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章 圣经中的阴阳八卦

《创世记》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解读:
此时神虽然创造了天地,但是天地还没有分开,即地、水、天、圣灵混为一体的无光之混沌状态,即无光时的太极状态。这里的“神 的灵”指圣灵,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 “神 的灵”也可以是神的七灵(其中阴阳木合为木)合而为一体的状态。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记》 1: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创世记》 1:5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解读:
太极在亥水中发出离火之光,就是昼(白天),此时的离火之灵称为白牛,离火之灵也可以不发出光,即是夜,此时的离火之灵称之为青牛。可见,太极可以发光,也可以不发光。离火可以藏于水中从而使水温升高,如果完全没有离火之灵,那么水的形态就是冰了,故此月亮也称冰轮,而在末世预言电视剧《火王之破晓之战》中,有七大行星的神域之七神之首尚轩把自己封印在冰山洞里面的冰块里面。

《创世纪》1:7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8 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解读:
没有分开的天地(宇宙)如同一个装满海水的玻璃圆球,此时里面的水不能动,故为亥水。有空气以后,光照亥水,空气带着水蒸腾就升腾出来了,就出现了乾天。水蒸气就是子水,所以说“子时开天”。
这里的“空气”乃是后天之物质,并非真正的神之巽灵,但是可以象征巽灵,因为在八卦中巽为风,而空气动而为风,所以这里的“空气”既象征有先天之太素巽灵,也指后天的氧氮等物质性空气。

《创世纪》1:9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0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坤地上本来被亥水(海水)全部覆盖,此时有些地方凹陷了(如海沟),在凹陷处水就聚集,于是地就露出来了,于是天地就都出现了,此为神造天地,即天地分离且显现出来。相对地特别凸出来的地就称为山。可见,实际上,在光和空气的作用下,水动开天,土动辟地,故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

《创世纪》1:11 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2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神看着是好的。
解读:
天地生成后,即阴阳两炁分开后,木也分阴阳,变成阳木和阴木,即震木和巽木。震木为大树,巽木为花草蔬菜。太素有两个“禾”灵,即两个巽灵,在太极生两仪(天地)之后,其中一个巽灵转化为震木之灵,然后分离出来。

《创世纪》1:14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创世纪》1:15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16于是 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
解读:
离火之灵也分阴阳,并从大海中出来。阳离之灵为丙火太阳,阴离之灵为丁火月亮。如此水、木、火、金、土五灵都有了,八卦之灵也都有了。

《创世纪》1:21 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2 神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
《创世纪》1: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创世纪》1:24 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
《创世纪》1:25于是神造出野兽,各从其类。牲畜,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 神看着是好的。
《创世纪》1:26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创世纪》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解读:
无极神(道)化为“ 神的灵”成为太极神(耶和华上帝,圣灵),太极神分阴阳生成两仪,两仪神即即天父和地母(圣母),也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即大势至和观世音菩萨,即太阳神和月神。“我们的形像”就是两仪的形像,即天父和地母的形像。太极神化为天父东王公后,东王公在西王母的配合下,在地球上造各种植物、各种动物和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黄帝内经》:“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周易本义•序》云:“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不穷”。
解读:
一即太极,即先天一炁,二即两仪即阴阳两炁,万物都是阴阳两炁所生,冲炁即阴阳两炁的相对运动,和即是和谐共存。阴阳两炁和谐共存即有万物。如果阴阳两炁合一了,即变成先天一炁,即动态的阳炁没有了,那么万物就没有了。
万物皆有艮灵,阴炁艮灵里面有阳炁兑灵,两者合一为太极,而且兑灵在最里面,故说“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万物又都是由阳太极鱼和阴太极鱼旋转而生,故说“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不穷”

1.09章 四象、五兽和河图

《云笈七签》记载:“夫四象者,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青龙者,东方甲乙……白虎者,西方庚辛金……朱雀者,南方丙丁火。剖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降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
正统道藏收录的《混元八景真经》云:“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
解读:
四象即道之先天四灵,即木、火,金、水。金为白色,不变性,代表西方,主杀,故道教称之为白虎。木为青色,生发性,代表东方,故称青龙,龙能变大变小,常藏于水中。火为红色,热性,代表南方,有升腾之特性,能化光飞离,故为朱雀,即朱鸟,即火鸟。水为黑色(能吸收光,故为黑),冷性,代表北方,水有收缩性(无外力时收缩为球形),故用会缩头脚的圆乌龟(玄武)代表,玄为黑,代表水。

《轩辕秘藏经》第九云:众星降灵,应天体道,显化兽形,合为五兽,号曰天官。
《五行大义》第五云:天官五兽。左苍龙。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鹑火之体。后玄武。龟蛇之质。中有大角轩辕。
《史记•天官书》言:“轩辕,黄龙体”
《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易冒》云:“勾陈之象,实名麒麟,位居中央,权司戊日。”
解读:
天官五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在天垂象为太阳系的木、火,金、水、土五大行星。土居中央,外悬四象,如同昆仑山或须弥山在中央,外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土即勾陈,化为麒麟,麒麟下凡就是轩辕黄帝,土也分阴阳,故有后土娘娘辅佐皇天大帝黄帝。戊日即土日。金、木、水、火、土五灵合一即天官紫微大帝。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解读:
一六为水在北方,这里用子代表。二七为火光在南方,这里用午代表。三八为木在东方,这里用卯代表。四九为金在西方,这里用酉代表,五为土在中央(十即两个土,故五十在中央),这正好是河图的结构,河图就是北极紫微大帝。

河图如下:

解读:
在河图中以白色圆点代表阳,以黑色圆点代表阴。

1.08章 无极生太极的五个过程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云笈七签·元气论》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又说:“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仙术秘库·抱混元仙术》中说:“混元者何?先天之精气神也……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
解读:
无极生太极,即道生太极,太极即泰极,即地天合一时的泰卦,即有阴阳而阴阳完全分的状态,即元气状态,元气即先天一炁。神的先天五行之炁在太极里合一称混元一炁,简称混元炁,也可以称为先天一炁。

《列子·天瑞篇》:“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道法会元》卷之六十七《雷霆玄论万法通论》(元代):“夫混沦,道之体也。太极,道之用也。二者之妙,虚无自然也。混沦之先,未有天地,先有是道。亦强名也。一气未萌之始,是为太易。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者也。及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气磅礴,是为太初。太初者。阴阳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先天一物,分为二,无象无形逐念生,是为太始。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是为太素。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气形质具而未能相离,故曰混沦。混沦道之体也。如是动极复静,至静之极,静极复动,五数乃极,故曰太极。”
解读
无极发展到太极共经历五个状态,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称为先天五太,是无极神过渡到两仪神前的五个阶段,即从无到天地生成前的五个阶段。

一、太易(道生水土之灵)
《列子·天瑞篇》:“太易者,未见炁也”
《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炁也”
解读:
无极为道,道第一步化为太易,此时无光无象,无名无形,没有阴阳,为神之始,即刚醒来的盘古神。无极为沉睡的盘古神,但一般不称无极为神,而称为道,为方便理解,本人也称道为无极神。

土字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在道还没有生先天一炁时,土字里面的虚空“○”代表无极,代表道。

乙的甲骨文如下:

皿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皿就是一个土做的容器,像一个有脚的杯子,其实就等同于观音菩萨的陶瓷净瓶,代表土灵,也是灵山。从第一个甲骨文看由“乙乙⊥⊥”组成,表示两个“⊥”化作了两个“乙”,而“⊥”为土字,故“乙⊥”都是土灵。两个“⊥”倾向相反,而两个“乙”方向完全相反, 可见“乙乙⊥⊥”代表阴土和阳土合一时的土,即没有分阴阳时的土。

易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以上可知,在甲骨文和西周早期以前的金文中,“易”由“氵土”组合而成,在西周早期将“土”改为“皿”,象征此时的水还在土里面,没有阳性能量推动,故不会动。
在西周中期的金文中又在“土”中加了一个“日”,在楚国时期又将“日”改为“目”,这就变成“太极”之“易”了,此时的“易”就内含真阴和真阳的太极,故《易传·系辞上》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见最原始的“易”就是水土,并不包含“日”,即没有离火之灵。
“易”者先天水土也,此时只有先天真水在先天土中。有土有水即从无到有之始,即开始有神,故称太易为“神之始”
从无极到太易,道开始出现生的功能,故太易就是醒来了的盘古神。此时的盘古神虽然醒来了,但是还没有动,即还没有生先天真阳,故说“太易者,阴阳未变”

