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章 八正道和戒定慧

《大般涅槃经》:“道谛者,八正道——, 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我若灭后,汝等亦应勤思修习.”
《杂阿含经》:“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灭道迹。”
《杂阿含经》:“有八正道,能断爱欲,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解读: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属于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法念处经》:“云何正见。如实见相应义。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如实见如实法自相平等相。于如是法。心念种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思惟四种口业。舍口四过。护持禁戒。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舍于三种身不善业。护持禁戒。是名正业。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舍。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于如是义。其心忆念。而起精进。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于如是法义。忆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于如是法义。以实念心。一心忆念。法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贤圣八圣道分。”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云何正见。于所见境。有取有与。有善恶行。有善恶行所招之果。有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所作之业。乃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此世他世。微妙善行。皆以正见。通达明了。净修梵行。永断惑障。所作已办。到于彼岸。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谓以智慧。分别拣择。令身语意三业无失。离诸过咎。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谓能永断妄言绮语恶骂两舌。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谓诸有情永离杀生偷盗染欲。是名正业。云何正命。谓受世间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为资养。非邪命故。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谓能勇猛。破烦恼魔。常修善行。无有懈怠。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谓忆过去所修善法。念念摄持。而无错谬。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谓心能安住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寂然不动。是名正定。佛告比丘。是名八圣道。”
解读:
小乘的八正道分别如下:
1.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即离诸颠倒邪见。这是佛法闻思修中的闻慧。就是对缘起论、因果、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并坚定不移地信奉。
2.正思维:也叫正志,即以智慧分别拣择,使自己的不造身语意之恶业。
3.正语:永断妄言绮语恶骂两舌。
4.正业:永离杀生、偷盗、染欲,护持禁戒。
5.正命:不以犯戒获得资养而延续生命。
6.正精进:勇猛地破烦恼魔,常修善行,无有懈怠。
7.正念:忆过去所修善法,念念摄持,而无错谬。
8.正定:心能安住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寂然不动。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著,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著,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淫,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著,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著,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解读:
八正道还是世间、有漏和出世间、无漏的区别。

八正道浓缩一下就变成了戒、定、慧。其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八正道中的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闻慧、思慧、修慧是名三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佛法乃至禅定能生智慧。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一:
“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戒律)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贤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于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嗔忿于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解读:
要入定必须要相信因果报应,遵守佛法戒律,否则因为犯戒而有罪者,不能入欲界定,不能成就欲界善根,更别说成色界诸定和五色界诸定了,即使暂时能入定,不久也会失去,所以修道第一步就是守戒和消罪。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一: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著事业。二者乐著谈论。三者乐著睡眠。四者乐著营求。五者乐著艳色。六者乐著妙声。七者乐著芬香。八者乐著美味。九者乐著细触。十者乐著寻伺。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一:
“宁舍身命终不毁犯如是四法(四根本戒)。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一者依止如来为因。二者依我圣教为因。三者依我弟子为因。诸有情类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乐。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别解脱教。若越如是别解脱教。则于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为诸烦恼恶业缠缚。于三乘法亦为非器。当堕恶趣受诸重苦。”
解读:
出家修行者,很多小的戒律都要严格遵守,否则不能入定。要涅槃者还必须要皈依佛(如来)、法(圣教)、僧(佛弟子)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有依行品第四之三:“夫大乘者。受持第一清净律仪。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坚固惭愧。深见深畏后世苦果。远离所有一切恶法。常乐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恒普为作利益安乐。救济度脱一切有情所有厄难生死众苦。不顾自身所有安乐。唯求安乐一切有情。如是名为住大乘者。”
解读:
修大乘者,也要遵守戒律,常忏悔己过。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忏悔品第五:“便生空见拨无因果。由是因缘。造身语意无量罪业往诸恶趣。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还得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已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我等今者还愿受行先所修集声闻乘行。唯愿世尊。哀愍教授。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解读:
以万法俱空的理由否定因果报应,造下深重罪业。唯有惭愧发露忏悔改过,才能灭罪。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护世品第十九之一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染(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不愚痴)。于此十善业道坚持积集。”
《地藏十轮经卷九》所述:“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入如来不思议甚深事业品第五之二:“复有十道是解脱道。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是名为十。”
解读:
只有守戒,行十善业才能证菩提涅槃,才能渡众生。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一:“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
解读:
世俗法和在家者不能惩罚犯戒的比丘。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一:“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无依行品第三之三 :“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槃,常当修静虑”
解读:
唯有修定才能断惑,才能断烦恼。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