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章 全真北派王重阳和北七真子

王重阳(1112—1170)出生于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解读:
中为土,孚即金翅大鹏雕,即雄鹰。中孚即雷祖天皇大帝,也是以九月初九为诞辰日的酆都北阴大帝。有震三之灵,又摄持巽风之灵,故名王三和王害疯。
喆为土中口,喆谐音为泽,代表智慧,故字为知明。雷祖有九阳之炁和九阴之炁,故出生在农历九月初九。此前唐玄宗时期出生于终南山的鬼王钟馗就是王重阳的前世,两者皆是终南山太乙天尊之雷祖化身。
在《神雕侠侣》中称王重阳为中神通,精通一阳指。此一阳指就是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即兑金之灵。后来有其师弟周伯通继任中神通,周伯通精通双手互博之术,象征有阴阳两炁。

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年王重阳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于是遂愤然辞职,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在终南山下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携其弟子马、谭、刘、丘四人西归,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羽化,归葬于终南山刘蒋村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0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解读:
雷祖之艮灵为武曲星,故中武举甲科。陵墓也是艮土之灵,先天一炁法身佛在艮土灵中无为无作,故自称“活死人墓”。天皇大帝也化作北斗七星中的左辅星,其心即即法身佛,即无上真心,即至真,即全真,故称“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天皇大帝摄持北斗七星,故有七个徒弟,称为北七真,也称全真七子。天皇大帝就是有七宝的转轮圣王,故建立七宝会;天皇大帝内有无上金丹法身佛,全真称金丹为金莲;天皇大帝能化为日月星三光,故建立三光会;天皇大帝为发光之玉,故有玉华会。

马钰遇仙派(泰)、丘处机龙门派(震)、谭处端南无派(坎)、刘处玄随山派(艮)、郝大通华山派(离)、王处一全真派(兑灵)、孙不二清静派(巽灵)。

马钰: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人。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代表内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泰灵。钰就象征内有金的玉如意,玄宝即玄门之宝,即金丹,丹为至阳之灵,故称丹阳子。神仙皆在泰灵中,故建立遇仙派,代表巨门星(天璇星),建立遇到仙派。《射雕》的第十六回,周伯通有说过:“马钰得了我师哥的法统,但他武功却是不及丘处机和王处一了。”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春为木,故称长春子,木即龙,故建立龙门派。木为贪狼星(天枢星),为北斗七星之首,建立龙门派。《射雕英雄传》的第二十五回有说过:“丘处机武功为七子之首。”
谭处端:原名玉,字伯玉。后改名为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有《水云集》传世。玉为艮土之灵,内有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即正,即真心,即云。谭者池塘也。端为水土之灵,故称“长真云水蕴德真人”, 赠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代表玉衡星,为坎水之灵,建立南无派,南为火,水灭火,故称南无。
刘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东莱人。刘谐音为流,玄为水,妙者先天一炁也,通妙即玄妙之门。代表武曲星(开阳星),为能出水和炁的艮土之灵,为寿星,建立随山派。
王处一:号玉阳子,一说号全阳子。宁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阳收为弟子。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一为先天一炁,为兑灵,为纯阳,为云,藏于玉中和水中。云光洞即太乙真人的金光洞,即菩提祖师洞,代表文曲星,为兑灵。兑为真心,故建立全真派。
郝大通: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磷字大篆中有炎字,磷能释放出鬼火,故代表离火之灵,即破军星(摇光星),为光为华,故建立华山派。
孙不二:孙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人。马丹阳之妻,传有全真教清净派。元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清净渊真顺德真人”。孙象征法身佛,不二即一,即先天一炁,代表有先天一炁的白水素女,为天玑星,建立清净派。

2.35章 全真南派始祖张伯端

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诚),天台(今属浙江)人。北宋时期著名高道,敕封“紫阳真人”
自幼聪明好学,涉猎三教经书,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治平初(1064年),陆诜任桂林知州,起用张伯端掌管机要。改知成都时,又随往。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刘海蟾得金丹火候之诀。熙宁三年(1070年),陆诜卒,张伯端归台州,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年)著成《悟真篇》,弘扬儒、释、道三教归一之理。其修炼过程是从“命功”入手,再以“性功”结束,达明心见性,体现了南宗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功法特点。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卒于百步溪。
张伯端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早于全真教。被全真道尊为“南宗始祖”,并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全真道奉为“南宗五祖”。《四库全书》将其所著《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 此外,还著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金华秘诀》。元丰五年(1082)三月十五日,张伯端往返临海途经百步溪(今属临海)时水解羽化,世寿99岁。

端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张为长弓,即法身佛。平为水,叔为土,端由“氵(水)止一山”组合而成,伯为第一,伯端即有先天一炁法身佛的第一山水之神,即真武大帝,张伯端即水神真武大帝下凡,故通过水解羽化,即死于水中而升天。

《南五祖宝诰》
“明真正道,行化南天。九皇降迹于天台,一脉浚通于刘祖。采琼花之仙异,著悟真之丹书。道付杏林,不日还元之编集。法通鸡足,俞琰丹髓之书成。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刀圭入口,神化无方。施雷雨于掌中,甦生民于世外。德彰南海,获琼玉之英标。道遍遐荒,饫法言之灵妙。龙虎罗浮之迹,武夷玉隆之书。过化多方,真文备著。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誓愿弘深,慈悲仁圣祖师。悟真紫阳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贤真人。泥丸翠虚真人。琼琯紫清真人。五祖藏道天尊。”
解读:
九皇指右九皇君,即北斗九星,此九星化为全真南五祖。悟真紫阳真人为水,杏林翠玄真人为木,道光紫贤真人为火,泥丸翠虚真人为土,琼琯(有口出入气的玉笛)紫清真人为土中兑金。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行者上前迎住道:‘张紫阳何往?’紫阳真人直至殿前,躬身施礼道:‘大圣,小仙张伯端起手。’”
解读:
《西游记》中紫阳真人曾用自己的法宝“五彩仙衣”保住朱紫国金圣宫娘娘的清白,以免被妖怪赛太岁(观音坐骑之金毛犼)玷污侵犯。孙悟空实为太上老君,五彩仙衣即艮土之灵,为魄之外衣。