《太上無極九天紫府玄祖至尊法懺》:
“上極無上,乃為最上之尊,玄之又玄,斯號開玄之祖,自昔乾坤未闢之前,猶是混沌元苞之致,無炁無象, 無色無名,當是時也,蓋有玄祖,
《太上無極九天紫府玄祖至尊法懺》:
“道有四太,易也,初也,始也,素也。氣未生而曰易,氣方聚而曰初,成形曰始,成質曰素,妙從微會,玄自靜參,以今備考。至尊之化氣,默溯紫府之虛無,以一身而具四太之全,以至神而包四大之外”
解读:
九天紫府玄祖就是水神九天玄女,玄者水也,开玄之祖就是水祖。无炁无象时就有玄祖,可见九天玄女在太初之前存在,即在太易时就存在了,故说“以一身而具四太之全”。玄祖有水灵、土灵、金灵和离火之灵,但是在太易时的玄祖还不完全,还不是完整的神,还没有先天一炁和离火之灵,虽然太易为“神之始”,但真正的第一神还是在太初才出现。《道德经》云:“神得一以灵”,故没有先天一炁时的神是不灵的,还不能称为正真的神。

易的其它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甲骨文一可见,下面为两个“又”,“又”为“手”,“手”为艮,艮为土,如来佛的左右“手”即阴土和阳土,即阴山和阳山。严格来说,其实此时还不能用艮卦代表“又”,因为艮卦是后天之物,只是借以说明“又”为土灵。
“又”字上面有两个“皿”,表示两个“又”化为两个“皿”,可见“皿”为土。左边那个“皿”中藏“一”,这里的“一”代表水,后面化为“氵”。右边那个“皿”字中的一个“乙”化为“土”,可见“乙”就是“土”。
解读:
可见“易”字由“⊥⊥乙土氵”组合而成,也可简化为“皿 氵(水)口”或“皿 氵日”或“日乙氵”组合而成,其中“皿”字由“乙乙⊥⊥”变成了“乙土⊥⊥”,可见“乙”就是“土”

二、太初状态(道生先天一炁,即道生金灵)
《道法会元》卷之六十七《雷霆玄论万法通论》(元代):“太初者,阴阳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
《列子·天瑞篇》:“太初者,炁之始也”
《庄子·天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老子想尔注》(东汉丰县张道陵著):“一者道也,一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广雅》:“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
解读:
出现阴阳后,水之“一”为真阴,而炁之“一”为真阳,一般情况下称“一”是指先天一炁。在太初道生出了先天一炁,故有了水和先天一炁,即有真阴和真阳了,但此时真阴和真阳完全合一,即先天一炁藏在水里面。

《约翰福音》 1:1 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
《诗篇》 93:1-4 耶和华作王,他以威严为衣穿上。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你的宝座从太初立定,你从亘古就有。耶和华啊,大水扬起,大水发声,波浪澎湃。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解读:
与道同在的 神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之神。一与道同在,见一即见道。耶和华就是太初时的先天一炁神,即法身佛。先天一炁之地位高于道在太易时所生之水。

《箴言》 8:1-7 智慧岂不呼叫?聪明岂不发声? 她在道旁高处的顶上,在十字路口站立。 在城门旁,在城门口,在城门洞,大声说:“众人哪,我呼叫你们,我向世人发声, 说,愚蒙人哪,你们要会悟灵明;愚昧人哪,你们当心里明白! 你们当听,因我要说极美的话,我张嘴要论正直的事。我的口要发出真理;我的嘴憎恶邪恶。
《箴言》 8:14 我有谋略和真知识,我乃聪明,我有能力。
《箴言》 8:17 爱我的,我也爱他;恳切寻求我的,必寻得见。
《箴言》 8:19 我的果实胜过黄金,强如精金;我的出产超乎高银。
《箴言》 8:22-23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箴言》 8:26 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
《箴言》 8:30 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
《箴言》 8:35 因为寻得我的,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
《箴言》 8:36 得罪我的,却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恶我的,都喜爱死亡。”
《约翰福音》 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马太福音》 7: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解读:
在太初时就已经出生在耶和华身边的“工师”就是“保惠师”,就是圣灵。圣灵代表智慧、聪明和能力。圣灵就是真知识,就是生命,就是精金,即金灵,即一,即先天一炁。
“十字路口”:即十字架,阴艮土之灵,圣灵就是十字架里面的“口”,即兑金灵。
“城门旁,在城门口,在城门洞”:艮土即是门。

《弥迦书》 5:2 “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
《马太福音》 1:18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他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希伯来书》 2:11 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
《以弗所书》 4:3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约翰福音》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解读:
从太初就有的圣子耶稣就是一,就是先天一炁,即圣灵。可见,先天一炁有三名,分别称为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和圣灵,三者虽然名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先天一炁,或者说都是圣灵,故都在太初时就有了。三者无本质区别,故称“三位一体”。其中圣灵化为圣父之名耶和华和圣子之名耶稣。

入的文字演化如下:

石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矿石中藏金,金象征先天一炁。石字的文字演化表明“入”里藏 “一”(先天一炁)或 “口(兑)”为石。石为艮土,故石的本质为土,可见“入”字代表土。

衣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战国文字:

山的甲骨文如下:

解读:
从衣的甲骨文看,为上面由“入十”或者“石入”组合而成,可见“十”就是“入”,“十”也是土。甲骨文的下面为“入入十”组合而成。从衣的金文和小篆可见,衣就是三个三个“入”字组合而成,类同“山”字。“入入入”加“一”组成“山”字的甲骨文,故山为有先天一炁的土灵。众土堆积为山,众者三也,故“山”字有三个“入”
从衣的战国文字看,由“入入入十”组合而成。“入“”十”皆代表土,可见“衣”就是土,此土非人间土,而是净土,即天衣,即佛的袈裟,所以人间的和尚穿布满“田” 字的袈裟以象征回归净土,田者土也。

《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
“正看间,见巨浪分开,现一人赤条条的,大叫:“大仙!游魂埋没千载,未得脱体;前日清虚道德真君符命,言今日今时,法师经过,使游魂伺候。”
“那物曰:“游魂乃轩辕皇帝总兵官柏鉴也。因大破蚩尤,被火器打入海中,千年未能出劫。”
解读:
赤条条的柏鉴就是没有穿天衣时的神农炎帝,就是千年轮回的许仙,就是十世轮回的唐僧,就是证道前的姜子牙,即是凡身。没有天衣即没有进入净土,故带着太阳丙火在人间苦海亥水中轮回。

初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大字的甲骨文如下: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解读:
“大”者道也,道生天、地、人三才,故道、天、地、人皆为大,第一大即道。从“初”字的第一个甲骨文看,初由“衣大”组成。“大”在“衣”中,即道在土中,即菩提祖师在灵山之洞中。“大”的甲骨文由“一入”组合而成,“一”代表先天一炁,先天一炁代表道,可见“初”时,道在土中生先天一炁。
在第二个“初”字的甲骨文中,“大”变成了“匕”,“匕”者金也,即金在土中,即金刚法身在土中,即先天一炁在土中。
在“初”字的第三个甲骨文中,“匕”跑到“衣”的外面就变成了“刀”,刀与道谐音,大刀与大道谐音,故后人将“衣匕”变成了由“衣刀”组合而成,其实改变了“初”字的元始本义。或者“初”为以衣包刀之义,有衣的“刀”即为先天一炁,而无衣之刀就是后天之炁,称之为屠龙刀,即阳金,而“匕”就是倚天剑,即阴金。

三、太始状态(道生火灵)
《列子·天瑞篇》:“太始者,形之始也”
《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于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于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
《紫府玄祖法忏》:“玄祖至尊,结梵气于太初之年,舒至精于太始之分,无而有,有而无,释宗无以名空,实而虚,虚而实,儒践实以成治,是为道法之宗。”
解读:
太初是无形无质的状态,而太始则代表有形无质的状态。清者先天一炁也,金灵也,阳也。浊者水也,至精也,阴也。

《创世记》 1: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世记》 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解读:
“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说明清浊分开了。在太初之时,“ 神的灵”(圣灵先天一炁)藏于水中,而在太始时,先天一炁浮在水面上了,即水和先天一炁分离而有界限了,有分界则必然有形,有形者为水。虽然水和先天一炁分离了,但没有完全分开,还是相连的。此时先天一炁在水面上吐出了火光。故太始成形而生火光。

始的文字演化如下:

巳的甲骨文和金文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始”由“女口巳”组合而成。“女”为玄女,即太易时所生的水,“口”为兑,代表金灵,“巳”为火,代表火灵。“始”中“口”和“女”分离了,象征真阳之先天一炁和真阴之水分离了,当然真阴和真阳还在天地未分的泰灵里面,故称泰始(即太始)

《启示录》 1:16 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解读:
口代表金,故口能吐出利剑。

四、太素状态(质之始,生阴木之灵)
《列子·天瑞篇》:太素者,质之始也。
《广雅·释天》:“太素,质之始也,生于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于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
《元始上真众仙记》:“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元,号曰太元圣母”
解读:
水本来藏于土或石中,故说“崖石出血成水”。在水上长出来的水草之灵为质之始,故太素为质之始,太素就是太元玉女,也称太元圣母。太素里的木为没有分阴阳时的木,称为太素木或太素龙。
质的繁体字为質,从斤从目从八。斤为金,目为火,八为太素木。太极分阴阳后,巽木可以化为风,即风神。

