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章 十二因缘法

《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因为悲悯众生“不解十二因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缘起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盘。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分无所得品第九:“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
解读:
这里的“缘”即“缘之而出生”的意思,因为有前面的因缘,就会生出后面的果。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就是十二因缘,彼此因果相随,三世相续,使人流转于生死大海,而不能出离。只要灭掉无明,就能断掉十二因缘的轮转,就能解脱生死轮回。

《大宝积经》:“何者是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大王,此名六界。”
《佛说稻秆经》:“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缘起经》:“云何名为缘起差别。谓无明缘行者。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于业无知。于异熟无知。于业异熟无知。于佛无知于法无知于僧无知。于苦无知于集无知于灭无知于道无知。于因无知于果无知。于因已生诸法无知。于善无知于不善无知。于有罪无知于无罪无知。于应修习无知于不应修习无知。于下劣无知于上妙无知。于黑无知于白无知。于有异分无知。于缘已生或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如是于彼彼处如实无知。无见无现观。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
《南本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
解读:
不知真理即无知,即无明,又称愚痴。无明为过去一切烦恼之总称。

《缘起经》:“愚痴无明黑闇。是谓无明。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
《佛说稻秆经》:“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明缘行。”
《南本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
解读:
无明缘行,即无明是行之缘。行包含身、语、意三行,也称过去世之三业。因为无明就生出贪噌痴,起贪嗔痴之意就是意行。贪嗔痴引起的相应身体行为就是身行,贪嗔痴引起相应的语言行为就是语行。过去世有三行就会生成新的业种子,由于阿赖耶识种子的生灭,种子就呈现流动之相。没有无明时,其行不名为行,如阿罗汉和人间出世的佛,因为无无明,虽然也有身语意,但不称之为三行,就没有新的种子生成,十二因缘中的行是过去世带有贪嗔痴的身语意之行为。

《佛说稻秆经》:“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
《缘起经》:“行缘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识缘名色者。云何为名。谓四无色蕴。一者受蕴。二者想蕴。三者行蕴。四者识蕴。云何为色。谓诸所有色。一切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色前名总略为一。合名名色。是谓名色。”
《杂阿含经》卷十二:“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
解读:
行缘识:因为有过去三行,故造三业,就有阿赖耶识的种子,因为有种子之因缘,故有识产生。“识”指六识身,即六识,即五蕴中的识蕴,即识阴,即了别识,即分别心,即识心,故称“于诸事能了别者”。
识缘名色:有六识身就会生名色。因为有六识,故会有受身,即生成五蕴身,也称五阴身。色就是色蕴,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识在名色中称为识蕴,即识阴。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是识缘。”
解读:
身、语、意三行和六识身是同生同灭的,没有六识就没有三行,没有过去世的三行就没有这一世的六识身。识灭时,行也灭,行没有时,识也没有。因为前世的三行所造之业,在原来的异熟识(阿赖耶识)中熏习成新的种子,变成新的异熟识,又由新的异熟识生成新的六识身,所以宣说行是识缘。有异熟识才有六识身,所以六识身中隐藏有异熟识,即隐藏有阿赖耶识。

《大乘显识经》:“其受、想、行、识,此四名无色阴。受谓领受苦乐等相及不苦不乐之相,想谓知苦乐相,行谓现念作意及触,识者是身之主,遍行诸体,身有所为莫不由识。不迁者,谓身语意净证获道果,此人死已识弃有阴,不重受有、不流诸趣,极乐而迁,不复重迁是名不迁。”
解读:
识就是五阴中的识阴,当身语意净证获道果时,识阴就不再是识阴了,即转识为智了,就不称为识了,就去极乐世界了,就不再轮回了。