2.34章 上清派第一祖魏华存

魏华存(252—334),晋代任城人,女道士,字贤安,又称紫虚元君、魏夫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之一。父亲为司徒魏舒。
解读:
华即是光或火,女为丁火或月光,任从人壬,壬为阳水,即子水,魏从女禾鬼,即阴木之孟婆,即白水素女,其法身为如同虚空的紫炁,故称紫虚元君。

魏华存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解读:
魏华存实为南岳大帝之妻下凡,故称南岳夫人,即佛教的面燃大士。

《云及七签》描述南岳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饱,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领神仙七万七百人。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为赤色,这是因为与南相对的颜色,正是赤色。”
解读:
南岳大帝其实就是火龙,即神农炎帝,即南极长生大帝,即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南岳大帝的离火之灵即称为祝融。

据《云笈七签•上清经述》《茅山志》卷十载:魏华存居修武县(夫为修武令)时,因“冥心斋静,累感真灵”,谓于西晋太康九年(288)三十七岁时,忽有众真下降,清虚真人王褒为其师,并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并称“此书昔授之西城总真君,今以付子,且语以存思指归行事口诀”。于是《上清经》从此而行世。后又有景林真人别授《黄庭内景经》。
《真诰叙录》载:“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舍人杨羲,杨以隶书写出,又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并第三息上计椽许翙,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魏华存被上清派尊为第一代太师。
解读:
魏华存为上清派第一祖师。

《魏祖宝诰》
“至心皈命礼。元皇演化,妙有真身。光明满月现慈容,清静玄风开正教。道尊圣祖,德重医王。掌三界之雷霆,校群生之禄籍。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祖师大慈仁者,万灵尊主,南岳总仙上宰,高元宸照,紫虚元君,丰乾大帝。”
解读:
元皇演化:即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的分化身,即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的分化身,即紫微大帝为无极元皇的分化身。
光明满月现慈容:即月神嫦娥,即娥皇。
清静玄风开正教:即风神白水素女。
掌三界之雷霆:即女雷祖,即后土娘娘。
万灵尊主:即素女,即女娲。
德重医王:即药草神。

2.33章 左慈和灵宝派创始人葛玄

左慈(156?–289?),字元放,庐江人,汉族,自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慈在天柱山精修苦炼道术,在一个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经》(三国演义中为《遁甲天书》)。明五经,兼通星纬,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据记载他的一只眼睛是盲的。左慈曾告诉葛仙公说他要进霍山炼九转丹,后来终于得道乘鹤而去。《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描写左慈“眇一目,跛一足,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左慈戏弄曹操,曹操欲杀之,后来左慈化为羊。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其《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各一卷。”
解读:
慈从玄玄心,一个玄为水,一个玄为一炁,慈即水中无上真心,即水中元炁,故住在庐江且名为元放,即释放元炁者。左慈即元始天尊左边的东王公,即九阳之炁。乌角即青牛之角,代表牛,即离火,故为火神,即太阳神东华帝君,即灶神,即厨神,故能坐致行厨。
羊为艮土之灵,左慈化为羊,羊为土,即象征东华帝君化为雷祖,故左慈得道乘鹤而去,鹤即艮土之灵。左慈就是《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即青童君东王公,即东华帝君,白藤冠即白水素女。跛一足代表有阳龙(长脚)和阴龙(短脚)。眇一目代表有兑阳灵和兑阴灵,其中兑阳灵非见性。

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据《抱朴子》记述葛玄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张三丰的师父火龙真人郑隐。相传葛玄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
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解读:
冲为艮山之灵,葛谐音为歌,代表歌唱之灵,即艮山之灵,玄即艮土里面的先天一炁,可见“冲应真人”即雷祖玉清王。孚从爪、从子,《说文》徐锴曰:“鸟抱,恒以爪覆其卵也。”,孚即是金翅大鹏雕,即艮山之灵,故称“冲应孚佑真君”。葛玄为东王公,即左太极,即阳太极,故称“太极左仙公”,也可化为太极,即天皇大帝。
葛为藤,藤即阴龙,长大后化为带着亥水的阳龙,葛玄在江西阁皂山修道。皂从白七,七为丙火太阳,白为金炁。葛玄就是太阳神,即金乌,即东王公,即南极长生大帝。
葛玄即尹喜真人再来,故葛玄和尹喜的圣诞都是农历四月初八,即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释迦摩尼就是东王公下凡,证道后就是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据《抱朴子》记载,葛玄一日对弟子张恭说:“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至期,玄衣冠入室,卧而气绝,颜色不变。弟子烧香守之,三日三夜,夜半忽大风起,发屋折木,声响如雷,烛灭良久。风止燃烛,失玄所在,但见委衣床上,带无解者。明旦问邻人,邻人言:“了无大风。”风止在一宅内,篱落树木并败折也。
葛玄成仙而去,证位太极左宫天机内相,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葛玄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其它三大大天师分别为张道陵、许逊、萨守坚。
解读:
东王公的妻子即西王母,即风神孟婆,风能灭心火,心火即烦恼,故烦从火,恼从心(忄),火灭则无贪噌痴之烦恼,即能入清凉之玉京山,即入灵山,即回到九天之极乐世界。东王公和西王母合一即元始天尊,即紫微大帝,即太上老君。葛玄“不遑作大药”,从这里可见,葛玄生前并没有成就金丹,即没有证道,没有获得解脱,而是死后被西王母接上天。“天机内相”就是文曲星,即兑金灵,即天机星吴用。