《创世纪》1-7: 神就造出空气。
《撒母耳记下》22:11 他坐着基路伯飞行,在风的翅膀上显现。
《吕氏春秋》:“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
《淮南子·墬形训》:“炎风、条风、景风、巨风、凉风、(风翏)风、丽风、寒风。”
《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解读:
风神素女在佛教就是妙音菩萨,八音对应于八风,一般而言,音靠空气和风传送,风为运动的空气。

禾的文字演化如下:

木的文字演化如下:

又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説文解字》:“又,手也,象形”
《说卦传》:“艮为手”
《直方周易》说卦:“艮为山”
从“禾”的甲191甲骨文和“木”的甲骨文来看,将“木”的“树枝”化作“长叶”垂下,又将“木”之“树尖”化作下垂或弯曲的“稻穗”就是“禾”。“下垂”是因为柔软,所以这里的“禾”是用来代表一切柔软之花草等阴木。树枝和树尖柔软而下垂者为阴木,如柳树等。
“禾”和“木”下面有个“又”,“又”为法身佛的手,故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的手化为五行山,而法身佛孙悟空即藏在五行山中。“又”为艮,艮为土为山,表示禾在艮土中,即为根。

幺的文字演化如下:

玄的文字演化如下:

可见“玄”和“幺”是同一个字,幺为一,一可以是先天炁,也可以是水。

素的文字演化如下:

解读:
从金文看,“素”由“禾玄又又”组合而成,结合篆书和隶书看,“素”中的“禾”有四片长“叶子”,比“禾”多了两片,象征素字里面的“禾”实际上是两个“禾”字合一而成的,将来太极分两仪时有一个“禾”长得特别高大粗壮后会化为阳木。
“素”金文中有三个“又”,代表三个围起来的土,即代表山灵和石灵。“素”中藏“玄”,即土中有水,“玄”上有“禾”象征水上生木。可见玄女和素女是一体的。

五、太极状态(天地相连)
极的繁体字为極,由“木亟”组合而成,此“木”即太素木,即没有分阴阳的木,或者说是阴木(巽)和阳木(震)合体的木。
《列子·天瑞篇》:“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封神演义》第一回:“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
解读:
混沌也称浑沦,为气、形、质混为一体的状态,即混沌状态,包括太素和太极,后来混沌泛指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切状态。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解读:
在劈天地而没有劈开时的盘古就是太极,即太极神,同时也是无极神。

極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如下:

人的甲骨文1、甲骨文2和西周金文如下:

解读:
从“極”的甲骨文看,上下两横代表天和地,上一横为天为阳,下一横为地为阴,中间是“人”字的甲骨文,这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太极。太极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人即盘古真人,就是太极神。
甲骨文的“极”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先反的“⊥”相连所成。“⊥”就是土,所以太极就是阴土和阳土合一之土。
从第一个金文看,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口”,此“口”在土里面,代表先天一炁,所以太极也是先天一炁,即土中金。
在第二个金文中,又加了一个代表土的“├”和一个代表土的“又”,以此说明“人”为土,所以上帝和女娲用泥土造人。
在第三个金文中,又加了一个“木”,“木”与“亟”分开, “木”为太素龙,而“亟”代表先天一炁法身佛或土灵,太极就是有龙身的先天一炁法身佛或有龙身的天皇大帝。

六、彝族文化和印度文化中的五太
《查姆》(彝族史歌):“天地未分明,洪水未消退,正当这时候,一天反着转,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天地的五代,星星发出声;天地的六代,发声后平静;天地的七代,平静后又变;天地第八代,变化来势猛;天地第九代,下界遭毁灭;天地第十代,万物毁灭尽;此为天地演变史。”
《勒俄特依》((彝族史歌)):“天地还未分明时,洪水还未消退时,一日反面变,变化极无常;一日正面变,变化似正常。”接着,“混沌演出水是一,浑水满盈盈是二,水色变金黄是三,星光闪闪亮是四,亮中偶发声是五,发声后一段是六,停顿后又变是七,变化来势猛是八,下方全毁灭是九,万物全殒尽是十,此为天地变化史。”
解读:
“天地未分明”“洪水未消退”:两仪未分的太极状态,地未从水中露出来。
“一天反着转,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代表真阳和真阴。
“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道生水,从无极进入太易状态。
“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道生土,还在太易状态。
“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道在水里面生金,即太初状态。
“天地的四代,四面有星光”:道生光,进入太始状态。
“天地的五代,星星发出声”:道生木,进入太素状态,以震代表木。
“天地的六代,发声后平静”:进入太极状态。
“天地的七代,平静后又变”:进入阴阳分离的两仪状态。
“天地第八代,变化来势猛”:两仪生万物。
“天地第十代,万物毁灭尽”:万物归一为太极。

《梨俱吠陀》10-129之《无有歌》:“太初,无无,亦无有;无有天,亦无有空。不知何者,反复流转,藏于何处,于守护中孕育?可是深不可测,幽深玄水?太初,未有无死,未有无不死;未有无昼夜形迹,自行吐纳,别无他物。初始,玄之又玄;茫茫然无名无辨无识,水独涌流,浩瀚无垠”
解读:
太初状态已经有水存在了。

《梨俱吠陀》10-121之《生主歌》:“孰为当祭者?太初,金胎现,为造化之独一之主,为守护天地者。孰为当祭者?那赋予生息精力,命令诸神者,死与不死,为其之影。”
解读:
太初出现金胎(金童哈朗亚格嘎),即出现金灵,即出现先天一炁。

《梨俱吠陀》10-82之《造一切者之歌》:“七仙之外,祇有此一。他命名神明,教化造物。一切种识,一切造物,为他所知。明暗空界,分而定之,往时之仙人,奉献财富,作此世界,以为祈祷赞颂。不知其谁,未有苍天大地,未有诸神,未有诸非神,藏胎于水,一切神明,孕育其中。水承载之,作为初胎,众神聚集,相会其中。
解读:
七仙即北斗七星,即神的七灵,在七灵之前就是“一”,即先天一炁,即“藏胎于水”的金灵,为与道同在的主宰神。

彝族史歌参考“彝族人网”:http://m.yizuren.com/tradition/yywzygj/41287.html

1.07章 神的七灵和北斗七星

《启示录》4:5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 神的七灵。
《启示录》 2:1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启示录》5 :6 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 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
《撒迦利亚》 4:10 “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
解读:
耶和华上帝就是道,耶和华上帝的七角七眼就代表神的七灵,也单独用七眼或用七盏火灯或七个金灯台或北斗七星代表神的七灵。神的七灵即泰灵、兑灵、离灵、震灵、巽灵、坎灵和艮灵。

《撒迦利亚》 3:9 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
解读:
石头就是艮灵,其他六灵都在艮石里面,此时就是没有分阴阳的太极状态。七灵也可以完全合一还原到泰灵状态,即圣灵状态,即先天一炁的状态,先天一炁又可以还原到无极的状态,即道的状态。

以色列国徽如下:

(以色列国徽)

以色列的国徽就是根据 《圣经》撒加利亚书的描述而造出来的,上面有七个金色的灯台,即是神的七灵,而两颗橄榄树就是两仪。两边的两颗橄榄树就是《启示录》十一章中的两个见证人,即两个受膏者,即男女两个基督,曾经下凡到人间为所罗门和南方的女王。

《道法会元》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
《天蓬宝诰》:“天蓬真老,苍天上帝,雷部太阳烈火天尊。”
《启示录》1:16他右手拿着七星。从他口中出来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以赛亚书》 9:6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解读:
“右手拿七星”和“面貌如同烈放光”的末世男基督就是“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和“雷部太阳烈火天尊”之尚父苍天上帝天蓬元帅,即天父东王公,即“永在的父”。上帝所赐的“子”就是“父”,就是上帝自己,即“全能的 神”,即耶和华天父上帝。

在印度教中,迦尔吉是毗湿奴的十大化身之一,也是其最后一个化身,形象为身骑白马、手持火剑、相貌英俊的武士,名字有“时间”、“不灭者”、“秽物破坏者”的意思。传说当末世来临时,有七个仙人跟随骑白马的迦尔吉在迦梨时代(Kali Yuga)的劫末降世,铲除一切丑恶,终结崩坏的旧世界,构筑圆满的新世界。这七个仙人就是北斗七星,而骑白马的迦尔吉就是骑白马的耶稣,即《西游记》中的唐僧。

北斗七星亦称北斗七星君,其名分别如下:
第一阳明贪狼星君(震阳木之灵,雷神)
第二阴精巨门星君(泰灵上帝,真如法身佛)
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巽阴木灵,风神)
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兑金灵即含水的法身佛,金甲神,智慧之神)
第五廉丹元贞星君星(坎水灵水神)
第六北极武曲星君(艮山灵山神,战神)
第七破天关破军星君(离火灵,火神,能量之神)

