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三: “假使三界诸含灵,一切变化成声闻。”
《无量寿经》:“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法而得度。”
《大宝积经》卷38:“一切含灵于五趣,当得成诸苦乐因。”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八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四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之二:“一切含灵证清净。由奢摩他如理因,及由毗钵舍那缘,如是含灵证解脱,大师如实皆能了。行者安住净尸罗,观察诸法皆空寂,已善修习解脱门,远离诸有迫迮苦。”
解读:
灵即是佛性,即是魄。一切含灵即指一切有佛性的众生,即含有灵魂的众生,即有魂魄的众生。灵也可以指神的七灵,一切众生皆有神的七灵。小乘称五趣众生,大乘称六道众生,五趣指即地狱、畜生、鬼、人和修罗。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第三横者,游猎放逸,淫醉无度,为诸非人害其魂魄”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毒痛考治。烧炙烝煮。斫刺屠剥。押肠破骨。欲生不得。犯杀罪大。久久乃出。”
《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弥勒为女人身经》:“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
《灌顶梵天神策经》卷第十:“魔邪之所作,鬼魅之所亲,僻偝好骂詈,动起惊四邻。堕落于水中,魂魄随流浪,作鬼属河神,长有萍泊忧”
解读:
人死后魂魄上天或下地狱或投胎。人死后,带走魂魄的河神就是水神黑无常。
《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三魂及七魄,系缚在空山,恍惚既不定,终当堕深渊。”
解读:
可见佛教也是认为有三魂七魄的。魂魄不合一即魂魄不定,其魂被阳艮山之灵所控制,即被意根所控制,必然堕落在生死轮回中。空山即内为空的艮山之灵。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魂神命精,自然入趣,受形寄胎,当独值向,相从共生,转相报偿,当相还复,殃恶讁罚,众事未尽,终不得离,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
《大宝积经》卷110:“如是此识得恶果报,不净意或生贫贱家、或生下劣家、或生恶鬼。”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若亡者魂识已入地狱畜生饿鬼阎罗趣者。咒土沾骨便得解脱。即舍恶趣而得生天。”
《修行本起经》降魔品第七:“一切三界,皆分别知。见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五道中或堕地狱。成堕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
解读:
“魂神”就是魂,先天之精就是命,就是道。这里的“识”即识心,即神识或识神,也称魂识,即识阴,也称魂识或魂神。佛教也认为投胎轮回者即人的魂。投胎时先有父母之精交合,然后魂魄入胎中,魂中有意根,实受意根摄持,众生之意根为土灵,受地母观音支配,故观音菩萨为送子观音。
《楞严经》卷第九:“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大楼炭经》灾变品第十二:“佛言。天地共遭水灾变时。天下人施行皆为众善。好喜为道德。死后精神魂魄。皆上第十六天上为天人。”
解读:
可见心包含魂、魄、意、志、精、神,这与道教完全相同。且精魄相随则入胎,精魄分离即死亡。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第二:“王闻此言。屹然无声。失其精魄。若丧四体。举宫内外。皆亦如是。”
解读:
佛教也认为魄从精,魄镇形,故失去精魄时,四体就不会动了。魄精分离人必然会死,精亡则魄散,魄离则精亡。没有魄的人就没有见、闻、觉知的能力了,没有行动能力了,心脏也不会跳动了,魂也跟随魄离体。
《楞严经》卷二:“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佛说宝雨经》卷第三:“云何菩萨不疲厌愿。谓诸菩萨虽见有情志,性顽愚又难调伏。于此有情终不疲厌。”
解读:
有意根的魂主思虑和惊恐之情志。有情众生就是有魂和意根的众生。
《四愿经》:“是人意,天下人少有能守护其意者。皆放心恣意。淫于五乐。贪利疾妒。忿怒斗诤。不信道德。至于身死寿尽。魂神去矣。三者相追逐。不得相离。譬如雀飞。意随其两翅。意为身神。两翅为魂魄。人不能守护其意。皆从恶念所为。杀盗贪淫以生时所为罪。死入太山地狱中。为饥饿鬼。罪竟乃出为畜生。当为人所屠割。作人放心快意故。入三恶道。”
解读:
魂、魄、意三者相随。魄控制身体的行为和起见性、闻性等真心作用,意生念头,魂起识别。恶念和善念皆由意根所生,意本身不分别善恶,因为魂的识别介入而成善恶分别之心,即意识,即妄想心,即分别心。妄想心包含意,故说“放心恣意”,即任意妄为,即任其胡思乱想,即心不控制意。
《佛说梵志阿颰经》:“能制意志。无复贪欲。便断生死忧哭之道。”
《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大师立愿品第十六:“集不善根粗犷乐恶。刚强倒见不摄意志。我当为彼八万四千心行乱意众生。广说八万四千部法。”
解读:
贪欲和七情皆由意根所生,制意即不起念头,制志即不乱思维和不生贪欲。能制意志者即能制服意根者,即行阴尽,即没有生死轮回和七情六欲。修道就是制意志,制意志即心不乱思维和心不贪欲,无贪欲则无七情。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何等为六情。谓眼合色、耳受声、鼻向香、口欲味、细滑为身、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
解读:
佛教有六情之说,一般指六根,因为六根含六情。细分则有内六情和外六情之说,内六情即眼、耳、鼻、舌、身、心(意)六根。外六情即色、声、香、味、细滑(触)、邪念(意),外六情也称六尘。六根和六尘皆是因为有意根才存在,意根主情,故称六情。无情者见六根和六尘皆为幻相。因为无情者即是性。
“衰意为种栽,为痴,为有,生物也”:意根即阿赖耶识之种子,意含痴,含无明,因意而有三界,意生万物和众生,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生万法,种子藏无明和烦恼。衰意即妄意,即艮阴灵,即己土。