《大乘显识经》:“贤护,识是何义,识名为种,能生众类,杂报身芽。知觉想念,同苞于识。知苦知乐,知恶知善,及善恶境,故名为识。如汝所问,云何识离此身,而受余报。”
《大乘显识经》:“大药白佛言:‘云何为识作用?’佛言:‘大药,受觉想行思忧苦恼,此为识之作用。复有善不善业,熏习为种,作用显识’”
解读:
此识名为种,因为有识才有众生,故为杂报身(五蕴身)的芽,知觉想念(受阴和想阴)藏此识中。此识为分别心,故能知苦乐,知道善恶。受觉想行思忧苦恼都是识的作用(功用),有此作用即显示有识存在。识能将善不善业熏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此阿赖耶识种子由识心根据众生的善恶业所生成。

《大乘显识经》:“众生来去屈伸视瞬,语笑谈说担运负重,作诸事业识相具显,而不能知识之所在,止于身中不知其状。贤护,识之自性遍入诸处,不为诸处之所染污。六根、六境(六尘)、五烦恼阴,识遍止之不为其染,由此而显识之事用。”
《大宝积经》第110卷:“识莫能见亦复如是。身中渴爱受想与念皆不可见。身之诸大诸入诸阴。彼皆是识。诸有色体。眼耳鼻舌及身。色声香味触等。并无色体受苦乐心皆亦是识。”
解读:
识不可见,但遍众生诸处,其自性不为诸处所染,即能保持其独自特性。

《大宝积经》 第110卷:“有所觉知。念及声香味触等界。斯皆为识。月实童真。复白佛言。世尊。将死之时。云何识舍于身。云何识迁于身。云何识知今舍此身。佛告月实。众生随业获报。识流相续持身不绝。期毕报终。识弃舍身。”
《大宝积经》第110卷:“云何金刚坚固不可坏识。止于危脆速朽身内……识亦如是坚固不坏,所生之身速朽速灭。”
解读:
身体由识所摄持,识离开身体即众生死,众生虽死,但识是不坏不死的(对众生而言),只是根据善恶业报迁往别的身体里面去了,就是投胎去了。

《南本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
《大宝积经》:“难陀,第十九七日,于母腹内,令其胎子成就四根,眼、耳、鼻、舌。入母腹时,先得三根,谓身、命、意。”
解读:
初始受胎就是刚刚入胎时,即刚入母腹时,此时只有识。识入胎后即有身、命、意三根本,即得色身(受精卵)、元精和意根。入胎五分,即眼、耳、鼻、舌四根还没有生出来时,就称为名色,第133天四根就生出来了。

《大宝积经》第110卷:“如彼种子种已生华。因华而受色香味等。既成果已还灭。如是此识成身已亦复还灭。但取善恶受心想意识至于彼世趣。”
解读:
如同花结出果子后就灭了,六识入胎成身后也灭了,但不是完全灭,其中的善恶业、受、想、意识转到下一世去了。意根不变,故意识不变,但六识中的前五识则是根据其所得不同的身体而生成不同的五识。可见在六道轮回中,识只是转化了,而非真正灭了。其中受、想、意识是不变的,当然意识的功能受到其所得身体的限制,如得人身和猪身,其智慧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卷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之二::“彼神识从此身移当有何色。佛赞彼大药菩萨言。善哉善哉。大药。如是如是。汝之所问此义。其义甚深。唯诸如来乃能知耳。然此识除于如来。更无有人而能知者……此神识亦复如是。于其身内不可得见……彼识以父母和合故成就受身。其识亦不在身内可见。亦不离身而有彼识。”
《大乘显识经》:“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殊状,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或为冷为热触众生身作苦作乐。风无手足面目形容,亦无黑白黄赤诸色。贤护,识界亦尔,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完全无相。以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殊异。当知受觉法界亦复如是无色无形,以因缘故显发功用。”
《大宝积经》第110卷:“无相之识弃舍诸根。持诸境业弃舍诸界。持诸界事迁受异报。犹如乘马弃一乘一。”
解读:
识也称神识,无色无形无光明,不可见,完全无相。此识之来去和其秘密只有如来能知道。