《说卦传》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可见八卦中的八个卦就如同神这个“身体”的不同部分,而其中乾和坤合一为泰灵,为神之主体,代表无极神和太极神,而其他六个卦就是神进一步细分出来或再生出来的六个灵,这六灵为神的一部分,都代表神。

1.06章 伏羲先天八卦极其类象

相传中华第一人始祖伏羲仰观天、俯察地而创八卦,八卦由八个卦象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组成,分别代表了天、泽(澤)、火、雷、风、水、山、地。

卦象如下:

八个卦的基本含义如下 :
1. 乾为天,为金,为玉,为父,为纯阳,为动,为清。
2. 兑为澤,为金,为天上的雲。为目,为先天一炁,为圣灵,藏于水和土中。
3.离为火,为闪电,为太阳,为目。雲释放电光,故兑摄持火。
4.震为雷,为阳木,为大树,为阳龙,为雄狮虎豹,雷震天地,为大动,为冲。
5.巽为风,为阴木,为花草蔬菜,为阴龙,为雌狮虎豹,为小动,为行。
6.坎为水,为雪、雨、露、霜,为血、泪、尿。为龟、老鼠、蝙蝠。
7.艮为山,为土、沙、石,为塔、伞、袈裟。为象、狗、鹏、鹤、雕、鹰、熊。
8.坤为地,为母,为纯阴,为静,为浊。

这八个卦的类象并不仅仅是这些,其实可以包括万物,也包括天地还没有生成之前的神之灵。在八卦中用物质世界的物质特性来代表这些灵的固有特性。

1.05章 五运六气

《易传·说卦传》第十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钟吕传道集》论天地第三:“天以行道,以乾索于坤。一索之而为长男,长男曰震。再索之而为中男,中男曰坎。三索之而为少男,少男曰艮。是此天交于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阳。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于乾。一索之而为长女,长女曰巽。再索之为中女,中女曰离。三索之为少女,少女曰兑。是此地交于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阴。三阳交合于三阴而万物生,三阴交合于三阳而万物成。天地交合,本于乾坤相索而运行于道。乾坤相索而生六气,六气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万物。”
解读:
乾为父,地为母,八卦中的其它六卦是乾坤父母所生,即阴阳两仪所生。震卦是纯阴之坤母向纯阳之乾父索取第一爻(初爻,下爻),坎卦是索取第二爻(中爻),艮卦是索取第三爻(上爻)。巽卦是乾父向坤母索取第一爻变现,离卦是索取第二爻,兑卦是索取第三爻。这个索取是比喻的说法。
震坎艮为后天三阳卦,即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巽离兑为后天三阴卦,即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其中男代表阳爻,女代表阴爻。此三阴三阳卦称为六子卦。六卦即六气,六气化为五行,即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生成万物。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神在天为风者,在地即为木;神在天为热者,在地即为火;神在天为湿者,在地即为土;神在天为燥者,在地即为金;神在天为寒者,在地即为水。风热湿燥寒,无形之气也,故在天为气。木火土金水,有象之形也,故在地成形。在地之形,与在天之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解读:
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天上化为风(巽木)、热(离火)、湿(艮土)、燥(兑金)、寒(坎水)五种无形之气,在地上化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原始的有形物质。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解读:
六气在天,分别体现出寒暑(君火)燥湿风火六种特征,称之为天之阴阳,共有三阴三阳,而五行之木火土金水为地之阴阳。在六气中,热又分出了两种火,一个称为暑,即君火,称为火(也称热),即相火。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解读:
天之六气分三阴和三阳,三阴即厥阴、少阴和太阴,天之三阳即少阳、阳明和太阳。在年支中,以子午配为少阴,寅申配为少阳,丑未配为太阴,卯酉配为阳明,辰戌配为太阳。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君火)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解读:
厥阴司天时(巳亥),神化作风。少阴司天时(子午年),神化作热,太阴司天时(丑未年),神化作湿,少阳司天时(寅申年),神化作相火,阳明司天时(卯酉),神化作燥,太阳司天时(辰戌),神化作寒。六气配上五行,就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热),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解读:
一阳长子为震,中见一阴巽:震为少阳相火(木藏火),与厥阴风木互为表里。
一阴长女为巽,中见一阳震:巽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为表里。
二阳中男为坎,中见二阴离:坎为太阳寒水,与少阴君火互为表里。
二阴中女为离,中见二阳坎:离为少阴君火,与太阳寒水互为表里。
三阳少男为艮,中见三阴兑: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互为表里。
三阴少女为兑,中见三阳艮:兑为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互为表里。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就是说,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闻之者,闻之上古也。甲己化土,故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化金,故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化水,故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化木,故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化火,故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解读:
戊分包含奎壁两宿,丹天离火之气经过牛女和奎壁,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戊癸,故戊癸合化为火,而说火主戊癸。
己分含角轸两宿,黅天艮土之气经过心尾和角轸四宿,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甲己,故甲己合化为土,而说土主甲己。苍天之木气经过危室和柳鬼,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丁壬,故丁壬合化为木,而说木主丁壬。素天之金气经过亢氐和昴毕,此四宿对应于天干的丙辛,故乙庚合化为金,而说金主乙庚。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这就是气候上的五行运转规律,称为五运,五运与天干对应。

1.04章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和五行

无极神是如何化生神的诸灵的呢?
《大般涅槃经》卷一百零三:“言如来者,即虚空界,何以故,诸法平等,如虚空故,是故虚空即如来。”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解读:
无极神即道,即如来法身,即法身佛,就是有无上智慧的虚空。在八卦中,伏羲用奇数之一画“—”表示阳爻,即阳炁,代表动和扩张的特征,用偶数之两画“——”表示阴爻,即阴炁代表静和收缩的特征。无极神化为振荡的虚空,如同风箱里来回变化的虚空,就是先天一炁,就是法身佛。
“大”“逝”“远”“返”就是法身佛的特征,即道的特征。大者无上,逝者不可见,远者无边,返者在眼前。道有循环往来的特征,远为扩张的虚空,返为收缩的虚空,扩张为动,趋向于无穷高远,而收缩至极归于无即是静止,故说“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上浮为扩张性,凝为收缩性。
三个阳爻为乾,代表纯阳,用清明无云且旋转的天象征,代表纯扩张性的虚空。三个阴爻为坤,代表纯阴,用浑浊不动的地象征。当然这里的动和静以站在地球上人之观察为依据。
“动者静之基”即阳爻为阴爻之基,即纯阳为纯阴之基,即乾为坤之基,即先有天,然后才有地,故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故用被坤包围的乾代表先天一炁,即地中金,或用被艮包围的兑代表先天一炁,即山中金,但兑金中含有一点阴炁。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道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就是“道生一”,“一”就是先天一炁法身佛,“二”就是阴阳,就是两仪。太极内含阴阳,但是阴阳此时还没有分开,还是一体的,故只能称为“一”,阴阳分开时即生两仪,也可用纯阴和纯阳表示,即用乾和坤代表两仪,也用后天的天和地代表。太极先动而生阳,为扩张,从小动到大动,如离地球越远的地球卫星,飞行速度就越快。然后阳极而化为阴,即收缩,即逐步归于静,静到极处又动而化阳。有静和静极之说,故静也是相对,静并非只是完全不动,只有静极才是完全不动。

《易传•系辞上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解读:
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一之“易”即是阴阳一体之道,即是太极。没有产生一阴一阳时的道就是无极,含有一阴一阳而没有把阴阳分开时的道就是太极,太极是无极的变化身,故本质上太极亦是无极,无极和太极都代表道,与道同性。无极为本源,太极为用。把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分开就成了两仪,两仪即是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两仪也可用纯阳和纯阴表示。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太极图说》(周敦颐)云:“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灵寳度人经》云:“二炁交感化生万物,故文昌乃天地之祖,万物之母,是以人人具一文昌,物物具一太极也。”
解读:
一炁即文昌星,即太极,两炁即两仪,即阴阳。

太极图如下:

在图中,白色部分代表阳爻,即阳炁。在佛教和道教分别用大势至菩萨或东王公主导阳炁,为阳炁的象征。而黑色部分代表阴爻,即代表阴炁,在佛教和道教分别用观世音菩萨和西王母主导阴炁,为阴炁的象征。

图中左边白色中有个黑小圆点,故左边代表阳中藏阴,为少阳,即太极阳鱼。右边黑色中有个白色小圆点,这就代表阴中藏阳,为少阴,即太极阴鱼。

纯白部分为老阳,也称太阳,用两根阳爻表示,下面一根爻代表外在表现,上面一根代表内在表现。内外皆表现为阳,即老阳。外面表现为阴,里面为阳,即少阳。外面表现为阴,里面也为阴,即老阴。外面表现为阳,里面为阴,即少阴。这就是两仪生四象,如下图所示:

木为少阳,主生发(发芽),为春,在寒冷阴炁里面蕴藏了一点温暖的阳炁,天气逐渐温暖的春天,为少阳之炁,内为阳;火为太阳,为夏,表现为内外酷热,为太阳之炁,主生长;金为少阴,为秋,主收敛,在依旧炎热的外在表现中,逐渐升起寒冷的阴炁,为少阴之炁;水为太阴,为冬,内外皆寒冷,为太阴之炁,主藏。

两仪生四象后,四象继续发生阴阳变化,就变成了乾、坤、兑卦、离卦、震卦、艮卦、坎卦和巽卦八种状态。

太阳再加一阳即变成乾,为纯阳。太阳火中间藏点阴炁,即离卦,依旧称太阳。
太阴再加一阴就变成坤,为纯阴。太阴水中间藏点阳炁,即坎卦,依旧称太阴。
少阳下面(外面)加一阴炁化为艮(山),上面(里面)加一阳炁化为巽(木)。
少阴下面(外面)加一阴炁化为震(木),上面(里面)加一阳炁化为兑(金)

按照上面的演化规律,得先天八卦太极图如下:

先天八卦实为描述物质世界的天地生成之前的状态,坤乾合一为泰灵,即先天一炁,其它六个卦与泰灵共为七个卦,代表道所化生的七个灵。七灵一体而没有分开时,为太极状态。伏羲用自然界具有类似属性的泽、火、雷、风、水、山及相连接的地天泰来象征。其中乾、兑、离、震、皆属于阳炁,而坤、艮、坎、巽、皆属于阴炁。

兑为金,金能生水,兑卦外为阳,内为阴,此阴炁即水,故兑为泽,天上的泽就是含有水的雲,雲开合聚散,故为阳。
离为火,火化为光,以光速远离光源,故名为离。火中藏水汽,故离卦中间为阴爻。
震为雷,外阴内阳,雷声靠空气传播,空气本来不动,为阴。
巽为风,外阴内阳,龙转风之风眼为阳,眼为目,目为火,亦为兑。
坎者为水,内外皆阴,中间为阳,阳者为金,水中藏金沙。
艮者为山,外阴内阳,阴者为土,阳者为金。

八个卦用后天五行之物来象征,乾兑之金不坏不锈,代表永恒不灭之一炁,乾为无水之金,而泽为有水之金。火代表光明和能量,震和巽为木,代表其有生长性,故一切生物都有木灵。坎者欠土也,为雨水之所聚也,故代表水。坎陷也,故水主藏,水能藏火(能量)藏金,金生水而藏于水中。艮山和坤土代表止而不动之特性,故兑金在艮山里面时为如如不动之先天一炁,虽然为阳,但其振荡原点却不动,为人之元神,而兑金从艮土之灵里面出来时称为后天一炁,其振荡原点好动,为人之识神。
五行配五色,其中金为白色,水为黑色,木为青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神有金、木、水、火、土先天五行之灵,化为道教的五帝。

《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解读:
天为乾,坤为地,在先天八卦中乾坤两卦上下相对,为一对阴阳。
山为艮,泽为兑,在先天八卦中艮兑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兑藏于艮中。
雷为震,风为巽,在先天八卦中震巽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巽花开于震树上。
水为坎,火为离,在先天八卦中坎离两卦相对,为一对阴阳,火化能量藏于水。
以上每一对阴阳合一,阴爻与阴爻合并,阳爻与阳爻合并,都能还原为坤乾泰灵,即还原为没有分阴阳的先天一炁。
以上伏羲所创的八个卦称为经卦,周文王再将此八个经卦两两上下互相结合就变成了《周易》里面的六十四个卦,称之为别卦。

1.03章 天干、地支、四兽、节气和二十八宿

一、天干和地支
《路史》记载:“伏羲命潜龙氏筮之,乃迎日推策、相刚,建造甲子,以命岁时,配天为干,配地为枝。”
《资治通鉴》记载:“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年以是纪而成的六甲,是六乘六十而为三百六十以配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岁实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一九九天不同,故十九年内必置七个闰月,与自然的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而显其重要”
《高皇歌》(畲族):“盘古坐天万万年,天皇皇帝先坐天;造出天干十个字,十二地支年年行。”
解读:
盘古下凡为天皇伏羲,由天皇伏羲创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传给人类。

《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解读:
帝俊即上帝,曾一分为三下凡为黄帝、神农炎帝和蚩尤。十日与十天干相应,十二月与十二地支相应。

《子平渊海•论天干地支所出》(宋朝):“黄帝时有蚩尤神作乱,当时之时,黄帝甚忧民之苦,遂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把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各掌职门故之、然后乃能治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吁!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此恶煞,万一后世见灾若,将奈何乎?遂将夫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甲丙戊庚王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
《尚书•益稷》记禹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
解读:
天干地支的知识后来由天皇伏羲传给黄帝,再由黄帝传给世人,黄帝运用天干地支创造了《黄帝历》。

《史记•三代世表》司马迁云:“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 “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黄帝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与《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大量历史典籍记载是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
《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根据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六十年一轮回,也就所谓的一甲子,中国历朝历代的历法几乎都沿袭这种历法基础一直传承至今。
黄帝纪年影响深远,农历、道教历法均始于黄帝纪年为元年,为中国传统历法开始之年,史称开元,比西方历法元年早2697年,用开元年份减去2697就是西元的年份。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所以黄帝历是真实存在过的。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乃黄帝所作,这里可以证明在黄帝时期就用天干地支纪年了。另外在《灵枢•阴阳系日月》中以十二地支纪月,论述十二月人气所在经脉的刺禁法。在《灵枢•五禁》则以十天干纪日,说明十日人气所在部位的刺禁法。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以十天干纪日并配属五脏。在《素问•脉解》中以十二地支纪月配三阴三阳经脉。

《尔雅•释天》:“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解读: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个。其中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按顺序表现为相生的状态,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尔雅•释天》(战国)云:“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解读: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子为阳水,十二生肖中属于鼠。如江河、溪、井泉、血液、霜雪雨露。
丑为阴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牛。
寅为阳木,十二生肖中属于虎。但在丹道中虎为阴金,称白虎或阴虎。
卯为阴木,十二生肖中属于兔。
辰为阳土,十二生肖中属于龙。
巳为阴火,十二生肖中属于蛇。
午为阳火,十二生肖中属于马。
未为阴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羊。
申为阳金,十二生肖中属于猴。
酉为阴金,十二生肖中属于鸡。
戌为阳土,十二生肖中属于狗。
亥为坎阴水,十二生肖中属于猪。如天河、涧、五湖、大海、尿水、池塘水、阴沟水、冰、为静态水。

地支第一个为水,最后一个也为水,象征地球在水中。地支是按照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顺序排列,但是中间多了三个土,插在水木、木火和金水之间,土放在四季之末。地支与一年十二月相应,一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地支也与一日之中的十二时辰相应,一日起于子时(23:00),终于亥时。子时开天,丑时辟地,亥时归于混沌。

二、四兽、北极星和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四兽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运动的方向相同。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用来说明太阳、月亮、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二十八宿与月亮公转周期为约二十八天一致,即月亮每天停留在一个星宿位置。

《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虚宿在秋分前后的傍晚出现在南方中天)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说昴宿出现在中天,冬至就要到了)
解读: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传说部分内容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中的遗留下来的著作。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孔子十七世孙)称:“三坟者,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者,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尚书•尧典》是记录帝尧的语录书。可见最迟在尧帝时期,即四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完全认识二十八宿了,远早于印度释迦牟尼佛时期。印度最早的婆罗门古籍《梨俱吠陀》也记载有二十八宿,但此书大约成于公元前1500年,也迟于尧帝时期。可见婆罗门教的文化出自中国。

《左传•昭公十二年》(春秋左丘明著):“(楚灵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礼•春官•外史》载:“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郑玄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也。
《尚书序》(西汉孔安国)曰:“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
《褚氏遗书辩书》(南齐褚澄)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
《东京赋》(后汉张衡):“昔常恨三坟五典既泯,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
《白虎通义•五经》(汉朝):“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
解读:
可见在西周及春秋时代还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书。三坟者,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者,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但是后来三坟、八索、九丘被不信乱力怪神的孔子删除了(颛顼帝时期及以前,人神妖魔鬼共存人间),而五典中关于少昊、颛顼和高辛三帝的书籍也被孔子删除了,只留下唐虞(尧帝和舜帝)到周这段时间的内容,所以由孔子整理编撰的《尚书》就从《尚书•尧典》开始了,否则我们可以在更早的《三坟》找到关于二十八宿的记载了。后来那些没有被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书基本上都被秦始皇烧掉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都是孔子整理出来的,而非孔子所原创。

《诗经》(西周初-春秋):“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诗•小雅》(西周初-春秋):“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尔雅•释天》(战国-汉):“玄枵,虚也。”
《尔雅•释鸟》(战国-汉):“亢,鸟咙”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五星、八风,二十八宿。”
解读:
这里证明在西周到西汉时期,人们完全认识二十八宿。