《葛仙翁宝诰》
志心皈命礼。天台得道,阁皂成真。昔受东华,复转西蜀。诏命玉京金阙,位登太极仙班。慈怜拯拨于沉沦,恩念普资于苦爽。葛天氏遗风显著,勾漏令丹砂俱存。括苍仍游,罗浮乃止。修间玉笥,修理金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玉京,东吴太极左宫仙翁。雷霆玄省,天机内相。玉虚紫灵,普化玄静。常道冲应,孚佑真君。垂恩广救,慈悲大帝,度人无量天尊。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解读:
葛玄的师父为东华帝君,即左慈,葛玄其实也是东华帝君下凡,即南极长生大帝下凡,故也可以身化为雷祖,即变成孚佑真君。左慈和左仙翁其实是用一个神仙在人间的不同分身。

2.32 章 金丹道之代表上虞魏伯阳

在东汉除了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外,还有炼内丹和外丹的金丹道,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魏伯阳,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经之祖”,也被尊为“火龙真人”
魏伯阳(151年-221年),东汉著名炼丹家,名翱,号云牙子,浙江绍兴上虞丰惠人,尚书魏朗之子,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魏伯阳撰写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之王”,为道教的丹鼎派创立了理论基础。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理论著作的最早炼丹家。据说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从一真人处获《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和《黄帝九鼎神丹经》等。张道陵和魏伯阳都因为得了《黄帝九鼎神丹经》而证道,可见代表土的黄帝就是中华道教之祖宗,因为金丹在土中炼成。

《神仙传》记载:“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仍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道枢.参同契》注:“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
《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
《神仙传》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解读:
魏伯阳名翱,翱者金翅大鹏雕也,即艮灵,即雷祖。火龙就是雷火丰卦,故魏伯阳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丰惠镇。火龙即有丙火的天蓬元帅,即红龙,即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号云牙子,云和牙都是兑灵先天一炁,即太上老君。牙子就是子牙,魏伯阳就是姜子牙再来。老子李耳字伯阳,魏伯阳也是老子李耳再来,伯阳即第一阳,即九阳之炁。火神为舜,魏伯阳也是上虞丰惠镇的舜帝再来。

《神仙传》记载:“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知弟子心怀未尽,乃试之曰:“丹虽成,然先宜与犬试之。若犬飞,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谓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身之死,恐是未合神明最对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顾视相谓曰:“作丹以求长生,服之即死,当奈此何?”独一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谓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得数十岁在世间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弟子乃始懊恨。伯阳作《参同契》,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解读:
魏伯阳到上虞丰惠镇凤鸣山炼丹,丹成后给犬吃,犬吃后死了,魏伯阳还是坚持服食,只有一个弟子跟着他服食,另外两个弟子不敢吃,结果等那两个不敢吃的人走后,魏伯阳和跟着他服食金丹的弟子复活成仙了。
《周与参同契》用比喻的方法解说内丹修炼之道,把铅比作魄,即祖炁,即阴兑灵。把汞比作魂,即阳兑灵,铅汞相合即成丹,即魂魄合一成金丹。带着犬的魏伯阳就是带着犬的地藏菩萨,即带着哮天犬的二郎神,即伏羲再来。
吃金丹者都死后复活,象征炼丹道就是要人死神活,把六识打死,于五阴无所得,才能成就金丹和法身。

凤鸣山座落于上虞市丰惠镇东南4公里,距如今的上虞市区(百官)17公里,据说魏伯阳晚年在绍兴上虞丰惠镇凤鸣山上的伯阳洞中居住。此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的。洞顶开天,上有“千年古藤”掩盖,藤枝漫山。从洞顶藤枝间有一股流水从上而下飞入洞底,形成“悬石飞瀑”之景观,水流出洞外成为溪流。这与先天一炁法身佛住在能流出水的净瓶中相应,又与摩西击打磐石出水相应,与孙悟空住在水帘洞相应。洞上方的“千年古藤”就象征阴木之素女,即西王母女娲,即凤凰。在古藤下的巨石就是艮山之灵。
离伯阳洞十余米开外一个凤鸣洞,又称仙姑洞,相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于魏伯阳在凤鸣山炼丹的时期。传说当时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后母虐待,只身离家跨鸾凤进山,以野果充饥,一心修炼而成仙。后人立祠祀之,叫仙姑洞。该洞年久而塌损,又经后人多次修复,但原形不变,内有通道呈弯曲的S形。洞壁上还有八组壁画,都是几千年来的神话故事。凤鸣洞即凤凰所居,凤凰即白水素女,即女娲,即魏伯阳天上的妻子。凤鸣洞里面的S即乙,代表土灵,凤凰就是后土娘娘。

在凤鸣洞上面的山顶上还有一个凤鸣真人祠,也称“灵惠庙”,始建于二千年前。传说东汉曹盱曾到凤鸣祠求子,得了一女,就是孝女曹娥。此凤鸣真人祠即是凤凰之祠,凤鸣真人即凤凰。
宋高宗曾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所谓灵惠就是圣灵保惠师之意,即灵宝天尊,即太上老君。妈祖就是圣灵保惠师之夫人,妈祖就是素女,故此灵惠祠里的“凤鸣真人”就是素女。魏伯阳就是圣灵摩西再来。