在《西游记》中分别称六尘为六贼,其名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
《大宝积经》卷109:“我当为汝说神识去来移灭,跋陀罗波梨(弟子名),犹如风大,虽无形色不可睹见,然由因缘而现形色。现形色者,其义云何?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崖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手足目等亦复如是不可得见,于诸色上增益胜处或黑或白。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而现色,此识界亦复然……如是此识微细,无定色……如是,如是,此识先成就身体,身体成就已,其神识无处可住,亦不离神识有身。”
解读:
神识即魂识(其实包括魄的功用),无形无色,不可得见,魂动如风,魂与光合时显现,犹如风吹火动或风吹灰尘飘扬而见风的存在,其实风并非灰尘和火。魂犹如虚空,非色身,亦不住于色身,但色身因魂而有,有魂入胎才能生色身。心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故魂亦无所在而又无所不在。
我们说魂藏肝,只是比喻魂随木灵,并非魂真的就藏在肝脏里面,当然魂和肝还是有相互影响的。同理,魄、意、心、志亦然。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魂神所趣。唯得道者,能知之耳。”
《佛说方等泥洹经》卷上:“比丘以得道。能知死人魂神所趣向。”
解读:
唯有得道之人才能知道人死后其魂神的轮回去向,得道之人即大乘初地及以上菩萨,小乘初果须陀洹及以上。
《大宝积经》卷109:“此身因识有受,有取有识,有诸行思念,成就身体,……此神识所移至处,受想法界相随不离……此识亦复如是,舍身已,取善及恶及取法界”
解读:
色身和受、想、行(思念)、识皆因为神识而有,即因为魂而有。受想法界相随即是意根相随,有魂才有意根。魂属于阿赖耶识,意根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魂就是孙猴子,意根就是孙悟空那个变不了的猴子尾巴。
《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卷第六:“阿难又问佛言。若人命终送着山野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与不。佛言阿难是人精魂亦在亦不在。阿难又问云何亦在亦不在。佛言阿难其魂在者。若人生时不种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阿难又言不在云何。佛言阿难魂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德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三十三天在中受福。或生人间豪姓之家。封受自然随意所生。又言不在或其前生在世之时。杀生祷祀不信真正。邪命自活谄伪欺人。堕在饿鬼畜生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
解读:
如果生前无恶无善,人死后魂不投生他趣,魂就一直留在在冢塔中。
《佛说四十二章经》:“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
《佛说方等泥洹经》:“佛告诸比丘:‘此十人者,已断自然魂神,上生十八天上,到不还地,不复来下受世间法’”
解读:
完全断掉自然魂神,那么就是小乘阿罗汉果或大乘的八地菩萨(即不还地)及以上菩萨。此时因为魂魄已经合一,故无自然魂神。十八天即色界第十八层天,即色究竟天,有些经典称之为十九天。修道者在此处成就报身佛。而得阿那含果者死时,魂魄先分离,到十九天后再魂魄合一为金丹法身,成为阿罗汉。
小说中的运用:
《红楼梦》第五回:
“那仙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解读:
香神和女春神警幻仙姑就是观世音菩萨,掌管人间一切情。因为众生之意根受地母观世音菩萨的控制。
《红楼梦》第一百十一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
鸳鸯道:“你明明是蓉大奶奶,怎么说不是呢?”那人道:“这也有个缘故,待我告诉你,你自然明白了。我在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管的是风情月债,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引这些痴情怨女,早早归入情司,所以该当悬梁自尽的。因我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所以太虚幻境’痴情’一司,竟自无人掌管。今警幻仙子已经将你补入,替我掌管此司,所以命我来引你前去的。“鸳鸯的魂道:“我是个最无情的,怎么算我是个有情的人呢?”那人道:“你还不知道呢,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不知‘情’之一字,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喜怒哀乐已发,便是情了。至于你我这个情,正是未发之情,就如那花的含苞一样。欲待发泄出来,这情就不为真情了。”鸳鸯的魂听了,点头会意,便跟了秦氏可卿而去。
解读:
秦可卿谐音即情可亲,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即警幻仙子的分管情的分身,为阴土之灵,故为女人身。情实为意土里面的兑阴灵所发出,故说“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便是个性”。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长老没计奈何,也带了几分不是,趋步上桥。又走了几步,只见那茅屋里面有一座木香亭子,亭子下又有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哩。”
解读:
七情就是《西游记》中住在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知者智也,思维也,意也,蛛者摩尼珠也,兑阴灵也,光分七色,故有七个蜘蛛精,其师兄为住在黄花观里的百眼魔君蜈蚣精,就是花神地母千眼观音的魔王身。
蜘蛛精在“踢气球”,即象征意土里面有先天一气之兑阴灵。在《水浒传》中魔王高俅也踢气球(蹴鞠),林冲因为生了七情之怒打了高衙内而被高俅所害。