《大宝积经》第110卷:“识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诸善业。弃此身界受于中阴。得天妙念。见六欲天十六地狱。见己之身。手足端严诸根丽美。见所弃尸。云此是我前生之身。复见高胜妙相天宫。种种庄严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丽。如新炼金众宝钿饰。彼见此已心大欢喜。因大喜爱识便托之。此善业人舍身受身。安乐无苦如乘马者。弃一乘一。”
《大宝积经》第110卷:“佛言大药。众生临终之时。福业资者。弃本之视得天妙视。以天妙视见六欲天。爰及六趣见身摇动。见天宫殿及欢喜园杂花园等。”
《大宝积经》第110卷:“识弃故身新身未受。当尔之时识作何相。大药。譬如人影现于水中无质可取。手足面目及诸形状与人不异。体质事业影中皆无。无冷无热及与诸触。亦无疲乏肉段诸大。无言声身声苦乐之声。识弃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药。是资善业生诸天者。大药白佛言。云何识生地狱。佛言大药。行恶业者入于地狱。汝当谛听。大药。此中众生积不善根。命终之时作如是念。我今于此身死。弃舍父母亲知所爱甚大忧苦。见诸地狱及见己身。应合入者见足在上头倒向下。又见一处地纯是血。见此血已心有味着。缘味着心便生地狱。腐败恶水臭秽因力识托其中。譬如粪秽臭处臭酪臭酒。诸臭因力虫生其中。入地狱者托臭物生亦复如是。贤护胜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狱众生作何色相。身复云何。佛言大药。其爱血地生地狱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汤隍者身如黑云。”
解读:
人死后,神识离体,根据自己所造的善恶之业,化为不同的中阴身(也称中有身或中蕴身),中阴身的形状与其将要往生的众生种类形状一样,如人形或马或天人形。中阴身有相应的色身,但一般人眼看不见,有极微妙眼者方可见。人死后神识抛弃旧的形、色和前五识,根据自己的善恶生出临时性的新形、色和前六识,成为中阴身。
中阴身对物质世界无身触(能穿越地水火风而无触觉),无疲劳(不需要休息),无苦乐之受(似乎解脱)。因为心有所着(贪爱),故入诸趣。如中阴身在远处看见有男女在行淫欲,因为爱其中的男或女,立即就入胎,如果见血而爱着血味或见臭味而爱着臭味即入地狱。中阴身爱着于什么完全由自己所造的善恶业所决定,即由善恶业所熏习的种子决定,即由意根决定,所以其实是意根摄持魂魄投胎。因为有无明,故生贪爱,有贪爱故,阿赖耶识的种子才能发芽,中阴身才会去投胎。
佛教经典和《圣经》都要求人们不要吃动物的血,一者血中有动物的生命(元气),二者味着血者会下地狱。地狱(阴间)如生蛆的粪坑。

《大宝积经》第110卷:“识弃此身。持善恶业,受想作意。受来生报。”
《大乘显识经》:“贤护,众生死此,受觉法界、识界皆舍离身,识运受觉法界受余身者,贤护……众生身死,识持受觉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缘而识托之,受觉法界皆随于识,复如是……如是从识有受,从受有觉,从觉有法,遂能了知善与不善。
解读:
人死时,受觉法界、识界皆舍离身,原来的身体就没有受觉和识的功能了。识持善恶业,说明识里面藏有种子,故有阿赖耶识藏其中。受和想皆属于意根的功用,故说“受想作意”,有受想才会受因果报应而得受身。