凤鸣山也称南山,为道教第九洞天四明山之余脉,凤鸣山上的红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则谓为经书中的“丹山赤水”。丹山就象征太上老君用来装金丹的紫金红葫芦,赤水则象征出自有丁火的羊脂净瓶之水。南山为火凤凰的带离火的艮山之灵或阴艮山之灵,故海南岛三亚市的南海观音坐落在在南山文化旅游区。

2.31章 正一道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东汉时期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阿房村人。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光武帝十年正月十五日晚上出生。初名张陵,后改为张道陵,字辅汉,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道教组织正一道。以《道德经》和《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神仙传》中所述:“陵初入龙虎山,合丹斗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

传说,一日张道陵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

此后张天师开始在北邙山(河南洛阳)修行,后来到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

张道陵整合当时的黄老派、方仙道、文始派等先秦修道团体,创立道教,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教,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高明上帝,张天师,终极教主。著作《老子想尔注》奠基天师道。

张道陵之母梦见魁星而生张道陵,魁者第一之义也,魁星就是万星之主紫微星和天皇勾陈星。在《水浒传》里的紫微星宋江就称为天魁星,张道陵就是紫微星下凡,即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大禹为“正一法王”,故此创立“正一道”的张道陵就是大禹再来,终极教主就是“无为教主”之大禹。

张道陵在光武帝十年正月十五日出生,正好是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日。“十五”就是白鹤,就是艮山之灵,武就是武曲星,光就是摇光星。张道陵降服六天鬼神,可见他就是紫微大帝,管理酆都的北阴大帝,亦是紫微大帝之分身。

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五为土,米为先天一炁之金丹和离火之灵,得土中金丹即得道,故称之为“五斗米道”。米出艮土之灵就是魂,就是好动的妄想心,即颠倒的凡心,米入五斗中即象征得道成仙。“正一”者,正法之金丹大道也。

《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是日同弟子王长、赵升,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上与夫人雍氏白日飞升,是为正一道第一代张天师,为天师道正一教祖。

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从张盛以后道陵祖师历代子孙皆住在龙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师张恩溥。1949年,张恩溥随蒋介石退往台湾。张恩溥之长子先于他去世,他第二子坚持在大陆做科学,故无人接班。而且历代天师的传承信物,也就是传说中太上老君留下的圣物剑和玺在张恩溥仓皇去往台湾的路上被遗失了,只剩下传说中张道陵留下的“阳平治都功印”还在身边。张恩溥去世后由他的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第六十四代天师,不久张恩溥在台湾所娶妻子的前任儿子张美良(据说原名胡美良)拿出“阳平治都功印”号称第六十四代天师。不久张家旁支也推出一位叫张道祯的人继任第六十四代天师。

《启示录》 21:6 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易经八卦共六十四卦,而正统的天师只传到了六十三代,这就是天意。失去了太上老君留下的圣物剑和玺就表明张家的天师传承到此结束了。因为第六十四代天师就是弥勒菩萨,即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再来,即太上老君下凡,即紫微大帝出世,即燃灯古佛再来,故程一丰在燃灯古佛的诞辰日出生。

张道陵暗示“长弓之道在陵中”,长弓即法身佛,即道,陵即艮土之灵,即灵山,即玉京山。张道陵谐音即张道临,即代表道的太上老君亲自降临,张道陵就是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张道陵化作两仪之天蓬元帅时,就是火龙,即雷火丰卦,故张道陵出生在丰县。火龙入艮土之灵即为有先天一炁法身之雷祖,雷祖之艮灵为音乐之神,艮即唱歌的房间,故张道陵出生在阿房村,房和陵都象征艮土之灵。

张道陵暗示“长弓之道在陵中”,长弓即法身佛,即道,陵即艮土之灵,即灵山,即玉京山。张道陵谐音即张道临,即代表道的太上老君亲自降临,张道陵就是太上老君分身下凡。张道陵化作两仪之天蓬元帅时,就是火龙,即雷火丰卦,故张道陵出生在丰县。火龙入艮土之灵即为有先天一炁法身之雷祖,雷祖之艮灵为音乐之神,艮即唱歌的房间,故张道陵出生在阿房村,房和陵都象征艮土之灵。

《老祖天师宝诰》(1):“志心皈命礼。泰玄上相,扶教三天。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决。三洞法箓,诸品灵文。一千二百之官军,匡扶正教。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都功玉印,官服群履。居都省而常侍上帝,掌三界而度下民。雌雄二剑,诛斩妖精。致雨作晴,轰雷掣电。如是立坛而布化,助国兴邦以安民。功成行满,白日飞升。祖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大法天师。祖一洞玄,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上帝,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祖天师宝诰》(2):“至心皈命礼。本来南土,上溯蜀都。先获黄帝九鼎之丹书,后侍老君两度于玉局。千轴得修真之要,一时成吐纳之功。法箓全成,受盟威品而结璘诀。正邪两辨,夺福庭治而化咸泉。德就大丹,道齐七政。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大法天师,雷霆都省。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
解读:
“泰玄”即泰元,即泰山的玄元之气,即泰灵里面的先天一炁法身佛。鹤即艮山之灵,鹤得丙丁火即为雷祖,故张道陵在鹤鸣山传道,他就是乘鹤的南极仙翁。“掌三界”的张道陵就“主管三界十方九地”的地官,即“分掌天下三界”的东王公,即“总统三界”和“三界独尊”的东岳大帝。
“雌雄二剑”就是阴阳两炁,故张道陵就是有阴阳两炁的雷祖天皇大帝,即有阴阳二炁瓶的金翅大鹏,所以能“致雨作晴,轰雷掣电”。
“大法天师”就是天人师,即法身佛,即“万灵师”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德就大丹,道齐七政”的张道陵就是“齐七政”的先天一炁之紫微大帝,“常侍上帝”者即指天国副国君紫微大帝。
“高明上帝”即“苍天上帝”天蓬元帅,即东王公。