《尚书纬•考灵曜》(汉代):“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抱朴子•杂应》(晋• 葛洪 ):“(老君)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元武。”
解读:
太上老君就是北极紫微星,即北极紫微大帝。北极星居中,以北斗七星为帝车,以四象二十八宿为侍卫。

四兽和二十八宿的分布图如下:

《晋书·天文志》云:“北极五星,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
《上清灵宝大法》卷四曰:“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
解读: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 Palace Enclosure)、天市垣(Heavenly Market Enclosure),与黄道带上之二十八宿合称三垣二十八宿。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出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兽。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如大熊、小熊、天龙、仙王、仙后等。中国古代多以皇家贵胄命名,如:天皇大帝、太子。
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大臣官职命名,如:三公、九卿、虎贲、从官、幸臣等。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多以市井商贾命名,如:斗、斛、肆、楼等。
北极中有五星,即北极一(太子)、北极二(帝)、北极三、(庶子)、北极四(后宫)北极五(天枢),其中北极二就是帝星,即北极紫微大帝,为金灵,后宫为土灵,太子为木灵,庶子为水灵。北极五星即神的五灵,在太阳系化身为五星,北极五星边上的四辅星又名四弼,即北极四圣。随着天象的变化,现在的北极星变成了勾陈一。

四兽分属之二十八宿名称如下:
东方苍龙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西方白虎之象,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配上动物后其名如下: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三、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八宿
《汉书律历志》(东汉班固著)中十二次、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星表如下:
夏历十一子月:星纪,初斗十二度, 大雪。牵牛初, 冬至。 终于婺女七度。
夏历十二丑月:玄枵,初婺女八度, 小寒。危初, 大寒。 终于危十五度。
夏历正寅月: 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营室十四度,雨水。终于奎四度。
夏历二卯月: 降娄,初奎五度, 惊蛰。娄四度, 春分。终于胃六度。
夏历三辰月: 大梁,初胃七度, 清明。昴八度, 谷雨,商终于毕十一度
夏历四巳月: 实沈、初毕十二度,立夏。井初, 小满。终于井十五度。
夏历五午月: 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井三十一度,夏至。终于柳八度。
夏历六未月: 鹑火,初柳九度, 小暑。张三度, 大暑。终于张十七度。
夏历七申月: 鹑尾,初张十八度,立秋。冀十五度, 处暑。终于轸十一度。
夏历八酉月: 寿星,初轸十二度,白露。角十度, 秋分。终于氐四度。
夏历九戌月: 大火,初氐五度, 寒露。房五度, 霜降。终于尾九度。
夏历十亥月: 析木,初尾十度, 立冬。箕七度, 小雪。终于斗十一度。
此图表经现代天文学考证二十八宿度数,完全符合当时古代天象。

《晋书•天文志•上》(唐朝李淳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轸七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轸六度。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费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十度。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戌,鲁之分野,属徐州。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冀州。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属益州。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已,楚之分野,属荆州。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
解读:
李淳风在《晋书•天文志•上》的“十二次度数”中说得更加规范。十二次度数就是十二星次。即星纪、玄枵、豕韦、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类似于巴比伦所称的黄道十二宫,十二星次与地支一一对应。

十二地支、十二星次、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对应如下:
子:星纪——对应节气:大雪、冬至,对应星宿:斗、牛;
丑:玄枵——对应节气:小寒、大寒,对应星宿:女、虚、危;
寅:娵訾——对应节气:立春、雨水,对应星宿:室、壁;
卯:降娄——对应节气:惊蛰、春分,对应星宿:奎、娄;
辰:大梁——对应节气:清明、谷雨,对应星宿:胃、昴、毕;
巳:实沈——对应节气:立夏、小满,对应星宿:觜、参;
午:鹑首——对应节气:芒种、夏至,对应星宿:井、鬼;
未:鹑火——对应节气:小暑、大暑,对应星宿:柳、星、张;
申:鹑尾——对应节气:立秋、处暑,对应星宿:翼、轸;
酉:寿星——对应节气:白露、秋分,对应星宿:角、亢;
戌:大火——对应节气:寒露、霜降,对应星宿:氐、房、心;
亥:析木——对应节气:立冬、小雪,对应星宿:尾、箕。
解读:
四兽东方苍龙(木)、南方朱雀(火)、北方玄武(水)和西方白虎(金)的木、火、金、水并非与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一一对应。四兽的方向只是代表其在黄道上的排列次序与方位。因为地球的南北轴有与黄道有一定的角度,所以北方七宿的位置偏向于地球的北半球,而南方七宿则偏向与南半球。
立春为中国农历年一年之开始,在立春这天晚上,角宿从中国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而在春分时的晚上,房宿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整个春天,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按照六节气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此时在西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从右到左也就是从下往上,依次排列着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并且依次从西方落下。当东方七宿刚刚从东方的地平线上依次升起的时候,在天空正中偏南的地方,可以看到的是南方七宿,从西向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此时,人们是看不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因为北方七宿还在北方的地平线之下,壁宿排列在奎宿的前面,斗宿排列在箕宿的后面。
同理,在夏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就是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在秋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在冬天的晚上,东方升起的是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果在春天的半夜再来看天象,就可以看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依次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东方七宿就出现在正中偏南的夜空中,从西到东也就是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着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此时就在西方的地平线上,从右到左也就是由下往上排列着井、鬼、柳、星、张、翼、轸,并依次落入地平线以下。
如果在春天的天亮前看天象,就可以看到西方七宿从东方升起,北方七宿在正中偏南的天空中,东方七宿正在西方落下。

《周髀算经》(传说周朝周公著):“伏羲作历度”。
《通历》:“太昊始有甲历”
《古微书》:“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晋书•律历志》(唐代房玄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
《太平御览》七十八引《春秋内事》记载:“伏羲氏以木德王……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礼记‧月令》:“注曰: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
《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解读:
伏羲时期中国就有历法,称为甲历,伏羲造八卦,每卦三爻,共二十四爻以象征二十四节气。但是到了西周的周公才将二十节气之名定下来,如今最早在汉朝时期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能找到二十四节气的全名。
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十二纪》这些书中,便可看到了明显的节气记载。只是,这些古籍中对于节气的记载并不全面,而是分别以侯、气、时、岁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节气的名称记载。这也足以说明在黄帝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只是还没有用如今我们统一使用的名称而已。

《马可福音》 14:10 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启示录》 19:4 那二十四位长老与四活物就俯伏敬拜坐宝座的 神,说:“阿们!哈利路亚!”
解读:
十二门徒即十二地支神,道教称十二天将,也称十二天官(水神玄武为子、土神贵人为丑、木神青龙为寅、木神六合为卯、土神勾陈为辰、火神腾蛇为巳、火神朱雀为午、土神太常为未、金神太阴为酉、金神白虎为申、土神天空为戌、水神天后为亥),即黄道十二宫之神。二十四位长老就是二十四节气之神。

四、天干、天干化合和二十八宿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考原》曰:“五合者,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河图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各有合。以干干之次言之,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二为乙、七为庚,故乙与庚合;三为丙、八为辛,故丙与辛合;四为丁、九为壬,故丁与壬;五为戊、十为癸,故戊与癸合”。
《类经图翼》(明朝张介宾):“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奎壁临乾,当戊土之位;角轸临巽,当己土之位。遁甲经亦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非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解读:
奎壁对应天干中的戊,角轸对应天干中的己,戊己为土。戊为天门,代表九天西方极乐世界之门,己为地户,代表地狱之门。
天干化合,“土主甲己”即甲己化土,甲在天干中排第一位,故说“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 金主乙庚”即乙庚化金,己在天干中排第六位;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水主丙辛”即丙辛化水;“木主丁壬”即丁壬化木;“火主戊癸”即戊癸化火。
丹天之气,即五行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在天体上横贯牛、女、奎、壁四宿,四宿在天干正当戊癸的方位,故戊癸化火,其中牛、女两宿对应癸,奎、壁两宿对应戊。
黅天之气,即五行土气化见于天的黄色,在天体上横贯心、尾、角、轸四宿,在天干正当甲己方位,故甲己化土,其中心、尾两宿对应甲,角、轸两宿对应己。
苍天之气,即五行木气化见于天的青色,在天体上横贯危、室、柳、鬼四宿,在天干正当丁壬方位,故丁壬化木,其中危、室两宿对应壬,柳、鬼两宿对应丁。
素天之气,即五行金气化见于天的白色,在天体上横贯亢、氐、昴、毕四宿,在天干正当乙庚方位,故乙庚化金,其中亢、氐两宿对应乙,昴、毕两宿对应庚。
玄天之气,即五行水气化见于天的黑色,在天体上横贯张、翼、娄、胃四宿,在天干正当丙辛方位,故丙辛化水。其中张、翼两宿对应丙,娄、胃两宿对应辛。
可见天干和二十八宿也是对应的。甲乙与东方七宿对应,丙丁与南方七宿对应,庚辛与西方七宿对应,壬癸与北方七宿对应,居于中央的戊己则分别与奎壁和角轸对应。