《佛说稻秆经》:“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着,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
《缘起经》:“名色缘六处者。云何六处。谓六内处。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是谓六处。六处缘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一者眼触。二者耳触。三者鼻触。四者舌触。五者身触。六者意触。是名为触。触缘受者。云何为受。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名为受。”
《缘起经》: “受缘爱者。云何为爱。爱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是名为爱。爱缘取者。云何为取。谓四取。一者欲取。二者见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语取。是名为取。取缘有者。云何为有。有有三种。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有缘生者。云何为生。谓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类。诸生等生趣。起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起命根出现。是名为生。生缘老死者。云何为老。谓发衰变。皮肤缓皱。衰熟损坏。身脊伛曲黑黡间身。喘息奔急。形貌偻前。凭据策杖。惛昧羸劣。损减衰退。诸根耄熟。功用破坏。诸行朽故。其形腐败。是名为老。云何为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类。终尽坏没。舍寿舍暖。命根谢灭。弃舍诸蕴。死时运尽。是名为死。此死前老总略为一。合名老死。如是名为缘起差别义。”
《南本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云何取缘有。佛言。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谓欲界五趣。及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云何色有。佛言。所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极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比丘。”
解读:
名色缘六处:有了名色才会有六根。六处即六入,即六根,其中眼、耳、鼻、舌、身五根为色阴,第七识就是意根。在开始时名色只具有身根和意根,后来才生出其余四根而圆满六根。在生六根之前,将六识统称为识心或识阴,将识心按六种功能分就称六识。
六处缘触:有六根后,六识通过六根对六尘土生六触,即三法和合生触。
触缘受:因触生受,受阴缘六触生六受,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受缘爱:因受生爱,对六受生着心,即爱。有三界后,就会有三爱,即欲爱、色爱和无色爱。欲爱也称贪爱或贪欲,欲界有六尘,故有六欲。
爱缘取:因爱生取,取即执取,即内外贪求。有四取,即欲取(享受六欲)、见取(身见)、戒禁取、我取(我执)。生爱者阿赖耶识之种子也,即生我执之意根,爱和我执皆出自意根。爱为入诸趣之推动力,爱六欲者入欲界,爱血味和臭味者入地狱。而有我执者不能出生死轮回,可见无爱者即获得根本解脱。
取缘有:因为取就必造三界之业,起身口意三业是名为有,有三业就有轮回种子,有轮回种子才有三界轮回。
有缘生:有三业之种子,就有受生。
生缘老死:有出受生就有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𦼮喻经》:“业烦恼识能生种子。如是业识作种子田。爱识作种子。沃润无明识令种子开发”
解读:
业烦恼识就是无明识,就是六识身,即识心。爱识就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就是第七识,就是意根,也称情种。无明令种子开发,没有无明就没有身语意三行,就不会有识,没有识就没有名色,就不会入胎。

《杂阿含经》:“爱识河水流,于今悉枯竭,已拔阴根本,连锁不相续。供养大师毕,所作者已作,重担悉已舍,有流悉已断,不复乐受生,亦无死可恶”
《中阴经》:“爱识非爱识,永离于胞胎,破一缚著爱,使众生爱尽。”
解读: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意根)为五阴之根本,此阿赖耶识种子(爱识)如瀑流,种子不流动则五阴之根本被拔出,诸有(一切法)皆亡,不入三界,断生死轮回。没有爱识种子就不会生出爱著,无爱著就不会投胎,就不会入诸趣,就没有生死轮回。

《太上老君内观经》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
解读:
有六情就有贪爱,有贪爱就会有身语意三行,有行就会有识,即会生六识,有识就会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又会生憎爱,因为憎爱而有取舍,这样就染着烦恼,就与道相隔了。
内观六识,因为六欲而起,六欲就是分别心对六尘所生之贪爱。贪欲(爱)因为六识而生起,六识又因贪欲而起,因为妄想颠倒而生诸有。从以上可见道教太上老君的理论和佛教释迦牟尼佛的理论是一样的。

《创世记》 3:1 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
《创世记》 3:2 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
《创世记》 3:3 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
《创世记》 3:4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
《创世记》 3:5 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
《创世记》 3:6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创世记》 3:7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解读:
伊甸园中的蛇就代表意根,蛇说的话其实就是夏娃的思维,即意根起思维作用,这就是意行,思维的结果造成了她摘善恶果而吃的行为,这就是身行。吃善恶果即生能分别善恶的第六识,即生意识。有善恶之分别心和相应的行为即造业,即在阿赖耶识中留下因果报应的种子,所以就有了生死轮回,故被上帝赶出能永生的伊甸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