2.30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阳历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传说公元前551年,孔子之母颜征在怀了身孕以后,在去尼丘山祈祷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麒麟,之后颜征的肚子突然就开始发痛,孔子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出生的。刚出生的孔子,头顶长得很像尼丘山,所以孔子的名字就成了孔丘,字仲尼。
儒由“人需”组合而成,儒家思想即做人所必需的思想,如果儒家思想都不遵守,那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下辈子就会掉进恶道中而难以投胎为人了。

《拾遗记》卷三《周灵王》(王嘉)记载:“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徵在(注:孔子母为颜氏第三女,名徵在)之房,因梦而生夫子。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钧天之乐,列于颜氏之房。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大钟)之音,异于俗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则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春秋孔演图》:“孔子母征在游大泽之陂,梦黑帝使,请己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幼学琼林》卷二“老幼寿诞”:“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
解读:
“五星之精”:即先天五行之五灵,即五岳大帝。
“二苍龙”:即震木阳龙和巽木阴龙。
“天帝”:即昊天上帝。
“水精之子”:即坎水之灵。
“仲尼”:即中泥,即土灵。
“孔丘”:即有洞的山丘,即有洞的灵山,故能流出水。
“麟”:指麒麟,即天皇大帝,中国有“麒麟送子”之说。
可见,孔子就是有坎水之灵和艮土之灵的真武大帝,即南方增长天王,即黑帝颛顼再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周易帛书》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解读:
孔子晚年看《周易》而作十翼,《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孔子把《易经》)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并将其作为儒家教材,从此《易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主干,影响中国几千年。
伏羲传先天八卦,然后化作周文王来到人间后再传后天八卦,并作《周易》。孔子继续周文王的工作而作《十翼》,可见,八卦和周易皆非凡人所能作。

《左传•卷十二》(左丘明)载:“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钥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
《史记.孔子世家》载:“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获麟歌》(孔子)载:“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从那以后,孔子就不再写书作文,史称其获麟绝笔。不久后于公元前479年去世了。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载:“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春秋经传集解》载:“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故所以为终也。”
解读:
麒麟即象征有阴阳两炁的艮土之灵,阴阳两炁合一为仁,故麒麟为仁兽。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兽麒麟死了就象征他所提倡的“仁”之道也要亡了,因为没有贤明的大王用他所宣讲的仁道,所以他说“吾道穷矣”。有明王在世,则麒麟不伤、不死、不被捕获。

2.29章 老子李耳和文殊菩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庚寅虎年)春秋晚期(周灵王元年)陈国(后入楚)苦县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17岁,问礼于老聃。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26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公元前491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老子听其言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道德经》,然后骑着大青牛继续西行,不知所终。
公元666年,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在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则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认为李耳为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玄元即玄炁和元炁,太上老君为玄炁,元始天尊为元炁和始炁,可见老子李耳就是元始天尊,故称“玄元皇帝”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列仙传》(西汉刘向)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姓李氏,名耳,字聃。”
《说卦传》云:“坎为耳”
解读:
苦由“艹古”组合而成,“艹”即草,即阴木,即太元玉女,“古”即十字架里面的“口”,即土中之兑灵,即盘古,可见老子即盘古神下凡。曲即伏羲所持的曲尺,仁者爱也,含阴阳两炁也,老子即是持曲尺的爱圣伏羲再来。熟透的苦瓜其心极甜,代表金丹,众生就是未熟的苦瓜,故其味极苦。
老子姓李,名耳,字有三个,即聃、伯阳和摐。李从木从子,木就是龙,子为阳水,为雨,老子就是震龙太乙天尊,即东王公,故姓李。耳为坎水,坎水为海,龙王在海中,故名耳。太乙天尊即太阳神,为太阳九炁,即至阳之炁,故字为伯阳,即第一阳之意。东王公可以化身为有先天一炁的雷祖,雷祖敲鼓而打雷,故字摐,摐即敲打之意。
李耳为周朝图书馆的管理员,即象征经宝之灵宝天尊,也是手拿经书的禄星,即文曲星,即手拿经书的文殊菩萨。
陳由“阝木日”组成,阝为山,木为龙,日为太阳神,可见陳就象征九龙扶桑日官大帝,即东王公,故李耳为陳人。

《易•说卦》云:“兑为口舌”
《太平广记》引葛洪《神仙传》云:“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
《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
《云笈七签》卷102《混元皇帝圣记》云:“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盖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绪。 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解读:
舌即代表兑灵,即象征先天一炁法身佛,故吐舌的老聃为先天一炁法身佛,即太上老君,即道之化身,为天地之真精,为元始之炁,即混元炁,故称“混元皇帝”。

聃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聃由“耳冉”组合而成,耳为水,聃谐音为“丹”,可见老聃就是最古老的水中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从金文大篆看,冉由“冖土”组合而成,“冖”为土,两“土”堆积即艮山之灵,即雷祖,故被封为“金阙玄元天皇大帝”。而从说文中可见,聃由“耳甘”组成,“甘”由“廿一”组合而成,“廿”为土,土中含“一”,可见老聃就是“水”中之“一”,即元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解读:
老子李耳有龙身,就是有龙身的天皇大帝或紫微大帝或南极长生大帝,老子在三者之间可以任意转换。

《列仙传》(汉•刘向)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解读:
青者黑也,青牛即水牛,老子骑青牛象征李耳的法身摄持离火之灵藏于水中,为北极紫微大帝,故有“紫气浮关”。老子李耳为尹喜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出函谷关而不知所终,故李耳为道德天尊。

