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章 密宗必读之《菩提道灯论》

世尊释迦牟尼为了规范西藏密宗之修持次第,特意于公元982年,出生于古印度(今孟加拉国)转世为阿底峡尊者,以善知识的身份被迎请至西藏,留下《菩提道灯论》等著作,以作一切密宗修持之明灯!

那么《菩提道灯论》的关键点是什么呢?下面解说如下:

1)“对佛画像等及诸灵塔前,以花香等物,尽所有供养,亦以普贤行,所说七支供,以至菩提藏,不退转之心,信仰三宝尊 双膝著于地,恭敬合掌已,先三遍皈依”
解读:
拜佛、佛像和塔以及供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皈依三宝,要有不退转之菩提心,还要有普贤之行愿。

2)“力誓永不退,常发菩提心,如是发愿心,所生诸功德……无边功德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心……若有人合掌,心敬大菩提,此供最殊胜,其福无边际,既发菩提愿心已,应多励力遍增长,此为余生常忆念 如说学处当遍护”
解读:
阿底峡尊者在这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菩提心,说明发菩提心极其重要,因为发菩提心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和福德,大乘人是否能脱离六道轮回以至于成佛关键就在于发菩提心。

3)“当以菩萨地,戒品所说轨,从具德相师,受持彼律仪,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是良师……当修行梵行,当断罪及欲,爱乐戒律仪”

解读:
良师的标准首先是自己严守律仪,然后能把此律仪传给徒弟去遵守。如不能邪淫,如有行淫者必非良师。破了戒的上师即非清净上师,就不能传戒。很多人说不要看上师的错误,为上师之命是从,这种想法显然是有一定问题的。戒律是如来所定,我们有标准可以去核对,所以犯戒就是错。如果上师故意犯戒或犯戒后又不忏悔改正,那就是恶知识,要立即离开他,而不要争和批判 。当然对于一些并非严重的戒律问题就不需要严格地审视上师,而更重要的是看自己能从上师那里学到什么东西。

当然还有例外的情况,就是有些菩萨以同事摄受众生时,会显示破戒之事,但最后会把不守戒的众生和自己一起归于守戒正途。如果一个人一辈都没有把自己和别人归于守戒正途,那么就不能说他是以同事摄受众生了。

这里还强调要断罪,就是要消罪并不造新罪,就是要跟罪断绝任何联系。这样才能洁净自己的心灵,才能有效修持佛法。

4)“当随诸佛学,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
解读:
自己成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普度众生,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速解脱。帮别人成佛的功德才是最大的,所以说“不乐为自己速得大菩提”,显然密宗的“即身成就”是违背如来旨意的,是只为自己的解脱而不为众生的解脱,是私欲之心。

5)“当严净无量不思议佛土,受持于名号 及住十方界 ”
解读:
要修念佛法门,到无量不思议佛土去严净佛土。这需要修到有神通出现才能实现,所以大乘菩萨是必须修神通的。

6)“如是勤清净菩萨诸律仪,便当能圆满大菩提资粮”
解读:
只有守戒才能圆满大菩提资粮,所谓资粮就是功德,福德和善根。人一旦破戒下地狱,功德和福德就被剥夺了,又要重新积累,直到无量世投胎为人以后,如果遇到大善知识教导发菩提心,修持大乘佛法才能取回失去的功德。

7)“福智为自性资粮圆满因,一切佛共许,为引发神通,如鸟未生翼,不能腾虚空,若离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具通者日夜所修诸福德,诸离神通者百生不能集,若欲速圆满大菩提资粮,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
解读:
福德和智慧的积累是见性成佛之资粮,没有神通和智慧很难积累菩提资粮。有神通者可以到无量佛国去拜佛,供养佛和传法及护持正法以清净庄严佛土。有神通才有利于明白徒弟的功德和善根以及其当前的境界,才能知道如何指导徒弟修行。而且有空、无相和无愿之三解脱门之智慧者,因财法施舍所得功德是不见空性者的无量倍(见《大般若经》)。而且有神通才能变化出无量财物施舍给众生,才能以神通帮助众生解决困难,所以很多人说不能修神通,不能用神通,这个观点对于大乘学者而言是错误的。

8)“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为修成止故,应数数策励,止支若失坏,即使勤修习,纵然经千载亦不能得定”
解读:
要修神通就必须修奢摩他(止)即四静虑,修神通靠止,得解脱则要在修止的基础上再靠观。但止是观的基础,没有止的定力就不能进入观的境界。

9)离慧度瑜珈,不能尽诸障,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珈,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何慧何方便,为除诸疑故,当明诸方便,与般若差别,除般若度外,施般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苦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
解读:
慧度瑜珈即般若,所谓般若即是心无分别,心无所得,所谓方便就是修一切其它善法。《大般若经》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法没有成就都不能成佛,所以般若波罗蜜和方便法门都要修习。

10)“非单修无我,遍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有则生非理,无亦如空花,俱则犯俱过”
解读:
不是单单修无我就可以了,五蕴皆是幻化,从来没有生出来过,明白自性本空,这就是般若。如果说五蕴有或无都是错误的。般若之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无本身就是相,般若之空是指无相。

11)“欲安乐圆满大菩提资粮,须修事行等续部诸密咒,为求师长灌顶故,当以承事宝等施,依教行等一切事,使良师长心欢喜,由于师长心喜故,圆满传授师灌顶,清净诸罪为体性,是修悉地善根者”
解读:
这里说得很清楚,供养和承事上师是为了讨上师高兴,上师高兴了才会给你圆满灌顶。才给你消除诸罪,从而使自己戒体清净,才能成为修道的善根。

12)“初佛大续中,极力遮止故,密与慧灌顶,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所遮故 失坏彼律仪,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定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
解读:
“密与慧灌顶”即指双修灌顶,梵从凡,梵行者就是指还在凡间修行的、没有脱离六道轮回的、有凡心的修行者,七地以下菩萨都要修梵行,所以不能接受双修灌顶,否则就是犯戒,要堕恶趣。

《楞严经》: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解读:
凡说欲为菩提道者皆是魔说,修道之人色阴尽后入行阴区宇,但容易欲魔入心。

13)“菩提道灯,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
解读:
阿遮利即阿阇黎,阿底峡尊者就是文殊菩萨,即法身佛,也是燃灯古佛,也是释迦牟尼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