四百字•序》(紫阳真人著):“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
《金丹四百字解》(刘一明著):“真意主宰万事,统摄精神,护持性命,镇守中宫,与土同功,故以真土名之;因其内藏生机,又名中黄;因其无物不包,又名黄庭;因其动静如一,又名刀圭;因其能调阴阳,又名黄婆;”
《参同契》曰:“离己日光,坎戊月精”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七言》(吕岩著):“麒麟意合乾坤地,獬豸机关日月东”
解读:
意就是土之灵,土为中,戊己两土合一也称麒麟,为乾之阴土和坤之阳土合一土。真意为戊土,为阳土,即水中土,即盛月精之水的观音净瓶,即流沙河的沙僧,也称黄婆。
妄意为己土,为阴土,即大势至菩萨盛日光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装金丹的紫金红葫芦,魂为阳木中的阳金,故往往将魂当作木,而魂实非木,而指木中所藏之金。
《黄帝内经》之《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解读:
以深谋远虑之思而处理事物称为智,可见智是意之功能。智者“日知”也,日为光,日光从己土中出,故智和思属于己土(阴土)的功能。
三、情志
《太上老君内观经》:“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解读:
一个说“脾藏意,肾藏志”,另一个说“精在肾,志在脾”, 故既可在肾,亦可在脾。脾为土,故志为土,而肾为水,肾藏志,故志主要为水中阳土的功能。
《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解读:
志意皆为土灵的功能,能收摄人之魂魄,且能生喜怒之情,情出自土,为意的一部分,故称为情志。七情就是《西游记》中从盘丝洞进入濯垢泉的七个蜘蛛精。阳土化情就是《红楼梦》中的秦可卿,阴土化情就是秦钟,所以秦可卿后来作了警幻仙子(西王母)的钟情首座,主管是风情月债。情取谐音就是秦。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类经•九卷》说:“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内伤,虽各有所属,但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解读:
古代中医学上情志分为五种,即喜、怒、思、忧、恐。土生出五情,此五情分布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情志影响五脏之炁的运行,故能致人生病。五情延伸为七情就是喜、怒、思、忧、悲、恐、惊。其中思属于阴土的功能,而其它属于阳土的功能。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解读:
从儒教而言其七情分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其中喜、怒、哀、惧属于阳土的功能。儒教将中医上五情中的“思”换成了“爱欲恶”, 这样更加直接体现其情的方面。爱恶欲也简称爱欲或贪爱。一者思善思恶就有爱欲恶,二者这一世有爱欲,才有下一世的行阴,即才有意根,才有思,所以爱欲生思,思生爱欲。有爱欲才会有其它六情生来,所以说爱欲生七情。爱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称为六欲。
四、心
《黄帝内经》之《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解读:
两精就是阴阳,神就是神识,即阿赖耶识,即心。随心往来者就是魂,所以阿赖耶识也称魂识,精在水中,并精出入的魄就是水里面的魄。任物即认物,即识物,能够认识物的就是心。这里的心指阿赖耶识转化出来的分别心,即识心。
《太上老君内观经》:“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类经•脏象类》:“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兼)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
解读:
阿赖耶识就是神,化为六识身,即化为识心,此心有燥火,故说心为火。神分阴阳就分出阳神之魂、阴神之魄和意志。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太上老君内观经》: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解读:
卮者古代盛酒的器皿也,但有油灯的卮即大势至菩萨的光明瓶,即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芦,即沙僧掌管的琉璃盏,即阴土之灵或者没有分阴阳时的土灵。炷者灯芯也,即阴阳木龙。卮里面的油即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即金灵。可见心虽然为火,但是内含土、木和金之灵。火与金完全一体,就是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所以称火或金为心皆可,但本质上以金为真心。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炁之神为魂也。
《国语•晋语》:“魄,意之精也。”
解读:
精爽即精神,可见心包含魂和魄,即包含兑阳灵和兑阴灵。魄代表精,也称灵,魂代表神。真正的心其实就是魂魄,真意戊土里面的兑阴灵就是魄。
《约翰一书》 1:5 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约翰福音》 9: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申命记》 4:32 你且考察在你以前的世代,自神造人在世以来,从天这边到天那边,曾有何民听见神在火中说话的声音,像你听见还能存活呢,
《诗篇》 104:4 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
解读:
神不可见,神在光里面,所以说神就是光,神以火焰为仆役,就是太上老君骑青牛。火光是神的七灵之一,所以也可以说火光就是神。
《西游记》第十四回:“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解读:
无体无相的法身佛藏在光里面,以光的形式显现。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父善游》(先秦吕不韦):“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孔子家语》之《本命解第二十六》:“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谓之生,化穷数尽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解读:
“命”由道所化分,命即是道。人人皆有道,故人人皆有命,命即是先天之精,精出水化为气。与“一”(气)形貌一致者(即性质相同者)即是“性”,即本性,即自性,即佛性。“一”分阴阳而生万物。
《青华秘文》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解读:
无为的心就是元神,就是真心,即金丹心;有为的心就是欲望心,即识心。在道家的金丹文化中,又常用神代表火,又用心代表神和火,以神为心火。
小说中的运用:
《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读:
可见藏在艮山之灵里面的猿猴就是真心,就是一,为兑金之灵。当真心出艮山之灵后变成神识,就是心,此心被意所迷惑,跟着意乱跑就变成了分别心,称为识心,即六识身。
《西游记》第四十四会:“诗曰:道德高隆魔障高,禅机本静静生妖。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躧外趫。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孙大圣驮着妖魔,心中埋怨唐僧,不知艰苦”
《西游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解读:
这里的“心君”即有火眼金睛的真心之孙悟空,木母就是猪八戒,即内无光明的亥水,故为痴。意马就是带着土灵的白龙马,阴土灵生爱欲心,而土灵里面分出的黄婆沙僧为阳土,为生真意的戊土,为生情者,故忧焦。
《西游记》 第八回:“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
《西游记》第十九回: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
解读:
孙悟空为心,本源为性,意生情。
《西游记》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原文:“行者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使出荡怪降妖之法,怕甚么虎狼妖兽!’”
解读:
心一动阿赖耶识就化为分别心,故说神昏。猪八戒带有魂和妄意,故生了爱欲。沙僧为真意,生了情,孙悟空代表性。故说“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
《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如来以和为尚,赐他(托塔天王李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
解读:
妄意己土归真化为如意黄金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