《佛说文殊师利般湼槃经》云:“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加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身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五百仙人,各皆见火从身毛孔出。是时文殊师利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于圆光内有五百化佛。”
《后汉书•襄楷传》记:“延熹九年(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解读:
根据《周书异记》和《虚云和尚年谱》,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四月初八,也就是公元前1027年。
释迦牟尼佛35岁证道,传法49年,84岁涅槃,1027-84=943,即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943年涅槃。释迦牟尼佛预言文殊菩萨在西藏雪山教化仙人时间在943-45等于公元前493年左右。文殊菩萨在西藏用佛法度化了五百神仙弟子,然后全部变成和尚飞回到印度,在印度文殊菩萨变成紫金色的佛形像。这跟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时间记载是基本一致的,可见“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的文殊菩萨就是老子李耳。“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就是指老子到印度变成了佛,浮屠即佛。

《文殊根本续》:“世间我涅槃,地上成虚空,汝现异生相,行诸佛所行,彼时雪山中,有欢喜兰若。”
解读:
“异生相”就是凡夫相,老子在中国时显示为凡人,没有显示神通功能,尹喜是通过他自己的观气功能见有紫气东来而知道老子不是凡人,故拜他为师而为中国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行诸佛所行”说明文殊菩萨即是佛,所以太上老君就是佛,但是太上老君没有以如来佛的名义传法,故一般不称为佛,而称法王子文殊菩萨或紫微大帝。

《佛说灌顶经》:“葬不如法,佛语阿难葬法无数,吾今当为略说少事,示现未来诸众生也(即告诉未来众生)。我此国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有三。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震旦国中人民葬法庄严之具,金银珍宝刻镂车乘,飞天仙人以为庄严。众伎鼓乐铃钟之音,歌咏赞叹用为哀乐,终亡者身衣服具足,棺椁微妙香烟芬芬,百千万众送于山野,庄严山林树木郁郁,行行相值无亏盈者,坟柏茂盛碑阙俨然,人民见者莫不欢欣。”
《摩诃止观》卷第六下:“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震旦)。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故前用世法而授与之云云。又授出世药者。十种因缘所成众生根性不同则是病异。随其病故授药亦异。谓下中上上上。”
《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云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论语》“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解读:
震旦国也称真丹国,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释迦牟尼佛预言他将来会派三圣来中国教化中国百姓。其中两圣即老子和孔子,孔子问礼于老子,故老子和孔子皆传礼义于中国百姓,必为三圣之二。
《清净法行经》并非释迦牟尼佛所说,而是孔子之后的后人所作,故并不可信。本人认为李耳就是文殊菩萨,孔子就是弥勒天王殿的南方增长天王,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就是善财童子。

从以上可见,太上老君就是佛教的法身佛文殊菩萨,根据道教经典,太上老君早就存在了,只不过这一次下凡到人间叫李耳,所以道教所说的太上老君并非仅仅指李耳,李耳只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之一而已。
道教《太上老君历世应化图说》又称《老子八十一化》,描绘了老子起乎无始直至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元)之间的显化事迹,太上老君共有八十一化身,在第四十二化就是老子化胡,即老子化为释迦牟尼佛。老子八十一化与北极天蓬八十一军大元帅和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炎帝天君先呼应。老子李耳和神农炎帝都是天蓬元帅下凡,也是紫微大帝下凡。

2.28章 水官大帝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和神禹,为颛顼孙子(也有说是颛顼的六世孙),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大禹之父鲧因为治水不利,被舜帝诛杀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面),后来大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水患治理好。因为治水有功,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禹在位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享年一百岁左右, 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

《帝王纪》云:“禹母修己夜见流星入二十八宿之昴,吞神珠薏苡,胸腹裂而生禹。”
解读:
流星象征流水,昴星为西方之白虎,在《西游记》中称昴日星为大公鸡,昴从日从卯,日即太阳离火之灵,卯为兔,代表月神,太阳神与月神合一即先天一炁之太上老君,即兑灵文曲星,故大禹名为“文命”。流星入昴日星合一就象征法身佛化身为水官。
薏苡为草本植物,为阴木,薏苡结的果子即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为直径约10毫米之圆球形。道即菩提,阴木生出来的神珠薏苡即象征黍米之珠,等同于地藏菩萨如意珠,象征金丹,即先天一炁法身佛。可见大禹就是持扇子的太上老君,扇子即阴木。

《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华阳国志•巴志》云:“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孟子•膝文公上》云:“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解读:
三皇五帝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而且还消极怠工,被舜流放到羽山,并被杀死在那里。后舜任命其子禹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大禹治水有功,故为水官。

禹的金文和篆文如下:

虫的甲骨文如下:

从禹的甲骨文可见,“禹”是两个“虫”合一的字,“虫”就是龙或蛇,大禹包含阳龙震木天蓬元帅和阴龙巽木素女,即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即两木合一之紫微大帝或青帝东岳大帝,可见水官大禹为伏羲管理水的分身。

《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山海经》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史记索隐》引《世本》说:“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解读:
蚩尤死于青丘,其“八肱八趾”即是后来住在青丘的九尾白狐,这个九尾白狐就是蚩尤之妻,即女娲,后来成为大禹的妻子。可见天、地、人三皇皆是伏羲之分身,故三皇之妻皆是女娲,大禹自然也是伏羲下凡。
“涂山氏”谐音即“兔山氏”,女娲即有艮山之灵的玉兔,即月神。青为东方木,青丘即青帝所居之山,其象征意义等同于东岳泰山。东为木,木主青色,木运载艮山猴子灵,故以青丘或东岳象征。