1.02章 阴阳、五星和五行

一、阴阳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以及推进、温煦、兴奋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以及凝聚、滋润、抑制都属于阴。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或者互相对立的两件事物。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黄帝著):“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山海经•海外西经》(伯益):“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 ,有阴有阳,乘文马。”
《周礼》(周公著)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易经・系辞上》(孔子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德经》(李耳著):“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解读:
一阴一阳就是道,阴阳有名而无形,由阴阳化生万事和万物。阴阳之理论最早以文字方式出现于黄帝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其次出现在大禹时期的《山海经》中,再次则出现在西周初时期的《周礼》中。更早时期,人类始祖伏羲以一画为阳爻和两画为阴爻的方式创造八卦,此为最早的阴阳理论。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解读:
在这里对阴阳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阴阳是一切有运动变化之物的父母,有变化就有阴阳,一切“有”皆是变化之物,故只有“空”没有变化,故没有阴阳。

二、五行学说和五帝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广泛用于丹道、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绝句六十四首》(张伯端)云:“道自虚无生一炁,又从一炁立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钟吕传道集》论大道第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气,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
解读:
道即无极,也是先天一炁,即“一”,也是太极。“二”即两仪,即阴阳,“三”即造化,也称三才,即天、地、人。此三才为阴阳二气所造化,故称造化。三才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组合成万物。

《史记·历书》“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疏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黄帝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解读:
黄帝建立木、火、金、水、土五行之理论。并且揭示了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的道理。当然《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五行相生的论述。

《五行大义·论相生》(隋朝萧吉著):“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解读: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火曰炎上(燃烧),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解读:
五行代表五种不同的特性。

《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符本行经》云:“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
解读:
天上的五行即神的金、水、木、火、土五灵,主管这五灵之神就称为五帝,五帝分管天之五方,故也称五方上帝或五方天帝或五老帝君。

《周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大传·五行传》(西汉伏生著):“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解读:
古人根据《河图》和《洛书》将五行和数字一一对应起来:一为阳水,六为阴水;二为阴火,七为阳火;四为阴金,九为阳金;五为阳土,十为阴土。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生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
解读:
东方为木,颜色为苍,也称青;南方为火,颜色为赤,也称丹;中央为土,颜色为黄,也称黅;西方为金,颜色为白,也称素;北方为水,颜色为黑,也称玄。风热湿燥寒是天上的五行特征。

《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炁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东方青帝符灵宝九炁天文化生赤帝炁:右少阳之气,化生太阳三炁丹天,主小劫巳,大劫午运周。”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南方赤帝符灵宝三炁天文化生黄帝炁:右太阳之炁,化生中元,主小劫丑未,大劫辰戌,九天炁交”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中央黄帝符灵宝一炁天文化生白帝炁:右元一之炁,化生少阴七炁素天,主小劫申、大劫酉”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西方白帝符灵宝七炁天文化生黑帝炁:右少阴之炁,化生太阴五炁玄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阳炁之极,百六乘九”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东晋)卷上云:“北方黑帝灵宝五炁天文化生青帝炁:右太阴之炁,化生少阳九炁青天?主小劫亥、大劫子,阴炁勃,天地周”
《云笈七笺》云:“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解读:
天上五行主宰称为五帝。东方为木,其天为青天或苍天,其神为木帝或青帝或苍帝或东帝,主少阳之炁,也称为九炁。南方为火,其天为丹天,其神称为火帝或赤帝或南帝,主太阳之炁,也称三炁。中央为土,其天为黄天,其神为土帝或黄帝或中帝,主中元之炁,也称一炁。西方为金,其天为素天,其神称为金帝或白帝或西帝,其炁称为少阴,也称七炁。北方为水,其天为玄天,其神为水帝或黑帝或北帝,主太阴之炁,也称为五炁。

道家按庚子数而排炁,以纳音五行之子从天干上数起(包含自己),遇庚字在第几就是其位。如壬子木从壬数,遇庚时为第九,故东方九炁;甲子金自甲数起,遇庚在第七,故西方七炁;戊子火自戊数,遇庚为第三,故南方三炁;丙子水自丙数,到庚为第五,故北方五炁;庚子土,即为中央一炁。古人认为金是受炁之始,所以五方加上不同的数,遇金而生炁。

三、五星和五星君
五星是太阳系内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又称五纬。在太阳系中排列次序为太阳、水星、火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道教称五星为五星帝君。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称岁星,简称为岁。又名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木星是五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夜半最亮的几颗星之一。因为它大而亮,古人十分重视,观测到大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区,故据以纪年,称“岁在某某”。
水星,古称辰星。他最靠近太阳,平时难以观测到。
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解读:
五帝化作五星,在这里明确将五星称名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帝君下凡到中国就是上古人间五帝,即木星太皞伏羲、火星神农炎帝、土星黄帝、金星少皞、水星颛顼。
五星因为相对于地球会有远近的变化,或称为升落,故五行分阴阳,即阴金辛、阳金庚、阴水癸、阳水壬、阴木乙、阳木甲、阴火丁、阳火丙、阴土己和阳土戊。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宋蔡沈传:“七政,日月五星也”
《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金星),西有长庚(金星)。”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五星占》断言:“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解读:
根据《尚书·舜典》可知,中国最迟在舜帝时期就有关于五星的记载。传说舜帝南巡到湖南蓝山县百叠岭,根据天上五星的位置,取五地之物,在百叠岭的山顶上造金、木、水、火、土五座山,称为五行山。后人对取物之地分别取名为金市(已消失)、火市、土市、水市和楠市(木),后人聚集在此生活,如今为乡镇之名。可见中国在舜帝时期就有五星和五行之说。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汉代织锦护臂,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织锦上面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根据《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皆记载,“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见虚空中有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各守常度,为于天下而作照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难胜地:“示诸宝聚。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
《宿曜经》(文殊菩萨宿曜经)卷上云︰“五星以速至迟,即辰星、太白、荧惑、岁、镇,排为次第,行度缓急于斯彰焉。”
《七佛所说神咒经》:“我太白仙人。今欲说神咒。我是五通仙人修菩萨行。五星中最胜。我于神仙中。神通光明胜。统领四天下及诸人天事。国土灾害变。寿命延缩短。阴阳及运变。图书谶记等。奸伪质直事。”
解读:
在三千多年前的释迦牟尼时期即有五星之说的文字记载了,可见五星之说早于三千年前。五星就是五帝,佛经中称太白金星为佛星,即法身佛,即太上老君。物质性的五星只是神的衣服而已,如同人的肉体也只是灵魂的衣服。印度婆罗门教关于五星和二十八宿的说法出自中国。

《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解读:
五星君也称为东方九炁木德星君,西方七炁金德星君,南方三炁火德星君,北方五炁水德星君,中央一炁土德星君。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五星占》详细记载了五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运行情况。书中还列有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 ~前177年)约70年间内,木星、土星和金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我国古代也分别称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填星(或镇星)

