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章 灭罪和往生之念佛法门

如今在佛教界很盛行念佛法门,以为只要临死前念十句佛号就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以为只要念佛今生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其实这些都是对念佛法门的严重误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念佛法门呢?为什么要念佛呢?

《禅秘要法经》:“佛灭度后佛不现前,诸四部众,有业障者,若系念时,境界不现在前。如是一切烦恼及一切罪,犯突及罗乃至重罪,欲忏悔者,当云何灭是诸罪?若复有人杀生邪见,欲修正念,当云何灭是诸罪恶?”
解读:
很多人修定时,没有任何境界出现,其原因就是有业障,因为犯戒而有罪业。

《禅秘要法经》:“汝于今日,为未来世一切众生,问除罪法,谛听谛听……尔时世尊告禅难提及敕阿难,汝等当教未来众生罪业多者,为除罪故,叫使念佛。以念佛故,除诸业障,报障,烦恼障。”
解读:
念佛法是除罪之法,能除业障、报障和烦恼障,除去这些障碍后才能入正定,才能有正确之境界出现,所以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首先修的就是念佛法门。
《无量寿经》云:“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念佛法门既是入门之法,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脱之法。西方三圣之观世音代表代表观音法门,即观音耳根圆顿法门,而大势至则代表念佛法门,表示众生要通过观音法门和念佛法门往生到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佛经》:“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解读:
至心念阿弥陀佛是最快的灭罪法门,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就能灭句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但要做到至心则需要一定的定力。除罪后不等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保证不会堕入三恶趣而已,

3)《禅秘要法经》“念佛者当先端坐,插手闭目举舌向上腭,一心系念心心相注,使不分散”
解读:
这就是持名念佛,要舌抵上腭,以接通任督两脉,平衡阴阳,否则容易因为阳气太过而导致高血压和脑血管破裂。舌抵上腭时舌头不能动,所以念佛时是用心默念佛号,而不是用口舌念佛。一心系念心心相注,止于一念,这是奢摩他的功夫。

4)《禅秘要法经》:“心既定已,先当观像,当起念想,观于前地,极使白净,取相长短辟方两丈,益使明净犹如明镜……地既明已,还当摄心,观于前地作莲花想,其华千叶,七宝庄严,复当作一丈六金像想。令此金像结跏趺坐……观八万四千毛孔皆使了了……见此海内,满中佛像,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皆使分明……若不分明,复当忏悔,作诸苦役,然后摄心,如前观像……但见(佛)坐像不见行像,宿有何罪,作是念已,复更忏悔,既忏悔已,如前摄心,系念观像,观像时,见诸坐像,一切皆起(佛会自己站起来),具身丈六,方正不倾,身相光明(佛发光)皆悉具足。见像立已,复见像行,持钵持锡,威仪详序,诸天大众,皆亦围绕,复有众像,飞腾虚空放金色光,满虚空中,犹如金云。复见众像,与虚空中,作十八变……(佛像)从我心想,妄见此耳,作是念时,渐渐消灭,众像皆尽,惟见一像,独坐华台,结跏趺坐,谛观此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使明了,见此像已,名观像法。……佛灭度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优婆夷,欲忏悔者,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
解读:
能念佛入定达到一心无杂念时就要修观佛像。观佛像时结合不断忏悔,从见佛坐像了了分明到佛行像变化,再归于坐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了了分明,这样就能开始快速消罪了。要通过念佛消罪首先必须要真心忏悔,忏悔就是要认罪悔改,从此以后要遵守戒律。只念佛不忏悔就如同基督教只信仰耶稣而不悔改而遵守上帝诫命和律法一样。
当然也有人不观像而仅仅通过持名念佛见到佛出现,称之为般舟三昧。憨山大师即是通过持名念佛而梦见佛,此后睁眼闭眼都能随时见佛。

5)《禅秘要法经》:“观此像已,复当更观,从像脐中,使放一光,其光金色,分为五支……光光之上皆有化佛……我应谛观真佛,而是寻见佛身,微妙如净琉璃……手持澡瓶,住立空中,瓶内盛水,状如甘露……灌行者顶,满于身中,自见身内,水所触处,八万户虫,渐渐萎落,虫既萎已,身体柔软,心意悦乐,当自念言,如来慈父,以此法水上味甘露,而灌我顶,此灌顶法必定不虚,尔时复当更起想念,为愿世尊为我说法,罪业除者,闻佛说法,佛说法者,说四念处,说四正勤,说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说七觉,说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一 一分别,为行者说,说此法已,复教观苦、空、无常、无我。教此法已,以见佛故,得闻妙法,心意开解,如水顺流,不久亦成阿罗汉道。业障重者,见佛动口,不闻说法,犹如聋人,无所闻知,尔时复行忏悔,既忏悔已,五体投地,对佛啼泣(只有真心忏悔者才会哭泣),经历多时,修诸功德,然后方闻佛说法……此名观像三味,亦名念佛定,复名除罪业,此名救破戒,命毁戒者不失禅定。”
解读:
念佛法分三步,第一,持名念佛;第二,观佛像等;第三忏悔和为寺庙做苦力;第四,谛观真佛灌顶传法;第五部,请佛说法。通过观佛像可以知道是否自己的罪已经灭尽。
在谛观真佛,认佛为父,求佛父为自己灌顶,灌顶之净瓶水有治病和洗垢之功用。灌顶后求佛父为自己说法。如果见佛口动却没有传法,就说明自己还有罪,此时还要忏悔痛哭,积累功德。如果罪业除尽即可见佛来传小乘诸法,如法修持成就阿罗汉,然后就可以进入大乘修法。这才是真正的念佛法门,有入定、除罪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功用。