《山海经•海内经》云:“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山海经•海内经》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淮南子》说:“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禹)谓涂山氏曰:‘欲饷(送饭),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解读:
轩辕黄帝为有熊氏,熊为土,大禹在轩辕山化为熊,可见,大禹为人皇黄帝化为水官再来人间。“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就是大禹以土治水,所以大禹化为熊开山治水。前面也说了大禹得到黄帝的金简才获得治水之法。
大禹有鼓,象征他是击鼓打雷的雷祖。九尾白狐女娲化为石头,代表他是后土娘娘,从石头里面生出大禹的儿子夏启。说明人类皆从女娲的石灵中出,即从女娲的羊脂玉净瓶中出生,这就是女娲用黄土造人的奥秘。中岳嵩山为黄帝所居,九尾白狐在嵩山化为石,说明女娲也是黄帝之妻后土嫘祖。
夏为火,启谐音为七,七为太阳丙火,女娲化石生夏启象征火从土中出。夏启就是东岳大帝的三太子炳灵公下凡。

《山海经•南山经》:“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召诸神,会稽南山,执玉万国,天下安宁”“启使岁时春秋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
《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
《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解读:
大禹能召诸神,可见大禹就是诸神之首领,即紫微大帝或东岳大帝。因为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山”,也称“会计山”和南山,会稽山为中华九山和四镇之首。南山就是阴艮山之灵,其阴兑灵为计算之灵。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吴越地置会稽郡,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钱塘、余杭等县。民国24年置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县,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七县。

2.27章 地官舜帝

舜为中国上古时代部落的总首领,为古代“五帝”之一。舜帝为轩辕黄帝八世孙,颛顼帝的六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都于蒲阪,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在位三十三年后禅位于大禹,十七年后在南巡时卒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
《读书杂志馀编•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案极星即北辰也。或言北辰,或言北极,或言极星,或言纽星,或言枢星,皆异名而同实。”
解读:
枢星就是北极星,即代表北极紫微大帝,也可以是勾陈星,即雷祖天皇大帝。勾陈星是北极星之枢,北极星和勾陈星是互相转化的,如今的北极星就是勾陈一。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舜帝就是北极紫微大帝和天皇大帝下凡。

《史记》载: “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启示录》 4:3 看那坐着的,好像碧玉和红宝石,又有虹围着宝座,好像绿宝石。
《神异经》(东方朔撰)云:“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太阳神)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回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解读:
乘虹者就是持扇子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就是被虹围绕的耶和华上帝。舜帝就是耶和华上帝下凡,即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下凡。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也是见虹而生伏羲,可见舜帝就是伏羲再来,为两木合成一木的紫微大帝下凡。木龙东岳大帝也称金虹氏,可见舜帝也是东岳大帝下凡,而东岳大帝就是伏羲。

《史记》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书•尧典》:“无目曰瞽。”引申为瞎子。
《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不见星”
《以赛亚书》 42:19 谁比我的仆人眼瞎呢?谁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聋呢?谁瞎眼像那与我和好的,谁瞎眼像耶和华的仆人呢?
解读:
瞽由“鼓目”组合而成,目为火,鼓为先天一炁法身佛。法身佛没有分别心,心中无相,万法不生,故名瞎子。这象征舜帝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儿子,即上帝独子,其实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的化身。

《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清厉鹗)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
解读:
舜帝出生时眼睛里有两个瞳子,说明舜帝跟蚩尤一样有“四目”,表示舜帝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结合之神,即伏羲和女娲结合之神。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
《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也,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地。”
《太平御览》皇王部六“舜帝有虞氏”条云:“风土记曰:舜,东夷之人,生于姚丘,妫水之汭,损石之东。旧说言舜上虞人也。虞即会稽县距余姚七十里始宁,上虞南乡也,后为县。”
《会稽志》云:“姚丘,在上虞县西四十里,一名桃丘,俗传舜所生处,旁有虞滨妫石。”
《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丰惠镇以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
解读:
解放前以浙江绍兴市上虞的丰惠镇为上虞县城,而把如今的上虞区政府所在地称为百官。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后居住在上虞百官,故当地因之得百官之名。舜帝是古代上虞人,故称虞舜,而其国称有虞国,又因为舜帝在姚丘出生,故姓姚。
姚墟即姚丘,即在如今的余姚市,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之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而秦时方分别置上虞县和余姚县,两县交界,在此之前,姚丘属于上虞。舜帝为今上虞人,但他出生在如今的余姚。

 

《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风土记》:“(舜)耕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榨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太平御览》:“舜耕与历山,而始宁、剡县界上,山多柞树,吴越间名柞树为枥,故曰历山。”
解读:
舜帝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打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什器。始宁范围在今之嵊州北、上虞南,古治在今三界镇;剡包括今之嵊州市、新昌县,位于嵊北仙岩镇的舜皇山古属始宁县,村后有舜井、舜庙。嵊北又有谷来镇,古称“榖来”,传说是舜耕之地,即历山所在之地。谷来即代表五谷神农炎帝来,舜帝为神农炎帝再来。舜帝即财神菩萨,故谷来镇出了个中国首富马云。

曹娥江为流入东海之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曹娥江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柯桥区,于绍兴三江口以下,在新三江闸下游经曹娥江大闸注入杭州湾。曹娥江在嵊州附近又称剡溪,上虞境又称上虞江,百官附近古称舜江,下游段古称东小江。
小舜江的发源地有南北两溪,南溪自绍兴嵊州竹溪赤藤冈,流经谷来、马溪,入柯桥区王坛向东北流去;北溪自绍兴柯桥区稽东,经王坛至两溪与南溪会合,流入上虞。再经上虞胜利乡、汤浦镇,在上浦小江口汇入曹娥江。
姚江,古名舜江,又称余姚江,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龙角山,流经上虞、余姚、海曙和江北汇入甬江,其干流全长104.5公里。
解读:
曹娥江谐音草娥江,象征花草仙子娥皇,即小说《红楼梦》中绛珠草下凡的林黛玉。而其发源地磐安县之“磐”象征土石之灵,即女英。尚湖谐音尚父,即天蓬元帅,舜江和曹娥江实为同一条江,象征娥皇和舜帝是一体的。而曹娥江的支流小舜江就象征舜帝和娥皇的儿子龙三太子(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在上虞市区的曹娥江边的百岭路旁还有代表象征意义的舜帝陵,这与舜帝在蓝山县百叠岭祭天相呼应,据说百叠岭是因为有一百座岭而的名。