4.45章 佛教小乘四果

佛法中小乘修行者能够获得四种果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欲、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欲本,熄灭诸念,断尽一切结使,具四谛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巧便品第六十八之三: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如来曾说一切智智略有三种,谓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别?”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谓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以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佛告善现:“一切智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差别法门,声闻、独觉亦能了知法门差别,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种相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何故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来道相。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来道相。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应当修学令速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而不令其证住实际故,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
解读:
一切智智分为一切智、道相智和一切相智。一切智是乃声闻、缘觉之智。道相智又叫做道种智,乃菩萨之智。一切相智 又叫做一切种智,即佛的智慧。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八:“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修学此法,速入声闻正性离生,得预流果、得一来果、得不还果、得阿罗汉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四:“善现,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行无戏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达一切法无自性故皆无戏论,便入菩萨正性离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四:“用道相智而入菩萨正性离生;既入菩萨正性离生位已,复用一切相智,永断一切习气相续入如来地,尔乃成就一切智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一:“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先已修习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初发心已便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证得不退转地。”
解读:
要得小乘果位必须先进入声闻之正性离生境界,小乘证到想阴尽即入正性离生,就是小乘圣道之预流果,即须陀洹果。而要成为不退转八地菩萨以至于成佛,就要入菩萨之正性离生,成为初地菩萨,然后再修到八地菩萨以至于成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入离生品第七:
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入正性离生?”
善现对曰:“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内空,不依内空而观外空;不见外空,不依外空而观内空,不依外空而观内外空;不见内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外空,不依内外空而观空空;不见空空,不依空空而观内外空,不依空空而观大空;不见大空,不依大空而观空空,不依大空而观胜义空;不见胜义空,不依胜义空而观大空,不依胜义空而观有为空;不见有为空,不依有为空而观胜义空,不依有为空而观无为空;不见无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有为空,不依无为空而观毕竟空;不见毕竟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为空,不依毕竟空而观无际空;不见无际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毕竟空,不依无际空而观散无散空;不见散无散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无际空,不依散无散空而观本性空;不见本性空,不依本性空而观散无散空,不依本性空而观自共相空;不见自共相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本性空,不依自共相空而观一切法空;不见一切法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自共相空,不依一切法空而观不可得空;不见不可得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一切法空,不依不可得空而观无性空;不见无性空,不依无性空而观不可得空,不依无性空而观自性空;不见自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空,不依自性空而观无性自性空;不见无性自性空,不依无性自性空而观自性空。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观,名入菩萨正性离生。
解读:
正性离生,又作圣性离生,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正性离生为见道之异名,即想阴尽的境界,即结金丹的境界,即见真心的境界,即不生六识的境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一记载:“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一切菩萨摩诃萨众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证如来智,是故当知第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能令菩萨摩诃萨众最初趣入正性离生,证会真如舍异生性,最后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
《成唯识论》记载:“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解读:
正性离生即证会真如,即见真心,即见菩提祖师,即见道,即结金丹。这里用“证会真如”,所以还不是真正的见佛性,只是证到了佛性的空空境界而已。
舍异生性即舍凡夫性,即得圣性而成为圣人。修道者必须要达到第四静虑的境界,即第四禅的境界,才能证道正性离生,即才能证到想阴尽,成为初地菩萨或得须陀洹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故断三结——有我见、疑、戒取,是人名须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痴当得斯陀含;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杂阿含经》卷第三:“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不退转法轮经》卷第一之信行品第二:“阿难言。云何如来世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须陀洹?佛言:须陀洹者,所为得入圣道流。”
《第一分游行经》第二之一:“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
解读:
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三界之“见惑”。开始见到佛道,即初步见道,初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最多经历人天七次往返后得阿罗汉果。
超生离生即入正性离生,即入圣道离烦恼,即见道,即见菩提祖师。凡夫地即须陀洹以下的凡夫境界,即没有入正性离生的境界。
须陀洹果必须要破三见结缚,即破见惑,也就是破疑见、戒禁取见和我见(身见)。即断疑、戒禁取、身见三种烦恼。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以保证不堕入邪信中。
断戒禁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那些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当然有益处的宗教仪式和戒条则会自动遵守,如守五戒,此为受阴尽后确立戒行的境界,从此不犯恶事,不会再造恶果,不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五阴为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断我见不是断我执,只是在见解上明白了五阴无我,对于五阴之身不作我想,此为想阴尽。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十之获益嘱累品第八:“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得预流果。”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之静虑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二:“尔时慈氏白佛言。世尊如是,修习静虑为因。悉能具足神通智慧。云何名为神通智慧。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言。善男子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着是名智慧。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
《华严经》卷第二十七之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开广智藏。愿一切众生得净肉眼,光明鉴彻,无能蔽者。愿一切众生得净天眼,悉见众生生死业果。愿一切众生得净法眼,能随顺入如来境界。愿一切众生得智慧眼,舍离一切分别取著。愿一切众生具足佛眼,悉能觉悟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成就普眼,尽诸境界无所障碍。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离痴翳眼,了众生界空无所有。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无障碍眼,皆得究竟如来十力。”
《华严经》:“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若彼我怨憎,闻此正法者,得清净法眼,于我修行忍,不复兴斗讼,蒙佛恩力故。”
解读:
远离尘垢者见诸法皆空,故六尘不入,六识不生,所以清净法眼即想阴尽的境界。生净法眼者即得预流果,即入如来境界,即生如来家,即见道。从此不再与人兴斗讼,少有怨憎之心了。预流果之清净法眼并不圆满,要证到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其清净法眼才能圆满,才能见万法不生不灭。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之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是故菩萨观是六尘如六大贼等无差别……是六大贼虽有诸王截其手足,犹故不能令其心息;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截其手足,亦不能令不劫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楞严经》卷第六:“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解读:
得初果须陀洹,六根对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相,他不起分别了。即六根不对六尘之相起分别心,即不生六识,这就是想阴尽的境界,即离垢境界,即脱离凡尘的境界。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没有达到识阴尽的毕竟解脱境界,故六贼还可能复活而劫夺其善法,使其犯戒。如阿难尊者虽然出家后得了初果,但被摩登伽女用魔咒所摄,差点就犯淫戒了,幸释迦牟尼佛遣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才得以保全戒体。
一根返源为佛性真心时,其它五根都同时获得解脱,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了,即无识心了,六根都清净了,这就是想阴尽。见闻是眼根和耳根有产生幻相之翳病,耳根返源为闻性时,闻之翳病被根除,此时六尘皆销除,即有“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的境界,所以觉得世间的事情都如梦,自己也不做梦了。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
《佛说中心经》:“得须陀洹,虽不能大精进,当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饮酒。”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证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
《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卷第三之证相品第五:“若当见时,即应思惟决定圣戒,以是因缘,能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乃至不饮酒等,入涅槃城。”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
解读:
得初果须陀洹者,必然坚定信佛、法、僧三宝且戒不坏,得此四不坏净者方为须陀洹果,得果即得金丹。成就圣戒即其本性从心中自然遵守圣戒。即使投生到恶国去,也不会破戒体。圣戒有五戒说和七戒说。即使偶尔有所犯戒,也能通过悔改而得以消罪保全戒体。

从以上可见,初果须陀洹者,必须断三结,获得于佛、法、僧生起坚固不坏的信心、并于圣戒成就,即获得四不坏净信。在禅定境界上必须要达到六尘不入六根,即六识不生的想阴尽境界。

《佛说四十二章经》:“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唯一生天上。一还人间。乃得阿罗汉果。”
《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而今世尊俱记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究竟苦边。”
解读:
斯陀含为梵语,对应的巴利语是Sakadagami,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如欲界兜率天)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即可证得四果阿罗汉,获得完全解脱,故称“一来果”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淫、怒、痴薄”( 欲贪、嗔、痴)的特点。
贪嗔痴为思惑,思惑共有五种,分别为贪、嗔、痴、慢、疑。在欲界共有九品思惑,斯陀含者断欲界前六品思惑,欲界三品思惑尚在,所以寿终须上欲界天。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解读:
阿那含为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之名。
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有五种:一、欲贪,二、瞋恚,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称之为五下分结,即五种烦恼,断此五种烦恼即得阿那含果。

《大般涅槃经》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是阿那含凡有二种:一者、现在得阿那含,进修即得阿罗汉果;二者、贪著色界无色界中寂静三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瞋恚是。诸比丘,当灭瞋恚,我证汝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愚痴。是故,诸比丘,当灭愚痴,我与卿等证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楞严经》:“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增进思惟道,断淫恚痴得阿那含”
《佛说四十二章经》:“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九之日密分中分别品第四:“是阿那含悉断一切贪欲之心,唯有五事(五上分结)未能除断:一者、色爱,二者、无色爱,三、掉,四、慢,五者、无明。”
解读:
在斯陀含的基础上,断贪欲(即欲界之贪,如淫欲和对吃喝玩乐的贪欲),断瞋恚和断愚痴就能得阿那含果。断贪欲和断瞋恚就是要断七情,七情断者自然断愚痴,就是行阴尽。
得阿那含果者死后灵魂往生第十九天,即色界五净居天中的无烦天,在那里魂魄再合一后证得阿罗汉果。得阿那含者已经得水火既济之金丹(摩尼珠),但是法身还不圆满,所以死时金丹还会分离为魂和魄,然后魂和魄一起上无烦天,在那里魂魄再合一为金丹,并最终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这里的爱河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是意根,就是行阴,即是爱识。爱河干枯即行阴尽。

五上分结,具体如下:
一、色爱结(色界贪),贪著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二、无色爱结(无色界贪),贪著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三、掉结(掉举),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四、慢结,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五、无明结,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阿那含因为掉举,还会发生失去色界和无色界禅定境界的情况,会贪爱无色界和色界之禅定境界。阿那含还有骄慢之烦恼,还不能真正见真性(真如佛性),所以对真性无所明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之往生品第四:“增进思惟道,断色染、无色染、无明慢掉得阿罗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之宝塔大明品第三十二:“憍尸迦,亦少所人断三结得须陀洹、断三结薄淫瞋痴得斯陀含、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断五上分结得阿罗汉”
解读:
阿那含再断尽色界、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惑即可成就阿罗汉果。即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即得一切智,而成为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或者说断五上分结而证阿罗汉。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阿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

《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六卷之等见品第三十四:
“闻如是,一时,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众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报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尔时,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阴,便成须陀洹道。’比丘白舍利弗言:‘须陀洹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
舍利弗报言:‘须陀洹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诸贤当知:若须陀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斯陀含果。’
诸比丘问曰:‘斯陀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斯陀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尔时,斯陀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那含果。’
诸比丘问曰:“阿那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阿那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此五盛阴苦、空、无我。尔时,阿那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罗汉。’
解读:
可见,要得小乘四果,要在成就戒的基础上,观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观诸法无常、观苦、观空、观无我,就是修毗婆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