如今在中国流传的净土宗有三本经,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其特点如下:
《佛说无量寿经》这本经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念力而形成。
《佛说阿弥陀经》里世尊释迦牟尼告诉大家西方净土的美妙国土状况,而且强调“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如果善根和福德不够,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要多积善根,多造庙修塔以积福德。此佛经还要求最好升起菩提心,有菩提心就有大功德和大福德,但要真正升起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一定的禅定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也是观想佛三十二相和观想其它的一些境界,以达到念佛见佛和达到心不颠倒的目的。

《华严经》说:“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解读:
发菩提心能获得无量功德,故能极大地提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而发菩提心者能将小福德变为大福德。

《阿弥陀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解读:
临终时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地持名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没有到色阴尽的境界就会心有颠倒,就会见色生欲心。只有色阴尽时,不为色所迷惑,才能通过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色阴尽时见到了真心才能真正做到心不颠倒,如果只是保持在色阴区宇见空性的状态,那么就不能见到佛来接引,也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五王经》:“何谓死苦。人死之时。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时。刀风解形。无处不痛。白汗流出。两手摸空。室家内外。在其左右。忧悲涕泣。痛彻骨髓。不能自胜。死者去之。风去气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
解读:
人死时,四大分离,会痛得无法忍受而心乱如麻,甚至心里会因为痛苦而根本想不起佛和佛的名字,所以要证到色阴尽的境界才能保证绝对不被六尘所迷惑,保证一心念佛时不生其它意识。因为有时甚至有幻化的父母或其它美好的境界来引自己投胎,不达色阴尽者就会被这些色相所迷惑,而不知不觉就被引诱投胎去了。投胎之具体情形可参看西藏莲花生大士所写的《西藏度亡经》,亦称《中阴得度》,在《西游记》第十三回中称之为《度亡经》。

我们看一下《大宝积经》卷九十二世尊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定的标准: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楞严经》:“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解读:
这一段就告诉我们,要修炼到具备十种心的条件下,再专心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说只要念佛就可以了。
“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即在凡夫地的有愚痴烦恼者不能发此十心,即要入圣地的小乘初果须陀洹或初地菩萨才能发此十心,才能绝对保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依照《楞严经》再降低点要求,至少也要到色阴尽的境界,才能见诸佛心,并且在足够福德和善根具足的前提下,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色阴尽者属于半凡半圣。
十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为出世间四无量心,第八为菩提心。四无量心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从上可见,大乘学子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忏悔,然后通过持名念佛和观像念佛而消罪。修道者要达到色阴尽且善根和福德具足,才能在临死时通过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通过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它条件和品位:

《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後,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解读:
具三心者:至诚心就是一心,深心就是不颠倒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之愿心。
具诸戒行者:成就圣戒者就小乘初果须陀洹。
具备慈心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大乘者所必备。
修行六念者: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上品上生者能即时得无生法忍的八地菩萨果位。

《观无量寿经》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时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
解读: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要解第一义,即明白万法皆空的真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谤大乘者有重罪)。通过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经过七日得菩萨初地而不退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皆不退转),得意生身,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观无量寿经》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解读:
虽然不明白第一义,但不谤大乘经典,且发无上道心(菩提心),亦信因果。经三小劫,为初地菩萨。

《观无量寿经》中品上生: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解读:
修小乘者,长期持诸戒,且没有造过五逆罪,往生后得阿罗汉。可见即使念佛消罪后,对修行人的果位还是会有影响。
八戒斋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即偶尔为之),称为六斋或十斋日等者,谓受持此八戒斋之日也。俱舍论十四曰:“何等名为八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观无量寿经》中品中生: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解读:
一生没有持戒,但是在临终前持八戒斋或沙弥戒或具足戒,威仪无缺,以念佛法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即可得小乘初果之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观无量寿经》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曲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解读:
不持戒,也不持八戒斋,但孝养父母(孝为百善之首),行世仁慈(有爱心)。往生西方后即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解读:
今生没有诽谤方等经典,不持任何戒,故有恶业和罪,但非地狱之罪,命终时通过闻诸大乘十二部经之名和念佛的消业灭诸罪。往生西方后,经四十九日莲花开放,发菩提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因闻大乘,故入大乘)。
从这里可知,要“诸罪消灭”,才能见化佛来迎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时所见的佛都是化佛,为自心所化。从这里也可以知道闻诸大乘十二部经之名也可以消千劫极重恶业。

《观无量寿经》下品中生: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解读:
毁犯五戒八戒等,有下地狱之罪,命终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然后通过本人念佛消罪,脱离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於六劫,莲华才开放,暂时没有果位。

《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
解读:
五逆十恶之罪人,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不闻大乘经典之名,也不闻小乘佛法,也不念“南无阿弥佛”只是至心称念“无量寿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暂时没有果位。
五逆所谓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若犯其中之一,即堕无间地狱。
十恶之罪人:一是杀生;二是偷盗;三是邪淫;四是妄语;五是两舌;六是绮语;七是恶口;八是贪;九是嗔;十是痴。

《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生天,受胜妙乐。”
解读:
没有色阴尽者不能通过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能通过临命终时自己念佛,或别人帮助自己高声念佛而消一切罪业,免坠三恶道。这里的“遣令生天”指的是欲界诸天,非指西方极乐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