《帝王世纪》记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
《说文》:“虞,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
《方言十三》:“姚,好也”。
《说苑•指武》(刘向):“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尚书》云:“德自舜明。”
解读:
舜帝为有虞氏,谐音即“有鱼”,鱼即法身佛,舜帝有法身佛,法身佛即西方白虎,即太白金星,即穿着虎皮裙的孙悟空。虞字“虍”内藏“天口”,藏起来的“天口”即是兑灵之先天一炁法身佛,即梁山军师文曲星(天机星)吴用。 “姚”者德也,舜帝就是太清道德天尊下凡。
舜帝名重华,华者光也,重华即重光,即丙火和丁火,即炎字,即炎帝再来。字都君,象征舜帝是玄都和酆都之君,即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即酆都北阴大帝,即从天官分身出来的地官。

舜字的金文和小篆如下:

金文的舜字由“乙火乙刀匕”组成,而小篆的舜字由“匚炎丨丨刀匕”组合而成。在金文中的大“乙”(土)中有一个“火”,在小篆的“匚”(土)里,变成了两个 “火”合一成的“炎”字,说明舜帝为火神,就是神农炎帝再来,就是地皇,即地官,就是烈火地狱之主宰。“匚丨丨乙”四个部分都代表土灵,舜的小篆表示“刀”与“匕”在土里面合一为先天一炁法身佛。

《尚书•舜典》:“舜即帝位后,“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酆都宝诰》:“志心皈命礼。位居北府,职隶幽都。掌判生死,赏善罚恶而不漏;权司功过,惩奸褒良以无偏。”
解读:
舜帝首先在中国订立法律,舜帝再来人间作犹太人就是上帝的立约使者摩西。地官舜帝负责传上帝律法和审判一切罪人。

《唐虞之道》(楚简):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二十四孝》中第一孝之舜的故事如下: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解读:
《唐虞之道》存简29枚,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根据其内容可知,唐虞之德表现为爱、孝、忠、义。仁爱之极就是孝,最大的孝就是尽心爱众生之父母,即尽心爱上帝,故舜帝在蓝山县百叠岭祭祀上帝,其次就是爱天下百姓,释迦牟尼佛说以众生为父母。

《申命记》 5:16 当照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马太福音》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马太福音》 19:19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可福音》 10:19 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
解读:
佛教、道教、儒教和基督教,无不提倡孝,孝为百善之首,对父母行孝最能积福。如今很多中国人都失去了孝心,变成了啃老族,很多人打骂父母,怀恨父母,甚至饿死父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非道德文化教育造成的。
中国的法律把父母和子女完全平等起来,父母因为教育等问题责打子女,子女告父母,父母都会被判刑。儿媳妇也完全跟婆婆平等,根据中国法律,男人死后儿媳妇也没有孝养男方父母的义务,这些都是败坏道德的法律制度。中国的儿媳妇常教唆丈夫远离和抛弃丈夫的父母,妻子极度不愿意照顾丈夫的父母,看见丈夫的父母犹如看见可恨的敌人,甚至心里希望他们早日死掉,以一劳永逸地免除麻烦。

《永州府志》:“舜封弟象于有鼻,即今道州地,道州北五十里地方有庳亭,今其地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祷。”
《道州毁鼻亭神记》“鼻亭神,象祠也。不知何自始立,因而勿除,完而恒新,相传且千岁。”
解读:
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叫象,象就是艮,就是山,艮在八卦是鼻子,大象以鼻子为特色,故封于九嶷山之有鼻,属于如今的湖南永州市道县。因为道即先天一炁,在艮灵里面,故由象管理道州。如同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诱惑摩揭陀国王子阿闍世用醉象加害佛陀,舜帝的弟弟象也多次设计要害死舜帝,均未成功。但是舜帝却并没有任何憎恨之心,反而给了他弟弟封地。

《尚书﹒舜典》载:“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解读:
舜帝三十岁时被尧帝发现并征用,考察、试用和摄政时间为三十年,即位五十年时禅让给大禹,南巡到九嶷山时去世,寿命110岁。

在末世预言小说中的运用:
《三国演义》三十四回:“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约翰福音》 1:32 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彷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解读;
玉雀即玉之鸟,即玉如意之鸟,代表灵宝天尊,即如同鸽子的圣灵上帝。

小说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十六回:“众鬼见都判如此,也都忙了手脚,一面又抱怨道:“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电雹,原来见不得‘宝玉’二字。依我们愚见,他是阳间,我们是阴间,怕他们也无益于我们。”都判道:“放屁!俗语说得好,‘天下官管天下事’,阴阳并无二理。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敬着没错了的。”众鬼听说,只得将秦魂放回。”
解读:
“天下官”就是地官,“天下事”就是地官所管理的事物。贾宝玉就是地官舜帝,故此地狱的鬼判怕贾宝玉。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解读:
万寿山就是艮山之灵,五庄观代表有五炁,地仙就是地官,与世同君就是化为万物者,镇元子表示内含元炁。地官为三清的化身,就是四帝中紫微大帝在阴间的分身,故说三清是他的朋友,四帝是他的故人。九曜即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七政配以四余之罗候星和计都星,都是从地官分身出去的,故为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